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話歷史

    我覺得歸根結底——商鞅是一個孤臣。

    商鞅變法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也正是因為商鞅變法,秦國才真正的強大了起來,可以說商鞅是真正的秦國統一六國的奠基人。

    但是,要成為這種人,必須成為孤臣。

    你想要變法維新,你想要進行改革,勢必會觸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且會成為眾矢之的。有的朋友就要問了,商鞅變法難道不是來自於皇帝——秦孝公麼?

    其實皇帝支援是皇帝支援,但是皇帝是不會非常明確的站在這一邊的,作為皇帝,要想坐得穩,就必須在既得利益者和改革派中做到平衡兼顧。要把既得利益者的怒火轉移到商鞅上,不能對皇權產生影響。

    秦惠文王上位以後,殺他原因很簡單

    1,坐穩自己位子

    殺了商鞅,就表明自己其實是和大部分貴族階層站在一起的,這樣其實對剛繼位的自己來說,就是一種保障。政策可以留,人不能留。

    2,個人恩怨

    當時商鞅殺了太子老婆,打過太子老師,幹過很多應該做但確實很出格的事情。仇恨的種子已經種下。

  • 2 # 饞嘴的小紫薯

    戰國時期秦國能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可以說離不開商鞅變法所帶來的好處。正是秦孝公在位的時候,商鞅輔佐其進行變法,經過多年的整改之後,秦國一越成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強大的一個。

    但是等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卻跟商鞅過不去,一定要將商鞅殺之而後快,最終商鞅也沒有逃過秦惠王的毒手,屍身被車裂不說,自己的全族也沒有逃出一人,為何秦惠文王一定要把商鞅趕盡殺絕呢?

    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

    變法之前,舊貴族的爵位和俸祿是世襲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但商鞅獎勵軍功的新發規定,凡事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相反有軍功的平民也可以按軍功封爵受賞,成為新貴族。這無異於是從舊貴族身上割肉吃。

    過去,貴族有封地,貴族是自己封地的君王,手中有生殺大權。而商鞅廢除分封制,將貴族的封地改設為由國君統一領導的郡,縣,大大削弱了宗室貴族的權利。

    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舊貴族的權利,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但卻得罪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損害了一大批宗室貴族的利益。隨著改革變法的不斷深入,商鞅和宗室貴族集團已經成為了一對非常尖銳的矛盾。只是這個矛盾在秦孝公在時不斷的中間周旋調和,矛盾的雙方還暫時表現為勢均力敵。然而,秦孝公一死去,這個矛盾就發展的不可調和了。

    對於新國君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遠比得罪宗室貴族更為明智。商鞅對於新的秦王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價值,變法已經全面實施,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效果也十分明顯。再者說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用的也不順手,殺他也沒有什麼感情障礙,也不會有什麼內疚感,而宗室貴族集團這邊呢。不光勢力強大,而且還有充分的利用價值。對於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解決王權與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衝突時最好的選擇。

    樹敵太多,沒有盟友

    商鞅在秦國的日子一直不好過,朝堂中的大臣沒有一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初秦人只是排斥他,隨著變法的深入,想殺他的人越來越多。

    新王公私心皆有

    在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就迎來了人生的末路。秦惠文王繼位,朝中大臣告訴秦惠文王,商鞅因位高權重,想要謀反。秦惠文王意識到商鞅的存在已經危害到他的統治權,加上商鞅以重刑處罰了他的老師,秦惠文王以此為契機,下令抓捕商鞅。

    商鞅得知後,逃到了邊關,打算找一家客棧住,但是因為沒有帶相關憑證,客棧的主人不敢收留他,並且聲稱,如果不遵守,就會實行商君的連坐懲罰。商鞅一面感慨法律的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又覺得無可奈何。

    商鞅逃到了魏國,但是魏國沒有接納他,商鞅不得已逃回他的封地,組織手下計程車兵攻擊鄭國。秦惠文王知道後,下令討伐商鞅,商鞅兵敗後將他在黽池殺死,商鞅的屍體被帶回秦國。秦惠文王下令將商鞅屍體進行車裂,商鞅的家人和朋友也難於倖免,都被誅殺。

    總結

    並不是秦惠王容不下他,而是當是的整個秦國都已經容不下他了。再加上秦惠文王剛剛成為新秦王,時局不穩,秦惠文王想得到宗室貴族集團的支援,樹立自己在大臣之間的威望,於是商鞅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 3 # 喬喬讀歷史

    商鞅改變了秦國,無論如何商鞅對秦國的貢獻是卓越的,雖然商鞅千年以來一直受到貶低與批評,我們不評價這些言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商鞅的成就是高的,他是中國千年歷史以來改革最成功的人。

    秦孝公之前秦國最輝煌的是穆公時期,穆公之後秦國經歷內憂外患,國力受損嚴重,雖然獻公用武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常年的征戰讓本就羸弱不堪的秦國陷入泥潭之中。東方六國一直以來對秦國的看法不好,認為秦國就是一個偏僻的不發達也不文明的國家,這導致孝公繼位之後改變秦國變成重中之重的事情。

    孝公的招賢令絕對稱得上千古文章。正是這篇文章讓商鞅與孝公站在了一起,為秦國的未來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孝公是一位雄心壯志的青年君主,是一位在中國千年歷史上能夠被稱為英明雄主的君主。他對現狀的不甘與對未來的期盼,讓他決心改革,也讓他與商鞅相遇,從而改變了秦國的歷史程序。

    商鞅在秦國的改變是徹底的,在任何時代擔當改革重任的人最終都會得到不好的結局。吳起、王安石、張居正無不如此,因為凡是改革就必定觸及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那些既得利益者必然是擁有實力的,這些因素讓改革者能找到一位支援自己的君王顯得無比重要。商鞅是幸運的,他的改革得到了同樣擁有雄心壯志的秦孝公的支援,在孝公的支援下他可以徹底改變秦國的制度和政策,甚至能將犯罪的太子師傅進行嚴厲的處罰,這些處罰在當時收到了好的成效,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但卻因此得罪了人。至於那些被傷害自身利益的既得利益者,秦國的老世族們,雖然孝公在時沒有明顯的反抗,但是一旦孝公不在了,他們必定群起而攻之。吳起在楚國的結局不就是如此麼?

    贏駟必須要對商鞅趕盡殺絕,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應當在於贏駟需要轉嫁矛盾,贏駟並不反對改革但他需要有人為改革背書,去堵住那些反對改革的人的嘴巴,斷絕他們的念想,這個人只有商鞅是最合適的。

    綜上所述,秦國必須改革,商鞅是改革的最合適的人選,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商鞅也是必須死的,因為改革的代價就是流血犧牲,改革得罪了有權勢的人和有實力的既得利益者,在沒人支援他的時候,他就必須死。而贏駟出於國家前途的選擇也比必定要殺死商鞅,沒有其他出路。王安石的改革不就是在他失去支援以後改革就被推翻了嗎?

    商鞅在一定程度上是個幸運的人,他是千里馬幸運的是他也遇到了伯樂。

  • 4 # 桓m3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提到秦國的一個特殊階層,老世族。

    早在春秋秦穆公時代,孟視明、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名將在秦穆公爭霸時立下汗馬功勞,幾百年過去了所謂的孟西白三族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秦懷公、秦靈公、秦簡公、秦出公、秦獻公時期五代朝政混亂甚至君王更替都是由秦國老貴族一手操縱。勢力之大已經可想而知。大到可以影響國家決策,大到連君王都得忍讓三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為改變秦國落後局面,重用商鞅,實行變法。 秦孝公嬴渠梁劇照

    商鞅變法中利益受到最大沖擊的群體是秦國老世族,商鞅變法後剝奪了老世族的許多特權。如舊貴族的爵位和俸祿是世襲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商鞅獎勵軍功的新法規定,凡是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相反,有軍功的平民也可以按軍功封爵受賞,成為新貴族。過去,貴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殺大權。商鞅廢除分封制,將貴族封地改設為由國君統一領導的郡、縣,大大削弱了宗室貴族的權力。這些老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劇照

    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還能壓制住他們,孝公離世後,以公子虔、甘龍、杜摯等為首的舊貴族就開始發難。剛即位秦惠文王暫時沒那麼大能力,地位不穩,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援,所以為了能給這些人一個交代,他必須殺掉商鞅,平息他們的怨恨。

    商鞅死後,宗室貴族蠢蠢欲動發起復辟行動,秦惠文王又以宗室貴族勾連山東六國,誣陷商鞅,逼殺商鞅為名,一舉剷除了宗室貴族復辟勢力。消滅了商鞅變法在秦國推行的最後阻力,為商鞅平反昭雪,並揚言大舉東出,向山東六國復仇。 秦惠文王嬴駟

    其次,商鞅變法己深入人心,得到最大好處的就是平民百姓,這一切都是商鞅帶給他們的,商鞅這個人已經變成了無法超越的一個人物,如果讓他擋在秦惠文王前面,所有的光芒都被他吸引走了,他秦惠文王將處於何地?甚至能對他的王位造成威脅。而商鞅死了,反而能讓那些舊貴族們閉嘴,新法更能暢通無阻地推行了,所以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後一定要殺掉商鞅。

    如此一來,即殺了商鞅,又剷除了老貴族勢力,還恢復了百姓的民心。一舉三得。不愧為一代雄主。

    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 5 # 史海尋蹤

    商鞅為秦國立下那麼大的功勞,把他抓起來不行嗎?難道秦國換了新君,商鞅除了死就無路可走了嗎?

    確實如此,因為商鞅被人舉報獲罪,罪名就是“謀反”,這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過,按商法必須要身死滅族。從這一點來說,商鞅是“作繭自縛”。

    秦惠文王年少時曾犯下大罪,因為年幼,免於體刑的懲罰,只是被貶為庶人,趕出秦都。他的老師公子嬴虔就沒那麼好命了,被判了劓刑,鼻子被割以後可怎麼見人啊?於是贏虔請求:“不割鼻子,卸條胳膊怎麼樣?”結果被否決,堅持依法執行。因此坐實謀反罪的商鞅,必須死。

    是因為秦惠文王挾私報復嗎?也不盡然。畢竟自己少年時確實犯了大罪,且少時磨難對自己也並非一無是處,如今也穩坐秦王之位,不致於苦大仇深。

    處死商鞅是為了維持國家穩定

    秦國變法前有一個老貴族特權階層,他們是秦國的既得利益者,什麼都不用幹,就可以世襲祖先賺下的爵位。

    然而這種好日子隨著商法推行一去不返。即使老貴族沒有為國立功,爵位恩賞也要被廢除。這也罷了,那些本來被踩在腳下的泥腿子們,因為積功和自己平起平坐,這種心理落差誰受得了啊?於是這夥人對商鞅極度仇視,一直處心積慮的想除掉他。

    秦孝公在位時,全身心支援商鞅之法,還能壓的住局面。秦惠文王剛剛繼位,羽翼未豐,權力尚未牢牢掌握,一定要讓這些構成秦國政權核心的貴族們,衷心擁戴自己,於是也加入了“倒商”陣營。

    新君上位,必定要扶植自己的力量

    商鞅功勞太大有目共睹,變法成功後,秦孝公甚至要與之平起平坐,後賜商於之地以“商君”待之。秦孝公病亡後,商鞅無論是威望或是權勢都處於頂峰,這對新王始終是一種威脅。

    既然有人要對付商鞅,秦惠文王也樂得順水推舟。除掉商鞅後,惠文王又定此案為冤案,順帶又把另一大威脅——舊貴族力量剷除,權術手段極其高明。

    商鞅之死

    商鞅並非如影視劇中那般慷慨赴死的。在他得到捉拿的訊息後,先準備逃往魏國,誰知魏國權臣公子卯被他得罪太狠,拒絕收容。無奈之下,回到自己的封地,組織家兵抵抗,甚至主動攻打當地的縣城,在與秦軍交戰中身亡,屍體被判處當時最慘烈的“車裂”之刑。

    商鞅一生轟轟烈烈變法改革,結局悲慘。既是改革,還是從根本上改,必然觸動大批權貴利益,遭受最瘋狂的報復。這個結局,以商鞅的智慧想必也有所預見。

    後世對於商鞅之舉也是褒貶參半,曾有位偉人觀商鞅歷史劇時有感,滄然而淚下。

  • 6 # 墨梅逸清寒

    作為商鞅變法最強有力的支持者秦孝公死後,可以說商鞅的生命就要走向完結了,不得善終是他作為一個改革者的宿命。這並不是說中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蠱,而是根基改革者作為一個孤臣的結局。

    商鞅的變法觸動了秦國世代的根基和賴以生存的社會體制,是翻天覆地的一次鉅變。他讓那些盤根錯節甚至決定君王更迭的老世族除非立功失去世襲爵位的機會,讓平民可以因為立功平步青雲當上世族,讓平日裡作威作福視法律不顧的紈絝子弟一旦犯法與民同罪,自己的封地自己不再一家獨大而是分封郡縣統歸中央管理。

    老百姓被欺壓慣了,給點好處還要引導信任,這倒是好做,關鍵是得罪世族,這期間要有多大的魄力,經受多大的阻力!商鞅偏偏成功了,因為他大刀闊斧的作風,連太子都敢整!太子犯了錯,被流放二十多年,老師公子虔也被處以墨刑割了鼻子!

    這一切都是因為商鞅背後有個強有力的支持者秦孝公,不得不說秦孝公能在風口浪尖上堅守住支援商鞅是真君主!也正是因為商鞅變法成功,秦國實力明顯增強,商鞅的功勞有目共睹,秦孝公給了商鞅無上的榮耀,和他平起平坐不說,還賜商於之地以“商君”待之,甚至曾有過傳位給商鞅的念頭,被商鞅拒絕。

    秦孝公病亡時,商鞅無論是威望還是權勢都處於頂峰時期,這對於剛剛上位的秦惠文王來說無疑是一大威脅,老師公子虔、甘龍、杜摯等帶頭髮難,給商鞅羅列了十大罪名,只其中的謀反罪就罪不容誅,作為新君的秦惠文王根基不穩,剛好藉此機會獲得貴族的支援,更何況自己也恨商鞅,商鞅最終被車裂,身死族滅!

    商鞅的死讓秦惠文王站穩了腳跟,平息了貴族的憤怒,而變法已經深入人心,並無多大影響,貴族們還沒反應過來時,秦惠文王又藉口為商鞅平反,一舉剷除了這些蠢蠢欲動的舊貴族勢力!所以商鞅作為秦惠文王帝王權術的一枚棋子,必死無疑!

    以商鞅的才智怎會預料不到這樣的結局?只是他做的太絕,事發逃亡沒有人願意收容他,只能拼死反抗,最後在交戰中身亡,屍體被車裂。

  • 7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我們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能夠掃平六國,除了勝在軍事方面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勝在了制度之上。一項好的制度讓秦國積累起了足以支撐統一戰爭的雄厚財富,同時也鑄造了一支鬥志昂揚的虎狼之師。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商鞅變法。作為戰國時期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商鞅讓秦這個西陲邊國一舉實現了國富兵強的夢想。商鞅可以說是幫助秦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第一功臣。

    但不幸的是,商鞅最終慘遭車裂之刑,並且還揹負著千載惡名。但是,歷史是公正的,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某一個時期的抹黑而永久如此,它總會在某一個時間被歷史澄清正名。但我們還需要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商鞅為何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而到了秦惠文王時,卻非要將他趕盡殺絕呢?

    商鞅——劇照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即商鞅是如何得到秦孝公重用的?

    商鞅到了魏國之後,投奔到了魏國宰相公叔座的門下,深得公叔座賞識。後來,公叔座染上重病,魏惠王前來探望,並叫他為自己舉薦一個能當宰相的人才。公叔座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但卻是天下奇才,希望大王能夠將魏國交給他治理。”

    魏惠王猶豫良久,最終還是拒絕了。商鞅在魏國並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但是這個時候,西邊的秦國,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繼承了王位。商鞅的命運也將跟隨這個年輕大王的即位而發生變化!

    秦孝公——劇照

    秦孝公在即位之前的幾十年裡,秦國的王位爭奪十分的激烈,連續換了好幾個國君。此時的秦國,內部動盪不安,國力銳減。而此時,魏國等鄰國趁機奪取了秦國的大片土地。更為重要的是,當時中原諸國都不太瞧得起秦國,並且還將它視作為夷狄,秦國在諸國的地位可以說是非常的低下。秦孝公即位以後,便立志要奮發圖強,立誓一定要一雪前恥,恢復祖先秦穆公春秋稱霸時的偉業。於是他便昭告天下,大選有才之人充斥國家系統。

    其求賢令為:“凡是有人能出奇計讓秦國富強的,寡人封其高官,賜其土地。”

    商鞅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之後,便馬不停蹄地來到秦國拜見秦孝公。並和他探討“帝道”和“王道”,但遺憾的是,這兩個話題沒有得到秦孝公的青睞。後來,商鞅由於秦孝公談起了“霸道”,即如何才能讓秦國向春秋五霸那樣富強稱霸。這正合秦孝公的意,兩人相談甚歡,隨即便下令讓商鞅來主持秦國變法改革。

    秦惠文王——劇照

    後來我們也知道了,秦孝公最終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支援秦國變法事宜。商鞅隨即下令將秦國的百姓進行了統一編制,即每五家編成一“伍”,每十家編成一“什”,讓他們互相監督。一家犯罪,鄰家必須揭發,否則與犯者連坐同罪。為了增加戶數,商鞅還下令每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一定要分家,否則就要加倍徵收稅賦。此外,商鞅提出重農抑商的策略,規定耕織收穫多者可以免除徭役,而從事商業和耕織收穫少者就要淪為奴隸。 商鞅鼓勵全華人民踴躍參軍,殺敵立功者便可以根據法律授予爵位,而膽敢私自鬥毆者,法律視情節輕重給予懲罰。

    透過商鞅的這一系列變法我們不難看出,這就是一整套典型的法家邏輯。雖然商鞅的變法,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受到過多方的質疑,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商鞅的這種法家思維的變法運動,確實幫助當時的秦國走上了國富民強的道路。

    商鞅——劇照

    到後來,商鞅又出臺了新的法令,在秦國建立了郡縣制,廢除了井田制,施行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等等,這對此後數千年的中國古代史的走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後來秦國能掃平六國成為真正的的大一統國家,商鞅的功勞則自不用說。秦孝公為了表彰商鞅的功勞,下令將於、商之地封給他,這也就是商鞅稱號的來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繼位,即後來的秦惠文王。而此時,商鞅的命運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

    商鞅慘遭“車裂”之刑

    以前商鞅在組織變法的時候得罪了包括太子在內的權貴集團,太子的老師虔曾就因為犯法也被商鞅給處以劓刑。於是,在秦惠文王即位以後,便立即下令逮捕商鞅。商鞅當然不肯就範,於是便逃回自己的屬地率兵抵抗,結果兵敗被殺,還被處以車裂酷刑。

    商鞅之所以成名,主要是因為他所實行的變法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那個複雜多變的社會中,一項成功的變法運動勢必會牽扯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他的死,實際上也不難理解。

    不過,商鞅雖然蒙冤被殺,但是秦惠文王並沒有取消商鞅變法的政策,而是繼續堅定不移地執行了商鞅的新法,秦國繼續保持了強大的國力。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

    《商鞅之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網約車全部下線,出行市場又重新交到計程車手中,結果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