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奈川冬陽君

    關於“狐狸精”那些事兒狐狸精,在中國神話傳說中狐狸能修煉成仙,化為人形,與人來往,故稱。早期“狐狸精”以瑞獸形象出現

    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現的。上古時期,即有狐之圖騰崇拜,塗山氏、純狐氏、有蘇氏等部族均屬狐圖騰族。狐狸精對中國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貢獻。大禹治水時,禹整天忙碌無心結交女朋友,一副有為青年事業為重的樣子,眼看就要絕後。有一次他走到塗山,看見一隻九尾白狐(九尾意味著子孫眾多),意有所動,於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兒子啟,後來成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在先秦兩漢,狐狸的地位最為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一起並列四大祥瑞之一。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

    從“瑞獸”流傳成“淫獸”

    從什麼時期,狐狸精的形象從瑞獸變成了淫獸呢?這得從漢代以後說起。漢代以後,狐狸精作為祥瑞的地位急劇下降。先前對狐狸的好話全沒了,剩下的都是些不體面的詞,長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風出問題的代名詞,成了著名的淫獸,至今仍未翻身。而文學作品,又在其中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唐《酉陽雜俎》記載:“舊說,野狐名紫狐,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矣。”一說“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狐妖多變為美女,以勾引壯丁或少女。

    宋《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五十三中《張立本》一則記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後的情狀:“女即濃妝盛服,於閨中,如與人語笑。其去,即狂呼號泣不已。”

    到了明代,著名的小說《封神演義》,又把狐狸精刻畫成淫蕩狡詐、禍亂朝政的邪惡形象。也許是《封神演義》的影響太廣,從此狐狸精淫獸的形象就根深蒂固了。

  • 2 # 炒米視角

    以前人們出於一種複雜的心情,喜歡叫那些美麗性感美女為狐狸精。在相對保守的年代,可能還曾對一些年輕女性造成過一定的心理負擔。現在人把“狐狸精”對等於“小三”。不過在某些人眼裡,這也是某種資本的象徵。

    這蠻奇怪的一件事情,為什麼不叫狼精、豹精、熊精,偏偏是狐狸精?狐狸在歷史上是一層不變的淫獸嗎?

    最早的“狐狸精”(古人不叫狐狸精,而是叫九尾狐)可能不是蘇妲己,而是塗山氏女子“女嬌”,大禹的老婆。

    據說大禹到了30歲還討到老婆,心裡自然也很著急。一天他治水到了塗山,在路上遇到了一隻九尾狐。大禹眼前一亮,怎麼看怎麼像個美女。(感情網上說的,單身久了,看什麼都像是美女,是打這來的?)

    然後他又聽塗山人唱道,“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裡“成家成室”, 就會子孫昌盛。

    於是大禹還等什麼,立刻決定就地成親,結果娶塗山氏的女子,名叫女嬌。

    這事記載在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裡。書上雖然並沒有說,這個女嬌就是九尾狐。但是九尾狐和美女相關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趙曄的這本書裡。這比明朝的《封神演義》裡“蘇妲己”,早了千餘年。

    但是在東漢以前,九尾狐因為其發達的繁衍能力,地位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並列四大祥瑞。

    其實我們根據大禹的那個傳說也可以看出來,塗山氏應該是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落,之所以以九尾狐為圖騰,主要也在於古人的生殖崇拜。

    甚至九尾狐曾經被定位成西王母座下的“瑞獸”之一,有代天傳旨的功能。西王母座下有九尾狐、白兔、蟾蜍和青鳥,四大祥瑞。漢代的人把這些透過石刻畫像及磚畫的方式流傳至今。

    所以陳勝在大澤鄉的時候,除了搞了個“魚傳書”外,造勢的時候,就是讓人跑到野外學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這裡面借用的就是“九尾狐”這個功能。

    東漢以前的古人對“九尾狐”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禮記註疏》曾經說過,“狐死丘首,仁也!”也就是說,狐狸死時,必然會把頭衝向自己窩的方向。這在古人看來,是不忘本的美德。

    魏晉以後,狐狸的形象開始發生了劇變。不再是坐著被供奉的角色了,而是變成了活生生美女的形象。

    自從葛洪的《抱朴子》裡,第一次提到“狐狸滿三百歲,化為人形”開始;幹寶在《搜神記》裡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具體的“狐妖”形象,那便是大名鼎鼎的“狐妖阿紫”。到了郭璞就已經將狐妖的產生原理都給具體化了。

    “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玄中記》

    看出來了吧?就和美酒一樣,年份越久,越漂亮,道行越深,越能魅惑人。

    當然了在晉朝的時候,狐狸還不都是美女形象,還有“書生”的形象。比如《搜神記》裡躲在董仲舒門下聽課的“吳中書生“ ,就是個老狐狸變的。

    到了唐朝,因為有了魏晉時期的“理論基礎”,和狐仙有關的作品就得到了大發展。

    如《廣異志》、《宣室志》、《太平廣記》等,專門寫關於狐仙的故事,多達幾百篇之多。

    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因為宋明理學的興起,“狐狸精”的形象就越來越“黑化”了。

    在北宋時期,甚至連妓女都直接給自己起了個“九尾狐”的名號,以招攬生意。在兩本書裡得以佐證。

    “東坡攝署錢塘,有妓號名九尾狐。”——北宋·蘇軾《東坡志林》“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

    所以可想而知,到了南宋朱熹這些人眼裡。狐狸精那就是貪婪、淫蕩、惡毒、謀人錢財、害人性命的角色了。

    所以此後一直到明末,“狐狸精”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一提起狐狸精,大家想起的便是蘇妲己這一類的角色形象。

    此外,我們還是要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叫蒲松齡。

    因為在他的筆下,《聊齋志異》裡涉及到狐妖的多達80多篇,創造了一批令人“喜聞樂見”、“戀戀不捨”的狐狸精形象,如辛十三娘、小翠、嬰寧(人狐結晶)等等。

    在他的“樣板”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再一次豐富了狐妖的形象。

    所以魏晉時期,是狐妖形象的“理論基礎”奠定時期;唐朝是形象豐富時期;宋明是“狐妖”形象“黑化”時期;明末清初是“狐妖”形象再次創作時期。

  • 3 # 讀書悟道

    在當今,人們習慣把小三或者長得好看且風騷的女人,總稱為狐狸精,意指其妖媚只會勾引男人,品行不端,遭人唾棄。

    狐狸與人類的緣份,最早是以圖騰的身份出現的,是祥瑞之獸。狐狸生性多疑,狡猾機警,擁有一身漂亮的皮毛,在遠古時代基於它的上述特徵,多神崇拜時期,塗山氏、純狐氏、有蘇氏等部族均屬狐圖騰族。

    在《吳越春秋》中,將狐狸與大禹治水娶塗山女嬌聯絡在了一起,可見其不僅吉祥而且尊貴。傳說大禹為了治水不辭勞苦,把自己的婚姻大事都拋之腦後。儘管眾人紛紛勸他早日成家,大禹以大水未治何以為家斷然拒絕了。有一次,他走到塗山,在路旁見到一隻白狐。這白狐有一身漂亮的雪白毛髮,而且身後竟有九條尾巴!當時流傳狐狸尾巴多意味著多子多孫,大禹心想莫非這是天意,要讓我在當地娶妻生子,於是大禹就在塗山娶了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啟廢除了禪讓制,開啟了中國幾千年的世襲制度,成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第一個帝王。這一寓意,把狐狸與成家生子扯上了關係,以至於後來狐狸發展成了被人唾棄的狐妖狐狸精埋下了伏筆。

    在漢畫像石中,九尾狐與兔、 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有人總結說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時候頭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到了南北朝時期,狐狸的形象逐漸發生了變化。六朝時的李邏在注《千字文》“周伐殷湯”時,將妲己視作九尾狐。此時的九尾狐有了妖媚惑主的形象。但其實早在漢代,狐狸就已經出現了妖化的傾向。通常人們認為“物以稀為貴”,而狐狸隨處可見,因此人們便逐漸將其從瑞獸的家族中剔除出去。到了唐代,開始盛行天狐、狐神崇拜,但這裡的狐不是正神,而是妖神,如同未成佛之前的孫悟空一樣,狐狸的瑞獸地位急轉而下。

    到了北宋,狐被徹底妖化。趙令疇在《侯鯖錄》中也說:“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由此可見,九尾狐已經完全成為了狐媚惑主、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元代話本《 武王伐紂書》開其源,成書於明代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封神演義》,再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狐狸徹底被殺死在小說中,從此翻不了身,徹底淪為淫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所有英雄的大招都沒有冷卻,其中誰最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