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魚小侃

    這個假設若是成立,那滿清能不能一統天下是要打個問號的!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卻選擇了煤山自殺,或許是愧疚於江山敗於己手,或許是恪守祖訓君王死社稷吧。

    其實已經有人提出南遷的說法,奈何崇禎不願,但凡少那麼一絲執拗,多一分忍辱,明朝絕對能續命最少幾十年,滿清能否入主中原還不好說!

    假如崇禎南遷,回到朱元璋時代一樣以南京為都城,畢竟之前是作為都城的,因此不需要太多的準備,而且南方兵力是比較雄厚的,就單單左良玉手上就有幾十萬,即使他心裡有小九九,但不會不聽命於南遷朝廷。

    還有吳三桂自然不存在衝冠一怒投降滿清的故事,李自成此時就是南北受敵,極大可能退回陝西當他的西北王,因為他清楚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沒有到達一統中原的層次。

    說實話,從1644到最後南明小朝廷的滅亡,中間過了22年,要不是關於誰才是正統之爭讓南明實力受到極大削弱,滿清什麼時候能坐穩江山還真說不好,那崇禎南遷之後就不存在誰才是正統的問題,自然凝聚力要大得多。

    當然如何走下一步才是重點,本身的黨爭讓朝廷烏煙瘴氣,東林黨人把持的朝政早已經亂成一鍋粥,如果崇禎能夠處理好一系列問題,明朝有望續命下去,多少年不確定至少五十年還是可以的。

    雖說清軍戰力強悍,但是人數不多,一旦戰線拉的太長,兵力自然不足,因此要繞過山海關達到一統江山的目的沒那麼容易實現,最後局面如何,也許明清南北對峙都有可能!

    但一切只能是假設了,畢竟1644年發生了太多。

  • 2 # e_listen141814398

    明朝的大炮是很有威力的,據說順治帝死於明朝鄭成功的大炮。史可法用400兵力防守揚州,史可法用大炮轟擊,面對多鐸統帥的清軍主力都對清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後來的江陰保衛戰,面對尼堪親王(後來死於張獻忠的養子李定國)的小股清軍堅持了很長時間。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顧炎武稱馬士英是貴陽之禍水)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有些官僚黑白兩道都通吃的絕對是中華民族剋星。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馬士英手下的官吏透過盤剝百姓巧取豪奪居然豢養了10萬打手部隊,而清軍入關的八旗鐵騎總數才6萬,馬士英居然對此行為大加褒揚。馬士英手下打手無數,實在駭人聽聞。江南的老百姓賣兒賣女去逃荒,人間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對西方的戰爭。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還是進步?馬士英阮大鋮當時在方國安的部隊中 ,渡錢塘江後不久,這個7000人的部隊不戰而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阮大鋮和方國安都投降了,這支7000人的部隊,很多都被清朝殺降了,馬士英哪裡在組織抵抗?只是當時多爾袞不準流賊和和馬士英投降。

    史書上記錄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馬士英的胡作非為:毒打說真話的偵察兵,而重賞牛皮的親近,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鄭軍部隊逃入海中。史書記錄的鄭鴻逵的水師部隊,普遍面板漆黑,身手敏捷,精於水戰。但是馬士英毒打偵察兵,重賞吹牛皮的親近的做法,讓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動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軍將馬捆綁在木筏上,清朝大軍是用木筏漂流過長江的 ,明朝方面有鄭氏集團的至少數萬福建精銳水師,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隊,由於馬士英的胡作非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偵察兵,而重賞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

    田仰是馬士英的親信紅人,就是要娶李香君的那位。後來帶領部隊3000人投降清軍,被清軍活埋。

  • 3 # 宋安之

    崇禎如果南遷,清朝統一天下就很遙遠了,很可能實現不了。

    熟悉明末那段歷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東林亂政與崇禎意圖南遷吧,崇禎南遷毀於噴子言官,其頂不住輿論壓力而不了了之,最後身死國滅,東林亂政更是延續到南明時期,成為南明內亂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明第一位皇帝是弘光帝朱由崧,原為第二代福王,是崇禎帝堂兄弟,崇禎殉國,三個皇子不知所蹤時,按照兄終弟及規則,理應血緣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繼位,而留都南京的東林黨勢力卻不答應,意圖立血緣更遠的潞王朱常淓,福王為萬曆帝親孫子,潞王為萬曆帝親侄子,誰遠誰近一目瞭然,東林黨之所以這樣因為萬曆帝時期,立太子時東林黨支援的是皇長子朱常洛,堅決不同意萬曆帝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為這位皇三子就是第一代福王,也就是說弘光帝與東林黨早就結下樑子了,最後弘光帝透過軍閥支援順利繼位,但是清軍南下之時,南京輕而易舉被攻破,沒有東林黨背後下黑手才怪,之後因為血緣關係,其餘南明三帝與監國魯王時常內亂,最終面對清軍,一直內亂的南明政權滅亡。

    清軍入關當年就宣佈要剃髮易服還有跑馬圈地,引起當時三大勢力反對,奈何正統南明一直內亂,四川張獻忠抵禦清軍初期就戰死,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以後一蹶不起,最後清朝竟然統一了中國。

    清軍入關當年的跑馬圈地與剃髮易服大大觸動了當時地主階層的利益,為了保住既有利益,江南士族肯定會支援南明政權,而如果崇禎南遷,南明沒有血緣正統這個內亂的重要原因之一,齊心協力抵禦清軍南下還是沒什麼問題的。歷數各代王朝,都是前期勢不可擋,擁有一種朝氣一種銳氣,而到了中期穩定以後各種矛盾凸顯,軍隊戰鬥力也跟著下降,崇禎帝領導的南明如果堅持幾十年,清朝沒有初期那種銳氣,軍隊戰鬥力下降,就根本沒有機會統一中國,參考當時資料,清朝統一天下時的重要力量八旗軍隊,在康熙年間就已經沒有戰鬥力了,清朝軍隊戰鬥力下滑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崇禎帝南遷,南明少了血緣正統的內鬥原因,清朝的跑馬圈地與剃髮易服兩大惡政將江南士族綁在南明戰車上,上下一心抵住清軍南下還是沒問題的,幾十年後清朝內部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沒有力量南下,當然統一不了中國,若干年後明朝出一位秦皇漢武式的大帝再興明室江山,也猶未可知。

  • 4 # 二曲人

    如果崇禎南遷成功,清朝很可能不能統一天下。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共十六年的八王之亂,把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西北諸族趁機進逼,晉帝被殺,晉室被迫相率南遷。東晉在建業立都,延續晉祚一百餘年。而西北諸族在北方戰亂不歇,前後立國有十六國之多,在統治北方地域最廣、兵力最多的前秦符堅進攻東晉失敗後,再沒有組織起有效力量進攻東晉。明末的情況與此有些相似,如果崇禎在李自成進攻北京之前,南遷成功,以長江天險作屏障,組織力量防守恢復,伺機反攻,應該是能夠堅持下去的。如果明朝放棄了北方,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必須去面對滿清朝,以李自成的一貫態度,不可能與滿清合作,就是合作了也不可能尊滿清為帝。而滿清在皇太極去世後,上層主流思想是以李自成為敵,認為最終應該是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長江以南的崇禎南遷朝廷,應該有機會修養恢復。這樣三方相持,相爭,大順朝、清朝,也包括明朝,都極有可能發生內部動亂,動亂帶來新的變數,清朝還能統一天下嗎?答案是:不可能。

  • 5 # 楊朱學派

    假如崇禎帝成功南遷,清朝還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嗎?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分析一下局勢。

    當時的南京是陪都。與北京一樣。有一整套官員體系。崇禎若成功南遷後,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南北官員之間的黨爭。二是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黨爭。

    然後,再解析這兩種情況:

    一、如果崇禎不能妥善堅決這兩大難題。兩種可能。

    1、大明也未必滅亡。

    那大明的存亡,要看李自成和吳三桂。

    吳三桂的家眷一同去了南京。吳三桂就會誓死忠於大明。如果崇禎安撫好李自成,封他為鎮北王,江北由李自成實際管轄。李自成名義上向崇禎稱臣,但其實是獨立王國。如果李自成不接受封賞。他要面臨腹背受敵。他必定接受。

    這樣李自成就會協助吳三桂。防守山海關。

    崇禎的南明實際管轄的地區是江南。由於明朝黨爭不斷,無法平定天下。

    2、大明必亡。

    崇禎也沒有安撫好李自成。李自成進攻吳三桂。吳三桂與之血戰後,全軍覆沒。李自成也損失慘重。皇太極趁機攻入山海關。

    黨爭不斷的南明內耗太重,不能一致對外。被滿清所滅。

    二、崇禎南遷後,妥善解決了東林黨與閹黨,南北官員這兩大黨爭。精誠團結,一致對外。

    李自成攻下北京他要面對滿清的威脅。崇禎封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為藩王。使之與吳三桂合力對抗滿清。

    若如此,最大的可能是:第一步,拒敵滿清與山海關外。大順和大西名義上向崇禎稱臣。以後大西和大順不得民心。崇禎最終統一天下。並收復遼東。

  • 6 # 風中小草59

    大家看看當時北方情況,西北中原殘破,李自成集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背後是掠奪士紳官僚地主集團的物資,換句話說文官政府對齊恨之入骨,假設崇禎南遷

    來看看當時幾股勢力,分別是張獻忠,李自成,關外滿蒙集團,明政府

    再看看當時北方,連年天災,李自成三大開封,後金五入中原,東江鎮禍亂山東,基本上沒什麼價值可言

    明末什麼最具有價值,白銀,錯

    糧食,不要說北方,南方一度都糧食吃緊

    大家想想崇禎南渡之後,中原無主,會是個什麼情形

    另外那些意淫李自成和吳三桂聯合的,以及崇禎一道聖旨就可以叫吳賣命的多想了

    真實歷史上南明初建時期滿朝文武對於放棄北方達成共識,南明初期明面上有人高喊各種口號,但是一方面不願意排出官員接受還在明廷手裡的山東,也不願意用錢糧接濟北方,崇禎去了能怎木辦

    另外李自成被文官地主階層恨的咬牙切齒,另外真實歷史上多爾袞在吳投靠前已經決定繞開山海關進擊中原

    這裡面李自成一家是結對打不過滿清的,這時候吳已經半年多沒有餉銀,實際上已經成為孤軍

    實際上不管崇禎南渡不南渡,中原都是滿清的,軍事上李自成固然打不過滿清,最恐怖的是政治上文人地主集團更恨李自成,歷史上滿清剛入進入中原就宣佈開科舉崇禮教,敬孔子,大家說李自成怎麼打得過

    至於吳三桂更慘,三萬孤軍外無援軍,內無糧草,怎麼辦,一道口惠而實不至的聖旨,呵呵

    實際上假設崇禎南下,滿清不進入中原,倒黴的是南明

    明末什麼地方最具有價值,湖廣

    李的北方要吃沒吃好喝沒喝,唯一方法就是佔領湖廣

    實際上之所以說南明倒黴,兩個原因真實歷史上駐守的左良玉打不過李,甚至是被李的一個分佈壓制

    第二真實歷史上張獻忠僅僅禍害很短時間,短時間糧食運不出去就導致江南糧價飆升,餓死人

    一句話政治上李自成和明朝利益階層的對立面甚至高於明朝和滿清的對立面

    為什麼南明最後完蛋,明朝精銳不是被後金殲滅就是投降後金,導致南明實際上具有自己戰鬥力的只剩下張獻忠和李自成的殘部,而文官系統骨子裡敵視

    就是因此南明失去了很多機會

  • 7 # 大國布衣

    假設崇禎南遷,那事情就變得有點複雜了,關外清國虎據龍蟠,北方大順軍席捲中原、南方明朝偏安一隅,三方勢力誰能笑到最後確實很難說。

    可以說崇禎南遷是具備很好條件的,首先陪都南京有一套和京師一樣的領導班子官僚機構,而且南京曾是太祖、建文帝、成祖三代皇帝的舊都,宮宇尚在、繁華如昔。更何況當時江南半壁河山未遭大順軍侵染,以江浙之富饒,依託長江天險,就算不能完全恢復祖宗基業,也還是能守得半壁河山,來日徐圖恢復還都北京也未必沒有可能。

    崇禎南遷是有利的,但對清朝來說卻是不利的,那清朝還能不能統一天下呢?清朝要想統一天下,必須要面對三個實力強勁的對手,一是橫亙在清明入關前面的第一大對手明朝大將、平西伯吳三桂,他的7萬關寧鐵騎皆是明軍中的精銳,戰鬥力爆表,是明朝御邊的一支王牌軍隊。第二個對手,當時風頭正勁、剛剛入主北京的大順軍,一路從陝西出發,突破楊嗣昌的“十面張網”、熊廷弼的圍追堵截、也是一個難啃的骨頭。而南下的崇禎,在南方尚有帶甲幾十萬、有長江之天險,還有明朝最富庶的江浙地區,對清朝來說也是極難對付的。

    但正如野史中所說的吳三桂為了藝妓陳圓圓“怒髮衝冠為紅顏”,最終倒戈向清,吳三桂恰好才是清朝統一天下的關鍵人物。即便崇禎南遷,大順軍和清朝兩方都將極力爭取吳三桂和他所領的關寧鐵騎。如果清朝爭取到了吳三桂,則形勢一片大好,若反之吳三桂倒向了大順軍,則清朝統一天下的期望將成有可能成為泡影。

    崇禎的南遷和大順軍的東進都直接的把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孤立起來的,他別無選擇,要麼降清要麼歸附大順軍。在多翻勸降吳三桂無果的情況,大順軍劉宗敏將吳三桂之父吳襄及家人全部處死,1644年四月十三日,在紫荊城匆忙辦完登基大典的李自成兵不卸甲馬不停息親率6萬大順軍精銳奔向山海關,吳三桂先遣人假意投降以求拖延時間,然後再派人前往多爾袞處求援兵。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此後吳、清聯軍又趁勝追擊,又將李自成趕出北京,清軍順利入關。

    逼降吳三桂,山海關大戰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清軍得以順利入關,而李自成的大順軍一潰即大潰,這無疑為後來清朝統一北方掃清了兩大障礙,偏安南方的明朝失去了兩大抵禦清軍的屏障,形勢則變的岌岌可危,崇禎皇帝對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等流寇向來是恨之入骨的,雙方可能永遠都不可能走到一起,清朝只需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即可,對於當時兩面受敵的南明來說,可能最終還是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 8 # 清峰徐來89

    感謝誠邀,天下興亡自有天定,王朝盛衰豈能無憑?即使崇禎南遷,也不能長久。何況,崇禎做事並不果斷,也不堅決,優柔寡斷,前怕狼而後怕虎。戰場上的戰機都是稍瞬即逝的,錯過了就很難再有機會了。崇禎心不堅決,大臣又都不捨得自己的萬貫家財,一直拖,等到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才下決心南遷,為時已晚。

    更重要的是,明和南宋不同,北宋當時是一派繁榮景象,百姓安路居樂業,不過是後來金兵擄走了北宋皇帝才亡了國。而當時百姓之心是並不想失去大宋這個朝廷的,因此迫切希望宋朝還有另一個繼承人出現,趙構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明朝則大不同,崇禎年間,天災不斷,又加之崇禎施政不力,方法不得當,更是加重了民憤,一時間農民起義四起,饑民暴亂,國家大亂。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來效忠大明呢,肚子都吃不飽了,民心盡失。加之又聽信饞言,斬殺了袁崇煥,也徹底失去了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崇禎焉能不亡?

  • 9 # 驍勇34

    其實,這種假設是建立在“後人”對大明的“抬愛”,也是對滿清“能量”的一種錯誤認知。並且,對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滅了李自成,方才使大清統一“大明天下”更有些言過其實。

    為了證實這一點,把時間穿越回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崇禎十七年。

    同年大年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即位,並發表詔書,宣佈建國,國號大順。正月初八,李自成和劉宗敏率三十萬大順軍自西安出發,東渡黃河後兵分兩路,直撲大明首府北京城。

    1664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城陷落,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把自己吊死在煤山。也就是歷史上的這一天開始定格,被史學家認定大明王朝結束,滿清開始入關建立大清。

    而其中對李自成當了“一個月”皇帝的事兒只是一代而過。

    但有一點要記住,把這一天載入史冊的是清朝內定的“史學家”,他們編寫的大明終結篇完全是為了自身的統治利益,並不是“實話實說”,更可以說是一個陰謀,因為他們要詔告天下,大明朝已土崩瓦解,希望原有臣民丟掉幻想,極早投入到大清的懷抱。

    而當時局勢完全不是這麼明朗,當時天下並不完全掌握在大清之手,也就是清朝所說的“大明餘孽”還在戰鬥。

    原來,在清兵清剿李自成前後,在原大明南方或早或晚“早就”出現了弘光、隆武、永曆三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這些“明朝新帝”為了復興明朝,不僅僅侷限於在南方與清廷小打小鬧,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地也是抗清復明的重中之重,從“第一年”開始,與清朝的抗爭持續了相當漫長的時間。

    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

    1646年8月,隆武帝被殺。

    1662年,永曆帝被捕殺,至此,南明的抗清復明接近尾聲。

    直到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施琅進攻臺灣,以永曆帝為正統的“最後領導者”鄭克塽、劉國軒投降後,史上所說的大明朝“統治”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大清朝方才完全統治了“大明朝”的天下。

    從以上不難看出,崇禎如果南遷、清朝還能不能統一“大明”天下的問號不成立。

    因為崇禎雖寧死不南遷,但他的“大明朝”並不如他“所願”,建立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乃至後來的臺灣鄭、劉兩家依舊與“清帝”爭著“皇位”,滿清在入關後的三十九年中才消滅了他們,應該準確的說,1683年才一統天下。

    所以說,明朝的覆滅完全是上天而定,而並非崇禎“自殺”與“南遷”的“痛苦抉擇”!

    備註:與南明永曆帝為同一陣營“反清復明”的還有李自成的侄孫李來亨,由於他在夔東地區率部對滿清的抗爭不依不饒,被永曆帝封為臨國公,後因兵敗自殺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美國留學用盜版Win7會出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