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巨壯丈高大漢

    明代清流實際上是文人集團和其身後的官僚集團、地主集團、商人集團的代言人。看起來清流無所不噴,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它們只為了自己和自己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無所不噴。是對抗國家主義和皇權的急先鋒和主要力量。禁止政府和皇帝“與民爭利”的這個民指的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三大集團,禁止礦稅、禁止關稅、禁止商稅、禁止國家海外貿易(實際上是為了保護它們的海外走私貿易)……國家只靠小地主和自耕農的那點兒農稅,風調雨順還能湊合維持,小冰河一來,明朝破產滅亡是必然的。

  • 2 # 使用者李森

    明朝所謂“清流”是明朝後期東林黨人的自我標榜。那麼什麼是東林黨呢?北宋時期的知名學者楊時經常講學的地方,叫東林書院(在無錫市),當時很有明望,後來荒廢了。明萬曆年間,東林學者顧憲成等人重建,並在這裡講學,他提倡讀書,講學,愛國。引起全國學者普通響應。東林書院一時名傳天下。一些不得志文人經常在這裡議論國事,批評時㢢。部分當朝官吏也參與其中,逐漸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與其相對抗則是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閹黨。明未崇禎登基以後肅清了閹黨集團,東林黨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開始治國理政。但是,使人失望的是,東林黨人並沒有把解決廣大農民的疾苦問題放在首位,而是對工商,鹽,礦等行業實行免稅。藉以維護本集團的利益。使國家財政收入絕大部分靠農業稅收完成,由於天災四起,農業欠收。稅收無法按計劃收繳,國庫己極度空虛。而廣大農民稅賦負擔再也無法承擔,造成天怒人怨。無法生存的農民,紛紛揭杆而起抗捐抗稅,武裝起來對抗官府。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當時遼東滿清勢力也咄咄逼人,朝庭竟無兵餉可撥以抗敵。長城以北地區己盡被滿人戰領。同時,李自成的起義大軍也勢如破竹橫掃明軍,終於攻破京城,宣告了明朝的滅亡。東林黨這股“清流”沒有止住明朝衰落的步伐,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

  • 3 # 溫和的長者

    主要是南明小朝廷的存在和民間反清復明抗爭運動的此起彼伏造成的。雖然,明末中央政權的首都及崇禎皇帝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陷死亡的,但是,明朝許多軍隊以及各個地方政權和勢力並沒有悉數投降,他們仍以大明子民自居,效忠於朱家王朝。故此,滿清入關之後,很多年裡一直在與大明殘餘武裝殊死決鬥,直到康熙年間,大清帝國才從軍事政治的主體上徹底剿滅明朝的最後掙扎。

  • 4 # 坐觀世情

    這個認識基本符合歷史事實。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煤山上吊殉國,史家肯定是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並載入史冊。但當時的現實是李自成只是推翻了明朝中央政府,大半個中國及中國最富裕的南方地區都還掌握在明朝各級地方政權的手中,實力還很強大,他們組建了新的中央政府,有能力與李自成一決高下,考慮到農民軍在北京劫掠官民,形同盜匪,大失民心,嚴重喪失戰鬥力的狀態,如無外力介入,鹿死誰手,確是未定之數,誰也不敢武斷大明朝不能復興。清朝抓住崇禎身亡,天下大亂之機,擊敗李自成,招降吳三桂,迅速定都北京,造成改朝換代的事實。然後急速南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歷二十餘年征戰,才最後消滅明朝殘餘勢力,完成統一。歷史地看這一段史實,瞭解到清朝是從農民軍及南明政權手中奪取整個中國,所以有人認為明朝是亡於清朝之手,也不為錯。

  • 5 # 深度工場

    明朝亡於清朝有幾個原因。第一,正是明清在東北的戰爭,明軍節節敗退,才導致明朝開始徵收三餉,裁撤大量邊驛。由此才引發動盪,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

    第二個原因是,明軍主力都是清朝殲滅的。從盧象升,洪承疇,祖大壽,一直到浙江戚家軍,都是滅於清軍。沒有清軍打擊明軍,李自成早就被明軍殺死多少次了。被清軍殲滅的明軍將領盧象升,祖寬,曹變蛟一直到祖大壽等人,隨便一個都對農民軍百戰百勝。

    第三個原因是,李自成只是在松錦大戰,清軍全殲明軍邊軍主力以後,才有機會奪取北京。但是,40天時間,就被清軍反殺,一直追擊到湖北身亡。

    清軍入關的時候,全國大部分地區,還都是明朝統治區,明朝皇帝還有弘光皇帝在南京繼位。江蘇,浙江,河南,四川部分地區,雲南,廣西,貴州,廣東,福建,湖南,湖北,江西等等省份,還都是明朝。

    清軍入關以後,實際上是把關內三大勢力,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一起全部消滅了。清軍殺了6個皇帝,包括南明4個皇帝,大順朝1個皇帝,以及大西朝1個皇帝。

    很多人認為,明朝亡於內亂,清朝只是撿漏。但是,如果沒有薩爾滸戰役,廣寧戰役,遼瀋之戰,後金全殲數十萬明朝軍隊,明朝怎麼會開三餉,導致內亂?

    沒有後來,清軍十多次大戰役,累計殲滅明軍近百萬,李自成又靠什麼衝進北京?光是1638年,清軍第4次入關,就擊敗明軍57陣,斬殺總督2名,生擒王爺2名,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倉促應戰陣亡於密雲。大學士孫承宗陣亡於高陽,總督盧象升罷職後陣亡於鉅鹿,孫傳庭下獄,才有了李自成的做大機會。

  • 6 # 一枚明粉

    明末確實亡於清朝之手,清朝在關外興起,將明朝拖入戰爭泥潭,國內形勢一步步惡化;清軍在入關後,多鐸率軍滅了南明;之後清軍先後平了隆武、紹武、唐王等政權,關鍵是一舉消滅永曆政權,徹底滅了明朝。1、明清戰爭與明朝衰亡

    萬曆三大徵證明了明朝依然是東亞無可爭辯的霸主,但另一方面帝國財政虛弱也暴露無遺,而且沒有人嘗試去根本上解決該問題。

    (薩爾滸就是那隻起飛的蝴蝶)

    隨著明清戰爭的開始,明帝國開始加派田糧,進而造成民間貧困。隨著北方災荒與邊鎮軍人的破產,西北民變愈發嚴重。而貧困民眾的加入更使得民變如燎原之火。

    可以說崇禎政權的滅亡,就是明清戰爭這個蝴蝶的翅膀造成的。

    2、南明政權的覆滅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官員在南京建立新政權,立了新君。內部黨爭不定、財政虧空,政權戰略不清晰。

    (清軍滅南明)

    在清軍鉗形攻擊滅了大順後,多鐸部東下歸德、揚州,直撲南京,弘光在蕪湖被俘,南明滅亡。

    隆武、紹武政權在之後幾年裡相繼滅亡。

    (隆武政權覆滅)

    3、永曆政權的覆滅

    永曆政權是南明存在最長的政權,有過兩次振興,第一次就是李成棟、姜瓖、金聲桓的反正,聲勢浩大;第二次就是李定國兩厥名王,威震天下。

    (永曆政權第一次巔峰)

    之後由於內讓,孫可望降清朝,清軍三路入滇,永曆政權覆滅。之後吳三桂請纓出兵,俘獲永曆帝,勒死與昆明,明朝徹底覆滅。

    (南明覆滅)

    你說明朝是誰滅亡的?

  • 7 # 大傻906

    大廈將頃,讓有錢人拿出點,可他們願意嗎?當然不願意,那就等著被革命吧!在中國李嘉誠太少了,億裡有一呀!教訓呀!

  • 8 # 覃仕勇說史

    答:因為這些人的掌握到了正確的歷史觀,知道正義和公理。

    那些認為明朝亡於李闖而非亡於清的人,要麼是太糊塗,受了別人的騙、上了別人的當;要麼就是太陰險,惴著明白裝糊塗,顛倒黑白、指鹿為馬。

    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擺著,明朝就是被女真人不斷搞鬼、不斷折騰所搞垮的。

    這一點,清朝人休想洗得白。

    而當明朝防女真人、和女真人打仗,國庫見底、財政赤字,天災又不期然而至,終於導致西北亂民四起,結果,北京城在水深火熱、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失陷,崇禎帝駕崩。

    但是,明朝就宣告滅亡了嗎?

    沒有,國內絕大部分領土尚掌握在明朝政府的手裡,明朝軍隊,單單江南地區還保有一百多萬,其中的左良玉部數量有八十萬之多,此外還有分佈在東南沿海的鄭芝龍水軍、遠在雲南的沐氏所部少數民族士兵,等等。

    而且,崇禎帝之後,明朝的大臣又相繼擁戴了弘光、隆武、永曆三位皇帝延續國祚,憑什麼說明朝已經滅亡了呢?

    對照一下南宋的滅亡: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臨安淪陷,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南宋滅亡了嗎?

    沒有。

    大將張世傑與另一大臣陸秀夫領宋朝宗室出逃,另立趙昺為帝。

    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厓山海水變赤,丞相陸秀夫揹負八歲的幼帝昺跳海而死。

    南宋滅亡了嗎?

    沒有,因為張世傑的軍隊還在。

    實際上,南宋的滅亡是以張世傑殉國作為標誌的。

    《宋史》稱:“張世傑死遂宋亡”。

    所以,有學者作《正統論》稱:“皇明雖殘破,然弘光皇帝在南都,則正統在南都;隆武皇帝在福州,則正統在福州;永曆皇帝在桂林、在緬甸,則正統在桂林、在緬甸者,天下之正義也。永曆皇帝崩,正統於是乎絕矣!”

    一句話,“永曆皇帝崩”,才是大明王朝真正滅亡。

    是誰最先把大明王朝的死亡時間定在了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的呢?

    是清朝統治者。

    它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其中道理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得明白:嫁禍於李自成,籠絡明朝遺臣,爭取天下民心。

    清朝統治者謀生陰險,手段狠毒,崇禎帝的兒子落到其手裡,象宰殺小雞一樣宰掉,眼都不眨一下。

    弘光、隆武、永曆三位皇帝也都相繼死在清朝的屠刀之下。

    明朝王室子孫,慘遭屠戮者,不可勝計。

    明朝,的的確確就是亡於清朝之手!

  • 9 # 辰州觀海

    【1】

    傳統上,關於明朝滅亡,是認為被清朝滅掉的,但是實際上,這個說法卻有些不妥當之處。

    那就是一般來說,明朝的滅亡,是在崇禎帝自殺,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作為明朝滅亡的時間點,而李自成在黃河流域,建立了龐大的大順朝,雖然大順城盤踞北京只有幾十天,就被清朝和南明聯合夾擊,而被迫撤離北京,最終消亡。

    但不管怎麼說,崇禎帝自殺的時候,逼死崇禎帝的都是大順朝,而非清朝。

    雖然後來,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曆三帝相繼被清朝殺死,南明也被清朝滅亡,但是,明朝和南明,事實上是兩個概念,就像元朝和北元、隋朝和北隋一樣。

    那麼,說清朝滅亡了明朝,是不是不正確呢?

    其實也不能這麼說。

    【2】

    個人感覺,清朝滅亡明朝,這個形容,或者說修辭,是不對的。

    因為前文說得很明白,崇禎不是死於清朝之手。

    事實上,如果李自成能夠及時把大順王朝進行有效的運作開,拿出施政綱領和治理方案,並且有效的在大順朝地盤上進行新的王朝建設,那麼,最壞的局面,也是大順朝統治北方,而南明割據南方。

    並且,如果李自成可以建立正常的統治秩序,吳三桂也未必會鋌而走險,以驅逐流寇的名義,把清軍引入關,中國歷史的發展,基本上會改寫。

    當然,如果大前提是李自成可以建立一個政權應有的統治秩序,那麼,大順朝吞併南明,基本上是沒有懸念的事情。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

    而這段歷史,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本來,明朝的滅亡已經是定局,只不過是誰來取代明朝,成為新王朝的爭議。

    如果大順朝順利站住腳,那麼,大順朝作為明朝的取代者也好,說大順朝滅掉明朝也罷,都是順理成章無可爭議的。

    而大順朝沒有成為明朝的取代者,後來取代明朝的,是清朝。

    因此有了說法,說清滅明。

    其實個人感覺,這個滅,其實意義並非滅亡,而是取代。

    也就是說,清朝取代了明朝。

    【3】

    類似的例子還有。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取代了十六國,那麼,十六國都是亡於北魏之手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此參照這個例子,可以把清滅明,理解成清朝取代明朝。

  • 10 # 了不了齋主人

    說明亡於清流,可能是現代一些歷史愛好者的說法吧。通常的說法是明亡於黨爭。明末黨爭激烈,有東林黨、齊黨、宣昆黨、浙黨等。其中東林黨以及後來的復社,都是通常所說的清流。黨爭說明的是政權內部分裂嚴重,正是這種分裂,導致了明最終的滅亡,僅僅歸罪於清流也是不妥當的。但明末黨爭,爭意氣不爭是非【通俗地說就是站隊】,即東林、復社亦所不免,所以在明亡的過程中,東林、復社也應該負有相應的責任。顧誠先生討論明末史事,亦曾認為復社在後來南明的政治決策中處置有問題。有興趣的可去看他的《南明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裡有10萬,不想繼續上班,該怎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