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春日之虎

    家鄉的風俗習慣是很多的,一年365天,不到的季節也會展現出不同的風俗習慣。現正值夏天,那就說說我家鄉夏日之季的風俗習慣吧。當然,這指的是過去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已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已遂漸被忘卻了。

    (一)過廟會。人們會問夏天烈日炎炎,又值農耕大忙的季節,這過得那門子廟會呀,這樣的說法,還是不瞭解過去農村生活實際的結果,這過廟會其實就與農耕生產有關。初夏,麥子熟了,在開鐮之際,農民需購置收麥用的農機,如鐮刀、繩、木鍬、簸萁、扁擔、糧袋等,而購買這些農具,在過去的農村有個習慣,都會去廟會上購買。夏初過廟會在當時有兩個意思,一是麥子熟了的季節,天又易下雨,如果遇到連陰雨,會將麥子爛了,所以人們開廟會燒香上紙,以祈禱老天爺賜福,保佑豐產豐收:二是更主要的是為透過廟會,提供農具交易的平臺,購置些農具。

    (二)唱大戲,聽說書。收割了麥子,完成了搶收搶打,又種上了三秋作物,就到了三伏天了,雖然此時農活也還很多,但相對來說少了些。此時村裡的人們會請戲班子唱戲,而民間藝人如說書的,也開始走街串巷。每當夜幕降臨時,人們會到戲臺前或村裡的空閒地看戲或聽說書,辛苦了一天的人們,即納了涼也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

    (三)到龍王廟裡上香求雨。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蕉。過去的人們靠天吃飯,北方又多遇旱年,望著田裡半枯的禾苗,農民心裡急呀,過去以小農經濟為主,抗自然災害能力又差,人們只能寄託於所謂的神的幫助,因而過去的農民常到龍王廟燒香求雨。這是在科技水平不發達年代的現象,屬迷信活動。

    過去農村許多的風俗習慣的形成,是跟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力發展落後有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展現代農業是中國農業的唯一出路。

  • 2 # 種田公子

    說到家鄉風俗,華夏地大物博,這個話題太過廣義!就拿吃得方面來說,我們南方人本地極少喝白酒,北方人喜歡喝白酒!江浙當地都是喝黃酒啤酒的多!北方人好吃鯉魚,鐵鍋燉魚燉鵝燉豬腳,南方人極少吃這樣的東西,不是不喜歡吃,而是不習慣吃。拿陽澄湖大閘蟹來說,15塊錢一隻,平時捨不得吃,過年買來給親戚朋友們吃,一隻都沒有人吃!20只就是三百多塊錢,都扔垃圾桶裡面了!更不要說鱉和鰻魚了,簡直就是浪費錢!我們這邊的飲食風俗就是吃素!喝茶!青菜蘿蔔豆腐湯一人來個一碗,正月裡吃吃不要太喜歡!又解酒又解膩!我們這邊節日裡鋪張浪費的作風早已經成過去式!按我們老家這裡的話講,越是沒錢的人家,其為人做事&作風越俗氣!志比天高,命比紙薄!有啥意思呢!不如留點餘錢給小屁孩好好唸書!這就是我們江浙人的風俗和理念!勤奮靠自己,向來不唯親!自身不努力,老來獨傷心!男兒為漢子!無需念多情!

  • 3 # 如雲影視

    我的家鄉是江西贛州,被稱為客家人的搖籃,是聞名中外的客家人聚居地。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有親朋故交到來時,人們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客家人稱之為“水酒”,小時候,母親蒸酒時,裝上一碗用大甑蒸得香噴噴的糯米飯,上面撒上一些白糖、加幾滴熟茶油,那個香甜、糯軟,至今還念人回味。水酒剛開壇時取出的酒叫“酒娘”,這種酒娘口感很好,雖然度數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

    客家人酒宴喝酒時,非常注重禮節。一張可坐八個人的四方桌,俗稱“八仙桌”,入座時通常按尊卑長幼順序安排席位,一般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面對正廳右側的為最小位。三桌的宴席稱為“一品席”,五桌的宴席稱為“梅花席”。

    酙酒稱為“篩酒”,篩酒也按尊卑長幼次序來進行,篩酒一般需倒八分滿。敬酒時,左手摁胸,右手舉杯講一些祝願的好話,然後自己先喝以表示敬意。敬茶則有所不同,只給客人茶杯倒上七分茶水,所謂“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請客人先喝後,自己才喝。

    為了助興,客家人酒席上常能看到猜拳喝酒的風俗,出拳時動作十分講究,手指表明的數字和意思必須和口中喊出的口令一致,否則便是輸了。

  • 4 # 少利17

    我的家鄉每年都過農曆二月十九。這個節日在我們附近,只有我們這一個村子裡的人才過這個節日。這是我們村子裡已經留傳了幾百年的傳統習慣了。為什麼在當地附近只有我們這一個村子過"二月十九"這個節日呢?這個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根據史料記載:我們的祖先是在明朝年間從山西移民到了這裡。關於這一點,在解放以前我們村裡的祖先堂就是最好證據。那時候村裡每一個男子結婚的時候,必須要先去祖先堂裡拜祭祖先。這是幾百年留下來的傳統習俗。

    為什麼我們村每年都要過"二月十九"這個節日呢?因為我們村裡從明朝末年就修了一座觀音普薩廟,觀音普薩的生日就是農曆二月十九日。所以,自從修了這座廟以後,每年都要給觀音普薩過生日。在很早以前,我們村裡也曾經趕過廟會。聽老人們說過,那時候過二月十九節可熱鬧啦!每年村裡都要請戲班子來唱大戲。聽老人們說:當時修廟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捐款捐糧。關於這一點,在廟裡的大石碑上都有詳細的記載。這塊大石碑我是親眼目睹過,因為我從上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都是在這座大廟院子裡度過的。有時候下課了,經常跑到廟堂裡去玩。那時候院子裡有一棵老槐樹,老槐樹的樹叉上掛著一口大鐵鐘,我們當時上下課老師都是敲幾下大鐵鐘就行了。這棵老槐樹就是修廟的時候裁種的,她的直經,要我們七八個同學才能合抱過來。另外,院子裡還有四棵大柏樹,也是當年跟那棵大槐樹一塊栽種的。不過,這麼一座幾百年的觀音普薩廟,在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中被拆毀了,連那棵幾百年的大槐樹也沒有逃過被毀的命運。是當時的紅衛兵用大鋸把它鋸倒了。

    現在,我們村裡雖然沒有了那座觀音廟,但是,農曆二月十九這個節日卻保留了下來。如今我們村裡每年照舊給觀音普薩過生日,到了這天家家戶戶還象過年一樣,炸年糕:豬肉燉粉條:燉雞純魚。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親朋好友來我們村裡過"二月十九"。

    這就是我們村裡幾百年留傳下來的風俗和習慣。恐怕這個風俗以後還會繼續留傳下去!

  • 5 # 茶憝

    我的家鄉是張家界,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居民:

    土家族愛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土家人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製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現在保留亦有。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通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絡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曆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生活: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節慶:

    土家族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過年主要活動。

    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從臘月廿四過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除夕夜之前的時間,主要是為過年作準備工作,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要自己製作臘肉、香腸以及餈粑(少數家庭雖然不自己製作,但也要購買)。

    進入臘月後,土家族的家家戶戶就開始著手準備年貨了。此時,在外務工、學習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趕回家團聚。整個臘月日程安排如下:殺年豬,燻臘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這些都是土家族過年的典型活動特徵。

    (1)除夕團年

    農曆大年三十稱為“團年”,大年三十是團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熱鬧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團年”相當講究:第一,家庭成員必須到齊,兒女們不管在多遠的地方工作或是念書,都得趕回家一起吃團圓飯。第二,土家人團年所有人必須同時入席,待家裡長輩到院子裡放完團年鞭炮,入席說上幾句喜慶話後,團年飯才正式開始。一般準備年夜飯是家裡的女人負責,男人一般負責幫燒火,但是現在一般不燒柴火,所以男人們就是幫忙打打下手,或者貼春聯、打牌,甚至乾脆看看電視啥的。

    除夕以後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從這一天開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當作過年的最後一天,這天除了還沒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會在自己家裡過,一家人在一起吃湯圓。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後才到丈人家去。

    (2)過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團圓”的湯圓後,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後一個大型活動了:“耍毛狗”--一種帶有娛樂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會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龍燈、舞獅子等。

    常言說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燈。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為那晚家家戶戶都要照排排亮。夜幕來臨,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後點燃一排排的蠟燭,在微風吹拂中一閃一閃的,煞是好看。玩龍燈最熱鬧的就要數正月十五了。吃過豐盛的晚飯後,舞龍的人會光臨鄉里的每一戶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門口前舞上一會,看熱鬧的人們則會隨著舞龍的人一塊玩。轉到河灘上進行隆重的“燒龍儀式”。人們用自制的長竹筒裝滿黑火藥,每人拿幾支,點燃後對著龍頭和龍尾猛燒,噴濺的火花顯得十分輝煌,舞龍的人則千方百計地躲避。經歷很多回合後,直到龍頭龍尾被完全燒完為止。當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嬉笑聲,鑼鼓聲,鞭炮聲,使得一年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中結束。正月十五過完後,年就結束了,預示著人們又要開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 6 # 第六表哥

    我的家鄉在普寧,是大家口中的潮汕地區。稍微有了解過潮汕地區的人都知道潮汕地區的風俗特別特別的多。舉個例子每逢農曆的初一和十五潮汕地區絕大部分的人家都要祭拜,當然初一和十五在大家的眼裡可能屬於日常的祭拜節日,所以祭品也相對比較簡單,可能就是一些水果、餅乾糖果和齋菜。

    除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一年中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節日,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除夕、佛誕日、觀音菩薩誕生日、財神爺生日以及先輩的忌日等等。這些風俗節日相比起初一和十五就會比較重視一些。每家每戶都會依據村裡的風俗習慣,準備三生五生、粿品、水果、餅乾糖果和齋菜。這裡我要解釋一下三生五生和粿品,粿品應該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到,就是一些紅桃粿,薯粉粿、甜粿等等,品種特別的多,看大家的喜好什麼就製作什麼。

    三生五生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生”指的就一些葷的菜,例如雞鴨鵝魚豬等等,有的人可能就準備一隻雞、一隻鴨、一條魚、一包乾魷魚、一條五花肉這樣湊成五生,三生一般都是一隻雞、一條魚和一條五花肉,當然根據不同的人家選擇會有不同,不過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這幾樣東西里面湊,所以每到節日家家戶戶的這些雞鴨鵝魚豬都吃不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沒有《我的世界》了,《迷你》火了,你們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