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
2 # 天也不曉得我在說什麼
中國歷史寫到這裡,實在是太難寫下去了。
我們的歷史,對於“亡國之君”是有預定格式的。比如“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等等。但是崇禎沒有啊!哪怕就是連“奸臣”背鍋都找不出來。
有人說是明末北半球出現的“小冰河期”為理由的地理氣候決定論,都站不住腳。
依我看,明末內憂外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崇禎沒有團隊。
具體是首先沒有有能力的大臣。大明經過天啟朝閹黨對東林黨的迫害,使得國家一批透過科舉選拔上來的比如“楊漣,左光斗”等優秀人才流失。
崇禎上臺之初,一味清洗閹黨又造成一定數量人才流失。
加上崇禎沒有做過“太子”,他連老師團隊也沒有。他的用人都是火線提拔、破格提拔。如早期“袁崇煥”。就看袁崇煥升官的速度,說是火箭提拔都不過分。原因就是真的沒人用了。再比如中後期一批比如“楊世昌、盧象升、熊文燦、洪承疇”等一批人都是一個個往死裡用。拿老百姓的話講:“抓住個蛤蟆,恁是要擠出半斤油來”。
(二)崇禎沒素質(帝王的素質)
崇禎的教育從來都不是按照皇帝的目標來教育的。
還是因為他沒做過“太子”。他是按照一個“臣子”的教育方向開展教育的。
以一個大臣的心態,幹著帝王的活兒。人物塑造上他就不對路。他自己拼命幹活,還花不得人家和他一樣。不懂的帝王的權變,不會拉攏人心,不會樹立榜樣。
幫他幹活兒的不是被他殺了,就是戰死。
(三)崇禎沒有一個像樣的“戰略規劃”。
現在我很傷感,就這樣吧!不願再寫了。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一個是量變引起質變,另一個是控制和不控制的智慧。
普遍觀點認為,明之亡,罪不全在末代皇帝朱由檢,根子埋在他哥哥朱由校和祖父朱翊鈞身上。事實也是如此,萬曆皇帝幹了四十幾年,沒怎麼幹正事,天天呆在深宮內苑不出門,成天就惦記著怎麼撈錢,然後就是和自己的媳婦鄭貴妃還有三兒子一起安享天倫之樂。
大明的諸多禍根,全部埋在了這裡。再由他寶貝大孫子朱由校和一個人妖魏忠賢一起折騰折騰,到了崇禎這裡,就已經是積重難返、無藥可醫了。
但是,我們不妨換個思路來想想,就是控制與不控制的智慧。
不管是否定萬曆王朝還是肯定,有一點都是避不開的,就是萬曆朝的政治雖然一片混沌,但是這卻是大明朝經濟、文化的全盛時代,頗有一番中興之氣。而之所以有這種中興的氣候,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時的明朝是地道的“小政府”。中央各部基本都沒有幾個幹活的,內閣都時常缺編,在這種官員漸漸短缺的時代,民間的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
而在崇禎朝,內外交困之際,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各級各層的官員,從中央到地方,別說缺編,超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十七年的時間,崇禎換了五十個大學士,還搞出了一堆如“五省總督”等聞所未聞的高階官員。
政府工作人員少,財政的壓力就小,民間就容易獲得財富;官多兵更多,這最後的結果就必然是財政吃緊,人民飽受其苦。
當然,在崇禎朝,他想救國就必須這麼搞,因為他就已經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之中不可自拔。而如果在太平世界裡,還要增加政府工作人員、過分強調“大政府小社會”,就很難說其中有何必然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