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成語出處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收納了他,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後來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撤九十里。

    遠交近攻

    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這樣做既可以防止鄰國肘腋之變,又使敵國兩面受敵,無法與我方抗衡。範睢一計,滅六國,興秦朝,足見這一計謀的神通。

    【引證解釋】

    結交遠邦,進攻近國。本是 戰國 時范雎為 秦國 採用的一種外交策略, 秦國 用它達到了併吞六國、建立統一王朝的目的。後亦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范雎曰:‘遠交莫如齊、楚,近攻莫如韓、魏,既得韓、魏,齊、楚能獨存乎?’”張恨水《金粉世家》第二四回回目:“遠交近攻一家連竹陣,上和下睦三婢鬧書齋。”[1]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於是否真的有具體國家根本無從考證,只有一個叫“關埡”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說法。

    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朝秦暮楚比喻人反覆無常,沒有原則。亦比喻行蹤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縱橫”即豎和橫;“捭闔”是開和合,字面上解成自如地橫豎開合(達《達到操縱控制對方的目的》。不過,“縱橫”有其特殊含義,是指戰國時的“合縱”與“連橫”的謀毠。戰國時有七國爭霸,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採取了聯合對抗強秦的作法謂之“合縱”;秦國則執行分化六國,使其服從秦國而個個擊破謂“連橫”。因此,這成語用“縱橫”(合縱和連橫)兩大策略指稱國際間錯綜複雜的政治和外交鬥爭。

    戰國時期,秦國透過改革實力空前強大,並透過連綿不斷的戰爭攻打吞併其他國家。各諸侯國對秦是又懼又怒。縱橫捭闔應時代需求應運而生,張儀、蘇秦透過對世態的分析,以及權衡利益心理戰術的運用,憑高超的言語辭令或“連橫”或“合縱”支援秦國統一六國或聯合六國起來對付秦國。華夏大地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風起雲湧,最終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盛頓蘋果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