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媚讀史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尚可喜本是明朝猛將,後投降清朝,成為皇太極麾下的一員大將。在征討北韓和明朝時,尚可喜勇武不可擋,待清軍入關後,他又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轉戰南北,立下汗馬功勞。因此,他在順治六年得封平南王,鎮守廣東。
(尚可喜畫像)
然而,尚可喜僅做了6年平南王便以“痰疾時作”,上疏懇請歸老遼東,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尚可喜能征善戰,卻管教不了兒子尚之信。他見尚之信殘暴反覆,不免擔憂會引來禍患。所以他為了自保,屢次上疏朝廷,希望讓尚子信守藩,而他告老還鄉。
當時天下初定,政權不穩。且尚可喜在鎮守廣東時,對地方治理頗有效果,所以順治以“全粵未定”駁回了他的請求。同時為了挾制他,命他送尚之信入京為質。
順治在位時期,尚之信得其厚待,他和順治的關係也處得較為融洽。因此順治不僅讓他做了御前侍衛,還封他為“俺答公”。到了康熙親政後,尚可喜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在康熙十年,便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讓尚之信回藩協理王事。此時,尚可信已是年邁之年,康熙便應允了他的請求。
尚之信回到藩地後,依然未改酗酒等惡習,且對藩屬官兵“小則鞭打辱罵,大則撲殺之”,因此藩屬官兵多有怨言。
尚可喜想要管教,尚之信卻不把他放在眼中。因此,他認為尚家必會因尚之信蒙禍,對尚之信十分憎厭。
當時,尚可喜有個叫金光的謀士,見尚可喜為兒子煩惱,便勸他仿清朝人的“立賢不立長”,改立次子尚之孝繼承王位。
(順治畫像)
尚可喜思來想去,也只能如此,所以就上疏清廷,請求改立嗣子。
然而,尚可喜沒料到由於改嗣,尚之信把府中鬧了個天翻地覆,逼著尚之孝辭去了繼承權。
尚可喜見尚之信無人能約束,為了自保,再次以“年事已高”上疏朝廷,請求告老還鄉。
剛好,康熙擔心藩王割據尾大不掉,於是同意了尚可喜的奏請。同時他又以“(尚之信)跋扈難制”為由,下令撤藩。
對於康熙的命令,尚可喜沒有意見,尚之信卻大為不滿。
就在此時,平西王吳三桂發動叛亂,各地紛紛響應。
尚可喜見此,一向忠於朝廷的他,決定鎮守廣東,牽制南方叛軍。並派尚之孝率軍征討叛軍劉進忠等人。
然而受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的東西夾擊,尚可喜的軍隊屢受重創。同時尚之孝也屢戰屢敗,眼看廣東就要落入叛軍之手。
吳三桂深知尚之信與尚可喜的矛盾,暗中許諾尚之信,一旦事成,即封他為王,並世守廣東。
(吳三桂)
尚之信早就對朝廷和父親的行為不滿,此時尚可喜又老病復發,而尚可喜手下官兵也多有叛變,他深知機不可失,於是發動兵變,囚禁了尚可喜。在奪取軍政大權後,舉兵聯合吳三桂一同反清。
尚之信反清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處死金光,以洩私仇。
尚可喜也因此悲憤不已,病情加重,不久便被軟禁而死。
這下,尚之信再無顧忌,可以擼起袖子和吳三桂一起反清了。可是他卻後悔了,為什麼呢?
原來,吳三桂不僅數次要求他“重金助餉”,還責令他出兵攻打清軍。除此外,又將屬下重兵布在廣東要塞之地,因此尚之信頗為不滿。
同時,響應吳三桂反清的耿精忠和王輔臣等人,又紛紛脫離吳三桂,再次降清。這使尚之信也反覆無定。權衡再三後,他決定歸降清廷。於是,他親自寫信給碩簡親王喇布乞降。
尚之信為人詭詐,為了表功,他暗中煽動肇慶總督董重民發動內亂,然後將其抓獲,並秘密引入清軍,好與叛軍對決。
康熙一心想拿下吳三桂,下旨讓尚之信襲平南王爵位,好與清軍聯合攻打吳三桂。
(康熙畫像)
誰知,尚之信得襲爵位後,不論康熙如何釋出命令,他都打定了坐山觀虎鬥的主意,一心擁兵自重,屢次三番找藉口推託,按兵不動。
不光不肯出兵,康熙命他支付餉銀20萬兩,他依然“遷延不動”。
吳三桂去世後,儘管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接過了反清大旗,但叛軍已呈頹敗之勢。
尚之信此時上疏請求“進軍廣西”。康熙立刻答應,還封他為奮武大將軍,讓他配合清軍儘早平定叛軍。
誰知尚之信率軍進入廣西后,“自言病作”,又擅自回了廣州。
康熙對尚之信頗為不滿,但為了不節外生枝,他並未表示出不滿。
平定吳世璠和叛軍後,康熙準備處理尚之信。
就在此時,尚之信手下的兩個小兵逃往京城告御狀。
原來,尚之信嗜酒好殺,每喝醉後,就以殺人為樂,藩屬官兵多喪命其手。這兩個小兵本來也要被殺,但他倆逃了出來。為了活命,他們這才來到京城。
康熙聽聞後,命人前往調查。
證據確鑿後,康熙命人將尚之信囚禁於廣東。他手下的官兵得悉後不知其故,於是再次反叛。
康熙很快就鎮壓了這次小範圍的叛亂,並藉機給尚之信定了個“不忠不孝”的罪名,最後命他自盡而死。
(參考史料:《清史稿》)
-
3 # 論史
尚之信在康熙削藩的過程中其表現總體說來就是八個字,就是“先叛後降,首鼠兩端”。他的父親比較有名,估計懂得明清史的人都知道,乃是清初著名的“三順王”之子尚可喜,原是明將,投順清朝後,隨清太宗皇太極徵朝伐明,屢立戰功。在入關後,與孔有德、耿仲明、沈志祥等部一同南下,成為消滅南明勢力的急先鋒,其在順治十一年正式以平南王的身份,留鎮廣東,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形成了三藩並鎮的局面。而尚之信便是第二代平南王(反正後獲得清朝認可),也是三藩之亂的主要參與者。雖然三藩都參與了反清,但並非是鐵板一塊,內部矛盾重重,貌合神離。所謂的三藩之亂實際上只有吳三桂在瘋狂輸出,而耿精忠和尚之信不僅表現不給力,而且還在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和十六年(尚之信)分別向清朝投誠,所以說“三藩”反清簡直就是一隻猛虎+兩隻哈士奇的組合,耿精忠我且按下不表,就來說說這個尚之信。
尚之信之所以反清原因有二:
一、早年教育缺失,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秉性兇暴易怒。
尚之信此人在早年就出現了教育問題,由於其父尚可喜屢立軍功,對“馬上得功名”的信條非常推崇,竟然不聘請師傅教育其子,對尚之信從小放任,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尚之信不明事理,養成貴胄子弟任性胡為紈絝之風。
《四王合傳·尚可喜》:可喜以馬上得功名,始終不延師教其子,故之信等多嬌縱不法。他留在京師期間,受到順治帝的加恩,其行為更加放蕩,甚至變本加厲的染上了酗酒嗜殺的惡習,達到了一喝就醉,一醉便要殺人的程度,所謂“坐輒則飲,飲醉則必殺人”。其殘酷惡劣之行徑,史不勝書,不再贅述,直接貼圖請讀者觀之。
其二、主要原因,撤藩形勢下,尚之信不甘心地位和權力的喪失,只有造反一途。
康熙十年,尚可喜以年老多病為由,希望朝廷將尚之信放歸協助其處理軍務,詔從其請。回到廣州後,尚之信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攘奪權力,企圖將其父排除於權力中心之外,冀望大權獨攬,“營別宅以居,號令自擅”。
兒子的逼迫讓已經年邁的尚可喜壓力山大,為了避禍,尚可喜於康熙十二年三月上疏以年老為由請求帶兩佐領兵以及家屬歸老遼東,將平南王的爵位傳於尚之信。
《聖武記·康熙勘定三藩記》:而尚可喜適有歸老遼東、留子鎮粵之請,蓋受制於其子之信,不得已用其客金光計,冀見上得自陳,時十二年三月也。如果康熙皇帝答應尚可喜的要求,則尚之信既是長子,又是朝廷冊封的“公爵”,繼承平南王簡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康熙皇帝正致力於撤藩,認為尚可喜的奏疏正是撤藩的天賜良機,隨即要求尚可喜全藩北撤,絕對不允許尚之信襲封。
《清聖祖實錄·卷四十一》:平南王尚可喜奏請復歸遼東,應如所請。但該王之子尚之信,仍帶領官兵居住粵東,則是父子分離,而藩下官兵,父子、兄弟、宗族,亦是分離,今粵省已經底定,既議遷移,似應將該藩家屬兵丁,均行議遷。同時,又命令吳三桂、耿精忠等人仿效尚可喜自覺撤藩,遂引起激烈反抗。康熙十二年九月,吳三桂、耿精忠扯起大旗決心反清,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亂之始。康熙皇帝決定全力打擊吳三桂,其他兩藩停撤,“馳詔止閩、粵兩藩勿撤”,尚可喜得以繼續留鎮廣東。
康熙十三年初,尚可喜鑑於尚之信兇殘暴虐,遂聽信幕客金光的建議,讓尚之信弟尚之孝襲封。康熙皇帝決定在天下大亂的時候籠絡尚可喜,遂答應了尚可喜請求,晉升尚可喜為平南親王、尚之孝平南大將軍、尚之信為討寇將軍。
這一下真是激起了尚之信的憤怒,地位被貶,權力被奪,頓時怒火中燒。對其父的憤怒,對其弟的嫉妒,進而又怨恨清廷。加上廣東岌岌可危的形勢(鄭經、馬雄、孫延齡都在攻打廣州)和吳三桂的策反下,尚之信遂利令智昏投靠吳三桂,逼死其父,幽禁其弟,正式反清。“俺達公尚之信被廢怨望,矯父命叛”。
不料吳三桂也不是省油的燈,一開始吳三桂為了爭取尚之信加入造反陣營,許諾給予尚之信王爵,世守廣東,“許易公而王,且令世守”,但是隨著與清廷戰事的曠日持久,吳三桂的兵員和財政壓力日益凸顯,就打起了廣東的主意,加緊了對尚之信的勒索,調兵徵銀無所不至,“三桂屢脅之信出庾嶺抗大軍,之信賂以庫金十萬兩乃已”,但是十萬兩銀子對於吳三桂龐大的軍需來說就是杯水車薪,於是乎不久又向尚之信索要百萬兩白銀,“仍責尚助餉百萬”,簡直就是無底洞。
如果是單純索要錢財也罷了,吳三桂還圖謀吞併廣東,派自己的親信董重元為兩廣總督,馮蘇偉巡撫,取而代之的意圖極其明顯。而董重元一上任就想奪取尚之信的鹽利,這更加劇了尚之信的不滿,成為尚之信反正的直接原因。
《平滇始末》:適董蝦欲奪尚鹽利,其鹽向為老尚王得請於朝,歲得百萬贍軍,今董蝦欲奪之,心不平,反正。此外,吳三桂還讓尚之信割讓惠州歸善、博羅二縣給鄭經,“退讓歸善、博羅二縣”,以促成鄭經的積極響應,這就是典型的“慷他人之慨”,總而言之,尚之信自投吳三桂以來,利益受到極大損害,那是相當後悔。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尚之信派人向清廷投密書歸降,康熙皇帝降旨保證只要尚之信能夠反正,之前的罪行概行赦免,以後要殺賊立功自效。
《清聖祖實錄·卷六十四》:將爾以往之罪,並爾屬下官兵,概行赦免,倘能相機剿賊,立功自效,仍加恩優敘。康熙十六年,尚之信正式率文武百官降清,康熙皇帝以歸誠之功,再加尚之信襲父爵為平南親王,再次強調,叛亂罪只在吳三桂一人,其他人“如能悔罪投誠,概行寬免”,想趁尚之信投降之機會加大招撫力度。不得不說這一招確實收到了千金買馬骨的效果,叛將祖澤清、佟國卿等紛紛投降,廣東粗定。
《聖武記·康熙勘定三藩記》:於是叛鎮佟國卿以瓊州降,祖澤清以高、雷、廉三州降,並執送偽水師將軍謝厥扶。廣東亦略定。但是,尚之信只是偽降清軍,企圖在吳、清對峙的情況下儲存自己的實力,開始了長達數年時間得坐山觀虎鬥,對清廷的調令並不理睬。
就比如說在吳三桂的軍隊攻打韶州失利,康熙帝親下調令讓尚可喜進取宜章、郴州,結果尚之信竟然置之不理,搞得康熙帝大發雷霆,遭到怒斥,“因平南王尚之信,不亟發船至韶,致誤軍行,不可謂非王失機也”。除此之外,不服調令之事,可謂不勝列舉。
《清史稿·卷四七四》:將軍莽依圖攻韶州,擊敗三桂將馬寶、胡國柱等。上命之信赴梧州,又不赴。十七年春,上以莽依圖深入廣西,命之信策應。之信仍以高、廉三郡處定,疏請留鎮省城。直到局勢已經明朗化尚之信才進軍廣西同吳三桂軍交戰。
所以,在康熙皇帝眼裡看來,尚之信屢次違背既定的軍事佈置,長時間按兵不動,干擾了清廷迅速平定湖南、廣西的戰略意圖,早就已經對其恨之刺骨。之所以再三容忍尚之信,完全是因為和吳三桂戰事膠著,不可再樹敵人。而康熙十九年,吳三桂集團的滅亡已經是一目瞭然。一旦前線戰局明朗化,充滿殺意的康熙帝勢必會幹掉尚之信。
而康熙十九年三月,尚之信周圍的護衛則告發尚之信有謀叛之罪,康熙帝立刻順水推舟派刑部侍郎宜昌阿以巡視海疆為名調查此事。宜昌阿會同廣東巡撫金俊、都統王國棟會商,令廣東提督折爾肯派兵逮捕尚之信。康熙十九年八月十七,尚之信被賜死於廣州,被焚屍揚灰。
從本質上說尚之信確實是個兇殘暴虐,無信無義的卑鄙之人,康熙帝勢必不能容忍這個不穩定因素割據廣東,他在賜死尚之信的詔書中可謂是充滿了怨恨,“尚之信不忠不孝,罪大惡極,法應立斬”,可謂是他多年忍受這個毒瘤後的真情流露。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聖武記》、《四王合傳》、《臺灣外記》、《平滇始末》、《觚剩》、《庭聞錄》
回覆列表
在古代,皇帝的頭等大事就是防止大權旁落,不管對內還是對外,皇權集中是趨勢。
康熙自剷除鰲拜以來,地方的幾個“異姓藩王”就成了其集權路上的絆腳石。藩王的反與不反,直接決定其最終下場。“三藩”之中,平南王尚之信的態度最曖昧,反反覆覆,猶豫不決,但終被還是被賜死。
尚之信是漢軍鑲藍旗人,平南王尚可喜的長子,從小隨父征戰。十九歲那年,尚之信進京城,成了順治的侍衛,也是人質。也許從小各種需求都能滿足,長大後的尚之信貪圖享樂,性格殘暴。
背叛朝廷與父親,追隨吳三桂,但態度不堅決康熙十年,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為理由,上書康熙,請求讓長子尚之信回廣東代理藩務。康熙答應其請求,放尚之信回廣東。
尚之信到廣東署理軍務後,肆無忌憚,連自己的父親也不放在眼裡。平時,尚可喜的部下與他有糾紛的,“小則鞭,大則殺”。尚可喜對兒子的行為很惱火,“然以嫡長子故,又愛其才,終不忍有他意”。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想安度晚年,就上書朝廷:
“臣年七十,精力已衰,願歸老遼東,有舊賜地畝房舍,乞仍賜給,臣量帶兩佐領軍兵……其歸途伕役口糧,請敕部撥給——《清聖祖實錄》”同時,尚可喜還提出讓尚之信繼承王爵,留鎮廣東。
康熙接到奏摺大快人心,但沒有完全同意尚可喜的請求,而是想趁機撤藩。他命令尚可喜帶領諸子(包括尚之信)以及隨從,遷至遼東城。
還沒啟程,吳三桂就反了。尚可喜不願追隨叛亂,留守廣東,派次子尚之孝到潮州攻打反清勢力。
康熙為了孤立吳三桂,下詔,讓尚可喜依舊理事,還晉升其為平南親王;封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平定叛亂後可繼承王爵;封尚之信為討寇將軍,協助剿賊。
不久後,尚可喜多名部下叛變,鄭經也跳出來趁火打劫,尚之孝節節失利。
尚之信作為長子,理應由他繼承王爵,他對朝廷的職位安排憤憤不平,對父兄也極為不滿。這個時候,吳三桂千方百計收買他,並許以事成之後,封其為王,世守廣東。
於是,尚之信於康熙十五年春發動兵變,接管平南王職權,接受了吳三桂“招討大將軍”印。兩廣總督金光祖、巡撫佟養鉅紛紛追隨,投降吳三桂。隨後,尚之信派兵看守王府,軟禁家人,封鎖內外訊息。
尚可喜得知兒子反清,悲憤不已,不久就去世。尚之信趁著父親去世,迅速掌控藩府大權,讓尚之孝“閒居廣州”。
然後,尚之信與鄭經和議,減輕沿海的軍事壓力。他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以儲存實力,名義上聽從吳三桂指揮,實際上並不買吳三桂的賬。
當清軍從江西調兵進攻湖南時,吳三桂多次催促尚之信出兵幫助,以牽制清軍,然而,尚之信按兵不動,僅僅“賄以庫金十萬兩乃已”。
投降康熙後,妄圖世守廣東追隨吳三桂不到一年,尚之信就後悔了,他派人帶信去和碩簡親王軍中乞降。信中說:
“父子世受國恩,斷不敢懷異志,願立功贖罪,來迎大帥。”康熙為了孤立吳三桂,特地頒旨嘉獎尚之信:
這時,吳三桂命令肇慶總督董重民、定海將軍合兵抵抗清軍。尚之信暗中與董重民部下勾結,煽動內亂,並趁機抓住董重民。之後,尚之信率領文武官員投降清軍,康熙命他繼承平南王爵位。
尚之信取得親王爵位後,就開始得寸進尺,千方百計地儲存軍隊實力,謀求將廣東變成自己世代相傳的領地。他依舊我行我素,並不服從康熙指揮。康熙迫於形勢,對尚之信一忍再忍。
吳三桂去世後,戰場形勢突變,吳軍眾叛親離,清軍秋風掃落葉。當勝負已經明顯時,尚之信一反常態,主動請纓,“進定廣西”。康熙馬上同意,並授尚之信為奮武大將軍,配合永興清軍。
1679年二月,尚之信帶兵進入廣西。正當清軍對吳軍剿撫並用的關鍵時刻,尚之信因身體不適便自作主張,返回廣州。
為了集中力量消滅吳軍,康熙只能先穩住尚之信,使他不向對立面轉化。因此,對於尚之信若即若離的態度,康熙並未追究。但是,隨著吳軍勢力的徹底終結,尚之信獨霸一方的圖謀,必然不容於康熙。
同室操戈,多行不義,終被正法尚之信已經繼承王位,但因其弟弟尚之孝握有兵權,所以便心存猜忌,不想讓他就在廣東。
於是,尚之信請求朝廷,將尚之孝調走。康熙下令,讓尚之孝赴江西平叛。藩署官兵痛恨尚之信的殘暴,因而更加懷念尚之孝,這又加深兄弟兩的猜忌。
尚之信向來酗酒嗜殺,一生氣就用佩刀刺人,許多將領都命喪其手。這時,有兩個士兵害怕小命不保,跑到京城揭發尚之信“跋扈怨望,弗顧剿賊,糜兵餉,擅殺人諸狀”。
康熙即刻派人,以巡視海疆的名義,去廣東調查尚之信的罪行。隨後,廣東的都統、總督、巡撫相繼揭發尚之信的罪行。
經過調查,康熙將尚之信囚禁於廣州。尚之信被捕後,平南王藩下的官兵發生事變,這事又牽扯到他,接下來的事就成了橡皮圖章。
後經朝中大臣商議,尚之信被定了謀反罪。康熙最後決斷,尚之信不忠不孝,罪大惡極,應該立即斬首,但念及曾授其親王,改為從寬賜死。
秋媚說:當尚之信跨出反清的第一步時,就已經走向了萬丈深淵。追隨吳三桂時,他卻對大清心猿意馬;投降大清後,他態度上搖擺不定,心思上得寸進尺。待大局已定,必然面對康熙的秋後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