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郫都村夫
-
2 # 明志風華
一句話,蜀地人才匱乏,江東人才鼎盛。很簡單的道理,一個公司只有董事長ceo有本事,下面能頂事的人才捉襟見肘。那董事長累死事不一定辦的圓滿。而一個公司人才濟濟,都可獨當一面,大家認為如何?同樣,諸葛孔明去後,蜀漢本就人才凋零,又如何抵擋魏國的攻勢。戰爭是個體系,不是你武官一個人的事。內政,民生都是左右戰爭的重要因素。
-
3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我先把題目中所涉及的時間具體表述一下,司馬昭264年初平定蜀漢,280年五月孫皓束手就擒,吳國亡,這期間竟有17年之久,這個時間發生了什麼呢?
第一,司馬昭突然離世,司馬炎篡位,司馬氏內部維穩期264年平定蜀漢的司馬昭來不及做下一步戰略部署,隔年就中風(據說)辭世。司馬炎上臺後,隔年(266年)就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禪讓”稱帝,接著變國號,改元建制,立皇后、太子。
這個時段內,司馬炎的統治中心就在內部的平穩交接和過渡,這個時期也發生了青、徐、兗、豫四州發生大水,伊洛滿出河面,這次巨大災害持續了將近一年才解決,讓司馬炎非常的頭疼,洪水褪去後,開啟糧倉賑濟災民,四州才得以重新安定。
並271年至273年,西晉連續三年旱災,生產發展碰到了嚴峻的難題,恢復生產需要時間。
第二,漢中、益州新定,需要建立統治基礎軍事需要速度和強度,政治需要時間和耐心。蜀漢的統治基礎是非常強大的,在蜀漢人心思定的時期,司馬炎要考慮的是怎麼能夠在漢中、益州、南中等地整頓內政,建立國家機器,休養生息,調派合適的官員恢復生產。
這是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完成的,起碼三至五年才可以“消化”蜀漢之地。
第三,鮮卑禿髮樹機能叛變需要迅速解決攘外必先安內是任何國家必須堅持的真理。270年,鮮卑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並於六月在萬斛堆的戰爭中殺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擊敗涼州刺史蘇愉,反叛氣勢一度非常高漲。
此後的整整十年間,司馬炎都是非常頭疼的在西北用兵,這十年,由於作戰無力,西晉損失巨大,司馬炎甚至萌生了徹底放棄涼州的打算,可見作戰的困難和艱苦。
第四,做好作戰準備需要一些時間滅吳並不困難,但需要一些作戰準備。首先就是要有一支經過訓練的水軍,並且要有一套有效的戰術。
西晉的戰術是,兩國交界區使用荊州羊祜的攻心法,持續收攏東吳人心。水軍從蜀中上游出兵,配合淮南襄陽陸軍。各路軍馬幾十萬人,戰線延綿幾千裡,持續向南推進。另外,還需要規模巨大的後勤補給。
由於司馬炎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併入晉國版圖。
梳理完畢之後,大家就發現,並不是吳國“撐”了這麼久,只是這十幾年間,司馬炎和晉國大軍抽不開身,279年西北抽身之後,隔年也就滅掉了東吳。
-
4 # 五味社
早在司馬昭伐蜀前,就曾明確表示,先伐蜀,待滅蜀三年後,伐吳。
“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然而由於種種因素,一直到十多年後,滅吳的願望才最終實現。
內部原因:
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就去世,滅吳的重任交給司馬炎,司馬炎上臺後,立馬建立晉朝,取代大魏。作為新生政權,司馬炎需要緩衝期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雖然司馬氏在魏國的勢力已經較為穩固,但很難保證魏國舊勢力的反抗。
晉朝初年,西北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發動叛亂,史稱“秦涼之變”,耗時九年。為平定叛亂,晉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除了西北,東北、北部亦均有連年的動亂。
雖然蜀漢滅亡,但蜀地多有叛亂,晉國需要花費大量成本來維護該地的統治,國力不足以伐吳。羊祜上任荊州,荊州“軍無百日之糧”;王濬上任益州後,才開始“乃作大船連舫”;除了國力不足,朝堂之上黨爭不斷,多有反對伐吳之聲。
外部原因:
東吳實力尚存,相比蜀漢,東吳實力遠在其上。據記載,東吳滅亡時:
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蜀漢滅亡時:
一州,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雖然東吳政治昏庸,但軍事實力不容小覷,更有丁奉、陸抗等名將。從東吳西陵督步闡投降晉朝,陸抗討伐獲勝就可以看出,此時晉國貿然伐吳,很難有取勝的把握。外交內因不斷,東吳在蜀漢滅亡後,延續了數十年。
直到孫皓暴虐所造成的後果十分嚴重,國力大衰,吳國“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晉國準備充分,一舉伐吳。
-
5 # 世界人文通史
三國後期,維持了數十年的三足鼎立局面以蜀國的最先滅亡而瓦解。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出兵5路,大舉伐蜀。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蜀後主劉禪竟然聽信宦官黃皓之言,沒有采取任何抵禦措施。(《三國志·魏書》雲:蜀漢連年征戰,師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
魏國的名將鄧艾繞過姜維的主力,率3萬步卒從陰平小路,長途奔襲,直取要塞綿竹,斬殺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川中的蜀漢軍隊望風而降。遠在成都的後主劉禪眼見大勢已去,不顧仍在前線抵抗的姜維,率領文武百官向鄧艾投降。公元263年,建國不到42年的蜀漢滅亡。
蜀國的滅亡使得吳、蜀聯盟抗魏的格局旋即瓦解,只剩下東南半壁江山的吳國苟延殘喘。魏國滅蜀以後,佔據了原先被蜀國控制的益州和南中地區,從而在川蜀與江淮兩個方向對東吳形成半壁包圍。265年,魏國權臣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廢除魏元帝曹奐,建立西晉王朝,史稱晉武帝。西晉建立以後,立即大造戰船,準備伐吳。
可是,當時的吳國名將丁奉、陸抗等人均還健在,而且東吳擁兵20餘萬,水師悍戰,更兼有險要的長江天塹,建國不久的西晉並不能迅速消滅東吳。司馬炎以當年曹操、曹丕父子多次伐吳均無功而返作為教訓,對於伐吳十分慎重。尤其是在西陵之戰中,三萬晉軍被東吳名將陸抗擊潰。因此,司馬炎認為東吳氣數未盡,暫時不願意貿然大規模出兵。(西陵之戰)
此外,在西晉建國以後不久就發生了北方鮮卑作亂的事件,西晉王朝不願意兩線作戰,使得東吳又延續了一段時間。鮮卑人攻陷涼州,擊殺了多名晉朝的封疆大吏,造成朝野震動。司馬炎徵詢群臣的意見,得到的答覆多是不贊同伐吳,就連司馬炎的親信賈充也阻止他伐吳,只有前線的名將羊祜、杜預等人支援伐吳。278年,長期身處前線、瞭解東吳虛實的羊祜去世,司馬炎只能將伐吳的計劃又擱置了下去。
直到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才決定出兵進攻吳國。吳國的名將陸抗等人已經相繼去世,而吳後主孫皓的統治殘暴無道,東吳國內已經陷入天怒人怨的地步,不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都有利於西晉滅吳。西晉20萬大軍分六路南下,焚燒了江面的鐵索,迅速攻克建業城,將孫皓俘虜。此時,距離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不過僅過去了51年而已。
-
6 # 南門太守
263年,曹魏在司馬昭主持下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滅亡。280年,西晉滅孫吳。孫吳在蜀漢滅亡的17年後才被消滅,主要原因不是孫吳更強,而是北方政權戰略考慮以及內部的問題。
“先蜀後吳”是司馬昭親自確定的方針,原計劃在滅蜀3年後滅吳255年司馬昭繼兄長司馬師後為大將軍,專攬國政。全面掌權後,司馬昭一方面鞏固權力基礎,消滅政治對手,另一方面繼續擴充軍力,積極準備統一天下之戰。
面前蜀漢和孫吳兩個對手,不能同時消滅他們,那麼先滅哪一個呢?司馬昭經過認真考慮,認為應該先滅亡蜀漢。
263年夏天,司馬昭召叢集臣說:“自從壽春平叛以來已經6年沒有戰事了,這幾年裡我們集中精力製造兵器、修繕盔甲,準備對付吳蜀二虜。如果滅吳的話,我大致計算過,造戰船、開水道總共得用去1000多萬個工日,也就是說10萬人得忙100多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溼,必然會遇到疾疫。”
既然滅吳困難較大,所以司馬昭提出先取蜀,他的計劃是:“滅蜀3年之後,借巴蜀可以順流而下的有利地勢,水陸並進去滅吳,就像歷史上晉滅虞定虢、秦吞韓並魏那樣,是很容易的。”
滅蜀僅2年後司馬昭就死了,沒來得及落實滅吳計劃司馬昭還對滅蜀計劃進行了詳細說明:“據報告蜀國有9萬軍隊,駐守在成都及守備後方的大約4萬,餘下5萬是機動部隊。如今姜維被拖滯在沓中不能東顧,我們的大軍可以直指駱谷,趁其空虛襲擊漢中。”
司馬昭還說:“蜀軍如果各自據城守險,必然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我們就可以調集大軍破其城池,派遣機動部隊佔據其村野,敵人雖有劍閣卻無以為守,雖有雄關卻無力自保,以劉禪的昏庸,在邊城陷落、內部士民驚慌的情況下,蜀國的滅亡一定指日可待!”
後來證明,一切如司馬昭所預料的那樣,滅蜀計劃進行得很順利,263年的當年即攻克了成都,後主劉禪投降。
然而,隨後又發生了鍾會、鄧艾謀反事件,打亂了司馬昭的部署,伐吳之事只得暫時擱下。更不湊巧的是,265年司馬昭去世,他制定的“3年後滅吳”計劃未能落實。
司馬炎掌權後急於完成魏晉禪代,政治議題優先於軍事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隨後接班,如同曹丕一樣,成為晉王的司馬炎首先考慮的不是外部事務,而是著手佈局內部,為了穩固統治,他迅速實施了魏晉禪代,建立了晉朝。
作為新君,又剛剛完成朝代更換,司馬炎把鞏固權力基礎作為頭等大事,沒有馬上伐吳,這是因為,如果伐吳不順利的話,他的統治基礎有可能動搖,為此司馬炎採取了穩紮穩打的辦法。
司馬炎登基之初很有作為,他制定了許多政策,核心是休養生息、愛護百姓、發展生產等,他還下詔釋放奴婢,把他們組織起來代替士兵軍屯,同時整治軍隊貪腐、要求百官廉潔、減少賦役課丁、推崇節儉等。由於政策得力,司馬炎在位的前期晉朝國力大增,農業生產上升,國家賦稅充裕,人口增加,為後面的“太康盛世”奠定了基礎。
經過充分準備後,司馬炎於279年分六路大軍伐吳,並於次年將其滅亡。從以上過程看,孫吳雖然晚於蜀漢17年而滅亡,並非出於自身更強大。
-
7 # 鏡鑑青年
以外部條件說,吳國如此“命硬”,是沾了曹魏內鬥不休的光,忙著篡魏自立的司馬氏,滅蜀後相當長時間都沒南下的精力。外加北方還有鮮卑等外敵侵擾。所以直到曹魏都被西晉取代了好些年,即公元279年,晉武帝才下了大舉討伐吳國的決心。但話說回來,打鐵還要自身硬,吳國的“命硬”,根子上還是自身實力硬。特別是兩個獨家產業,實實在在撐起了吳國的硬實力,叫圖謀吞併天下的司馬家族,很長時間裡也不敢造次。
第一個產業,就是吳國的水稻種植業。種水稻這事,看似和打仗離的遠,但只要聽句俗話,就知其中重要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孫氏經營南方後,吳國境內的江南大地,水稻種植業進入了高速階段,以《晉書》的形容說:吳國的丹陽,吳興,臨海等地,都是重要的產糧區。“移苗栽種法”等當時先進的耕種技術,更在吳國大量推廣。吳國的糧食畝產,從此滾雪球增長。吳國境內的浙江蕭山地區,以《三國志》的記載,每畝地可以收穫稻穀6斛。是為當時極高產量。
只要聯想下蜀漢時期,每次蜀軍北伐都缺糧缺到望眼欲穿的景象,就知道吳國的家底,該有多麼厚實。一直到最後吳國滅亡時,吳國官倉裡的米穀,依然有二百八十萬石之多。支撐長期戰爭的能力,確實十分強。
也正是吳國這強大的糧食儲備,叫北方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司馬家族,從曹魏至西晉時期,都在對吳用兵問題上長期糾結。但比糧食更叫司馬家族糾結的,卻更有吳國另一個獨家軍事技術產業:造船業!吳國毗鄰東南大海,於是也就靠海吃海,大力發展造船產業。從福建閩侯到長江內的湖北武昌,到處都分佈著吳國的造船廠。技術更是領先整個三國時代,以造大船的技術說,吳國的巨型樓船,可以容納三千多名士兵。以戰船技術說,吳國的“鬥艦”“走舸”更是各個強悍。最讓司馬家族忌憚的,更有吳國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南州早物志》記載,吳國的大船長二十多丈,容納數百人。關鍵是這類大船,動輒就是一造一大批,在海面上排成一排,簡直“望之如閣道”。
而放在吳國與北方對峙的長江一線,這個場景也是可以想,平日裡吳國巨型的戰船,就在長江沿岸招搖,一旦雙方進入戰爭狀態,吳國的造船業更常爆表開動,大船源源不斷殺來。大小船隻在長江上威武排開,效果可比在海面上“望之如閣道”還要震撼!
而且以《荊州土地記》記載,吳國的造船基地,不止在長江和沿海一線,鄱陽湖和洞庭湖地區,更是其長期經營的造船廠。洞庭湖地區有七個船廠,可以為吳國製造載重在“萬斛”以上的大型船隻。這樣的作戰潛力,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遙遙領先北方。
也正是因為吳國這絕對的優勢,司馬家族對吳國的用兵,長期陷入到糾結的狀態。直到晉武帝時期,西晉以蜀地船廠為基地,成功生產出超越吳國的巨型樓船,擁有反超吳國技術的西晉,這才徹底下了開戰的決心。三國歸一的結局,不止講了天下大勢,更有一個至今不過時的硬道理:戰爭的實力變化,首先取決於產業技術的此消彼長。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
8 # 鐵馬冰河wu
東吳在蜀漢滅亡後,已處於唇亡齒寒、岌岌可危的境地。吳國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西晉下一步的戰略企圖是滅掉東吳,只是礙於長江天險的阻隔,加上力量特別是水軍的實力暫時不足,正在積蓄能量、休養待機。因此,這些有遠見的睿智之士因預見到局勢的危急,不斷進言吳主孫皓,提出與民休養生息,清明政治,增強經濟實力,加強長江上游的軍事防禦力量,積極整軍備戰的建議,以遏制晉軍順流東下吞吳的企圖。
可惜孫皓這個昏聵兇殘的暴君,一點也聽不進忠臣良將的直言勸諫,對晉國已如箭在弦的大舉進攻威脅,這廝竟置若罔聞,既不增兵防禦各戰略要衝,也不加強武備抵禦敵人隨時會發起的進攻,他依舊驕奢淫逸,聲色狗馬,等於間接為晉軍的勝利進軍提供了方便和難得的機會。
晉武帝司馬炎的滅吳戰略大體分為兩步:一是泰始五年(269年),他派名將羊祜坐鎮荊州,羊祜治理荊州期間,採取輕徭薄賦、休養士民的策略,以安定民心,羊祜頗具戰略眼光與遠見卓識,當時的吳國已經過幾次大的政治動亂,國力衰微,導致隔江對峙的吳軍糧餉困難,羊祜乘機向對岸的吳國守軍大施恩惠,經常為缺吃少穿、飢寒交迫的吳軍提供衣食,這一招果然見效,讓吳軍與孫吳的離心力大增,特別是基層官兵相率逃亡至荊州歸降羊祜;晉國另一方面在長江上打造戰船、訓練水軍,為伐吳足足做了10年精心準備。
咸寧五年(279年),20多萬晉軍兵分6路,從東、西、南3個方向同時向東吳境內發起攻擊。
晉軍以奪佔長江下游為滅吳的主要作戰方向,所以在下游地區出動10多萬大軍直撲吳都建業(今南京)。安東將軍王渾率10餘萬大軍自揚州出擊,自壽春(安徽壽縣)向江西(今安徽和縣)出橫江渡,佔據長江北岸之廣大地區;鎮軍將軍、琅瑘王司馬仙率數萬徐州軍,自下邳(江蘇睢寧)向塗州(安徽滁州)進擊。晉軍制定的這一兵臨建業,攻取長江北岸的作戰計劃,如果能順利實現,則可以沿長江對建業構成半環形包圍圈,待從長江上游出擊的諸軍乘勢東下後,便可以會師秣陵關,合圍建業。
在長江中上游出動3路大軍,從西、北兩個方向水陸並進,先後攻佔西陵、江陵、夏口等地,然後順江東下,直搗建業。
太康元年(280年),晉國大將杜預、王濬揮師吞吳。面對幾路晉軍的凌厲攻勢,吳軍無力阻擋,紛紛棄械歸降。3月15日,王濬率西晉水陸8萬大軍順流東下,連舟百里,浩浩蕩蕩地進入吳都建業。見大勢已去,吳主孫皓反綁雙手、命人抬著棺材,來到王濬的軍營裡投降。至此,晉軍接連攻破東吳4州、43郡縣、殲滅、迫降23萬吳軍,立國58年的東吳政權灰飛煙滅。此時,距蜀漢滅亡已經過去了整整17年。
吳國滅亡後,三國對峙時長期分裂、兵連禍結的混亂局面得以結束。
關於這段歷史,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寫詩感嘆道: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彤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寫作答題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9 # 友善君講歷史
因為當時晉朝剛剛建立,有一些少數民族就發生了叛亂。於是司馬炎派領軍隊去鎮壓,但誰知道,這一場叛亂打了有十年的時間。所以在之後又很長時間內,晉朝都一直處在非常疲憊的時期。
雖然西晉王朝派了很多的大軍去征討,但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最後都失敗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司馬炎當時感到非常的焦慮,而且還說了這樣的話。沒想到少數民族竟然這樣厲害,比蜀國和吳國還要難打。當時這場叛亂持續了有十年之久,而且讓晉朝的兵力損失了很多,並且還有幾位大將軍都死了。不僅如此,由於連年的征戰,國內的糧食已經馬上消耗殆盡。國庫裡面也已經變得非常的空虛,因此就使得晉朝的國力大大減弱。
後來終於平定了叛亂,但之後卻出現了一種新的問題。給後來的五胡南下埋下了隱患,但這件事情卻並不足以消耗晉朝的國力。後來各位王爺發動的內亂才真正的將晉朝國力消耗殆盡,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在平定叛亂之後,司馬炎當時趕緊就著手準備進攻吳國。吳國在江南一隅,所以他們非常擅長水戰。而且他們的水軍非常多,這以前是讓曹操非常頭疼的事情。但是司馬炎卻絲毫不在意這個問題,因為在滅了蜀國後,司馬炎當時就已經開始組織了自己的作戰軍隊。
於是在進攻吳國的時候,晉朝不僅有了水軍,而且力量還遠遠比吳國要強大。所以後來就順利的消滅了吳國,雖然說司馬炎給晉朝做了很大貢獻。但是他卻選擇了一個傻兒子來繼承他的位置,因此就導致了許多王爺都非常的不滿。於是就導致了後來的內亂,於是徹底的將晉朝拖垮了。雖然說是一箇中原大國,但是面對著少數民族的進攻,卻沒有什麼辦法。因此就導致了後來整個北方基本上都落於少數民族之手。
回覆列表
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振貧、減宮女,一時被譽為令主。後期他變得粗暴、暴虐治國,好酒色,民心喪盡。亂殺朝臣,大興土木。再者,朝內從孫權後期到孫浩內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