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網際網路廣告的資深文盲

    20世紀50年代,部分地、市、縣還辦起了戲校和培訓班,為淮海戲培養了一批新秀,挖掘出一批為群眾所喜愛的傳統劇目。

    其中《催租》、《三拜堂》和《皮秀英四告》等,分別被越劇、湘劇、黔劇、粵劇、評劇和黃梅戲等兄弟劇種移植。

    同時創作了大量現代戲,其中《姑嫂看畫》、《借驢》和《海花》等在群眾中較有影響。

    淮海戲長期紮根於人民群眾中,不但能適應舞臺演出,也能在街頭、鄉村擺地攤。

    它的音樂唱腔非常豐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城鄉民眾在行路、幹活和休憩時都要哼唱淮海戲,已成為本地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它的表演藝術有極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豐富的民間色彩,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如豬吊腰、雞刨塘、野雞溜、驢打滾、狗拜年、鱉爬走、腳尖走、膝蓋走、鬼扯轉、穿八字和矮步蹬等藝術表演形式,極其生動有趣。

    淮海戲的唱腔大體為男女同弦異腔,男女主要曲調分別是東方調和好風光調。這種曲調可塑性大,風格性強,有各自的功能,各為其多種行當演唱。組腔時,好風光調唱法變化多樣,可構成大、小唱段。

    東方調中數唱自由,可變換多種感情,形成長短不一的完整唱段。其他輔助調有二泛子、彩調、金風調等。它們各有個性,格調鮮明,表現敘述、抒情、悲憤和歡樂等情緒,各有所長。

    淮海戲唱腔明快豪爽,鄉土氣息濃厚,以板式唱腔為主,兼唱部分民間小調。此外,還有女腔二泛子、串十字、雙起腔、彩腔和八句子,男腔金風調、龍門調、小丑調和僮子調及各種形式的彈唱等。

    淮海戲伴奏樂器以板三絃和淮海高胡為主。樂隊增添了琵琶、板胡、嗩吶、板鼓、大鼓和堂鼓等樂器。

    行當分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醜、大乙丑、小耍醜、奶醜、武丑、大花、黑花和紅花等。

    淮海戲的表演形式早期比較簡單,既沒有旋轉多變的五彩燈光,也沒有豔麗配套的行頭服裝,更沒有音部齊全的樂隊。常見的是地上放一張蘆蓆作為舞臺,一條長凳樂隊坐著,觀眾圍在四周。

    演出時,一人可擔任幾個角色。手巾和扇子作為道具,女的穿長裙,男的穿大褂,戴上自制的鬍子,這些便是演員的全部扮裝;樂隊僅有三絃和大鑼。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劇目需要,製作了燈光、佈景和道具,演出也逐漸走上正軌。

    淮海戲的傳統劇目甚多,素有“32大本、64單出”之稱,如《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和《大金鐲》等32大本以及《罵雞》和《催租》等64單出。現代戲有《葵花路》、《孫明芝》和《月牙樓》等。

    改革開放後是淮海戲活躍和輝煌時期,各淮海劇團創立了不少反映現代文明新事的現代淮海戲,演出地區也不斷擴大,北上山東諸城和臨沂,南下無錫、蘇州和上海,在觀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好多武俠影視劇,人物在打架的時候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武功名字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