-
1 # 樂學新課堂
-
2 # 自然迴圈我安然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長耐心引導,一步步退出。
1.營造氛圍家庭和諧、家長言傳身教很關鍵。
平和、穩定的家庭關係,孩子情緒情感不容易受到衝擊,有助於專注學習、探索的培養。
如果家長也能以身示範,專注做事,孩子也會模仿、學習。所謂言傳身教,概莫能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最初的學習習慣最容易受到父母影響。父母在客廳看電視,讓孩子在房間安心做作業,成年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何況自制力還不強的孩子呢。
之前我帶孩子經常看手機,女兒就搶我手機。最近我開始看書寫文章,女兒不是要搶我的筆和草稿紙亂畫,就是我坐在我的凳子上敲鍵盤。15個月大的女兒,行為時刻提醒我們一家,“你們什麼樣我就什麼樣。”
下班回家能跟孩子溝通交流,然後彼此都開始學習的家庭,孩子對學習感興趣,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也是遲早的事。
2. 讓孩子自己做作業自己做作業的孩子,不容易受打擾,也是培養孩子自我負責心態的關鍵。
我大我弟弟5歲半,我剛上學時候弟弟還小。小孩子貪玩,我也是,週末放假了經常跟小夥伴玩得不回家,周天晚上回家想補作業了。
那時候家窮,一家四口就一間房子,一個炕。我開燈寫作業,弟弟便不睡覺,我媽幹活累,看著我氣不打一處來,趕我去廚房寫作業。哪怕冬天也是,我奶奶甚至在她那邊屋子喊我媽,說她“心黑”,哈哈。
但幸虧我媽的“冷酷堅持”,後來我就學聰明瞭,早早在學校課件就完成作業,小學到高中,我基本上沒帶作業回家過。因為我課件馬上做作業,我的上課效率也特別高,聽課很專注。
我們現在的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學習,陪上輔導班陪寫作業,甚至因為作業雞飛狗跳。但我還是認為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可以監督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檢查作業,但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確實必須的。
只有獨立思考、完成,才能培養孩子的主動學習習慣,孩子也對自己更有信心,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
3.讓孩子好好休息、自由玩耍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習慣,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長和睡眠質量,讓孩子的大腦得到足夠休息,非常重要。
另外說話算話,孩子完成作業就讓孩子自由活動、玩耍,也很關鍵。
有的家長特別要求完美,跟孩子說好寫完一頁字就讓孩子玩,結果孩子寫完又開始給孩子挑毛病、讓重寫,這樣很容易打擊孩子學習積極性。無形中延長學習時間,會讓孩子學的時候掛念著玩,玩的時候又想學習。
精益求精的態度是需要,但讓孩子先嚐到說到做到的甜頭,孩子會更願意聽家長的。親子信任關係在,再慢慢糾正學習中的小問題會更容易。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學習後充分放電,對下一次好好學習積聚能量非常重要。
孩子的學習習慣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也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而是家庭生活習慣長期潛移默化形成的。
-
3 # 天馬909張冰河
講自己學習的親身體會,講寓言故事,經常解答共同探討,生活中許多為什麼?啟發誘導孩子的學習興趣。
細心觀察,對孩子點滴的進步,及時給於誇獎表揚,在生活必需的物質方面,藉以獎勵的方法,共同分享,偶爾單獨的給點物質獎勵。增強孩子的榮譽感。激發學習熱情。
在孩子掌握的知識範圍內,自己經常以學生的姿態,求教孩子,增強孩子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知識的敬畏。激勵其上進心。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旅遊觀光,短途旅行,讓孩子開眼界,重要的是講述五光十色的建築,交通工具,利用所見所聞,論述人類,從勞動創造知識,從知識產生文化,文化又凝聚智慧。啟迪孩子,從小立志向。願做什麼樣的人?全在自己選擇。
-
4 # 興秋生活日記
我對我們家孩子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你爸爸的工作是上班,媽媽的工作是看們市,還要管一家人的生活,都辛苦,都很忙,你的工作是什麼呢,他會說,我現在小,上學呢。
他自然意識到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情
-
5 # 錢德鑄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主要是解決孩子讀書學習“為誰而學”的學習目的問題,讓孩子從內心明白:學習不是為父母,也不是為他人,目的是為自己,責任也在自己,讓學習有自覺性,有主動力。
如何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我體會,理論很深,實際很淺。從“橫向比較”、“縱向聯絡”兩個方面解決孩子的學習目的問題。
橫向比較
世界之大,分工三百六十行。說到底,大致三類:體力勞動、服務業;上班族;創業者。在社會,個人選擇工作,工作擇優選人才,找工作、選人才的雙向交流憑藉一個很大的成份:文化程度。因為市場產業和經濟規律擇優汰劣,同樣一件事,能者上,不會請離開。
孩子在讀書的學齡段學習,就是在為將來成年後尋找工作做準備。現在學習多少文化知識,未來社會就會給你什麼工作。你將來的工作是哪一行、哪一類,就看你現在書怎麼讀,學習之路怎麼走?誰也替代不了你!
縱向聯絡
人一生,如果把讀書學習的十多年到二十年上下看著是人生的準備階段,後面的50年左右就是人生的創造和生活階段。前一階段的準備影響或者決定著後一階段創造和生活的意義和質量。到時父母老了,或者不在人世了,你也要成家立業有後代,我們幫不了你啦,家庭的重擔你得有能力自己挑!這個能力與你的現在學習和將來學習有關係。
再者,爺爺奶奶讀書少,做了一輩子粗笨活;爸爸媽媽讀了一些書,現在是上班族。
日常生活、消費不容易,你要知道感恩和有擔當。你的感恩就是把書讀好,你的擔當就是為你自己學習好!
學習,是學到自己肚子裡去,誰也拿不走,誰也代替不了。
-
6 # 小華153485130
對孩子少說多做,言傳身教,道理都懂,但是這是大多數家長不容易做到的,我也是。我們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如果重新來過的話我會……,但是沒有如果,和孩子用愛共同成長吧!
-
7 # 嘛樣
1.爸媽總有一天會老,會離你而去,不可能陪你一世。
2.裝進腦子裡面的知識和技能,誰都搶不走。
3.你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就像一座金礦,在你長大後可以持續地用來賺錢,買你想買的任何東西。
4.你要想以後活得體面點,就要不斷地學習成長,否則就有可能變成沿街流浪的乞討者那樣,沒有求生的本事,只能靠乞討和撿垃圾為生。
-
8 # 卓聚樂學
曾經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照顧孩子無微不至,在孩子學習時甚至把孩子要讀的那一頁書都翻好了。
他這樣做是為孩子節省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學習。然而事與願違,他的孩子不但成績不好,反而形成了一種不良習慣,父親不在身邊相陪,他就無法獨立完成作業。
孩子都有一種依賴性,只要有人替他著急,他自己就會懈怠。
當父母過多地參與他的學習時,他就會認為學習是父母和他共同的事,甚至完全是父母的責任。既然什麼事情父母都替他想好了,他也就用不著操心了。這一點,其實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
儘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可是作為父母應該懂得,孩子一旦離開家庭,今天來到學校或者明天走向社會,哪怕是“小皇帝”也得服從集體需要,不會再是中心了。
因此,父母應當使孩子認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現在艱苦的學習,是為了將來他自己有一個好的前途,而不是為了父母在學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如果沒有足以維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麼總有一天會被淘汰的。
只有當孩子認識到這一點,他才能不等不靠,加倍珍惜學習的機會而越發投入,學習也更有收穫。
在此要提醒各位父母,說到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當然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也希望孩子懂得這個道理,但孩子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學習是為了家長呢?
01
孩子的學習
此動力與彼動力大不相同
孩子的學習動力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內生動力,一種是外在動力。兒童行為與心理學家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這兩種動力就像緊挨在一起生長的兩棵大樹,它們的生長經常不是同步的,而是此消彼長的。
換言之,如果學習動力都是外界的力量所給予,那麼造成的狀況往往是孩子內在學習動力的萎縮。
如今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在很多家庭已經表現得不能再強。不管是雙休日還是節假日,不管是寒風凜冽還是酷暑當頭,都可以看到家長車載手推,運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處上輔導班;家長用電動車馱著孩子上下學,一路上都在嚴厲拷問孩子的功課,到了家中,哪怕沒有時間做飯洗衣,都要像個牢頭一樣,呼喝孩子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如此一來,孩子學習的外在動力躥生成為一個巨人,而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卻萎縮成一個侏儒。孩子常常在嚴厲的管束、無邊的壓抑中生出逆反心理:媽媽像管牢犯一樣管著我,她要我學習好,還不是為了她自己有本錢到朋友圈裡去吹噓,為了她自己能收穫上百個贊臉上有光,她體會到我的痛苦沒有?體會到我每天覺都不夠睡、每天被各種功課填滿的痛苦沒有?她有多麼自私!
02
父母的不當做法
削弱了孩子學習的內動力
1
情緒完全被孩子的成績帶跑
不知道你家是否是這種狀況:家長的喜怒哀樂全被孩子的成績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長比自己升職加薪還要喜出望外;孩子沒考好,家長垂頭喪氣,比股市暴跌投資全被套牢還要滿臉絕望。這樣的表現成為常態後,孩子一考試就感到有如芒刺在背,滿手都是冷汗。
時間一長,孩子覺得學習是為父母學的,不然,為何父母要為我的89分捶胸頓足、傷心不已?
有這樣一件事:小姑娘沒有考好,媽媽想到這一年來風裡來雨裡去馱女兒四處上課的辛苦,氣惱兼傷心,不禁嚎啕大哭。小姑娘很鎮定地站著給媽媽遞紙巾,反而勸慰她說:“媽媽,學習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你幹嘛這麼經不起打擊?你一個快40歲的人了能不能遇事鎮定點兒?一次月考就把你搞成這樣,以後萬一我中考、高考沒考好你怎麼辦?哪個成功者不是失敗了很多次的?連我們老師也說,考試有難有易,就是一個階段性的檢測,一定要儘快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中走出來……”
女兒的話,在媽媽的心中猶如轟響一個炸雷,促使她思考自己認識上的盲區: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自己,還是為家長的臉面?孩子的學習,究竟是為她的全面成長,還是隻為一個掙臉的分數?
2
把孩子的成績與物質獎懲掛鉤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給孩子制訂很多贏得物質獎勵的規則,比如功課考到多少分、多少名,就會獎勵孩子或者滿足孩子的條件。
一開始,孩子為了物質獎勵確實會好好學習一陣,可是這樣下去,同等力度的獎懲已經觸動不了孩子的心,他便開始恢復“老油條”的脾性。
家長盯一盯,他被動推進一下,家長一沒留神督促,他馬上開小差,還想出了“長時間蹲馬桶看動漫”“長時間洗澡拖延寫作業”“假裝吃水果蹭電視看”這些獨到的偷懶方式。
在孩子心目中,家長就像資本家,專門在他的鼻子前吊一根胡蘿蔔,連哄帶騙驅趕他往前走,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的工人,哪個會積極主動,生髮出內在的創造力呢?
3
把自身不求上進歸咎於孩子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咱就再也沒有寫過論文,沒有搞過科研,沒為職稱評定添磚加瓦。”
“可不是,自從孩子進了小升初的磨道,我就推掉了所有的進修和加班,工作上也得過且過。”
“你們這些犧牲算個啥,我一個好閨蜜,為了緊盯孩子的學習,把開得很紅火的咖啡館都關掉了;我還有一個姐妹,連單位公派去美國讀MBA的機會都放棄了。”
三個媽媽一臺戲,當這樣的戲文當著孩子的面唱響,會有什麼後果?
孩子要是懂事,一定會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媽媽為我犧牲那麼多,我要是考不進前五名,不得羞慚死?我怎麼有臉去面對媽媽那張寄予重託的臉?孩子這麼一想,就會造成大考大滑坡、小考小失常的局面,就會陷入一到關鍵時刻就腦子糊塗掉鏈子的怪圈。
孩子要是不懂事,就會這樣頂嘴:“你在單位都不思進取,憑啥讓我快馬加鞭?”
家長遇到這樣的熊孩子,請不要著急生氣,冷靜下來想想,孩子並沒有說錯啊,工作是你的事,學習是我的事,咱們都對自己的事負責好不好?別老是把你自己的得過且過歸咎於我,我可背不動這個鍋!
4
總是打壓孩子的夢想
現在有小學生的家庭,晚飯桌上、上學途中孩子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被家長引導成了一種實用主義對談,交流的主題無非是:你下一次考試如何提升排名,如何調競賽獎項等級,如何引發老師對你薄弱環節的關注?
要是孩子天真爛漫、不切實際地對家長暢談,他長大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要去發現外星人並與之友好對談;他要學習最先進的電影特技,要拍出史上最厲害的電影;他要當手速最快、全世界最有人氣的電競選手……面對孩子這些天馬行空的夢想,大部分家長都會大吼一聲:胡說八道些什麼,你趕緊給我規規矩矩學習,以後考重點中學,考個好大學,捧個鐵飯碗,也好讓我們放心。
家長認定孩子未來的願望是渺無邊際的幻想、不合時宜的美夢,認為他應該緊盯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只在這點兒地方不知疲倦地耕耘,其實這很不符合孩子熱愛變化、熱愛憧憬的心性。
一個沒有夢想的孩子,很難意識到他今天吃的這些苦有何意義,意識到他為什麼要學習數學、英語、鋼琴、電腦。如果他沒有遠期的目標,近期的艱苦學習他是很難心甘情願去耐受的。
唯有他意識到,未來的夢想與今日的學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意識到今日不辭辛勞是為了未來有更豐富的選擇,他的內生動力才能發芽生根,茁壯成長。
正如著名作家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小時候經常對他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夢想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有適合不適合孩子之分。因此,與孩子一起觀賞其夢想的種子,一同種下它、澆灌它,想方設法培育它,如果家長先做到了這一點,你會發現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培養起來並不難,因為自覺自願,永遠屬於一個有目標的人。
5
對孩子的學習無論大小都要代管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管是預習的監督還是作業的檢查,不管是背誦的推進還是複習的細節,都要圍追堵截,一一追問,一一落實,一點自主的空間也不給孩子。
家長也許意識不到,就是這樣的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反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這就像我們遇到一個事無鉅細都要思慮、監管、修正,事事都不放心下屬的上司一樣,最終,下屬們都會變成算盤珠子,變成“無腦巨嬰”,推一推,動一動。
孩子還小,本身對自己與家長各自負責的領域就界線不分,而家長的大包大攬,又加劇了這一跡象。若要培養在責任方面界線分明的孩子,做家長的是否應該後退一步,讓出激發孩子主動性的空間來呢?
父母應該做的是激發出孩子的潛能,把他的熱情調動起來,讓他自己幹勁十足地學。這裡有一些給父母的提醒:
讓孩子自己單獨處理功課,讓他自己多動腦筋,多探索。當孩子做作業遇上難題向你請教時,千萬不要立刻為他講解,應該問一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看一看他在什麼地方想得不對,這可以使你瞭解他的思維,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導孩子學習。切記不要替孩子做功課,即使孩子不停地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業。你需要引導孩子對自己的事負責。當孩子對某位老師有意見時,要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喜歡老師,但你不能拒絕學習知識。你學習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你以後的需要。老師也終將會離你而去,而知識卻是你的,是你終身的財富。家長要捨得放手,把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都服侍好,為了24小時陪讀、陪寫作業而放棄自己的事業追求、朋友交往,放棄培育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樣的貼身緊逼,事實上就是沒命地讓學習的外在動力遮蔽了孩子的心靈空間。外力太猛,等於把孩子學習的內生動力完全打壓了,孩子每天被嚴格監控,不對學習超級反感才怪。
若要孩子逐步樹立“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的心態,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要逐步放手。
基本上,三年級之後就不要再陪寫作業,四年級就不要介入孩子的考試總結與日常預習,五年級之後就要讓孩子自己挑選輔導班,六年級要讓孩子自己挑選升學的道路……
總之,只有你放出這樣的資訊——孩子,家長並不能為你的未來撐起保護傘,學習,就是你一根傘骨、一根傘骨地積攢自己遮風避雨的本錢,孩子才會意識到,學習,是安身立命的需要,是未來生活最關鍵的基石,是他必須去面對的挑戰。
回覆列表
讓還在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最最關鍵的方法,就是父母的表率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還在一歲左右時,就經常性地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儘管孩子在長大,接受了學校的正規化教育,但父母的影響作用並未消退。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要做好表率,引領孩子走正道、走捷徑、走穩路。
首先,父母自己要言而有信。在教育小孩時,需要父母為了哄小孩學生,時長說一些承諾,但事後又以各種藉口解脫。這種現象,在大人看來,可能沒什麼,但在小孩的心中就會累計起來。
其次,父母要抵制誘惑,堅持完成自己的計劃。壓力,人人都有,不要因為壓力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作為父母,一樣的要樹立工作目標和工作計劃,要審視自己的舉動,對自己嚴於律己,不以各種藉口搪塞自己的不足。在這樣的家庭,就算父母不開口,小孩都會好好學習。
再次,堅持家庭會。家庭會是,家庭中思想碰撞的機會,父母應該要定期召開家庭會,尊重小孩的意見,並對小孩提出的意見予以重視。這樣,長此以往,不僅家庭和睦,而且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