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土大叔
-
2 # 夢迴長安憶
要是生活在白起時代,我也可以算是白起的老鄉了。白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期秦華人。
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而白起卻能為四大名將之首那是與他的戰績有很大原因的。據統計,戰國時期總的因為打仗而戰死的人大約有兩百萬左右,而白起一人就殺了百萬左右,約佔總人數的一半,因此,白起也被人們稱為“人屠”。
白起的死有些惋惜,但從歷史的大潮流來看卻實屬正常。白起的功勞已經無人可比,就連幫助嬴稷驅除“四貴“、提出遠交近攻戰略的秦相范雎也有點擔心,不過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地位與功勞,於是在白起準備攻打邯鄲時提議秦昭襄王讓白起撤回,放棄攻打邯鄲,與趙國和談,理由很簡單——秦軍需要修養。因此,秦國錯過了一次滅趙的大好時機,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當秦王想再次攻趙時,時機已不成熟,白起拒絕帶兵,秦王只好另派大將。但由於時機的不成熟,秦國吃了好多敗仗,秦王大怒,便遷怒白起,從此,在秦王心中白起的地位被動搖,這也為白起的死埋下了伏筆。
可能由於殺的人太多,也可能因為秦王的不信任,白起最終走向了死亡。一代英雄從此落幕。
-
3 # 沉默的二蛋
對於名將白起來說,長平之戰是他事業上的巔峰,史書記載,白起“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於是秦國重新佔領上黨郡。秦軍一分為二乘勝追擊,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攻太原。
這時候南韓和趙國都很害怕,於是便合縱連橫後期的蘇秦的哥哥蘇代攜帶重金去遊說秦丞相范雎,不得不說,人活一世,還是有缺點的,即使是名臣范雎,在面對策士蘇代的遊說的時候,心中也不免敲起鼓來。范雎是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恩怨非常分明的一個人,聽到蘇代的建議後,想秦王進言說:士兵們太勞累了,您應該應允韓趙割地講和,這樣我們的將士也能得到休息。秦王同意了應侯范雎的建議。
但是武安君白起聽說以後,便和范雎之前有了嫌隙。同年九月秦王在次發兵攻趙,武安君病了沒有隨軍,攻趙的軍隊一直沒有什麼進展,秦王增派軍隊以後,不但沒有進展還有了戰損,這時候武安君病好了,這時候秦王打算派武安君出去接替王陵。
但是這時候不知道是武安君自己腦子抽了,還是依然沒有忘記和范雎之間的嫌隙,他想秦王進言:
邯鄲實在不好打,而且諸侯的援兵很快就到了,而且秦國在長平之戰中險勝趙國,士卒的傷亡也超過了一半,國內空虛。現在我們大軍遠來攻打別人的國都,趙軍在裡面抵抗,如果諸侯在外面攻擊,裡應外合,肯定能擊敗我們。可是秦王那會根本聽不進他的話,仍然親自下令讓他去,還派了應侯范雎去請,白起還是稱病不起。
於是,秦王用王齕換下王陵,這時候楚國的春申君和魏國的信陵君率領諸侯聯軍來救趙國,秦軍大敗。武安君聽了以後就說風涼話:你看看,沒聽我的現在敗了吧。
秦王聽了以後非常生氣,強迫啟用武安君,武安君只稱病情是在太嚴重了,去不了。應侯又去請,仍然不赴任。
被惹惱了的秦王於是免去武安君的官爵,貶為士兵,並讓他遷到陰密這個地方,但是武安君因為有病,一直沒有動身。這時候諸侯聯軍攻秦的訊息更加緊急,秦軍多次退卻,前線失利的訊息不斷的傳回秦王的案桌。於是秦王派人遣發白起,不再讓他留在咸陽城,白起已經上路,到了咸陽西門十多里路,一個叫杜郵的地方。
秦王這時候和應侯等群僚商量說:讓白起遷出咸陽,白起流露出不服氣的樣子。秦王又派人給白起送了一把劍,命他自殺。
白起拿著劍長嘆道:我究竟犯了什麼罪得罪了上天,竟要得到這樣的下場。轉念又想:長平之戰,趙國降兵幾十萬人,一夜之間被我坑殺,這足以致死罪了。於是伏劍自刎。
-
4 # 歷史大人物
白起在被殺之前,向天長嘆“老天,我沒有罪呀!”然後沉思了一會,又嘆氣說“我在長平坑殺二十萬降卒,怎麼能說沒有罪呢?”
-
5 # 尋根拜祖
白起的遭遇,跟眾多古代良將一樣,有能力面對強敵的明槍,卻無力抵擋內部陣營的暗箭傷人。上天賦予了白起天才的軍事才華,卻沒有給他一個聰慧的政治頭腦,一輩子為國家建功立業,到頭來,終是逃不脫同僚的陷害,和君王的忌憚!
戰神白起戰國天下混亂,狼煙四起,給白起這樣的軍事天才,培育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土壤。秦國的軍功爵制,又為白起創造了良好的平臺。
白起的先祖是楚平王后人,後來祖上遷徙秦國,到他這一輩,就是個平民了。白起靠戰功,做到左庶長,在穣侯魏冉的推薦下,擔任攻打南韓新城的主將。這一戰,白起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從此秦國出函谷關暢通無阻,“人屠”的恐怖諢號由此叫響。
不久,白起就被提拔為大良造(即丞相),六七年間他連奪魏趙韓三晉之地,六十餘座城池,成了百戰百勝的名將。
此後,秦國將它的刀鋒直指楚國,白起戰漢水、破郢都,讓強大楚國差點亡國,從此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與秦國掰手腕的能力。
長平之戰,是白起一生軍事生涯的光輝頂點,這場歷時三年的戰役,耗盡了兩國所有的積蓄,最終,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葬送於白起的屠刀之下,趙國雖存猶亡!
範睢的小算盤白起的人生轉折點,也出現長平之戰後。長平之戰結束,趙國只有240名小兵,被白起釋放回國,趙國不光失去了全國所有的精銳部隊,連後續兵源也沒了。
白起乘勢兵圍邯鄲,準備畢其功於一役,滅了趙國!
這時候,縱橫家蘇秦的弟弟蘇代,悄悄出現在了應侯範睢的府中。蘇代跟蘇秦一樣,都是善辨之士,他對範睢說:秦國滅趙就在眼前,可是一旦滅了趙,秦王肯定稱帝,白起一人得了七十多座城市,滅了敵國百萬之師。這功勞,沒誰能比,他肯定會位列三公,排到你前面,您能甘心嗎?莫不如,您勸秦王班師,趙韓魏三國各自割讓一些城池給你們,這樣白起就無功,你們不用打就白得城池,豈不是百利無一害?
範睢的小心臟動了一下:成交!
於是秦昭襄王在範睢的有說下,不顧白起的激烈反對,強令白起班師,把白起恨得牙根癢癢。
白起的短板其實,範睢肯定不是叛徒,昭襄王也不是白痴,假如能輕而易舉地滅趙,他們肯定不會因為蘇代的花言巧語就能上當,撤兵確實也有難言之隱。
一來秦國雖然贏了長平之戰,實則慘勝,秦國也元氣大傷,急需恢復。二來秦國兵圍邯鄲,讓魏國和楚國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那一天不遠了,兩國救兵已經逼近。
也就是說,秦國沒有能滅掉趙國的把握,反而有轉勝為敗的危機!
但白起作為軍事家,他看不到政治層面的東西,只是單純的考慮軍事作戰。於是,他非常義氣用事,藉著身體原因,泡起病假,並有怨言傳出。
當年九月,昭襄王再次兵發趙國,因白起生病,就派王陵為將,結果損失了四萬兵馬,再派王齕頂上,又是一個慘敗。昭襄王沒轍了,只好請白起再次出山。
白起政治上的幼稚表現出來,以健康為由多次拒絕,被強令出征後,又多有怨言,給人留下了話柄!
昭襄王的冷酷白起的怨言傳到昭襄王耳朵裡,他的猜忌心理活動開了,加之軍事上接連失利,他把這個壓力,轉化成了對白起的怒火!
在範睢的挑動下,昭襄王做出了一個讓人扼腕的決定:將白起賜死在杜郵!
不說軍事層面的對與錯,單憑白起幾句牢騷話,就置人於死地,昭襄王逃不掉一個“毒”字!
其實,白起雖不情願,但已經就範,抱病出徵,就已經表明心跡:雖不認錯,但忠於王事。這還不夠嗎?
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悲哀,臣民的生命權,就在帝王的一念之間,沒什麼道理可講,也不會顧及你過去為國流過多少血汗!
悲夫!白起白起接到賜死他的詔令,仰天長嘆:我犯了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沉默片刻,又說:長平之戰,我以欺騙的手段,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這就是我該死的地方!
言罷,白起拔劍自刎,一代戰神魂飛魄散!
白起到臨死,都不曾將自己的遭遇,歸罪於昭襄王的無情,可見昭襄王對他的猜忌,是多麼的無厘頭!
白起死的很冤,比岳飛還冤,岳飛還有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白起有什麼罪名?什麼都沒有,憑几句牢騷話,觸動了帝王敏感的神經,就丟了性命,世上有這麼草率的事麼?有這麼不幸的功勳嗎?
悲夫!白起!
世上的事總那麼相似,白起因為自己不善於政治權謀,得罪了冷酷無情的君王,又落入了那個自私的政客範睢,給他挖好的陷阱。良臣不善謀身,幾千年中國封建史,這樣的悲歌吟唱了一首又一首。好在歷史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讓白起的光輝閃耀千年!
-
6 # 金鑼山讀史
白起善戰而少有敗仗,後世出了一位同樣保持不敗記錄的人物,這就是被坊間稱為“兵仙”的韓信。韓信在死前大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雖然韓信的事例在後,但也可以看做白起命運的提前預演。
如何保持不敗記錄?
在《戰國策*西周*蘇厲謂周君》中說了這樣一個段子: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楚國神射手養由基箭法出神入化,能夠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樹葉,每次都是百發百中,從未失手。養由基對此極為自豪,經常在眾人面前表演,不曾想有一天卻遇到一個碰瓷的,並且利用射箭這個話題給他上了一課: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厚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週,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老話說得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一個再高明的射手總會遇到各種意外,或是力氣用盡、或是弓箭不趁手,一旦失手名聲就會大大跌落。這個時候要想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就是少射或者不射,所謂獻醜不如藏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進入近代,我們可以更加微觀地去了解戰爭,事實上根本就沒有常勝將軍,由於對古代的美好幻想加上記錄的缺乏讓我們認為古代有常勝將軍,這是一種誤解。
長平之戰後白起有沒有這種顧慮呢?這個時候白起戰功已經達到人生的巔峰,賞賜也不在話下,保持不敗記錄並且流傳後世顯然也是一個誘惑。
功臣的反噬
天上不會掉餡餅,有野心才會有動力,然後行動起來就有了功勞。秦昭王早期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和能幹的舅舅,被壓抑的情景必然在其心裡留下深刻記憶。
權力是個獨一無二的蛋糕,容不得別人分享。白起征戰沙場,殺傷無數,此時的白起已經是左右一國存亡人物了。捋捋白起的功勞,昭王白起的忠誠是否也打起了問號?那就要看接下來白起聽不聽話了。
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一鼓作氣徹底滅亡趙國,可是昭王卻因為秦國自身消耗太大而下令休整,白起與昭王的意見產生了分歧。藉此機會他就回到秦國養病休假,或者讓秦王自己去檢驗一下他的決策。
果然,不幸被白起言重。死後餘生的趙國和受到刺激的六國竭力抵抗,邯鄲久攻不下。秦王只好放下姿態去請白起出馬,而白起卻十分不給領導面子,死活不接手。軍事上的失敗讓秦王很窩火,而白起的不合作讓秦王下不來臺。這時候若是有人代為緩頰也許事情還有轉機,一句風涼話傳到秦王那:早聽我的就不會這樣了!
帝王是不會有錯的,手握重兵已然是秦王的心病,既然不能有巨大能量的人不能為我所用,那就只有除去了。
白起的遺產
也許是白起的教訓太過深刻,在伐楚的時候王翦完美地解開了這個死結:多求田地以自汙。在王翦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是否會為白起的命運而嘆息?
-
7 # Jysnzhang
相對於另一戰神吳起,白起死的並不算悽慘,只是被賜自盡。白起被賜死一方面是自身原因,另一方面是秦國廟堂原因。
白起無疑是個卓越的軍事家,但卻不懂政治,不懂與廟堂斡旋。這也使他在於昭襄王意見不一致時,他仍堅持自己主張,稱病不出。其後秦國沒聽他的意見被趙國大敗,白起稱都是沒有聽自己的意見。對於任何一個帝王來說,聽到這種言論無疑都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況且還是功高震主的殺神白起,這也導致了其後被賜死的結局。
另一方面昭襄王在位四十幾年,在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掌權下不僅沒有消沉,反而一直蓄積薄發,可見其心智和毅力非常人所比。雖然白起的功勞確實很大,但在昭襄王看來已經到了無法自己擺佈的地步,對自己的權威起到了威脅,對於一個連自己母親和舅舅都能下手的人來說,白起又有什麼不能殺的。
綜上來看,白起的死是必然因素。從無敗績的殺神敗給了廟堂,也直接導致了自己身死。
-
8 # 西府趙王爺
白起何許人也?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百萬人屠、一代殺神!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瘋子,更是為了戰鬥而生的戰爭奇才。一生征戰無數,戰功赫赫,打遍天下無敵手,東方六國無一能與之一較高下。即使是同為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也得避其鋒芒。
他就是那個時代的戰神,是秦國最為耀眼的將星,其一生戎馬,為了秦國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長平一戰,完敗趙國,使秦國東進的道路之上,再無像樣的對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可以說白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秦國未來幾十年的命運,沒有白起,就沒有秦王稱雄的壯志,就更沒有秦王政一統六國的壯舉。他也受到秦昭王的封賞,封號武安
但即使如此,白起最終也難逃被賜死的結局,為何會如此呢?
首先功高震主是一個!
因為沒有那個君主會允許一個有功勞的下屬與自己平起平坐,可以同甘苦,但不可以同享樂,這一點無論是韓信,還是文種都是很好的例子,就算救了自己的命,也不允許這種威脅存在。秦昭王在長平之戰後部聽取白起建議,一鼓作氣滅亡趙國的原因。除了當時天下形勢和自身國力不允許之外,防止白起功高震主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點就是君臣矛盾!
白起為人過於鋒芒,長平之戰後的他聲望達到近乎頂峰,竟然有些得意忘形。因為和秦昭王的分歧而心存怨念,君臣就此生隙。
君臣有別,作為臣子,即使你功比天高,面對君上,那也得低下你驕傲的頭顱。但白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長平之戰後,秦趙本已經言和。但由於趙王出爾反爾,秦昭王一怒之下,發兵攻趙。這一次白起站出來反對,他認為當時的天下形勢不利於秦國,攻打趙國恐會失敗。氣頭上秦昭王哪裡還聽得進去,繼續一意孤行,結果慘敗於邯鄲城下。
而這時候,白起做出了一個非常白痴的舉動,他聲稱“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這不是實名嘲諷秦昭王嘛。
昭王心想:你是老大,還是我是老大?你不給我面子,那我就不給你活路了。那麼這樣一來,白起似乎更沒有什麼活下去的理由了。
不過呢,白起此時還是有機會的,當時秦軍前線戰事不利,昭襄王沒轍了,只好請白起再次出山。
可是白起那臭脾氣又來了,以健康為由多次拒絕,被強令出征後,又多有怨言,給人留下了話柄!
這下秦昭王再也忍不了,最終將白起賜死在杜郵!
其實在這一點上,同是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就要比白起聰明許多。
他和白起一樣,乃是秦國各自時代中流砥柱式的將星,他也是打過無數場戰鬥的人,而且同樣是,戰功赫赫。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王翦出力最多。
相較與白起和秦昭王,他王翦也同樣算得上功高蓋主,按理說,這種人最合適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了,那他豈不是也要被賜死?但事實上,王翦在滅了五國功勳顯著的情況下,最終卻是明哲保身,安逸終老。
這和王翦圓滑的處世態度式分不開的,他能看清這一點,更清楚自己可能迎來的下場。所以,他耍無賴,他清楚只有自己是個傻子,他自己才能活下去,所以在出徵攻打楚國之前問秦王要了大片的土地田產。在外人看來這或許是貪得無厭,是仗勢囂張。但是在秦王眼中,這是在表忠心,表明自己無意自立為王。
而正是由於王翦這種主動示弱的方式,讓秦王打消了對他的猜忌,最終王翦得以安享晚年,老死家中,並沒有落得白起那樣被賜死的下場。由此可見,白起的悽慘結局並不是不可避免,前提是他那個硬漢子臭脾氣能改一改!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白起作為逢戰必勝的名將,就像後來韓信獨大要求劉邦封王一樣,身為武安君掌握兵權的他無疑也能夠威脅到秦王。既然擁有如此強大的資本為什麼白起不選擇舉兵造反攻打咸陽,像李逵說的那樣“奪了他的鳥位”,再不濟也可以像樂毅一樣逃到外國,為什麼要選擇自殺白白受死呢?其實有三個原因。
首先,春秋戰國雖然不像封建社會那樣強調愚忠,但卻有個更重氣節的觀念“士為知己者死”。白起原本是平民出身,是藉助秦國軍功爵制才能發揮自己的天賦成為一代名將。作為一個武士白起是對讓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秦國有些深厚感情的,毫無疑問他不願造反背叛。也許他不想負的不是那個聽信讒言的昏君,而是這個孕育自己成名天下的秦國。
其次,白起一生為秦國四處征戰多次擊敗六國軍隊,保守估計死在他手上的六國將士也有160萬以上,白起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六國死敵。也許六國君主想得到這位的奇才,可國仇家恨和民眾壓力卻是不允許的,更何況他今天能背叛秦國,明天誰知道能不能駕馭?白起一旦離開了秦國,天下再大也無容身之地,更別說投奔他國了。
最後,白起自殺前曾說“我本就該死。長平之戰的時候我用欺騙的手段把四十多萬趙軍全部活埋了,這已經該死了!”飛將軍李廣曾感嘆自己因殺幾百降兵遭了終身不封侯的報應,白起坑殺的卻是四十萬之眾,無疑他的良心包袱更加巨大。過去白起還可以用這是為了秦國利益來安慰自己,但到了被秦國拋棄的時候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為了這個昏君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秦王殺白起,白起實冤;天要殺白起,白起不冤。因此白起坦然的自殺謝罪了。武將的天職是保家衛國,當武將用保家衛國的旗號成為了野心家的屠刀時,武將也終成為野心家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