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小朋有話

    小鵬淺談,不足之處請賜教。

    儒家代表思想是仁愛,克己復禮。當時的孔子思想是從春秋戰國開始時期的,當時是特別符合周朝的這個國家制度。因為當時孔子提出來的這個克己復禮,是具有等級觀念的,所以說對於周朝這個國家來說,是天子朝上,分的三六九等,所以從春秋戰國開始,孔子的思想,就已經特別的出名。

    而至於我們所知道的一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這些比較大眾化的一些觀念都是從這個曾子,還有這個孔子的一些學生和孔子的一些對話,被我們所熟知,但是,孔子最主要的思想世仁愛,還有克己復禮。

    至於孔子的思想,現在有沒有必要去推崇,這個問題我認為,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就是,他對於現在我們國家的價值理念是不是合理的存在?另一方面就是他工作的思想,是不是存在著一些思維邏輯上的一些漏洞?

    我經常讀一些孔子的語錄,在讀孔子的語錄的時候發現,孔子的思想,到現在來說,我們很多的一些,雞湯文都是從孔子的一些語錄當中摘選出來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雞湯,還有一些勵志名言,那都是從孔子的這個道理當中,用白話文給展示展現出來了。

    那所以說,我覺得孔子的思想,不管你是推崇還是不推崇,他基本上都已經深深的或者說潛移默化的印在了中國人的思想裡面,不存在推崇與不推崇。

  • 2 # 歷史留影機

    其實不僅僅是儒家,先秦諸子思想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文明史上奪目的一筆。對於這些財富我們該怎麼辦?只能繼承發揚,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不能全盤繼承!

    比如說儒家講仁愛、克己復禮,它的目的卻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很明顯,這些放在當下是不合時宜的。

    那麼再進一步,如果我們拋開封建倫理道德: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來看,仁愛、孝悌不應該提倡嗎?這說明關鍵是我們要搞明白其中的合理之處!

    諸子的思想的產生都有特定的環境,都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有些認識(如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在我們當代人看來很是可笑,但那僅僅是時代的高度造就的!當我們在研究這些思想時,應該將其置身於時代和階級之外,這樣我們更能看清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這才是我們值得推崇的!

    思想文化遺產和物質遺產最大的區別在於:思想文化對人智慧的啟迪作用。比如:近則不遜,遠則怨。被很多人借喻為為人處世的哲學,這是時代賦予它的新含義。

    所以對待先秦諸子思想拋棄肯定是不對的,當然也不可能只是簡單的繼承,對其的認知的高度才是決定我們能否很好繼承、發揚的關鍵,否則適得其反!

  • 3 # 山堅海闊

    儒家的沒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道的必然。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因此道家在當時失道的環境之下很難被統治者認可。五百年的世襲哪裡還有道?於是就凸顯孔子德的市場需求。這或許是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根本原因,肯定眾父一定會用儒家也是道的發展之結果。我說儒家必然衰落就在於,老子嘴裡的眾父沒了,儒家還怎麼教導儒生做君父的君子呢?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是這個道理吧!

  • 4 # 玄谷真人

    儒家思想的根基是永恆不變的道。儒家思想的鮮活在於時中,隨時代而發華。

    我們現代人被進化、發展這些詞彙、觀念給迷了,總有人企圖說幾百年、幾千年的文化思想好像就過時。這是一種進化發展觀產生偏差的錯誤認識。現象的東西確實在變化,人類文明也確實在發展,但是,變之中有不變的東西,都變則變失去了變的基礎。所以,易學講易有三個含義,一是不易,二是變易,三是簡易。簡易講萬物從根本上是簡單原理的,由簡而繁的,可以知簡而御繁的。不易和變易則講了不易與變易的辯證存在,使易有不易之根基。例如說音樂不過是七個半音,但編排的樂章是千變萬化的。再如數字不過十個,排列的數目卻是不盡的。所以古人說,“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萬物不過陰陽五行而已,陰陽五行的演繹是天地萬物,沒有什麼可以超出這個陰陽五行的簡易原理。包括人類過去與未來創造的一切。你可以學一下易學體會一下。

    儒家的根基在《周易》。發明《周易》義理而有易傳。儒家以中道為核心,貫穿體用。儒家有這樣的天道根基,所以,儒家文化思想從根基上說是有文明永恆意義的。

    但是,這不等於說儒家思想不需要隨時代而有新闡釋。就好象五音可以演奏古曲,也可以在新時代編排新樂章一樣。

    事實上,儒家思想也是上承周文化,下開宋明儒,民國以來也在舊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中華文明覆興中發揮著文化作用,又在新儒家學者中進行著研究、發展。

    如儒家思想在應對隋唐時代道教、佛教的發展比較繁榮時,於唐末開始倡原道復性,從孔孟荀原儒時代的文化中發明義理,探究儒家天道與修養存誠功夫。這個文化主題走向宋明儒,就有理學、心學的發展,使宋明時代成為儒家文化思想活躍期,也成為人文主義文化發明期,為中華的近代文化發展奠定形上基礎。儒家內聖外王兼備,在發明理學、心學的同時,儒家也有倡導變法與事功的學派,就是王安石王學與葉適、陳亮的事功學派。當陸王心學達到高峰,心學於陽明而大成,儒家內聖更多轉向外王,於是有邱俊《大學衍義補》問世,有實學課題的提出和發展,有批判君權倡導虛君眾治的民權思潮,有會通東西方學問的文明發展發向的補步開展。明末儒家展開的實學、民權、會通東西方的三大課顆,是幾百到近年的文明課顆。到清末因西方的入侵,滿清被動應對而進一步展開,又有孫文領導民主革命而主動發展。到共和國建立以後,所謂現代化不過是實學課顆的現代發展,民主不過是明末眾治思想的現代發展,而馬列中國化也好,學習西方又堅持文化自信、中國道路也好,都是在會通東西方。那麼,你說儒家思想沒有近現代意義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如果動了情,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