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零售講堂
-
2 # 仁壽955
隨著公有制的縮小,隨著私有制擴大,加上人工智慧化的水平增強,未來的人們就業難度會越來越會加大,就業率舉例假設:現在就業率為百分之七十,再過十年就業率為百分之六十,又再過十年就業率縮成為五十左右。為什麼就業率會遞減得這麼快呢?原因我在此評論開頭就說了,公有制縮小,意未著由國家辦的企業會很大一部份轉變為私有制性質接管,一旦私有制接管了大部份公有制企業以後,私有制的新型資本家他要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從而削減崗位,裁員增效,這是資本家一貫手段,也是資本家治企業的作法。就業率與資本家無關,就業率是社會問題,就業率是政府的問題。就業率是高科技高度發展的必然縮減的唯一的一條路。這個失業人員的生存問題就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從稅收財政上如何解決失業人員生活生存問題。這就要看政府的智慧與能力和水平了。
隨著三大要素的不斷髮展,加大,加快,三十年後就業率會非常突顯,失業率會明顯增大,政府應從現在開始作手儲備資原《行政管理資原,稅收法律資原,民法管理資原,國企私企就業法律資原,失業生存法律保護資原》提前來應對。形成一個或走向一個福利型,幸福的社會主義特色國家。
-
3 # 小妹觀察
未來更久遠的事情就很難預測了,至少可以猜測未來人工智慧全面替代人力40%-70%的階段世界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到那時候,人類需求可能會出現質的轉變,一些簡單的製造業生產力完全被機器人取代。
1.科技改變人類需求
也就是說因為強大供給能力提升,需求會趨於飽和狀態,隨著人類科技不斷進步,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屆時日常消費品可能會短時間內不會太大改變。但耐用品可能會大幅度減少需求,比如房子,車子,五金工具等等會在更科學更精準的條件進行生產和分配,耐用品的使用壽命可能因新材料崛起和應用進化成超長耐用品質量更好,簡單的說用一輩子不需要更換或者減少更換這就會降低生產需求。隨之行業的衰退也是必然。
2.人類需求本質上的變化
隨著人類進步,人類完成初級的基礎需求建設後將會產生更高的需求解決方案,比如通過幾代人完成了對住房空間的基本需求,那麼後來者可能會在改造提升領域產生需求,舊城改造就是鮮活的例子,那麼機器人一步步替代了人工部分之後,富裕的人工將尋求建設新的需求,這比較繞口,但說明了一點(人類的慾望不停止就會產生需求,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的需求一旦產生就可能被解決)除非人類進步到長生不老,否則慾望和需求存在就會有供給,就要產生工作崗位。
3.工作崗位隨時代變化而提升工作能力
回想當時沒有電子裝置和電腦時,新聞媒體可能還需要手工寫稿和排版,沒有電話的時候可能人們還在八百里加急傳報,沒有交通工具時可能依靠步行,當然工作也不例外,以前的文員可能都是手寫,在學會操作電腦和印表機之後文員工作還是文員工作沒有完全替代,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出現和大規模應用,解放重複體力勞動的原有工作方式將得到改變。
4.智慧機器人會不會對人類就業產生威脅
這一點可以樂觀看待,人類的發展講究和諧和平衡,社會是有人構建的,文明現代社會人去主宰自然不用擔心輕易的被某一物種顛覆。所有的發展都是朝著人的需求方向,人工智慧的崛起也將會受到產業需求為根本發展方向,沒有需求就不會有投資,生產出來就產生不了價值,可能會虧損死掉。從綜上所述,說明整個行業未來將以和諧方式進行發展,而不是透過手中技術惡性的去顛覆一切,這一點大家不用太過恐慌,畢竟現在可是人類的法制社會。任何對人類的威脅都將扼殺。
5.會不會完全取代人工,形成就業難
這個答案是(不會)首先就業難在任何國家就是任何發展階段都是存在的,至於普遍存在是與社會發展結構和經濟環境,戰爭因素有關。未來全球人類壽命進一步延長的話,老齡化社會也是很大的問題,屆時機器人充當新的生產力和工作力將顯得尤為重要
6.它在未來幾百年內為人類服務的命運將不會有本質的改變,至於上千年後是否顛覆人類統治則不在我們思考的範圍。那麼人類失去了工作能力收入如何保障呢?未來真的出現大範圍機器人替代人工的話,社會的生產力和效率將大幅度提高,收入方式也會產生改變,以前你可能是自己做一碗麵去賣給顧客賺取10塊錢,你將利用未來機器人做10碗麵賣給顧客賺取100塊錢,那麼會產生一些疑問,吃飯的人就100個,你一個人做完了另外99個人好像必然面臨失業,其實不然另外99個人可能會和你產生競爭也做面,只是做出的面各具特色富有吸引力。這種邏輯猜想只是將說明一點,和諧發展逐步變化,你有槍他有盾這種根本的競爭變化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是你自己,要不要失業取決於個人而不是機器人,不跟進社會進步的腳步註定要被淘汰,到時候社會經濟強大你等著吃救濟金也是一種可能。
-
4 # VNTChain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他們能夠代替的更多是哪些目前剝削較為嚴重的行業和重工業,但這類新科技又同時會催生更多新工作。
-
5 # 漁舟唱晚64476702
謝邀,你問的問題可大可小,未來的就業問題,站在國家層面是個大問題,站在個人層面是個小問題,我一介草民只能站在個人角度回答你的問題,現在國家科技發展迅速,智慧化已經在路上,有的已經深入到實際生活中,作為年輕一代只有好好學習,掌握一定技能,不斷努力充實自己,不斷迎接新的挑戰,才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另外要樹立就業不如創業的思想,走自己發展的道路,在某一個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才是名利雙收的人生。
-
6 # 華洲劉洋
國際社會是如何解決就業問題的經濟全球化和技術變革加速,對世界各國的就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介紹說,一些國家政府採取多方面措施,促進就業,減少失業風險,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 美國:伴隨經濟低速增長,近年來美國的失業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對此,美國政府採取的措施是:運用財稅政策刺激經濟,增加就業;扶持小企業發展;發展資訊產業,帶動服務業。透過政府補助,增加就業;建立完善的就業資訊網路;勞務派遣公司為失業者尋求靈活就業崗位;實施特色培訓計劃,開展“夥伴式培養”。 日本: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就業形勢持續惡化。對此,日本政府採取的促進就業措施是:增加投資製造就業機會,制定增加就業崗位的專項計劃和扶持中小企業製造就業崗位;按企業工資總額0.35%徵收促進就業稅,用於補貼就業;政府還為特別困難的行業和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實行強制性失業保險制度。低收入者及失業者在領取津貼期滿後,可享受基本生活、教育、醫療等7項社會救助。 法國:2001年法國的失業率為8.8%,多年來法國政府始終把降低失業率作為中心任務之一,其具體做法是發展經濟、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實施“個性化”就業服務。 英國:英國政府為促進就業採取的政策是發展小企業,擴大就業崗位;制定“五年促進就業行動計劃”,幫助困難群體就業;重點解決高失業地區的就業問題。政府還透過補貼以促進就業,同時完善服務體系,開展特色服務。其就業服務體系包括135個地方局和1300多個基層服務中心,為失業特困群體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印度:印度政府促進就業政策的措施,一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政府資助的多為小規模勞動密集型農業基礎工程,專案週期一般為3至12個月,20年來累計製造了40多億個工作日;二是創辦公共工程;三是支援創辦小企業,幫助勞動者自營就業。近10年來,印度增加的5000萬個工作崗位,絕大部分來自小企業和自營企業。剖析中國就業問題五個誤區誤區之一:認為華人口太多就業問題不可能解決說到就業問題,有人說,華人太多,無法根本解決。這種說法經不住推敲。人口的多少,不能僅看絕對數,主要應看相對數,即看人口密度,否則,大國小國之間就不可比。要說人口密度,經濟發達的日本就比中國高得多,但經濟卻很發達,就業問題遠沒有我們這麼嚴重。人口密度較高而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等省的失業問題就比其他地區輕得多,而且還能吸納大批外地的勞動力。這都說明,解決就業問題關鍵是發展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當然,經濟發達並不意味著沒有失業問題。只要發展市場經濟,就不可避免地會有失業問題。誤區之二:對中國勞動力資源重量輕質在勞動力市場上一方面普通勞動力嚴重過剩,存在大量下崗失業人員;一方面又存在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包括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而後者的問題更為突出。表現在產品市場上就是,一方面大量低附加價值的商品嚴重過剩;一方面大量高附加價值的商品嚴重依賴進口。為什麼我們不能引進裝置自己生產那些需要大量進口的商品呢?就因為我們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工人的水平達不到要求。因此,當前解決就業問題的首要任務是增加高素質人員的數量。誤區之三:曲解了城市化與解決就業的關係"十五"計劃提出的城鎮化發展戰略,主要是要改革過去城市化的限制政策,允許城鄉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合理轉移。但城市對不同的企業所提供的效益是不同的,企業建在城市比建在農村投資要高很多,城市的勞動力素質比農村高,但成本也比農村高很多,因此,協作條件和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的企業宜建在農村。不能為建城市而建城市,那樣建起的城市將沒有活力,如果不問具體情況要求鄉村企業都要建到城市,將會嚴重阻礙鄉村企業的發展,那樣我們的城市化道路就走偏了,不僅解決不了就業問題,還會加劇就業矛盾。誤區之四:曲解了發展第三產業與解決就業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迅速上升,成為新增就業崗位最多的產業。有些人從這個事實得出結論,發展第三產業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如金融、保險、運輸、郵電、資訊諮詢、批發零售等,都是以為物質生產服務為主的,離開了第一和第二產業的發展,這些行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有大的發展。因此,發展第三產業一定要與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落後了會制約一、二產業的發展,超前了則會導致投資的浪費和供給過剩,同樣會制約一、二產業的發展。在第三產業的具體行業選擇上必須考慮供求關係,決不能僅僅為了安置就業而發展某個行業,那樣將事與願違。誤區之五: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利於增加就業許多人頭腦中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會加大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矛盾,從而加大城市就業的矛盾。因此對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措施既愛又怕。對這個問題應這麼看: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必然會提高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帶動各種新的需求,促進各種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加快農村各種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村經濟發展了,會促進城市工業結構的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得到最佳化。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後,也可增加農民的閒暇時間,有利於農民透過各種途徑接受教育和培訓,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反過來又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形成良性迴圈。而且農民自身素質提高後,也會增加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實踐證實了這種分析,先富裕起來的農村,其農業勞動生產率都遠遠高於落後的農村,這些地方就業形勢也遠遠好於落後的地方,在那裡非農業和農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
7 # 合肥新華xxq
您好,從就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考慮學一門實用的技術,其實計算機專業就是很好的, 比如ui設計、4G移動開發、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大資料、雲計算、VR等等就業前景都挺好。 看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後選擇就行... 我們有本科,也有專科專業, 我們的很多學生都是學有所成,祝你一切順利
您好,從就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考慮學一門實用的技術,其實計算機專業就是很好的, 比如ui設計、4G移動開發、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大資料、雲計算、VR等等就業前景都挺好。 看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後選擇就行... 我們有本科,也有專科專業, 我們的很多學生都是學有所成,祝你一切順利
-
8 # 意暢企業雲盤
根據近日世界經濟論的《2018未來就業》報告預測:2025年前,機器人的工作量將會超過人類。但報告同時指出,AI又將在5年內帶來約5800萬個全新就業崗位。李彥宏也曾經提到過:“每次技術革命都伴隨大量人工被機器取代,但同時也會創造大量新機會和新產業。
從工業革命以來,機器代替人的擔憂就一直存在著,但是事實證明有了新的技術、新的事物出現,就會有新的工作崗位。
比如工業革命之前,所有的勞動都是人工作業,工業革命後大量的機器替代勞動者原有崗位的同時,因為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高等原因,新的行業、新的崗位也不斷在生成,勞動者總是能夠找到新的工作機會。
在工業文明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出現大量失業問題的時間並不是很多,而且都不是因為科技發展的原因而是因為經濟週期因素導致的。所以說其實機器代替人這種擔憂其實是杞人憂天。
-
9 # 合肥新華88
您好,從就業的角度出發,也可以考慮學一門實用的技術,其實計算機專業就是很好的, 比如ui設計、4G移動開發、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大資料、雲計算、VR等等就業前景都挺好。 看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後選擇就行... 我們有本科,也有專科專業, 我們的很多學生都是學有所成,祝你一切順利
回覆列表
根據近日世界經濟論的《2018未來就業》報告預測:
2025年前,機器人的工作量將會超過人類。但報告同時指出,AI又將在5年內帶來約5800萬個全新就業崗位。
目前,71%的工作任務還由人類完成,意味著這一數字將在7年內降至50%以下。到2022年前,機器學習和自動化的發展將會減少7500萬個工作崗位,但同時,一些技術會產生約1.33億個新的工作機會。
此外,與設計、程式設計等相關的工作的自動化程度也會變得更高。百度CEO李彥宏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發言時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每次技術革命都伴隨大量人工被機器取代,但同時也會創造大量新機會和新產業。
因此,考慮未來的就業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哪些工作是不容易、不會給人工智慧和新興科技取代的,只有在這些領域,人們才能找到就業,特別是現在的家長,以自己10年前20年前讀書和就業的思維和標準來謀劃小孩子的人生,但小孩要面對的是20年後的世界,這種規劃相當於滯後落後了30到40年,那將來的遭遇可想而知。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英語,一直以來在我們小孩子學科的權重都很大,所以很多人拼命給小孩子培訓英語,到在搜狗已經推出離線同聲翻譯器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預見,未來20年英語的學習和翻譯,在大部分場景下都會被ai機器取代,哪假如你為孩子規劃未來,英語的權重是不是還需要像當年那麼重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每一個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