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法超越的足跡

    墓誌銘是什麼,墓誌銘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墓誌,一部分是銘,墓誌的作用是記錄墓主一生的大事記,銘是歌頌墓主的道德品行和功績,所以墓誌銘可以分開寫,也可以合併寫在一起,墓誌銘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作用很簡單,那就是給墓主證名留名的作用。

    墓誌銘的撰寫,可以在墓主還沒有死的時候自己撰寫,也可以在墓主死後由他人幫忙撰寫,墓誌銘的寫法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並不是隨便寫,而且寫的方法一般人根本不會,墓誌銘中墓誌的撰寫方式是用散文的形式撰寫,而銘的撰寫方式是用韻文,這些可以單獨分開寫也可以一起寫。

    墓誌運用散文方式撰寫,講述了墓主的出生日期死亡日期,還要寫墓主的籍貫,以及撰寫墓主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些事蹟,銘文其實就是歌頌死者一生的貢獻 還有就是道德層面的歌頌,其實這個跟現在的輓聯的作用基本上差不多,墓誌銘一般都是在古代達官貴人和皇族的有錢有權有勢的人死後才寫,普通的貧窮老百姓根本沒有這些。

    現在在這近代以後,就算達官貴人下葬也基本上不用撰寫墓誌銘了,基本上使用墓碑代替,在墓碑上面撰寫一些墓主的基本資訊就沒有了,而一生的事蹟和歌頌功績,這些都在追悼會上面透過輓聯寫出一些,然後透過祭文念出來,不過並不會帶到墓穴當中,所以墓誌銘其實只是存在於古代的權勢貴族地位高的人使用。

    古人對於死亡的一系列都是很隆重很講究的,都會挑選風水寶地掩埋,正常來說埋下去了就不會再動了,那為什麼還要寫墓誌銘,而且還是把墓誌銘放在墓穴裡面的顯眼位置,這樣做活人又看不到,寫這些還有什麼意義呢,資訊和功績這些不是給別人看的嗎,埋起來還有誰能看到呢,不就失去了意義嘛。

    其實墓誌銘也並不是都埋到墳頭裡面,有的是埋在墳頭前面,埋在墳裡面的除了盜墓者能看到外,剩下的就是考古者了,但是古人的墓誌銘並不是為這兩種人準備的,而是給自己的後代準備的,古代就存在遷墳一說,所以墓誌銘的存在是為了後代遷墳的時候知道墓主一生的資訊,不至於一無所知和弄錯。

    同樣還有就是古人看重風水寶地,但是風水寶地的數量太少,所以很多時候會出現選址重疊的情況,墳頭埋久了被遺忘,一旦有人相中這個地方,挖下去發現是有主的地方,會透過墓誌銘獲得墓主的身份資訊,從而不至於被當做一個無主沒有任何資訊的孤墳,墓誌銘埋在墓中不容易被別人看到,也不容易受到破壞,更容易得到儲存。

  • 2 # 考古李巖

    墓誌銘是古人用作悼念已故先人的一種文體。通常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而不是為了讓盜墓者知道墓主人是誰,是為了給自己揚名後世及陰間先祖。

    志,是什麼意思?是記事的文字或文章。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地方誌等等,就是記錄過去某個地方的專門之書,還有《史記》、《漢書》中有名的章節,食貨志等,都是記錄某些專門事情或人的文章體裁。

    銘是什麼意思呢?“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銘先秦時期常刻於青銅器上,是為長久的或公開的記載而刻寫或題寫的文文章,陋室銘即為其中的一種;寫在墓誌上,就是為了自名,稱頌先人的的美德,並使之揚名於後世。

    墓誌銘這三字放在一起,就是古人墓葬中,專門記錄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簡歷;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表示對逝者的悼念和讚頌。例如新出土的由顏真卿書寫的這方墓誌銘,就是比較標準的墓誌銘文體的結構和含義。

  • 3 # 暖歷史

    墓誌銘這個事兒,可以肯定地說和曹操以及司馬炎這兩個人有很大的關係。

    墓誌銘拓片

    在魏晉以前,記述墓主人的姓名、事蹟、功德等資訊主要透過立碑的形式實現。到了東漢末期,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豪傑並起,逐鹿爭鋒,搞的是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就是大族的經濟生活一樣受到影響。這個時候,立碑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很多人家已經沒有這個能力。

    再加上各路諸侯為養兵養戰,盜墓之風狂起,這時候再立碑,無疑等於給盜墓賊指路。

    在這種情況下,下葬立碑,標記墓主人,為墓主人歌頌功德的風氣已經大不如前。接著,就是曹操開始禁止立碑,建安十年,曹操以“天下凋敝,下令嚴禁厚葬,又下令禁止立碑。”而且基本上都得到了比較嚴格的執行。

    到了司馬氏代魏。咸寧四年,司馬炎又下禁碑令,說:“此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禁斷之。其犯者雖會赦令,皆當毀壞。”司馬炎的意思很簡單,費錢不算,還自己私自刻碑“吹牛”----所謂私褒美。

    曹操下令嚴禁立碑,催生了墓誌銘的出現

    比如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不過是個普通人,但是家裡有錢,刻的起碑,碑文就寫得天花亂墜,各有甚者,本來活著的時候,是個盜賊,死後立碑能給寫成個伯夷叔齊再生。司馬炎大概覺得沒有經過官方批准就這麼幹,他覺得這很不好,所以下令禁碑,毀碑。

    地上不讓搞,那就向地下發展嘍,墓誌應運而生。

    現在一般認為墓誌出現在南朝的劉宋,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出現了,我個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墓誌應該是出現在南北朝比較靠譜。

    墓誌可以理解成是存放於墓中,記錄著墓中死者傳記的磚或者石,一般以石頭居多,而且墓誌的大小,在後世也逐漸開始有個固定的形制,比如出土的上官婉兒的墓誌銘,志蓋上題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但是墓誌的規格是“長73釐米,寬75釐米”。這樣的規格形制是初唐三品官員的規格。所以我們知道墓誌的形制,就知道上官婉兒下葬之初,刻寫墓誌的時候,是按照婕妤(三品)的身份來安排喪事,但是後來政局的變動,實際是賜昭容身份下葬,但是墓誌沒有重新刻,只是在志蓋上刻上了新的身份。

    上官婉兒圖片

    古人為什麼下葬要附墓誌銘呢?當然不是特意為盜墓賊準備的,墓誌銘的墓的王儉《喪禮》 中說得最清楚。

    “魏侍中繆襲改葬父母,制墓下題版文,原此旨,將以千載之後,陵谷遷變,欲後人有所聞知。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 但記姓名、歷官、祖父、 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

    這段話的意思說得很明白,墓中埋志,是為了千載之後,後人可以根據墓誌知道這裡埋過什麼人,他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墓誌銘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體,它分成兩個部分,志用來記事。銘是為了讚美。

    具體說到“志”,嚴格的來講,要包含“十三事”。一般要包括墓主人的姓名,籍貫,仕途經歷,爹是誰,爺爺是誰,祖上是誰,娶誰當老婆,子嗣幾個,都是誰,家族中如果有其他顯耀的血親也會寫上,比如叔叔是誰,當什麼大官,如果老婆不止一個,那麼原配,繼室也要分別寫清楚,對老婆的家世,尤其是出自名門比如她爹是誰也要寫清楚。

    比如:夫人平原劉氏,父乘民,冠軍將軍、冀州刺史。後夫人略陽垣氏,父闡,樂安太守。”

    大概就是這麼個格式。

    至於“銘”主要是為了讚美,比如上官婉兒墓誌銘說她:

    “婕妤懿淑天資,賢明神助。詩書為苑囿,捃拾得其菁華;翰墨為機杼,組織成其錦繡。”

    巨閥鴻勳,長源遠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爰誕賢明,是光鋒銳,宮闈以得,若合符契。

    總之都是一些好詞,用來說明墓主人的不同尋常值得誇耀之處。

    所以,總結來說,古人下葬附墓誌銘,其實有幾個功能,第一就是標記,這個墓是誰的,而不是無名無主。第二是活著的人尤其是子孫對墓主人的緬懷,如果是官,墓誌還有嚴格的形制,而且所用的文字還可能體現官方的態度,第三,就是想那怕是千年之後,也能為後人所知。

    大概這也符合華人的活不了千年,但是要能流芳百世,千載留名這樣一種願望。

  • 4 # 書香清悠

    古人下葬附墓誌銘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先人,更是一種風水的調節,墓誌銘並不是為了讓盜賊知道他是誰,因為墓誌銘有的埋在地下,不是一般盜賊能一目瞭然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古代的墓穴,無論是大穴還是小穴,時間久了就有盜墓賊光顧。這些被盜墓賊盯上的墓穴,大部分是王公貴族的,普通的老百姓的墓,相對被盜的可能性較低。

    這是因為王孫貴族的墓穴,按照古時候的殯葬習俗,一般都會“厚葬”,入土的時候都有一些價值不等的隨葬物品。

    在這些墓穴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常見的現象,幾乎每一個入土為安的人都會在他的墳頭上立一座墓碑,彷彿是告訴別人他埋在哪裡,也似乎給盜賊做了一個標誌。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在墳墓前立一塊墓碑呢?

    1、墓碑文化的由來

    其實人類在夏朝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殯葬禮儀,只是那時候的儀式十分簡單,就是在死者身上覆蓋一塊草蓆,或者覆蓋一些石塊。

    後來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受到鬼神和迷信思想的影響,對死亡有新的認識,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會消失,亡者的靈魂會繼續在這世界上陪著家人,於是在世的人就形成了祭奠死者的活動。

    等到進入封建社會時期,君主需要一定的信仰來控制百姓,此時就出現了宗教,宗教讓殯葬文化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對它加以神化,漸漸變成了迷信,比如加入了一些風水的元素。

    來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功勳卓越,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在他去世之後就開創了“立碑封功”的習俗,於是,為亡者立墓碑,便由秦始皇帶頭做起。

    最開始是在石頭上刻文字,記述逝者的生平大事。

    到了漢朝文字統一以後,達官貴族們為了顯示自己卓越的功績,就開始學習秦始皇為自己立碑的方法。

    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立墓碑只有達官貴人才有資格,普通老百姓是不被允許的。

    不過由於立碑者多為達官貴族,他們的隨葬物品較多,經常受到盜賊的光顧,死者不得安寧,後代為了避免盜賊騷擾,採用隱藏墓穴或者使用假墓穴的方法,還是沒能避免被盜賊光顧。

    到了唐朝,為了解決這個苦惱,皇帝下令普通百姓也可以立碑,這下人人都可以立碑,大量的墓碑出現,盜賊就茫然了。

    所以說墓碑文化正式走上歷史的舞臺,是從唐朝開始。

    古人認為墓是靈魂的房間,墓碑是門頭,它有兩個作用,一是指引後人前來膜拜,二是墓碑是風水的象徵,會影響家族的興衰。

    02、什麼是墓誌銘?

    墓碑文化的盛行,自然催生了墓誌銘的誕生。墓誌銘是一種悼念亡者的文體。

    墓誌銘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它是由志和銘兩個部分組成。

    志,就是記述的意思。主要是敘述亡者的姓名,出生地,成長經歷,概述他一生的主要事件和貢獻。一般多用散文撰寫。

    銘,這是對亡者一生的評價,有的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讚頌,屬於議論文,大多用韻文來概括。

    墓誌銘不一定非要包括志和銘兩部分,有的墓碑只有志,有的墓碑只有銘。

    墓誌銘可以使自己生前時候先寫好,也可以由別人代寫。墓誌銘,由於雕刻的空間有限,篇幅往往不能太長,所用的文字必須簡潔明瞭,便於閱讀和記憶。

    歷史上著名的墓誌銘有:

    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清河張君墓誌銘》、《柳子厚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

    皇甫湜:《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歐陽修:《瀧岡阡表》

    孔貞運:《節寰袁公墓誌銘》

    03、墓誌銘的作用

    墓誌銘,最初起源於秦漢時期,在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熟,最為盛行的是在隋唐時期。

    到了隋唐時期才形成統一的格式,在易經文化逐漸成熟的時期,也融入在墓誌銘中,變成了人為風水,人文風水

    為亡者寫墓誌銘,並雕刻在石板上,這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當初是為了讓後代能夠記住先人埋葬的地方,最先用竹竿綁上繩子做標誌,但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摧殘,後來有人想出了用石板雕刻字來作為標識。

    這樣把墓誌銘埋在墳墓中,在以後的遷徙和戰亂中,三代以後的子孫還能夠找到祖先埋葬的位置,方便後人祭拜。

    同時也能讓後人知道先人當年的資訊,他的所作所為以及貢獻。這跟中國文化的光宗耀祖和流芳千古這一理念相吻合。

    當然有些人將墓誌銘藏在墓地中,或者樹在墓碑前,可以用來調節風水,達到避災驅邪的作用。庇佑子孫後代生活美好,獲得榮華富貴,給逝者安慰。

    墓誌銘作為死者的“身份證”,除了可以瞭解死者生前的一些生平概況外,還能留給後世子孫看。以今天的目光來看,每一篇墓誌銘都是一篇文辭很美的散文,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具有考古意義。

    2013年九月,西安考古學院的專家向外宣佈發現了唐朝上官婉兒的墳墓,根據在墳墓中發現的墓誌銘,可以判斷出該墳墓的主人就是上官婉兒。墓誌銘大約有1000多字,主要介紹上官婉兒的生辰、仕途、著作等等,字跡工整,內容詳細。專家根據墓誌銘上的資訊推斷出當時上官婉兒的死亡時間以及她的墳墓為何會被損壞等種種資訊。

    由此可見,墓誌銘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是了解歷史人物的一張名片。

    這些墓誌銘雖然有個人化的特徵,但還留著當時社會人們的心態及價值觀,有的墓誌銘出自名家之手,比如韓愈寫了多篇優秀的墓誌銘,屬於經典的文學作品。

    結語: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逝者已矣,但從唯心的角度來看,認為死者的靈魂依然在世上存在。不管靈魂是否不滅,但是正是由於古代有墓誌銘,有土葬、墓葬這樣的習俗,才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考古資料,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才能代代相傳,源源不息!

  • 5 # 星辰大海5223

    古人的墓誌銘是對一個人蓋棺定論的綜合評價,人死留名,讓後來者知道其生平、功績

    武則天無字天碑

    墓誌銘是一種悼念性的文體,更是人類歷史悠久的文化表現形式。墓誌銘一般由志和銘兩部分組成。志多用散文撰寫,敘述逝者的姓名、籍貫、生平事略;銘則用韻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對逝者一生的評價。但也有隻有志或只有銘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寫的,也可以是別人寫的。墓誌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通常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記敘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蹟等稱為“志”後一部分是“銘”,多用韻文,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讚頌。出自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中說:“按志者,記也;銘者,名也。”

    墓誌銘多為聖者為逝者所撰寫,多為逝者的好友、子女、同窗、學生。在古代,墓誌主要是把死者的簡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進墓穴裡,華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後這些都是要寫進墓誌銘的,以求得人死留名。在現代,主要是記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後對人做一個綜合的評價。

    關於墓誌銘,《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得很清楚:“墓誌: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蹟的石刻。也指墓誌上的文字。有的有韻語結尾的銘,也叫墓誌銘。”當今的誤用者和濫用者,他們並不知道墓誌銘是放在墓裡的,墓外的人是根本看不到的,而把地面上的墓碑及碑文錯稱為“墓誌銘”。

    黃庭堅墓誌銘

    “墓誌銘”一詞被濫用,與很多人不瞭解它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一種文化載體有關。東漢末年,曹操嚴令禁碑,魏晉兩代亦因循此令。然而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託,於是產生了將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誌銘形式。墓誌銘的前一部分是“志”,即簡述死者生平;後一部分是“銘”,即用韻語概括前一部分內容,並加以褒揚和悼念之意。墓誌銘又稱“埋銘”“壙銘”“壙志”“葬志”等,由這些稱謂也可看出它確實是埋在地下的。至北魏時,方形墓誌成為定製,即為兩塊等大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疊,刻銘文者在下為底,刻碑額者在上為蓋。禁碑令廢除後,此風仍不改,從而造成墓碑矗於地上而墓誌藏於地下的格局。墓誌銘大行於隋唐時期,以唐代最為繁盛,出土的數量遠勝北朝。宋元以後,墓誌銘數量銳減。近代以來,西式葬法逐漸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誌銘之作漸衰。解放後,實行喪葬改革,喪事從簡,並推行火葬,墓誌銘失去了物質載體,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至於啟功先生那篇著名的以“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開頭的《自撰墓誌銘》,其實是他生前以韻語形式表達的心跡,後來鐫刻在他墓碑前的一方巨石上,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墓誌銘”。

    程咬金墓誌銘

    華人講究立德、立言、立行。中國的傳統文化,讀書人最大的追求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墓誌銘是對其一生最終的評價渠道之一,人死留名,讓後來者知道,這也是對古人一生的肯定。

    橫渠先生-張載

    列舉幾個古人的墓誌銘的一些片段,大家可以看一下:

    東晉·詩人陶淵明——人生實難,死如

    北朝·官員李行之——人生若寄,視死如歸。茫茫大夜,何是何非

    唐代·書法家王玄宗——風雲聚散,山水虛盈。穀神不死,我本長生

    唐代·醉吟先生白居易——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雲然,其死也蛻然

    唐代·詩人杜牧——嗟爾小子,亦克厥終,安於爾宮。(你小子啊,還是死,埋了吧!)

    明代·才子徐渭——賤而懶且直

    現代·書法家啟功先生——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過的第一部日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