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話很幽默
-
2 # 漢史趣聞
應該說兩個人是不分伯仲,棋逢對手的。
在這種下,就看他們輔佐的人誰更加英明瞭。
范增出道的時候,就已經步入老年之列了。他對當時事的洞察力,可以說是無人能及的,早在劉邦加入項梁軍隊的時候,范增就發現劉邦是個英雄人物了。
若是鴻門宴前或者鴻門宴上,項羽聽從范增的計策,把劉邦給殺掉。那也就沒有張良表現的機會了。
只要劉邦一死,劉邦集團肯定會立刻瓦解掉的。那個時候,整個天下肯定就是項羽的了。
可是,遺憾的是,項羽對劉邦動了惻隱之心,鴻門宴上他錯過了殺劉邦的最好時機。在那時候范增已經預料到,奪項家天下的肯定是劉邦。
范增的這句話不幸言中了,最終就是劉邦奪了項家的天下,成就了他的千古帝業。
張良當然也很厲害了,打仗若是能站在戰略的高度,這個仗就會打的順風順水,無疑張良是有這個眼光的。由於范增不被項羽重用,這就給了張良一展身手的機會。
他幫助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由劣勢變為了優勢,最終瓦解了項羽集團。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
-
3 # 魚羊悠揚
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張良和范增都是屬於謀士,並不是多維度的比較。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范增好奇計。
論名氣和功績
張良位列中國十大謀士,子房歸漢成為漢初三傑之首!張良為世人所欽佩,和姜太公同日而語,為大漢開創四百年霸業奠定基礎,做出巨大貢獻,正所謂漢家雄魂唐家氣魄,不得不敬。 而范增沒有這麼大功績,僅有在《史記·項羽本紀》載:"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計。可以說不讀史不識范增,而張良已融入中華文化的血液。巍巍中華漫漫長河,真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
論出身
在古代論出身是有道理的,雖說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雖說大天時決興衰成敗,群雄逐鹿,剛打敢拼出身差的人反而都有機會。但是將門之後,傳承和教育,無數人才的湧現卻是不爭的事實!
韓信也是破落低等貴族。而項羽為項燕之後!項燕破秦: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中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七都尉。李信千里奔襲燕國,少壯派的傑出人才,一生唯此一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項羽身上才是最淋漓盡致的展現,國恨家仇,一個痛快。
好我們看一下出身: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南韓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
論大運:
出身是命,後天靠運。
張良隱藏於下邳時,曾經到下邳的橋上隨意散步,遇到一個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張良面前,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取履!然後就引發了黃石公劇情,得太公兵法。
張良選擇了劉邦,助力霸業,功成身退,得到修仙去了。范增卻終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裡,途中幽憤病死。
張良一身傳奇,履險如夷。范增最漂亮的一手就是扶立楚王的後裔熊心。這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決策,鮮明的旗幟和口號團結了反秦力量。范增可以說是秦末一個響噹噹的人物,項氏的主要謀士,政治成熟。而張良一生的傳奇,無論在任何角度都堪稱完美,即使大業已成,還獻計獻策穩定人心,定都關中,力保太子為大漢霸業的開啟奠定基礎。這不是一個維度可以比較的,張良簡直就是上天賜予劉邦賜予大漢的,真就是天命,不得不服!
我一生都在堅持讀史,張良是一個為數不多能讓我打心裡欽佩的人物。前186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
-
4 # 科普大世界
"七十衰翁兩鬢霜,西來一笑火咸陽。平生奇計無他事,只勸鴻門殺漢王。" 這是清代學者顧嗣立評價范增的話,范增一生追隨項梁項羽等項家人,從其一生的表現來看,作為謀士的范增,其實根本無法與張良相提並論。
我們先說鴻門宴上范增的表現,范增一心想讓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因為如果不殺掉他的話,劉邦將來有可能會和項羽爭天下,這貌似很有知人之能和洞察未來的眼光,然而後來劉邦之所以能和項羽爭天下,其實也並非劉邦有多麼的有能耐,而是項羽做的太不好了。
范增想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其實根本不是什麼好主意,當時義帝與大家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那麼不管項羽做了什麼,劉邦都應該稱王的,他將關中之地讓給項羽,把從秦朝得來的一切都獻給項羽,不過是迫於項羽的軍事壓力罷了,項羽不費吹灰之力得到關中,這份人情還是要領的,如果不領情還要殺掉劉邦,那也太不近人情了,所以這個時候的項羽要殺劉邦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而范增卻一心一意要殺掉劉邦,無論是誰都難以理解的,所以項羽沒有做這樣的事情。
之後,劉邦被派到了偏僻的漢中和蜀地去做漢王,這個時候的項羽已經得到了天下,而如果這時候范增能夠幫助項羽實行恰當的治國方法的話,劉邦基本上是不可能再翻身的了,天下大勢已定,權力掌握在項羽手裡,如果之後天下太平,劉邦想造反也不可能了,而且劉邦的年齡比項羽大不少,時間上他也耗不過項羽,所以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其實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范增並沒有幫助項羽制定出促使天下太平的治國方略,比如捨棄了秦朝的郡縣制,重新實行了周朝時候的分封制,導致地方上重新有能力反叛,之後的項羽基本上就為平定各地的叛亂而疲於奔命了。
反觀後來,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就在張良等人的建議之下實行了郡縣制加分封制,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地方與朝廷的矛盾,並且將地方上的反叛力量逐個解決,天下漸漸安定下來。
我們再看項羽得到天下之後的稱號“西楚霸王”,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聖王該有的稱號,自古霸不可久,要做天下之王,豈可羨慕春秋五霸的功業?
當時的秦都咸陽已經經過了秦國六世經營,關中是天下最為重要的地方,項羽不在這裡鎮守,卻遷都彭城想著衣錦還鄉,導致他失去了關中之地,而後來劉邦卻在這裡紮下了根,並以關中之地為基礎和項羽打了四年仗,與依靠關中的力量反敗為勝。
而項羽之所以不敢以三秦之地為基礎,可能也和他坑殺20萬秦軍有關係吧,項羽為人殘暴而武斷,他所依靠的力量大都是楚人,特別是江東子弟兵,而項羽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動輒屠城,導致天下人都對他沒有好印象,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范增卻沒有勸導楚霸王項羽停止殺戮收買民心。所以民國時期的史學家蔡東藩也評價范增說:"夫范增事項數年,於項王之殘暴不仁,未聞諫止,而且老猶戀棧,可去不去,安知非天之假手陳平,使之用謀斃增乎?鄛人之立祠致祭,實為無名,死而有知,恐亦愧享廟食矣!"
再看張良的表現,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錢財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對秦都咸陽圍而不打,所以劉邦來到關中之地,秦人沒什麼損失,然而項羽坑殺秦軍20萬,來到咸陽之後火燒阿房宮300裡,范增卻沒能勸諫和阻止項羽,所以秦人都恨不得項羽早死,在後來劉邦與項羽的戰鬥中,劉邦作為大後方的三秦之地非常穩定,在蕭何的主持下源源不斷的向劉邦輸出兵員和錢糧,也是秦人同仇敵愾萬眾一心,要擊敗項羽報仇雪恨。
所以如果說劉邦和項羽兩個人下的一盤棋的話,項羽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之後則一直是臭棋不斷昏招迭出,而作為項羽的主要謀士的范增不得不說是有著重大的失策的,再看劉邦方面的表現,則幾乎每一步都很合情合理,所以最後理所當然的贏得了全域性,這其中當然張良的貢獻巨大,所以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因此綜合來看,范增的謀略和治國方面的水平和遠見,的確是比不了張良的。
回覆列表
當然是張良!
范增輔佐的是一個倒退歷史潮流,無視秦始皇的大一統的偉大遺產,只知跑到楚國的西邊,做一個西楚霸王足矣的項羽!項羽佔據咸陽以後,不僅沒有繼續秦始皇及其先祖百年打下的大一統基業,反而繼續之前的分封狀態,自己去做西楚霸王!
而張良輔佐的是超越當時世人的庸俗眼光,繼承秦始皇的大一統基業,肯定秦朝的偉大制度,善待秦朝遺臣的劉邦!
最重要的是張良自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避世而善終!
只能說范增輔佐的是將才,張良輔佐到才是帝王!所以說張良比范增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