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經點點
-
2 # 史論縱橫
很多可能壓根就無法相信民國晚清時期的重工業比民國還要強的事實,縱橫當初用發展的目光來看待這件事,堅持認為民國時期的重工業是完全趕超清朝的,並且拿出了高中歷史教材上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以民國黃金十年的工業水平,怎麼可能連一艘軍艦都造不出來,事實證明,縱橫那時候還是年輕,結果臉被讀者打得是啪啪響啊!
晚清時期能夠製造軍艦,而民國時期不能?實際上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清時期的軍艦相對好造一點,而到了民國時期,需要造的軍艦對技術水平要求更高了。
以前有一個問題是這樣說的,二戰時期美國能夠造好幾百條航母,現在造一艘航母都費勁,就是這個道理,那個時期的航母跟現在的航母相比就跟玩具一樣。
放到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軍艦製造上也是這個道理,19世紀下半葉是軍艦快速發展的時期,只要你有錢,可以立馬打造出當時世界數一數二排水量的軍艦,然而只要你三五年不投入,立馬就會被淘汰。
中法戰爭失敗後,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中被全部擊沉,清政府痛定思痛,僅僅三年時間就打造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排水量的艦隊,當時福州船政局製造的平遠號,更是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最高水平,這艘從1886年底開工,1888年初下水的軍艦,是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鐵甲艦。
然而這艘艦也就剛下水的時候還算先進,到甲午海戰的時候,僅僅六年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當時日本購買的吉野號,相對北洋水師的軍艦先進不是一兩個層次,船比我們的大,跑得還快(吉野號是平遠號的二倍),火力還猛,在1894年甲午海戰時候,吉野號可以說是亞洲戰場上最先進的軍艦。
然而甲午海戰過去僅僅十年,在日俄戰爭時期,吉野號就已經從最先進的軍艦淪為三線軍艦了。
從這一方面來說,1888年製造的軍艦,和1928年時候製造的軍艦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國民政府無法大力製造軍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民國時期為何沒有大力發展重工業?晚清洋務運動和民國時期的工業發展正好是背道而馳,洋務運動時期重視重工業而不重視輕工業,導致國家在拿出了大批錢後而沒有直接的回報,最終既不能“自強”,也未能“求富”。
民國時期,則光發展輕工業而不發展重工業,這就導致在軍工方面發展不足,所以無法制造軍艦。
晚清的時候,至少還有一刻自產當自強的心,到了民國時期,可以說是自暴自棄了,這又是為何呢?
最根本的一點原因就是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缺乏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以當時中國的輪船招商總局,本身是李鴻章建造的,後來他的孫子李國傑擔任董事長,結果北伐到上海的時候,國民政府就有意要將其收為中國產。
當然,民國政府也無力經營,1928年全國鋼產量為三萬噸,然而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一直到1935年才達到五萬噸,可見對重工業的忽視。
對於大部分軍閥來說,重工業是大投資、慢回報,還不如購買來得實在,有可能今天是你的地盤,明天就被別人佔領了,給他人做嫁衣。
當時唯一有發展重工業的地方就是東北,張作霖主政下的奉系不但建造了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還購買了一艘大一點的軍艦,將其改造為“飛機母艦”。
相對於各地軍閥來說,他最起碼還把這塊地方當作地盤,為了維護這塊地盤,還能做一點適當投資。
而國民政府下的江浙財閥,本身就是買辦階級,透過進出口貿易就能夠賺得很多錢,誰會去搞實業,別說是重工業這樣來錢慢的,就是輕工業他們也不搞啊!
所以,不是重工業不好搞,而是國民政府沒有那個積極性去搞。
-
3 # 陶短房
清末的重工業由於同治、光緒兩朝的持續大手筆投入和建設,是打下一定基礎的,其中比較突出的有福建馬尾和上海的造船,天津、金陵、漢陽等幾個廠的槍炮和機器等,幾個重點專案,如左宗棠的馬尾、李鴻章的江南總局和天津,張之洞的漢陽,都是配套齊全、既能造槍炮兵艦等下游軍工產品,又能源源不斷提供鋼鐵、機器等原料和“造器之器”等上游產品,還附設教育機構培養軍工人才。儘管清代也是積貧積弱,但自太平天國之役結束後,絕大多數時間裡全國還是勉強保持了一個統一治理的狀態,除去個別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其實遭到破壞的因為和平時間長,戰爭時間短,一般也會有所恢復,比如馬尾廠在中法戰爭後仍能製造出新的巡洋艦和商船,被幾次蹂躪的大沽廠還能不斷研製諸如“馬匣子”之類頗具創意的武器),大多數都能得到一個較平穩的發展,因此清末的重工業可以確保諸如“老套筒”、“漢陽造”等當時還算先進輕武器,山野炮等重武器的批生產,也能自行研發建造裝甲巡洋艦一級的艦船,這和“形勢穩定、配套齊全”這兩點息息相關。
上海江南製造局炮廠鍛房
民國後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一方面,民初很長一段時間歐美以“中國發生內戰”為由拒絕供應步槍及以上軍火,也不再提供技術支援,導致國內軍工生產能力長期低位徘徊,另一方面,袁世凱死後也的確出現了軍閥割據、南北對峙的局面,不但全國性的統一、安定和規劃形同虛設,甚至區域性的穩定都變成奢望,這導致很多原本已成型、成規模、成配套的幾個重工和軍工體系變得“缺胳膊少腿”,比如江南所、漢陽廠,清末能自己滿足需要的許多軋鋼品種,到了民國年間反倒都需要進口,機器就更不用說了;另一方面,科技畢竟在進步,民國期間也有一些新產品引進,比如飛機(尤其水上飛機)、機槍(清代已經能生產,但大規模生產是在民國)、迫擊炮、衝鋒槍等,都是在民國期間形成一定能力和規模的,江南廠“兩頭在外”的幾艘萬噸輪,“三十節”重機槍和捷克式輕機槍,中正式步槍等,也算民國時代軍工重工不多的幾個閃光點,而山西、東北這兩個相對安定的次區域,也一度形成較完善的重工-軍工配套體系。
清末中國重工業代表作——漢陽鐵廠
但即便在所謂“黃金十年”,相對鞏固穩定的南京政府在重工-軍工發展上也犯了許多錯誤,比如只重視下游成品,卻對配套的上游鋼、煤、焦,和運輸、發電、化工等上游產業漠視,以及在國外重新開放對華軍火出口後迷信“造不如買”,忽視培養本土大型武器和機器裝置製造能力,忽視人才培養,結果浪費了原本就不多的和平發展時期,搞出了一個“看上去很美”卻中看不中用、更不“耐磨損”的體系,馬尾廠造了十幾架水上飛機,卻幾乎每架都不一樣,江南廠造平海號巡洋艦,不但幾乎所有部件都要進口,甚至下水後還要開到日本去安裝武器(那時候全面抗戰都快打響了)。就連相對較用心的山西,其生產出的湯姆遜衝鋒槍和“閻大炮”也因材料不過關,打一陣子就會故障百出,甚至完全報廢。
舊中國所建造的最大軍艦——平遠號裝甲巡洋艦
更要命的是,民國只有38年,但抗戰卻打了14年,這14年裡最為配套、完善的東北軍工、重工產業完全淪陷,上海、廣東、福建、漢口、鞏縣、大沽、太原……這些相對發展較好的工業基地相繼被日本佔領、破壞,雖然大多數廠都在淪陷前內遷,但因為組織不當、條件艱苦,有的廠內遷後就完全喪失了生產力,有的雖勉強恢復生產卻也元氣大傷,更要命的是這麼一折騰,本來就先天不足的配套能力也喪失殆盡。抗戰中期以後外援源源不斷而來,“便宜飯好吃”,只能生產些“破銅爛鐵”的本土重工、軍工產業就更夠嗆了。
抗戰後很快內戰又爆發,但平心而論,從45-47年間一系列國民政府發展規劃看,即便給他們時間,照這個規劃走下去,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怕也只能是個龜速——而且還不是爬得比較快的龜種。
-
4 # 達摩說
民國的發展環境太差了。
總共才38年,軍閥混戰就佔了十來年,剛和平了沒幾年,日本人就打進了東北。到1945年抗戰勝利,國家千瘡百孔,緊接著又是內戰。這種長期戰亂的環境怎麼去發展重工業?
其次,民國連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都沒有,地方實力派各自為戰,爭強鬥狠,又怎麼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尤其重工業,它的發展需要多部門多地區多工種協同合作,可是民國時期軍閥林立,中央衰微,很多事只能靠地方自己辦,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缺乏資金、技術和資源的支援,重工業如何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方軍閥寧可花錢買國外的先進武器,也不願自己發展重工業。畢竟重工業所需資金大,週期長,但見效很慢,軍閥們即便有心去做,最終也得屈從現實,畢竟自己造不如買來用來得實在。
所以我們看到,民國時期的重工業除了東北等幾個有限的地區有所發展外,其他地區都發展緩慢。像天津、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到處充斥著商業和金融的氣息,民族資本家們更多投資商業和金融業。對於工業,他們有限的力量也只能涉足紡織、麵粉等輕工業,重工業的發展由於缺乏統一而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援,始終無法得到發展。
而晚清時期,儘管有地方分權趨勢出現,但由於慈禧太后善於協調實力派之間的關係,大規模的離心傾向並未爆發,清政府始終是統一的中央政府,且有心發展重工業,併力圖透過重工業的發展完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標,於是在地方實力派的配合下,透過三十多年的集中建設,發展出了比較完備的重工業體系,尤其是軍事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可以說,晚清具備了一定的軍工生產能力,比如北洋水師被團滅後,清廷還能夠在短時間內重建海軍並完成新式陸軍的建設。而且,在配合軍工發展的一些上游部門上,晚清也是搞得有聲有色,像冶金、鍊鐵、採礦等,均得到了一定發展。
畢竟中國是一個大國,只要國家統一,發展環境和平穩定,搞什麼都不會太差。
-
5 # 深度工場
實際上,清朝投入到工業和交通的錢,是超過民國的。而且,民國工業主要是吃清朝的老本。
清朝修建了9900多公里鐵路,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只是分別修了3000多公里。從借款數量來看,清朝借款13.1億兩白銀,北洋政府借款15.7億兩白銀,南京政府借款摺合45億兩白銀。
但是,清朝借款28%都是用於經濟建設,而南京政府只佔了13%。因此,1862年建成蒸汽機,1865年建成輪船,1861年開採亞洲第一個油井,1868年生產第一個汽錘,1870年生產銑齒機。1868年生產第一艘近代軍艦,1867年生產機床。
在1880年設立第一個電報局,甚至在1880年,在天津機器局還生產了一艘潛艇。在1881年生產蒸汽機車,1894年建成鐵路大橋,1888年修建海底電纜,1905年出現軋油聯合裝置。
在1907年生產抽水機,捲揚機,1879年生產火柴。清末就連鋼鐵產量都超過了民國。民國發展快就是機制麵粉業,紡織業,火柴業。主要是輕工業,而清朝更重視重工業和鐵路交通。
清朝對洋務運動的投資是1億多兩白銀,實業借款是4.7億兩白銀,軍費借款只有6400萬兩。而北洋和民國則是反過來的,軍費借款才是大頭。可以說,民國那幾個可以生產步槍的工廠,還是清朝遺留下來的。
-
6 # 不正經的軍棍
不知道是哪來的謠言,隨手上網查了一下,民國軍艦,結果一大堆說清末能造軍艦,然後說民國不能造軍艦的,然後一堆人根據這個在那胡亂分析帶節奏。民國不能造軍艦的話,那民國那些軍艦哪裡來的?
民國完全可以造軍艦,只不過,技術有限罷了,生產力有限。民國時期的平海號、逸仙號、咸寧號、永績號、永祥號等,都是民國自己生產的,民國時期的江南造船廠,雖說實力一般,但是還是能造出來軍艦的。
▲中國產永綏號戰艦
民國時期,事實上,還是一直在打仗,國家一直都是動盪的,京城的大總統,實際上就是誰打贏了誰當,這種局面下,根本就沒有精力去建造海軍,自身工藝首先,國外製裁,當時能夠購買的軍艦,也是為數不多,不少海軍艦艇都是改裝的。
民國時期重工業確實不怎麼樣,海軍建設更不怎麼樣,老蔣北伐後,要縮減軍費,精簡陸軍,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去購買德國武器,購買之後,根本拿不出多餘的錢來弄海軍。
▲平海號巡洋艦建造中
民國,不是造不出軍艦,只不過,建造能力和技術有限,同時國家動盪,民國政府的重點又不在海軍上面。
-
7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問題有錯誤,民國能自產軍艦,民國時期的重工業要比清末強,之所以給人感覺民國的重工業差,是因為列強的工業發展速度更快,中國和它們之間的差距拉大了,所以給人感覺民國時期的工業比清朝時還不如。
在民國時期,中國自建了包括逸仙號、平海號兩艘輕巡洋艦和咸寧號、民權號、民生號三艘長江炮艦在內的一批軍艦。如果單純縱向比較,雖然民國時期建造的軍艦數量較少,但是技術還是有了一定的進步。然而橫向比較的話,那麼和西方列強的差距則比清末時還大。
像平海號輕巡洋艦排水量有2400噸,超過了清末最大的自建軍艦平遠號鋼甲艦。但是平遠號鋼甲艦建造時,也是屬於當時國際上的主力艦之一,僅次於鐵甲艦而已。而平海號則不過是一艘輕巡洋艦,當時列強的主力戰列艦,噸位早已超過了4萬噸,相比之下,這個差距增大了。
其他重工業也是如此,民國時期的鋼鐵產量和清末時差不多,生產的武器也依然是以槍支彈藥為主,火炮產量很低,而且大多是迫擊炮等輕型火炮,連75毫米山野炮都只有少數兵工廠能生產,只有產量有所增加。而列強不僅能生產火炮,還能生產新式的飛機、坦克,中國的軍工已經遠遠落後它們。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讓人覺得民國時期的重工業非常落後,甚至不如清末的時候。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民國時期也確實是能自行建造軍艦的,著名的如逸仙號和平海號兩首輕型巡洋艦,都是民國時代由江南造船廠自行生產的。
很多網友都覺得,清末時期中國還能自行生產火炮、軍艦。而發展到民國時期,放佛就鮮有提及這些軍工方面的發展。實際上,民國時期的國防工業也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只不過無法跟上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罷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火炮!清末時期,那時火炮的主流鑄造材料,還用的是碳素鋼,而清朝的軍工廠已經消化了這些材料的生產工藝。
但到民國時期,世界各主流列強的火炮,已經改用合金鋼,實現無縫管了。而當時民國的軍工廠卻沒有這種技術,而且自身也沒足夠的錢,去建成一家能量產精鋼的工廠。因為,要保證這樣重型的工廠投產,估計需要約8000萬銀元。悲劇的是,這筆費用對於積貧積弱的民國而言,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此外,民國時期之所以還能建造如前文所說的逸仙號和平海號這樣的上千噸的軍艦,很大程度上,也還是得益於清末打下的基礎。因為,負責建造這些民國軍艦的江南造船廠,就是清末在江南製造局基礎上,專門拆分出來並逐漸發展起來的軍工造船廠。
所以,民國時期的重工業與同時代的世界相比,不得不說是在退步。
回顧清末時期,面對列強的步步緊逼,實際上清朝當局也一直在努力,以圖振興。雖然,洋務運動隨著甲午戰爭的戰敗而失敗,但清朝力圖振興的行動和努力卻並沒有停止。甲午戰敗後,清朝還是不斷從西方列強、甚至日本採購軍艦,重建海防。而民國時期的海軍,很大程度上都只繼承了清末海軍的衣缽而已。
發展到1899年,洋務派已建成兵工廠達30家之多。經過洋務派多年的努力,清末時期,中國兵工廠能夠仿製和生產各類西方的新式裝備,比如著名的漢陽造等。所以,當時中國的武器製造水平,與西方主流強國之間的差距已經縮短不少了。
但到了民國時期,中國的工業,尤其是軍工業的發展情況,就變得更糟糕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末雖然飽受列強欺凌,但清朝至少還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而民國除了東北易幟後存在過短暫的統一外,其餘時間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軍閥林立,彼此混戰。與此同時,旁邊的日本也開始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
最終,在內外交困、局勢動盪的困擾下,民工工業發展舉步維艱,從而不斷被世界主流強國所拋離......
-
9 # 流雲橋渡
這實際上就引出了一個更大的話題,穩固的爛政權實力好過一個混亂的新政權,一亂什麼都沒有了,亂世建設不了任何大專案,而重工業都是大專案。
-
10 # 雷神之錘
清末能夠建造軍艦,但是民國時期也一樣可以建造軍艦,而且論技術水平要比清末更高,可惜,新民國時期的建築水平還是下降的,因為國外的進步更大,在清末的時候,國外的建造戰艦可能就是1萬多噸,2萬噸的就是說已經是很巨大的彈道,可以建造1000噸級以上的戰艦,那麼實際上就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表現了。
到了民國時代,國外的戰艦3萬噸級,已經是一個可以你的第1步,相比之下我們才能見到2400多噸的所謂巡洋艦,其實這個水平只相當於外國的大型驅逐艦了,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而且輕輕的時候我們還有能力自己設計一些軍艦。
而到了民國時期,我們幾乎就是在仿製別人的案件,所以這個表面形象還是差距挺大的,實際上我們都被拉的太多了,應該說所謂的民國10年是中國重工業服務發展的十年。
但在許多方面都有進步,但是與國外的發展相比卻明顯落後於人,實際上我們與國外的差距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會繼續拉大,沒有能夠告訴追上別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
11 # 丸zei
主要是清朝的時候銀子還是多,最初的定遠和鎮遠是亞洲的王牌,幾乎無人能敵,被日本列入教科書學習,到後來民國接管了部分剩餘的和重新添置的北洋艦隊,所以有底子,另外就是民國可以自產軍艦
回覆列表
清末北洋由於不懂國外先進科技,引進的工業多是笑話,民國畢竟有大量留學生,對國外先進科技有了解,不會盲目被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