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啊9933

    有些孩子特別膽小,對其它同年齡孩子覺得無所謂的事情都怕得要命。比如,怕見到陌生人開明父母必須做到的8條守則 1. 蹲下去 這不僅指身體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態上的蹲下去。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麼?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最好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2. 走過去 小孩為什麼不願與大人們交流,不僅僅是什麼代溝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我們這些成人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不願做他們做朋友。試想你整天擺出一幅長者的臉孔,以一種教訓的口氣,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責備。他怎麼會聽你的話呢?我開家長會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關上手機,認真的聽兩個小時;如果你連兩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你有什麼資格來責備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裡要坐上八九個小時,不說學習,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們有哪位家長能體會小孩的苦處呢? 我與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朋友。我從不責備他,當然有問題的時候,我只是幫他分析產生的原因。所以我與小孩的關係很好,他也很樂意向我講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惱,和我探討一些他這個年齡不懂的問題。這樣做當然不夠。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總是要抽出一兩個晚上的時間與他一起活動活動。比如,打球,散步,讀書,看電視什麼的。所以要想小孩與你交流,作為家長,必須學會與他成為朋友。 3. 放開手 現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怎麼造成的呢?還不是我們大人們的原因。在家裡,你什麼事都給他代勞了,他用什麼來鍛練自已的能力?而我們往往卻給自己找一個藉口:只要你學習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這裡,我們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的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說相互促進性。我的小孩從三歲起就開始自己穿衣,平時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事務全部由他自己獨立完成。 到現在,他自己洗衣,自己做飯(我們值班的時候),自己清理房間,自己收拾學習用品,等等。所以,他的動手能力很強,說實話,有時候,作為父親,我都很祟拜他。比如,他做的手工之類的作品,簡直太有特點了,可以算得上是工藝品。這些我都收藏著,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就拿出來欣賞。再舉一個例子:兒子上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早上上學沒有帶作業本,我也不作聲。結果那天被老師罰了站。回家後,他責怪我為什麼不提醒他,我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質表現在學習中,其潛力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勸家長們儘量放開手去,讓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這樣對小孩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4. 多鼓勵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總是離不開鼓勵的。我想這一點家長們都知道。關鍵是如何鼓勵,以什麼方式鼓勵,在什麼時候鼓勵。這些家長們未必都十分清楚。這裡有幾個誤區:第一,一味地強調物質鼓勵。小孩考好了,他提什麼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適當的鼓勵。有些家長機械地認為,提倡鼓勵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麼樣,都是一樣的鼓勵。到最後,可能你的鼓勵對你自己而言都沒有什麼公吸引力。第三,從來不鼓勵。認為嚴厲可以讓小孩更好的成長。 我在教育小孩時,也用鼓勵,但我從來不盲目,我總是結合提要求來進行。比如,某一次的作業比上一次做得好,我會說:不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呀,看來你這這段時間還蠻下功夫的;不過,字如果寫工整一些,可能給人的印象會更好一點。過幾天一看,他的作業果然有了變化。這說明鼓勵起了作用。至於物質的鼓勵,我一般選擇為他買一些學習上的用品。這些東西我先不急著給他買,等他有了一定的成績的時候,我就說,我看見你們班上好多同學都有了***,想不想要一個?這樣就把鼓勵變成了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讓小孩感覺不到你是在用物質的東西鼓勵他。否則就會養成他功利性的思想。舉個例子:初一剛開始,小孩班上很多學生都買了文曲星。他回來說,他也想要一個。我說,知道文曲星是幹什麼的嗎?他說,查單詞的。我說,查單詞的東西多得很,不一定要文曲星呀,比如字典什麼的。小孩沒有話說了。我知道他心裡非常想,但我不急,因為我知道他們同學大部分是用文曲星玩遊戲。後來我說,這樣吧:我給你借一個,你先試用,如果你讓我知道文曲星比其他東西更有利於學習,或者讓我看到它在你學習上的作用,我就買。結果他期末考試英語年級第一(滿分)。你知道他怎麼學的嗎?別人用文曲星玩遊戲,他的玩法不同。他把學過的單詞按照二十個一組輸入文曲星,然後有時間就拿出來考考自己。一批記熟了,再輸另一批。我說:好,方法不錯,文曲星有作用,明天給你買個好的。 5. 給自由 一般地說,自由的空間更有利於個性特長的發揮。戴著鐐銬跳舞對小孩來說未免太過於嚴格了。處於生長髮育期的小孩,由於生理心理年齡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尤其是13-18歲的中學生)、更多的個人自主權。因此,家長除了不能一一代勞他的日常事務之外,更要學會尊重他的自我空間,給他一定的自由選擇、自由安排的時間和權力。不要以為處處為他設想、處處為他安排的做法,他會買帳。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聽小孩的電話,盤問與小孩交往同學的情況,控制他學習的時間和學習內容,(比如晚上小孩學習時不時地過去看他做什麼)等等。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小孩隱私的干涉、是對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傷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這時,再來挽救恐怕就很麻煩了。 我很相信自己的小孩,相信他能分清主次,相信他能正確處理他自己的事。我在他房間裡給他放了一臺電視、一臺電腦(可以上網)。我對他說,你自已靈活安排時間,想看電視就看,就上網就上,不過有一點,你要知道你的主要工作是什麼、要知道適可而止。結果怎麼樣?電視基本成了擺設,因為他忙著做作業(老師佈置的和自己佈置的),根本沒有時間。有時也看,也不過是看看新聞,看看科技博覽等。電腦呢?他只是在星期六日上午玩兩個小時。並沒有出現有些家長所擔心的一玩而不可收的情況。這可能只是個案,但從某方面提醒我們作家長的,是不是該給小孩更多的尊重?是不是該給小孩更多自由的空間?要相信,自由和尊重就意味著責任。一個有責任的人是有自制力的,小孩也是如此。(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6. 作學生 好為人師是人的共同特點。不僅大人有,小孩也有。過去我們總是以批評的眼光來看待好為人師,其實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在我們對小孩的教育中,如果較好的運用人的這種好為人師的思想,教育效果可能連我們都想不到。 我在教育小孩時,就經常利用他的好為人師的這一點,讓他從其他事情中轉入學習的情境中來。有時候,我看到小孩玩得時間較長,但又不好直接批評他,我就把他叫過來,說:我有個問題(當然是他可能知道的)搞不懂,你能不能給我講一講,或者去幫我查一查。這時候,小孩如果知道他一定會一本正經的給我講。他給我講過《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也給我講過英語、數學、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問題。你別說,當初我是抱著轉移他注意力的目的要他這樣做的,可最後呢,我還真的從他的講解中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啟發(真是教學相長呀),小孩也在給我的講解中複習了學過的知識(而且更加系統),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寒暑假的時候,我會找一些親戚的小孩來家裡玩,要求他為他們補習。(因為他的成績很好)說來大家也許不相信,他講課的時候還真像個老師呢,各個環節做得真不錯(有時還對他的表弟妹發脾氣呢)。作為教師的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當然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我會單獨與他談,告訴他一個教師應該怎樣去做。 所以說,要提高小孩學習的積極性,方法是很多的。有時候降低一下我們家長的身份,做自己小孩的一名學生,其樂真是無窮呀! 7. 少培優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現在學生的生活狀態的話,那就是"累"。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慨。平時上五天課,星期六學校補課、星期日外面培優,想不累也不行呀。也許有些家長會說,別人都在這樣做,我不做,我的小孩不是要落後嗎?回答是:否。我是一名教師,對這裡面的情況應該說還是比較瞭解的。下面我來說明為什麼要少培優。首先要明白培優到底培的是什麼。一般地說,培優的內容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超前學習;二是加強訓練。 我個人認為,這兩情況對小孩的學習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因為超前學習的內容,不久他們的老師在課堂上就會講到,沒有必要去花錢學習。有些知識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會的。(就像1+1=2一樣)你超前學習了並不代表你真正比別人強,只不過是早知道一點。至於的訓練性的培優,只不過是簡單勞動的重複,那就更沒有必要了。這些工作在家裡小孩就可以自已完成,不必藉助他人。而且頻繁的培優可能導致小孩對學習的厭倦,減小他學習的熱情,從而在學校學習時出現不認真的情況。這真是得不償失呀。其次,那些培優的老師,(暫且不談他是否負責)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並不是十分的瞭解,因此不可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再說有些機構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對小孩是否會有提高並不關心。所以我不贊成搞什麼培優。 那麼家長會問:不培優,那麼多空餘時間不都浪費了。我的回答是:玩!讓小孩開心的、痛快地玩。玩是小孩的天性。不要以為,玩就是不好的事情。(當然要有目的,這就是家長的事了)我的小孩從來沒有上過培優班,但他的學習成績一樣優秀:總分年級第一、數學全國奧賽金獎、英語省一等獎、科技(理地生等)省一等獎(最高獎)、語文市一等獎(最高階)等。其他如體育、勞技、音樂、美術等都有不俗的表現。怎麼做到的?我的辦法是:讓他玩。在玩中學習知識,在玩中培養成能力,在玩中開發智力。比如,兒子喜歡玩具賽車。我一口氣給他買了三個,他拆卸、組裝、除錯,忙得不亦樂乎!後來,他發現了設計上的一些不足,又對那些車輛進行了改裝,使車跑起來更快,更省電。你能說這些對他以後的學習沒有幫助嗎? 所以我說,成績好不好,關鍵在於你如何去開發他的智力、培養他的興趣,不一定培優。要知道,很多優秀的人才小時候都是很愛玩的。我們學校是一所重點中學,從我班的學生的情況來看,經常參加培優的學生,進入高中以後,明顯後勁不足,最大的問題是依賴性強、缺少一種探索的精神。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作家長的重視. 8. 重身教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必到處尋找所謂的榜樣,你自己就可以是一個榜樣。言傳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而且重大的影響。如果你在與朋友抹牌下棋,你就不要指望小孩在家裡認真學習;你在與朋友交杯換盞,你也不要指責他聊天上網。因為你已經給他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我在家訪中,就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這些道理大家都懂,關鍵是作為家長的沒有毅力是糾正這些可能給小孩帶來不良影響的行為。所以,要想小孩上進,首先家長得作表率。教育小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是隻對他提點要求就可以了的,有時候還要我們作家長的作為點犧牲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他作出表率。 還是用我自己來說話。我平時工作很忙,難得有時間與小孩呆在一起。週六週日閒下來的時候,我就坐在小孩旁邊看書看報。看到我這樣,小孩也不自覺的也靜下來,開始做作業,或者看書。時間長了,也就形成習慣了。比如,我和他在一起,用一年的時間看完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共四冊,每冊100萬字)。 有些家長問我,小孩看些什麼書比較好。一般地說,只要是有益的應該都可以看。我培養小孩的讀書習慣,主要用了五步:一,讀一些如〈成語故事〉等比較通俗的讀物,提高閱讀興趣;二,讀一些中外名著,讓他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三,讀一些關於旅遊、歷史、科技方面的書籍,進一步開闊視野、積累素材。四,讀一些哲學、人文的書。培養思辨能力,形成史的概念。(大家可以去看〈莊子也孤獨〉,這是他閱讀莊子後思考的結果,應該說還是有一定深度的)五,專題閱讀。比如要研究孔子,就去認真閱讀〈論語〉,不斷地讀,反覆地讀。 ,怕自己的影子,稍大一些的孩子還可能怕天黑、怕打雷、怕獨自一人呆在屋裡等。不少家長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可以不必過問,孩子長大了就會好的。而且即使孩子長大了仍膽小,那也是天生性格造成的,不必注意。 然而,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幼年和童年時期的恐懼心理若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在成年以後就有可能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尤其是孩子的恐懼、畏縮受到外界刺激的強化,更容易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由此看來,孩子的恐懼心理有必要及時、恰當地糾正。 恐懼是人類對自身保護以避免受到傷害的一種最常見的反應,對危險產生恐懼是十分自然的。比如,對水、火、電等危及生命的自然現象的躲避,可以使人免受淹溺、燒灼和電擊的傷害。只要這種恐懼不擴充套件到適當的範圍以外,就是正常的。 對幼兒和稍大的兒童來說,在生長髮育的某些階段,有一種大多數同齡兒共同的恐懼物件,如幼兒害怕小動物、怕突然的響聲、怕雷電、怕黑暗;五六歲的孩子怕另一些東西,如怕單獨睡覺、怕鬼怪故事、怕成人發怒等;學齡兒童由於接觸了很多外界事物,可能會對被人嘲笑、恐怖的影視鏡頭等,甚至一些生活中的瑣碎事物更害怕一些。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並不是心理問題。但如果未能加以解決,可能因偶然事件產生深刻印象,比如上課答錯問題被同學嘲笑,因而本身對當眾講話有懼怕的心理就會被強化,以致長大後也害怕在這種人多的場合發言。所以,對孩子的恐懼心理應用適當的方法予以疏導。 產生恐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學研究認為,產生恐懼的直接原因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其所作出的反應超出了應有的限度。這種過度敏感一方面與母親孕期過度緊張、焦慮以及生產時的難產、剖宮產等有關,另一方面與家長對孩子過分限制、過度保護、缺少愛撫等有關,如怕孩子受傷而不讓其多活動,不準孩子與外界適當地交往,當孩子有一點小傷病時家長就大驚小怪等。孩子未受到生活的磨鍊,自我保護能力低下,反而易受傷害,其恐懼心理甚至會影響到長大以後的心理健康。 家長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孩子克服恐懼,這對孩子的健康發育有極大的好處。首先,家長應明白,幫孩子克服恐懼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需要耐心與信心。其次,要講究科學的方法,應多給孩子愛撫,並向他講述一些事物的道理,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和社交能力,不可事事包辦,要讓孩子有實踐的機會。另外,不要用恫嚇和看法責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如在孩子害怕黑暗不肯入睡時,千萬不要說:“再不睡,大灰狼會來吃你!”而應說:“不要怕,關上燈才能不晃眼,好好睡吧!” 國外兒童心理專家曾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4歲的男孩睡覺時夢見一條蛇要咬他,他告訴了媽媽,媽媽便拿出棍子“打蛇”。專家們認為,這樣只能給孩子一個屋子裡真有蛇的印象,反而更害怕。如果媽媽開啟燈,讓孩子看看屋裡並沒有蛇,孩子會安心睡去。可見,正確的教育方法對消除孩子的恐懼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如果孩子已出現了嚴重的恐懼心理,就應該及早求助於兒童心理專家幫助解決。

  • 2 # 飛吧小六六六

    現在10歲的孩子可不是我那時候的孩子的思維了,我小時候那是除了吃就是玩,現在的孩子思想複雜得多。我家鄰居的孩子,女孩,和我處得來,有點親戚。有次聊天說,姑姑,我班某某給我寫了情書,要和我處物件,我處不處呀,長的還可以,可我對他沒感覺。你聽聽,這小孩子,還知道感覺,你說現在的孩子是不是都早熟。還有,現在的網路對孩子的影響太大,我現在開餐飲,我發現小孩子拿手機的很多,有的小孩子還瀏覽黃色網站,被我發現了,臉當時紅了,我假裝沒看見。這屆的孩子真的不好帶!

  • 3 # lll好學好學

    十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想的是偶像,還有自己的興趣。除了這些就是讀書了,能有什麼。我看我侄女就是這樣的,每天除了讀書就是說一些偶像的事,約幾個朋友出去玩玩啊,聽聽喜歡的歌啊!至於腦子在想什麼,這也跟生活環境有關的!

    如果你真關注你的孩子你會看到她們每天都在做什麼,你願意問她也會告訴你為什麼!你要去觀察她,靜靜看著她,靜靜聽她說,不管她說什麼,不要一下否決!這樣你會懂她很多的!

  • 4 # 膽汁質談育兒

    10~12歲,成熟前的不安與美好 青春期,其實是很美好的,孩子們的身體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思維認識上也日漸成熟、有主見。

    但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一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想到的永遠是“叛逆”“不聽話”呢? 原因也很簡單,家長們想想自己就知道了:家裡的老人是不是有時候也會嘮叨你?嫌你不會過日子、嫌你玩手機、嫌你不會帶孩子…… 這時候,你心裡肯定煩煩的,脫口而出懟一句:“媽,我都這麼大人了,該幹嘛我又不是不是知道,不用你管!你快上廣場跳舞去吧,別在這瞎操心了!” 其實呀,青春期的孩子被你嘮叨時的心情,跟你被老人嘮叨時的心情,是一模一樣的!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往大人的方向上轉變了,他需要尊重,需要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秘密,需要家長民主地對待。而這時候,如果家長繼續用管小孩子的那一套來約束他、控制他,他肯定會牴觸、抗拒,產生叛逆心理。

    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時,家長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透過對孩子的理解、尊重,來贏得孩子的認可。

    一旦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理解尊重,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就太好解決了,否則非得跟孩子鬧得不可開交。 當孩子不乖、調皮的時候,你想想,這就是成長的“副作用”,心裡就會寬慰不少;再想想,孩子是不是進入了某個成長轉折期?這樣你應對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

  • 5 # 哪裡能吃

    10歲孩子還不是很懂事的時候,比較容易情緒化。立場也不會堅定。剛開始不願和他媽媽去深圳,是不是之前一直留守兒童,和父母還不是很親近,媽媽在家呆了兩天,給他做了思想工作,和父母實實在在的相處了幾天,畢竟血濃於水,後來就和媽媽去深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爸媽第一次知道你談戀愛是什麼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