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幻雨熊
-
2 # 南風文化茶坊
這個問題很簡單,無需過多解釋。3種原因:1. 茶葉投放過多。2. 茶葉質量有問題。
3. 年份不夠。
可以煮的茶主要是黑茶、老白茶和熟普,當年的新茶最好別喝,放一年再喝,尤其是黑茶不要喝當年的新茶。
-
3 # 趣吃茶去
眾所周知,影響茶湯滋味有三大要素,一是茶葉原料,二是注水溫度,三是浸泡與出湯時間。同時煮茶茶湯的口感也與這三個因素息息相關。
一、反覆煮茶時間太長,錯過了最佳投茶出湯時機。
煮茶時最懊惱的一件事,就屬不經意間把煮茶這事給忘得一乾二淨,結果茶葉反覆地長時間在壺中燙煮。
好比汽車發動機長時間低檔執行,排放大幅增加,長時間地反覆煮茶,極容易導致茶葉中茶多酚、咖啡鹼等苦味物質溢位太多太快,茶湯滋味就此滑入苦澀的深淵之中,味同喝藥。
因而,煮茶時可以根據具體的茶葉品類,設定好一定的煮茶時間,出湯後進行試品,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口感需求進行調整。
一般而言,耐泡度比較低的茶類正常煮茶時間應控制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而儲藏時間越長的老茶則由於茶性平和,正常煮飲的時間可長達一小時以上。
二、沒控制好茶水比例。
如果煮出來的茶湯偏苦澀,說明茶湯中的浸出物,茶多酚、咖啡鹼等苦味元素大大超過了茶氨酸、茶多糖等其它呈味元素的含量。
所以,不論是泡茶,還是煮茶,適當的茶水比例,於茶湯滋味的影響顯而易見。
何為較為適中的茶水比例呢?應視人數多寡、茶器大小而嚴格量入。
日常使用蓋杯泡茶時的茶水比例控制在1:20比較合適,例如:140ml蓋碗的投茶量7克。換作煮茶,茶器容量也相應增加了不少,茶水比例可以控制在1:50,即1000ml的煮茶器,投茶量大約20克。
當然,可參照此標準,根據不同茶類,結合自身口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例。
不過,現在多數人煮茶並非一開始就煮,而是先用沖泡法沖泡幾次,讓茶葉充分伸展後,再開始煮茶。
此時,茶葉已經是葉茶狀,一般只需根據現場喝茶人數多寡,注入超過茶葉水平面二分之一以上的熱水即可。
三、有可能選錯了茶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選擇什麼樣的茶葉煮飲,便會有什麼樣的滋味呈現。
比如綠茶、黃茶、清香型的烏龍茶、當季新茶等是不太適合用來煮飲,畢竟這些茶葉一是茶性較為寒涼,而且茶多酚、咖啡鹼等物質含量豐富,極易在烹煮中肆無忌憚地傾瀉而出,導致湯感容易又苦又澀。
煮茶時,可多選擇茶性溫和、耐泡度比較高的陳年老茶,例如:老鐵、老巖茶、老普洱,以及一些雖耐泡度不及其它,但歷經時間沉澱,口感更臻純真,並具有較為突出藥理屬性的茶葉,例如:老白茶、黑茶、熟普洱等。
-
4 # 福鼎白茶·蘭霧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茶,“苦荼也”。苦對於茶來說,乃是本味。苦盡才能甘來,苦與甘往往相伴相隨。
澀,往往是物品不夠成熟而表現出來的味覺,如同一位青澀少年,初入社會,往往伴隨著苦而來。
對於茶來說,苦與澀是與生俱來的,最終的歸途卻是舌尖上或喉嚨裡的那一絲甘甜。
▲圖片來自pixabay
衡量一泡茶品質的優劣,或者說一名茶人制茶水平的高低,就在於如何控制苦澀在舌尖上停留的那一瞬間——
若是轉化快、回甘明顯,那它就很有可能是一泡好茶,值得細細品味;若是令人舌頭髮麻,回甘不明,那可想而知,這泡茶的品質也就心知肚明瞭。
當然,初入口的茶,表現出苦澀感,並非就一定是不好的茶。恰恰說明了,這款茶內質的豐富。
例如:日常生活中,大家在沖泡武夷巖茶的時候,常常會發現武夷巖茶剛入口時的苦澀感比較明顯。
究其原因,一款茶為什麼會表現出苦澀感呢?這裡既有茶葉本身的原因,也有加工工藝的問題,甚至還有沖泡手法的問題。
其一,如果採摘的茶青比較嫩,那麼茶葉中內含的咖啡鹼、茶葉鹼、茶多酚等物質就較為豐富,成品茶的滋味就會較重,入口較苦澀。
其二,一些茶葉品種,苦澀感較之其它茶葉品種來得明顯。例如:武夷肉桂,初入口時會有輕微苦澀,原因在於武夷肉桂內含物成份較豐富,其中茶多酚、兒茶素、咖啡鹼等含量在一般水平以上。
其三,製作手法上,採用深發酵重焙火的製作工藝,茶葉入口就可以明顯感覺到醇厚的口感,例如注重“火功”的武夷巖茶,所謂的“巖韻”正是焙火的基礎上加上茶葉的品種香構成的一種特殊茶葉韻味。
其四,沖泡技法上,一泡茶的滋味香韻與投茶量及浸泡時間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們應該根據茶器容量決定具體的投茶量,浸泡時間上要恰到好處,以免時間太短,滋味偏淡;時間太長,苦澀感明顯,甚至舌頭髮麻。
因此,雖說苦澀本是茶的本味,但茶的精妙就在於讓人對這份原味轉化時產生的千變萬化的滋味的探索及品鑑的樂趣。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
-
5 # 開明古韻普洱茶
關於煮茶,選擇茶品很重要,因為不是每種茶都適合煮。
一般新茶(主要指不能久放的茶品,或者新生茶、新白茶、新烏龍茶等)、芽葉等級較高的茶品(陳茶除外)都不太適合煮。
新茶不適合煮,主要在於新茶本就苦澀明顯,經長時間的煎煮後,苦澀度將更加難以下嚥;而芽葉等級高的茶品,長煮容易將茶葉煮爛,影響喝茶體驗,又不利於身體健康。
凜冬天外雪,炭火助茶香。煮茶淵源已久,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便對煮茶之法多有總結。
明清之後又流行泡飲,故而喝茶傳承至今,喜歡煮飲的茶客還在少數,殊不知秋冬兩季,其實最適合煮飲。
1.《茶經》記載了煮茶要點《茶經》一書對炙茶、煮茶、用水等各個環節要領都有詳細概括,當時煮茶之風頗為盛行,以至於《茶經》一經問世,便被廣為流傳。
論及煮茶之水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然後根據“三沸”之水煮茶。
煮飲盛行於唐宋,往往喜歡在茶中新增花椒、姜、橘皮、蔥等佐料,口味不可謂不重。而現在煮茶,除了仍然保留傳統習俗的一些少數民族,很少會在茶中新增佐料。
茶湯煮好之後,均勻分至各位茶客碗中,寓意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哪些茶更適合煮?明清至今,一直流行於泡飲,卻並不意味著煮飲之法也被摒棄,古人擅長養生之道,知曉秋涼冬冷,往往會煮上一壺茶驅逐體內寒氣。
無暇窗外雨,煮茶看閒書。因此,一到秋冬兩季,煮茶無論是在明清還是現在,在茶客圈子裡也是一種常態。
適合煮的茶,主要有以下幾種:
如普洱熟茶、老生茶、老葉、老白茶、陳年烏龍茶、黑茶等,這些茶品茶性溫和,茶葉中苦澀滋味已開始收斂,均在煮飲範疇。
如今煮茶不同古代那般繁瑣而精細,要麼先烤再煮,要麼直接將茶投入沸水中煮,茶水比一般在1:50,煮茶時間根據茶葉耐泡度控制在30分鐘—60分鐘之間。
3.雲南少數民族煮茶文化介紹在雲南少數民族村寨中,便有不少古老的煮茶文化一直傳承至今。
一如老怕卡
在雲南普洱茶區的哈尼族茶農,多選擇冬季將古茶樹上新鮮的老葉子採摘下來,以特殊的製茶工藝製成老帕卡茶葉。
老帕卡需要煮著喝才能體現滋味,煮茶的方式有兩種。
其一是先將茶葉放在土罐裡用慢火烤,待茶香飄出之時,立即加入沸水,這樣煮出的茶湯甜膩、滋味足,還帶有烤茶時特有的香氣;
其二是直接放在罐裡或壺裡加冷水煮飲,水沸即可飲用。
二如青竹茶
布朗族的青竹茶,以竹筒為煮茶、飲茶器具,水取自山間清泉,讓青竹香、茶香融為一體,使得茶湯滋味濃甜醇厚,香氣獨特卻又芬芳怡人。
此外,白族的“三道茶”,瑤族“打油茶”,拉祜族烤茶,佤族擂茶等,都是雲南較為傳統且古老的煮茶方式。
-
6 # 劉建遠123
沒有資料酵化之垃圾茶,才會重苦澀!正確加工會有澀、微澀。須知:有苦無澀不是茶, 誤導者,無苦無澀不是茶,謹注!
-
7 # 曉茶堂
影響茶湯滋味有三大要素,一是浸泡與出湯時間,二是茶水比例,三是茶葉原料。為什麼煮出來的茶湯會又苦又澀呢?可能與這三大點原因息息相關。
1、反覆煮茶時間太長,錯過了最佳投茶出湯時機。煮茶時可以根據具體的茶葉品類,設定好一定的煮茶時間,出湯後進行試品,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口感需求進行調整。
2、沒控制好茶水比例。如果煮出來的茶湯偏苦澀,說明茶湯中的浸出物,茶多酚、咖啡鹼等苦味元素大大超過了茶氨酸、茶多糖等其它呈味元素的含量。所以,不論是泡茶,還是煮茶,適當的茶水比例,於茶湯滋味的影響顯而易見。
3、有可能選錯了茶葉。一般的綠茶、黃茶、清香型的烏龍茶、當季新茶等是不太適合用來煮飲,畢竟這些茶葉一是茶性較為寒涼,二是茶多酚、咖啡鹼等物質含量豐富,極易在烹煮中肆無忌憚地傾瀉而出,導致湯感容易又苦又澀。
煮茶時,可多選擇茶性溫和、耐泡度比較高的陳年老茶,例如:老鐵、老巖茶、老普洱,以及一些雖耐泡度不及其它,但歷經時間沉澱,口感更臻純真,並具有較為突出藥理屬性的茶葉,例如:老白茶、黑茶、熟普洱等。
-
8 # 雲嶺彝州
梅兒來跟大家瞭解一下茶葉的成分,正常一片茶葉裡面含有五百多種成分,主要的有生物鹼、兒茶素、酚類物質、維生素、蛋白質及氨基酸等,這些物質隨著泡茶的過程部分會被萃取出來,刺激到人的味蕾從而形成各種口味。 先說苦,這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味道,其來源主要是茶葉中的兒茶素,兒茶素屬於茶多酚的成分之一,是一種微溶於冷水、可溶於熱水的物質,其融化在水裡會使水產生一定的苦澀味。但是苦味也並不是一定無法避免的,隨著茶葉的加工工藝和泡茶的工藝日益先進,現在品級較高的自飲茶一般都不會有太過於明顯的苦味,反倒是製作奶茶用的茶葉由於成本的限制往往會比較明顯的苦味產生,一般只要奶味搭配的好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的。
澀味,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味道,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味道。很多人說他的茶沒有澀味,我只能說,你壓根不懂茶。要知道澀味的來源並不是茶葉中的某種物質,而是茶葉本身茶葉中含有多種鹼性物質,我們統稱為生物鹼,而人的舌頭和喉嚨表面細胞是呈弱酸性的,鹼性的茶湯在透過人的舌頭和喉嚨時,會破壞表面的酸性細胞,這就是我們感覺到澀味的來源,也是無法避免的原因,所謂的不澀只是透過控制茶水比例以及泡製工藝來降低這個澀的程度而已,並非真正的不澀。
-
9 # 小詹茶肆
很榮幸能夠參與此次作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什麼樣的茶是可以用來煮的?
中國有六大茶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以及黑茶,其中可以用來煮的茶類一般有白茶、紅茶、青茶(烏龍茶)以及黑茶。
為何綠茶與黃茶不能用來煮呢?原來綠茶是不發酵茶,一般採用鮮嫩的芽葉加工製作而出,最適合的就是用85度左右的水來沖泡。
若用沸水,會使得綠茶中苦澀物質釋放到溫水中,讓茶湯變得苦澀,青草味更加濃重,難以下嚥。
而黃茶屬於輕微發酵茶,與綠茶情況類似,適合用溫水沖泡,若用沸水就會使得黃茶滋味變差,失去原來的鮮嫩口感。綠茶與黃茶都不適合用沸水沖泡,更何況是用它們來煮?
而白茶很特別,可分為新白茶和老白茶!新白茶與綠茶一樣,只能用八九十度的水來沖泡,不要用溫度過高的沸水沖泡,不然就失去了可口滋味。
而儲存了一定年份的老白茶(儲存了三年以上的白茶)就不一樣,因為老白茶表面有一層氧化膜,需要用高溫的沸水破開白茶表面,讓其釋放內物質。
所以,老白茶適合用沸水沖泡,自然用來煮也非常合適。優質的老白茶還有淡淡的藥效,聞之令人提神醒腦,喝之心情舒暢。
烏龍茶又叫做青茶,種類很多,有些烏龍茶是適合煮著喝的,比如陳年巖茶等,但不能煮太久,不然也會有苦澀的感覺。
而紅茶是全發酵茶,一般可以用來煮,但要掌控好煮的時間,煮的時間太久,或者水溫太高,那麼紅茶煮的不好喝,所以很多人還是會選擇用來沖泡紅茶。還有些人煮紅茶的目的,是用來製作紅茶飲料。
黑茶是後發酵茶,是六大茶類中最適合用來煮的茶,煮出來的茶湯滋味甘醇,茶香濃郁。還有一些地區的百姓在喝黑茶時還會搭配上奶茶,別有一番風味。黑茶一般都是粗的、老的葉片製成,所以比較耐煮,而黑茶代表有普洱熟茶。
說完適合煮的茶葉型別之後,我們返回來說說!
為什麼煮茶煮出來的茶湯又苦又澀?
其實原因很簡單,小詹給大家一一道來,分析如下:
煮茶的用時很關鍵,煮的時間太久影響了口感煮茶的時間很關鍵,若煮的時間太久,茶湯就會變得苦澀,難以下嚥。就以烏龍茶茶、紅茶為例,他們既可以用來沖泡也可以用來煮,但一般沖泡的口感更好,因為很多人掌握不好煮的火候,常常讓茶湯變得苦澀,浪費了好茶。
青茶和紅茶不適合煮太久,煮太久會影響口感。一般情況下,煮茶的時間要控制在3到5分鐘。若是儲存了一定年份的老茶,可以適當增加煮的時間。一些質地比較粗曠的茶,也可以適當增加煮的時間。
其實早在唐代就普遍流傳煮茶飲茶之法,在茶聖陸羽的經典著作《茶經》中就有詳細描述。先煮水但不能全沸,後加入茶末,等二沸時將沫餑杓出備用,繼續燒煮,等三沸。三沸之後,茶湯便煮好,此時可以將之前二沸的沫餑澆在湯中,澆多少因人而異,這就是古人煮茶之法。
煮茶用水很關鍵,好水能煮出好茶
古語有云,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顯然,水很重要。而關於這個問題,茶聖陸羽早有過定論,他說“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說用山上的水來煮茶比較好,其次是江水、井水。
然而在當代城市中,山水和江水比較難得,而井水還算比較容易獲取。其實現在一般人都用礦泉水煮白茶,因為礦泉水比較好獲取,比較價錢親民,而比較優質的泉水或許深井水還是比較貴的。
還有少部分人用自來水煮茶,煮出來的茶湯,滋味就差了很多。煮茶時應該先燒開水,若在冷水或溫水時投入茶葉,那麼不容易煮開,會不好喝。
煮茶的茶具很關鍵,會影響口感煮茶器具十分重要,比如在煮老白茶的時候,就不能用鐵壺來煮,不然影響口感,可以用玻璃茶壺來煮白茶,一來可以直接觀察白茶的變化,二來可以看情況控制水溫和出水時間。
除了玻璃茶壺外,一些茶類可以用陶壺,再搭配上電陶爐,或者火爐等等。還有的人會用紫砂壺來煮茶,但要控制火候,同時還要注意別買到假冒偽劣產品,不然煮出來的茶很難喝。此外買到正品的茶具之後,還要在煮茶前對茶具進行清洗,別留下異味。
投茶量很關鍵,茶放得太多就會苦澀煮茶的時候要注意投茶量,如果壺裡的水燒開後變少了,又放入過量的茶,那麼煮出來的茶湯就會變得很苦澀。煮茶要注意茶與水的比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合理安排投茶量。
煮什麼茶很關鍵,別選錯了前文已經提過了,中國六大茶類中哪些茶是可以煮的!若你用綠茶來煮,那茶湯肯定又苦又澀了,如果你用新白茶來煮,那麼茶湯就不好喝。總之,要選對茶葉,明白什麼茶適合煮,什麼茶適合沖泡才對,這樣就避免煮茶苦澀的茶。
總結:
好了,以上就是小詹關於“什麼樣的白茶可以稱為老茶?”這個問題的回答。這5點是煮茶時要注意的問題,避開這些問題之後想必大家就能煮出好茶來。
回覆列表
瀑近春風溼,松花滿石壇。
不知茶鼎沸,但覺雨聲寒。
山好僧吟久,雲深鶴睡寬。
詩成不須寫,怕有俗人看。
唐宋是中國飲茶歷史上煮飲法大行其道、最
懂得煮茶真諦的年代。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中二小姐
也是位煮茶能手。
陸羽《茶經》中詳細記載的飲茶大法便是煮
茶法。不過,當時煮茶所使用的茶葉多數是
茶末,故能欣賞到茶水交融、沫餑歡騰的妙
境,與如今葉茶煮飲還是有諸多不同。
影響茶湯滋味有三大要素:
一是茶葉原料.
二是注水溫度,
三是浸泡與出湯時間。
首先,反覆煮茶時間太長,錯過了最佳投茶出湯時
機。一般而言,耐泡度比較低的茶類正常煮
茶時間應控制在半小時至一小時內,而儲藏
時間越長的老茶則由於茶性平和,正常煮飲
的時間可長達一小時以上。
其次,沒控制好茶水比例。
一般而言,日常使用蓋杯泡茶時的茶水比例
控制在1:20比較合適,例如:140ml蓋碗的
投茶量7克。
換作煮茶,茶器容量也相應增加了不少,茶
水比例可以控制在1:50,即1000ml的煮茶器
,投茶量大約20克。
先用沖泡法沖泡幾次,讓茶葉充分伸展後,
再開始煮茶。
此時,茶葉已經是葉茶狀,
一般只需根據現場喝茶人數多寡,注入超過
茶葉水平面二分之一以上的熱水即可。
再而,可能選錯了茶葉。
煮茶時,可多選擇茶性溫和、耐泡度比較高
的陳年老茶,老鐵、老巖茶、老普洱,以及
一些雖耐泡度不及其它,但歷經時間沉澱,
口感更臻純真,並具有較為突出藥理屬性的
茶葉,老白茶、黑茶、熟普洱等。
綠茶、黃茶、清香型的烏龍茶、當季新茶等
是不太適合用來煮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