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3852919528

      1.如果輸入一個高電平,而輸出需要一個低電平時,首選擇npn。  2.如果輸入一個低電平,而輸出需要一個低電平時,首選擇pnp。  3.如果輸入一個低電平,而輸出需要一個高電平時,首選擇npn。  4.如果輸入一個高電平,而輸出需要一個高電平時,首選擇pnp。  npn基極高電壓,極電極與發射極短路.低電壓,極電極與發射極開路.也就是不工作。  pnp基極高電壓.極電極與發射極開路,也就是不工作。如果基極加低電位,集電極與發射極短路。  電晶體:最常用的有三極體和二極體兩種。三極體以符號BG(舊)或(T)表示,二極體以D表示。按製作材料分,電晶體可分為鍺管和矽管兩種。  按極性分,三極體有PNP和NPN兩種,而二極體有P型和N型之分。多數中國產管用xxx表示,其中每一位都有特定含義:如 3 A X 31,第一位3代表三極體,2代表二極體。第二位代表材料和極性。A代表PNP型鍺材料;B代表NPN型鍺材料;C為PNP型矽材料;D為NPN型矽材料。第三位表示用途,其中X代表低頻小功率管;D代表低頻大功率管;G代表高頻小功率管;A代表高頻大功率管。最後面的數字是產品的序號,序號不同,各種指標略有差異。注意,二極體同三極體第二位意義基本相同,而第三位則含義不同。對於二極體來說,第三位的P代表檢波管;W代表穩壓管;Z代表整流管。上面舉的例子,具體來說就是PNP型鍺材料低頻小功率管。對於進口的三極體來說,就各有不同,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注意積累資料。  常用的進口管有南韓的90xx、80xx系列,歐洲的2Sx系列,在該系列中,第三位含義同中國產管的第三位基本相同  NPN和PNP主要就是電流方向和電壓正負不同,說得“專業”一點,就是“極性”問題。  NPN 是用 B→E 的電流(IB)控制 C→E 的電流(IC),E極電位最低,且正常放大時通常C極電位最高,即 VC > VB > VE  PNP 是用 E→B 的電流(IB)控制 E→C 的電流(IC),E極電位最高,且正常放大時通常C極電位最低,即 VC < VB < VE  總之 VB 一般都是在中間,VC 和 VE 在兩邊,這跟通常的 BJT 符號中的位置是一致的,你可以利用這個幫助你的形象思維和記憶。而且BJT的各極之間雖然不是純電阻,但電壓方向和電流方向同樣是一致的,不會出現電流從低電位處流行高電位的情況。  1>判別NPN與PNP  設三極體的三個腳分別為A、B、C , 將指標式萬用表打在電阻檔的10K歐姆檔位 , (1)用紅表筆接A腳 , 用黑表筆分別接觸B腳和C腳 , 如果AB腳腳間阻抗較小 , AC腳腳間阻抗為較大 , 則改用黑表筆接A腳 , 紅表筆接C腳 , 此時其腳間阻抗仍然很大說明此三極體為NPN型三極體 ;用紅表筆接A腳 , 用黑表筆分別接觸B腳和C腳 , 如果腳腳間阻抗都較小 , 而改用黑表筆接A腳後 , AB、AC腳腳間阻抗都很大 , 說明此三極體為PNP型三極體 ; 用紅表筆接A腳 , 用黑表筆分別接觸B腳和C腳 , 如果AB、AC腳腳間阻抗都很大 , 而改用黑表筆接A腳後 , AB、AC腳腳間阻抗都較小 , 說明此三極體為NPN型三極體 ; 如果改用黑表筆接A腳後 , AB腳腳間阻抗較小 , AC腳腳間阻抗為較大 , 說明此三極體為PNP型三極體。  2> 判別NPN與PNP的引腳  上述(1)中 , 假設的B腳為基極(b) , 用紅表筆接C腳 , 用黑表筆接A腳 , 並用拇指及食指捏緊A腳和B腳(注意不要短路) , 記錄萬用表阻值 , 再用紅表筆接A腳 , 用黑表筆接C腳 , 且用拇指及食指捏緊C腳和B腳測量 , 兩次測量中測試阻值低的一次的黑表筆所接元件腳為集電極(c) , 餘下一腳為發射極(e) . (2)中假設的A腳為基極(b) , 集電極(c)和發射極(e)的區分方法同(1) , 但兩次測量中測試阻值低的一次的紅表筆所接元件腳為集電極(c) , 餘下一腳為發射極(e) .  3> NPN和PNP主要就是電流方向和電壓正負不同,說得“專業”一點,就是“極性”問題。 NPN 是用 B→E 的電流(IB)控制 C→E 的電流(IC),E極電位最低,且正常放大時通常C極電位最高,即 VC > VB > VE PNP 是用 E→B 的電流(IB)控制 E→C 的電流(IC),E極電位最高,且正常放大時通常C極電位最低,即 VC < VB < VE 總之 VB 一般都是在中間,VC 和 VE 在兩邊,這跟通常的 BJT 符號中的位置是一致的,你可以利用這個幫助你的形象思維和記憶。而且BJT的各極之間雖然不是純電阻,但電壓方向和電流方向同樣是一致的,不會出現電流從低電位流向高電位的情況。 如今流行的電路圖畫法,通常習慣“男上女下”,哦不對,“陽上陰下”,也就是“正電源在上負電源在下”。那NPN電路中,E 最終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間接),C 最終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間接)。PNP電路則相反,C 最終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間接),E 最終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間接)。這也是為了滿足上面的VC 和 VE的關係。一般的電路中,有了NPN的,你就可以按“上下對稱交換”的方法得到 PNP 的版本。無論何時,只要滿足上面的6個“極性”關係(4個電流方向和2個電壓不等式),BJT電路就可能正常工作。當然,要保證正常工作,還必須保證這些電壓、電流滿足一些進一步的定量條件,即所謂“工作點”條件。 對於NPN電路: 對於共射組態,可以粗略理解為把VE當作“固定”參考點,透過控制VB來控制VBE(VBE=VB-VE),從而控制IB,並進一步控制IC(從電位更高的地方流進C極,你也可以把C極看作朝上的進水的漏斗)。 對於共基組態,可以理解為把VB當作固定參考點,透過控制VE來控制VBE(VBE=VB-VE),從而控制IB,並進一步控制IC。 如果所需的輸出訊號不是電流形式,而是電壓形式,這時就在 C 極加一個電阻 RC,把 IC 變成電壓 IC*RC。但為滿足 VC>VE, RC 另一端不接地,而接正電源。 而且純粹從BJT本身角度,而不考慮輸入訊號從哪裡來,共射組態和共基組態其實很相似,反正都是控制VBE,只不過一個“固定” VE,改變VB,一個固定VB,改變VE。 對於共射組態,沒有“固定參考點”了,可以理解為利用VBE隨IC或IE變化較小的特性,使得不論輸出電流IE怎麼變化(當然也有個限度),VE基本上始終跟隨VB變化(VE=VB-VBE),VB升高,VE也升高,VB降低,VE也降低,這就是電壓跟隨器的名稱的由來。 PNP電路跟NPN是對稱的,例如: 對於共射組態,可以粗略理解為把VE當作“固定”參考點,透過控制VB來控制VEB(VEB=VE-VB),從而控制IB,並進一步控制IC(從C極流向電位更低的地方,你也可以把C極看作朝下的出水管)。 對於共基組態,可以理解為把VB當作固定參考點,透過控制VE來控制VEB(VEB=VE-VB),從而控制IB,並進一步控制IC。 上面所有的VE的“固定”二字都加了引號。因為E點有時是串聯負反饋的引入點,這時VE也是變化的,但這個變化是反饋訊號,即由VB變化這個因造成的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章炳麟一生待人苛刻,為何卻稱讚一個出身江湖又沒文化的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