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0後,一個幾乎全身都是故事的一代人,一個吃盡了苦頭的一代人,一個在生活大浪中掙扎的一代人,他們的一生也許是註定不堪回首的!
0
回覆列表
  • 1 # 南山大叔

    作為一個70後,我覺得,我們是漸漸地開始老了,但是,老,是人生規律,平常心看待即可,既然是70後,我覺得,很多事情,我們都應該更明智,更有思想的了,特別是以下這四件事,我們就不要去做了。

    第一件事:升不了的官。70後,也老大不小的了,在單位,如果有一定的本事,或者,有了一定本事,但又不想太出人頭地的,就繼續低調吧。當官的,就繼續好好當官,要對得起國家給你的俸祿,不要胡作非為違法亂紀;當不了的官的,就安靜一點,本分一點,繼續好好工作,好好地愛著我們自己的單位,愛著自己的工作,好好過好屬於自己的每一天。這樣,其實,也很好,因為我們活著,最重要的,是有意義,能快樂。既然有了快樂,我們就安靜一點地好好工作,好好過日子吧。

    第二件事:賺不來的錢。年輕的時候,是很多人想多賺點錢,畢竟,利用合理合法渠道賺到的錢,對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和個人地位,是有一定的幫助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我們身邊,常常看到一些人,為了錢,不顧他人利益,亂佔資源,想方設法謀取非法利益,結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後雖然撈到一點錢,卻付出了鋃鐺入獄的代價,著實可惜。所以,70後了,人也開始老了,賺不來的錢,我們就安分守己一點吧,好好地守著自己的家,好好地對待自己的家人,就是每天吃穿都普通一般,但只要家人一起健康快樂,就比什麼都好。

    第三件事:喝不進的酒。70後們,是大叔大媽級別的人物的了,身體機能已經開始下降,對付酒精,也是無法再經受過多的考驗的了。所以,遇到酒局,我們能不去的,就儘量不去;遇到能少喝的,我們就少喝,甚至不喝。這不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表現,這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的表現。70後了,老了,多喝點,就可能醉,人事不知,或者酒後斷片,出了洋相,說了錯話,甚至做了不該做的 事情,就會後悔莫及。平時要少喝酒,多保養我們自己的身體,身體健康,你才能繼續為自己的家,為這個社會,多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這何樂不為呢?

    第四件事:亂不來的情。有人說:“一等男(女)人,家外有家;二等男(女)人,家外有花;三等男(女)人,下班回家。”這樣的話,其實,是極其錯誤的人生觀和愛情觀,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會為此津津樂道。其實,70後,人到中年,夫妻感情可能會出現一點問題,因為,男人不再年輕帥氣,而女人也不再婀娜多姿。這時候,親情更佔據了主導因素,如果夫妻中的某一方,有了外遇,必然會對家庭造成重大的打擊,有的,家庭甚至會四分五裂,這對家庭的傷害,對子女的傷害,都是巨大的。所以,70後,更要注意個人的情感問題,這亂不來的情,我們千萬不要違背的了。

  • 2 # 韓金聊社會

    謝謝邀請!有人說70後是最苦的一代人,如果你是屬於70後你最想說的心裡話是什麼?橄欖君對這句話不敢苟同,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意見,我是1967年生的屬羊,我老婆是1969年生的屬雞,我的父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十多年了,每年只能在墳頭上燒個紙記念一下,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好日子,就離開了我們,慎是懷念,現在老人只有外父外母還活者,都已經七十多歲,身體還能說得過去,我們做兒女的只有不定期看看外父外母,閒了邀請到家裡樓房上享受一番,過過現代人城市的生活,盡一份為人子的一份孝心。

    雖然我們夫妻都不是70後,但我們周圍的70後比比皆是,說70後苦,我可以這麼說70後一點也不算苦,為什麼呢?理由如下,

    首先70後生下的人們,小時候沒有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只能說吃的不怎麼好,穿的不怎麼暖,但最其嗎的有吃的,有穿的,70後的父輩們基本上都是40後,50後,他們小時候經離了解放戰爭的洗禮,古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對,"寧做太平犬,不做流離人",生活的艱難和戰爭的痛苦可想而知。

    其次,一代人的幸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70後的父輩們的普通人家,可以這樣說,"身無分文,頭無片瓦",國家的基礎建設和人民的經濟都基本上是新建,只有和平的希望和洪身的力氣,在希望的田野上進行耕耘和勞動,為建設自己的家園辛苦的拼搏過,而70後的人們,也沒有經歷著文化大革命洗牌,上學時,國家基本進入了1978年的改革開放初期,到了81年農村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自己有了土地,自己耕耘,自己收穫,勞動有了自由,收入歸了自己,多勞多得,勞動最光榮,勞動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了,農民吃飽了,70後的人們也跟著父母的喜樂享受過人生,70後也就慢慢的長大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雖然資金不哪麼多,結婚的嫁妝,也從老的三大件變成新的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摩托車",人們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好轉。

    第三,結婚後頭等大事就是生兒育女,計劃生育政策進入了千家萬戶,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家庭進入人們的視野,孩子成了小皇帝,一時間,"再苦不能苦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70後可以這樣說,把家裡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眼中的寶,拉扯孩子操歲了心,70後覺得有點苦了,沒有60後的幸運長大後真接分配工作,想要改變命運,只有透過高考這個橋樑實現人生的夢想,想隨心所意的生孩子,但不能違反計劃生育國策。

    第四,現在的70後大部分都進入中年時期,中國的經濟進入突飛猛進,"五子登科"成了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車子,房子,票子,位子,兒子",也成了人們相互攀比的籌碼,70後所以說覺得苦了,覺得累了,自己結婚化了父母的半條牛的錢,兒女結婚要了自己的半條命,真是苦不堪言!

    最後,橄欖君再多說幾句,苦是經歷,苦是過程,苦是一種一生的磨鍊,70後比起80後,90後,00後可以這樣說真有點苦了,少年時,弟兄姐妹多,沒有80後幸運,"獨生子女",父母親全部的愛,都沒有給了自己,到了中年時,辛苦努力賣房賣車存錢,一點也沒有輕鬆,上養老的,下拉小的,"養了兒子養孫子,最後成了鬼孫子"。苦就成了生活的閱歷,也是起起落落的人生,現在的70後都是家裡的主力軍,人生就是拼搏,苦就是生活,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

  • 3 # 科壇春秋精選

    我覺得70後其實是很幸運的一代,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大學生人數還不多,沒有擴招,所以大學畢業找個好工作不難。另外我們買房也很輕鬆,價格不是很貴,可以咬咬牙承擔起來。我們還趕到上了二胎的末班車,可以完成二個孩子的生育夢想,所以我們應該感恩。

  • 4 # 沂蒙人闖北京

    哎呀,我也是悲催的70後,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70後是一個時代的標籤,承載太多的磨難,作為70後確實不容易,特別是現在的70後應該是40歲到50歲左右年紀,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爬坡過開坎的年代,屬於最艱難的時代。

    更悲催的我趕上了70末,說是80後吧,人家說是老同志了。說是70年吧,人家又說你年齡還小,不尷不尬的年紀。關於70後的記憶,我有以下幾個關鍵詞來概括。

    一是物質的匱乏。這個大家可能都有記憶,80後或者90後應該沒有這樣的記憶,特別是生活在農村的人,或者說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城市人,應該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那時候農村的房子是土坯房,農村的道路是一下雨滿是泥擰。一颳風,滿院塵土無處可躲。吃的是粗糧,一年難得見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的上肉,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吃上頓肉餃子,過上一點好生活的感覺。無論是穿衣還是出行都是非常困難的,出行主要靠腳踏車,家裡有個摩托車的人就是非常了不得了。那時候的年輕人結婚也不像現在這麼複雜,要車要房還有3金5金的,那時候能夠蓋上三間瓦房,有個人摩托車,配上拖拉機算是不錯的人家了。總共花費也就萬把塊錢就夠了。那時候雖然收入不是太高,但是一家人拼搏一下,三五年的錢也就夠結婚用了,不像現在結婚要父母背上一輩子的債。那時候農村的收入主要是種植經濟作物,養牛,養羊或者養一些豬補貼家用。生活不錯的了一些人開始到南方去打工,但工資時候也一般情況,貧富差距不是太大。

    二是文化上的荒蕪。當時的農村幾乎沒有什麼文化活動,有時候來送個電影就不錯了。有電視機的人家也不是特別多,村裡誰要有個電視肯定家裡非常熱鬧,並且那時候農村的供電也不是特別穩定,經常停電。最愛看的電視就是《西遊記》了,每天追劇,到別人家裡看。有時候停電還要用蓄電池或者配上發電機才能看上電影,真是難得。有時候還要跑三五里地到別的村去看電影。三五成群的,有說有笑騎著腳踏車,現在想想那情景還是很快樂的。算是苦中作樂。

    三是教育的落後。鄉村的教育是非常貧瘠的,當時村裡還有一所小學,但是小學的教育不全面,僅有三四年級,好像一二年級還要是到很遠的村子裡去上。後來我上學的時候,村子裡的小學取消了,幾個村合辦了一所小學,學校真是從開始做起,院子是新壘起來的,院牆也是新做的,學校裡新種的樹,新建的教室,但是教室是非常簡陋的。一二年級都沒有桌子,就是幾塊磚頭搭的水泥臺,凳子是學生自己從家裡取回來的。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才有桌子,那是我的桌子,也是非常簡陋的,就是村裡的木工自己做的,並且沒有抽屜,就是一個板,加上四條腿,教室裡沒有地板,更別說水泥地了就是土,還是不是很平整。夏天的時候算潮陰水。最有趣的時候,那時候有人在地上玩了很多的洞,把自己的一些墨水瓶藏到洞裡,現在看來非常搞笑有趣。雖然是作為70末的孩子,但是由於生活在鄉村,沒有讀過育兒園和育紅班,不知道城市裡的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學前教育培訓幾乎為零,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當時小學的老師教學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當年的漢語拼音和筆畫寫字,直到現在仍是我的弱項。提到這件事,就覺得心裡特別慚愧。好在那個時候也沒有那麼多的作業。童年的感覺還是很快樂的。作業基本上沒有完成過,老師也很少佈置作業,那時候家長也沒有心思管你,也不流行上補習班,流行上補習班的時候已經到了初中了,一個假期的補習班,費用也就不到100塊錢,現在看來還是非便宜。

    那時候還有一個現在已經消失的職業,修鋼筆的。兒時的我天真的以為,修鋼筆這個工作還是挺有技術含量的。一開啟小匣子裡面形形色色,五顏六色的鋼筆,鋼筆尖,各種各樣的工具還是很吸引人的,當時想我要是以後從事這個工作該是多好啊。以前那時候,修一直鋼筆應該利潤還是比較高的。可惜現在這個職業已經銷往了,成為一種記憶了。關於上學的記憶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一時也說不完的。

    四是紅利的消失。作為70年代初出生的人的話,應該還是享受到制度的紅利了。所謂紅利,從我們70末年代的人來說,主要是那時候上大學包分配參加工作,找工作不用發愁,並且找工作也相對比較穩定。上學了,那就是有人鐵飯碗,熬出頭了。並且那時候的單位一般都解決了住房問題,特別是在大城市生活的7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已經是非常富有的資產,享受到了體制的紅利。70年末出生的人,大學擴招了,就業自主擇業了,住房制度改革了,房子要自己買啦。就是因為這兩項就需要人奮鬥幾十年,甚至一輩子。我們這樣70末,與之競爭的都是80後人家說你年齡大了,沒有優勢了。

    歷史得洪流滾滾向前,無法往回了,70末出生的我們唯有默默的奮鬥,去承擔我們推脫不掉的責任。

    你有什麼故事?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啊

  • 5 # 春天來了7270

    不能說70後是最苦的一代……。其實無論哪個時代也有最苦的人,也有最貧困的人。

    我也是70後,小時候家裡人口多,大小六口人,生活中真是貧困潦倒,就拿吃飯來說,真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其實你是,再有能力的人,再威武雄壯的人,只要吃不上飯,也是沒有用,何談理想,再說別的了……。

    記得是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放暑假了,還要和父親去建築工地打零工攢錢,來補貼家用。就拿幹活來說,都沒有一雙像樣的鞋子,三伏天我爺倆都穿著雨靴去幹活,工地離家有十多里地,一天到晚,來回走四趟……。連幹活再走路,腳上都是血泡,真是苦不堪言啊!

    那時候幹活工資待遇不高,勞動量大,一天累死累活,每個人才賺3塊8角錢,但是那時候,工地講究信譽,幹完活,不坑你,馬上就給你錢。我幹上一個假期的活,就賺夠了上學的錢了,甚至還能餘下來不少錢,來買面過日子。不過那時候上學也便宜,學費和雜七雜八的費用一共下來,也沒有多少錢。(學費是三塊錢,書本費是五元錢,最好的白麵才一毛八分錢,那時候買什麼都要票,糧票,油票,麵票,布票等等,土豆才二分錢,人們穿著的衣服都是樸實無華的)賺這些零用錢,就覺得十分滿足幸福了,最起碼是不捱餓了……。

    那時候生活中,苦中有樂,積極向上,人其實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受不了的福……。苦盡才能甘來,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甜如蜜的,也有吃“黃蓮”的時候。

    仔細想想我們這一代的人 ,吃的這些所謂的苦 ,還算什麼呢,想想為人民謀幸福的老一輩的人,吃過的苦,他們流的汗水,才是我們最敬仰的人。

  • 6 # 滄海人間

    有人說70後是最苦的一代人,如果你是屬於70後你最想說的心裡話是什麼?

    一. 年齡階段,決定了70後的我們是最苦的一代人。

    70後是最苦的一代人,不是說70後比60後苦,或者比50後苦,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階段。父母年老的身體讓我們時常擔心,孩子的學習也時常牽動著我們的神經。

    如果孩子上了大學,我們的情感,或者情緒就會被分為三部分:故鄉的父母,異地求學的孩子,我們自己。事實上,很多時間,對父母和孩子的牽掛,讓我們找不到自己!

    二. 經濟的壓力和婚姻的不幸會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需要努力掙錢養家的時候,卻失業了,甚至揹負了債務,需要一起同舟共濟的時候,另一半卻離開了自己,那種困苦,那種無奈,那種孤獨,那種失落,沒有人能夠體味!而咀嚼這一切的時候,我們還要強裝著笑臉,去面對父母和孩子,面對親友和熟人,面對生活裡的一切,畢竟,我們不想讓親人們為我們擔心,畢竟,我們還要繼續生活下去!

    三. 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身體一天天地不如以前了,沒有錢的我們,為了責任,還在拼命努力;面對未來,我們也會心懷惆悵,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只有一個孩子,他(她)將來能照顧好自己或者自己的小家,就算不錯了,我們的養老,又該怎麼辦呢?

    四. 除了堅強,我們別無選擇!

    經歷了時代的變革,曾有過美好的夢想,現實的各種壓力下,還依然保持著初心,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70後!不管怎樣,我們還在努力著,我們也將繼續努力下去!我們相信:麵包會有的,啤酒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結束語:70後的兄弟姐妹們,一起加油!

  • 7 # 雲過之藍

    不能完全這麼說,每個年代都有苦,也都有機會。只是70後所處位置比較尷尬,他們的出生和受教育正好處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初期。

    這個時期很特殊,我只從教育方面說。

    從前的40、50、60後經歷了戰爭動亂後,進入改革開放後,日子相對從前是一天比一天好,心裡有滿足感,而且那會工作崗位還是接班制,生活有保障,再加上自己文化水平也不高,對孩子的教育也就不是特別注重(大部分如此),大部分時間孩子都是散養的,所以70後的童年是比較自由的。

    同時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教育剛開始恢復,不像現在有各種補習班愛好班,那時都是學知識考分數,而且學校制度也不完善,打架鬥毆曠課逃學屢見不鮮。單一的教育方式,讓70後很少有像現在年紀很小就已經是鋼琴繪畫或者其它領域的童星了。這也是為什麼70和80後更注重孩子教育的原因。

    由於這個時期的尷尬,讓70後在改革開放中期,競爭殘酷激烈的環境下難以適應,出現很多形式主義的東西。如今70後已經四十多歲了,還要與80,90,00後們競爭,這或許就是70後的苦吧。

  • 8 # 蓮娃L

    作為70後,沒覺得70後是最苦的一代人,反而覺得我們相比其他年代的人,有許多讓人羨慕的東西。

    首先,我們不是獨生子女,或者說在我們之後的80後,大部分都成了獨生子女,所以70後比80後幸福。小時候我們能夠享受到兄弟姐妹的照顧和陪伴,長大後我們有人一起分擔痛苦和憂愁。我們是幸福大家庭裡幸福的那一個。

    其次,我們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只需要養育一個孩子,生活的負擔比我們的父輩要輕了許多。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帶著他遊山玩水,孩子大了,他可以帶我們遊山玩水。我們是樂活族群裡樂活的那一個。

    再次,我們的父母都是最勤勤懇懇的人,他們從不講究自己的娛樂,從不思考什麼是自我,也大多不懂什麼叫享受,終生孜孜不倦地工作,極其儉樸地生活,並不斷積累財富。也許他們給予我們的並不多,但總是無怨無悔、不計代價、不講條件地為我們付出。我們比我們的孩子——90後、00後幸福,因為我們做父母從來就不如我們的父母。

    還有,我們比50、60後幸運,不用上山下鄉,不用擠破腦袋鯉魚躍龍門,我們可以雙向選擇,可以下海經商,可以停薪留職,因為在一切都出現了多種選擇的時候,我們年富力強,青春正好。

    當然,70後有自己的苦,有自己的悲,但哪個時代沒有他自己的不幸呢?但起碼我們沒有40後關於飢餓的絕望記憶,沒有50後內心的傷痕,沒有60後那麼多嚴打帶來的牢獄之災,沒有80後、90後要承受那麼大的競爭,贍養那麼多的長輩,卻還要受到那麼廣泛的質疑。

    所以,70後有自己的苦,但沒有根據說我們是最苦的一代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芙蓉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