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吐槽癖

    我們生活在99%由過去影響著的意識形態裡

    所謂的命運也就是如此,只要人的意識基本框架結構穩定了,八九不離十…

    可是我們無法不去認同過往的經歷,因為那些構成了你現在所認知的自己,以及在當下投射對未來的幻想,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自我更加牢固,事實上我們必須利用記憶來記住“自己”否則“我”就隨著時間消失了~

    因為一切都在變化

    其實時間並不存在,人們將變化的概念等同於時間,其根本是因為你無法留住任何人事物

    【反者道之動】

  • 2 # 人性素養導師阿梅

    謝謝邀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結合道德經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來理解。反者道之動。意味著道的運動會帶來質的變化,維度的變化。弱者道之用是因為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其中擾動的越厲害,越能體會到他要把你清除去。所以不擾動才是符合道的規律的

  • 3 # 共論矛盾

    天下萬物,盡在矛盾。

    矛盾運動,對立走向統一。

    反者,對立也。

    正者,統一也。

    矛盾大道,始於反,終於正,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對立也。

    強者,統一也。

    矛盾大道,始於弱,終於強,弱者道之用也。

    有者,對立也。

    無者,統一也。

    矛盾大道,有生於無,萬物始出,對立走向統一,終歸於無,成就大一統。

  • 4 # 劉怯之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話,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全文。若在今天的語境下,大致可以這樣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相反的力量才是時空世界(道)保持平衡穩定的動力(如反物質、暗物質與暗能量),最微小的物質才是構成時空世界(道)的堅實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也許有人認為不可能這麼簡單吧,那不妨結合第四十一章一起來讀。

    第四十一章原文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一章的大概意思是:

    最頂級的專業工作者(比如大科學家)瞭解到道(宇宙時空)的真相後,仍不斷堅持探索研究。普通專業工作者瞭解到道的知識後,既相信又迷惑。

    最下等的專業工作者聽聞道的概念後,以大笑的方式來嘲諷道的存在。當今世界真到了不笑,不足以為道的時代。

    為此建立道學思想理論的先驅指出:明道若昧(道易明難述),進道若退(要明白道需置身於道之外),夷道若纇(道即時空結構,無法理清且纏結交織),上徳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要想弄清楚道,需要藉助一些方法才行。

    可見,老子的話,其實簡明易懂,老子的道,其實也是直接了當。只是後人想多了,把老子的道,搞成牛角尖,拼命往裡鑽。

  • 5 # 純鈞LHGR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反覆,返璞歸真。

    老子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又說【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

    因此,【反者道之動】意為【返璞歸真,是道的真理】。

    弱,消弱,不突出,隱藏;引申義為小心謹慎。《易經》上說,【潛龍勿用】。

    用,施行。

    因此,【弱者道之用】意為【小心謹慎,是道的施行模式】。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原著寫“天下之物”。“天下萬物”是後世篡改的。

    物,主宰,控制,操縱。《莊子·外篇 ·山木》裡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老子說,【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名,人為對事物下的定義。

    因此,【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為,【對世間事物的控制,源於人為的對事物下的定義。而下定義的前提,是這事物的存在】。

    綜合整段話的意思,【人們給世間事物進行定義的行為,正是暗合了“道”提倡的返璞歸真和小心謹慎的原則。】

  • 6 # 絳稱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迴圈反覆;

    有:道的有形質。與《道德經》第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有”相同;

    無: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與《道德經》第一章中“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說反覆是道的運動需要,柔和是道的運用法則;“反者道之動”是指事物矛盾相對立各自向著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轉化,也就是說事物變化的規律是迴圈往復,週而復始;“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受到外在的強迫力量,而是一切都是自然地發生;

    “弱”與“強”也可以理解為“有為”和“無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事萬物都是因為有而存在,而有也是因為無才產生;天下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這兩句言簡意賅,突出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要以為事物總會朝著一個方向執行,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會轉化,這是客觀規律,所以說向著相反方向的運動也是道的作用。那是因為道的法則永遠不會變。強弱轉化,有無相生,這是道永恆不變的規律。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道德經.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意思是什麼?

    搞清楚這段話的意思,先必須要搞清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概念“無”“有”的詳細意思:

    一、“無(無)"字的意思:主方(如頭腦、領導等)壓制客方(如身體、人民等)民主自由選擇的行為不存在、沒有。

    例如:"無為”就是“無”的如上意思的作“為”。

    還比如:人熟睡不清醒,就是無。

    二、"有"字的意思:主方集中指導、工作時(十、手),要有限制客方(月)民主自由選擇行為的能動性存在。

    例如:“而”當頭腦、領導等行使指揮工作的權力,是指揮身子的整體(不是指揮身體內部選擇營養的權力)時,"無”的行為不能有,"而無不為”就是這個意思。

    還比如:人清醒、精神,就是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無”“有”概念不這樣理解,只當沒有、有的意思理解,就無法理解其古經典的意思。

    千百年來,為什麼講不清這“有、無"兩個字的意思?因為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就是壓迫、強迫、傷害人民,有無由他說,他能告訴後人揭其老底的漢字造字的一般原則:“上邊壓制下邊,左邊制約右邊”嗎?

    今天把“無有”二字的意思告訴天下,就沒有民主與集中同時不夠的問題了,也就理解了《道德經》中的這段話的意思:

    反對法紀規矩約束者,是在結婚、交換、票決之道時,否則就會出現震動;女性、人民這些弱者是靠結婚、交換、票決之道的使用權而生存。天下萬物生存是物質決定意識,人民決定領導、歷史,於時有了這種意識、領導、歷史;有這種意識、領導、歷史,產生於物質決定意識,人民決定領導、歷史的無意識、領導干涉中。

    《紅樓夢》是《道德經》的文學版,兩部名著的四十一章回的中心思想:“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碎臥怡紅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意思一樣。

    例如本回:妙玉與寶玉(保護女性人民的權力機關男)等一群女性人民,用有“九五”之尊(被制約的管理機關政府)的茶水工具“品茶”,不知交情、交換、票決的味"道"。劉(六的諧音、陸地、民主的意思)姥姥這一人民大地主人,不知當家作主,參加票決行使權力的尊嚴,而是走"假僕人政府的"賈府"的後門,吃其麻醉自己的酒,被其當玩偶取笑,見了大觀園的“省親別野”牌子,就當廟磕頭……"酒屁臭氣滿屋",妙玉嫌她髒,連她喝過的寶貝杯都不要。

    為什麼?

    這就是青衣“妙玉"這一《道德經.一章》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反六姥姥的意思:《道德經.四十一章》說的:“反者(本章回密碼五五二十五)道之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把這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人民做真正的有尊嚴的主人,即變成一十四、五十二、道庵翠龍木(反櫳):迎接以法參加交情、結婚、交換、票決,文明民主美麗的"清氣滿乾坤”的時代。

    還比如: 地球繞日橢圓形軌道中,在太陽附近又轉來一個行星(兩個太陽核心),二者連成一線,同性互相排斥,與地球形成直角三角形,加大對地球的引力(異性相吸),萬有引力制約天體與太陽引力促使地球改變橢圓形軌道,向正圓形軌道發展的葫蘆“了"字形道,就產生地震(即“反者道之動”),萬有引力把靠近太陽的另一天體分離(讓它走)開,即變成地球圍繞"一"個太陽轉,地震結束。

    所以說,地震是地球軌道中正常引力反制約非常引力的運動,給震區帶來災害,卻避免了太陽系及地月系的大害。沒有地震這一運動,地球就有變數。因此,我們要認識地震,有效預防地震,最大限度地減少震災。

    原始龍型造字規則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中的“說明”。

  • 8 # 徐智818

    本章《道德經》與楚簡相關內容有巨大差別,我認為《楚簡》是合符老子思想的,《道德經》的相關經文是竄改過的。經文應該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郭店楚簡譯文)理由如下:《道德經》比《楚簡》多出一個“有”字。這一個“有”字,使老子關於萬物生化論成為一個從“無”到“有”又從“有”至萬物的單純的發展序列。即:“無—有—萬物”。這樣,“無”是第一位的,“有”是第二位的,“有”從屬於“無”。但是,《道德經》二章又分明寫到:“有無相生”。這句經文分明說:“有”與“無”是對等的,“無”生”有“,而“有”生“無”。此其一也。

    再看經文:“反者,道之動”。萬“物”何謂?“有”也。

    “有”之“動”何?“反”也。

    “有”之“反”指向何?“無”也。這不就是“有”生“無”嗎?此其二也。

    老子的思想從何而來:除上古哲人所傳外,大量的自然現象使老子看到:太陽在升降,月亮在迴圈,星星在隕落。山在崩,地在塌,滄海變成了桑田。於是,得出結論:萬物皆動。在生命領域,一切新生之物雖為母體所產,但是,與母體總有不同,(世上絕無一例完全相同之物。)於是,老子得出結論:一切新生之物除母體賦與之外,總會增加新的東西。由母體所得的部份,稱之為“生於有”,不同與母體的部份又不知何來之物稱之為“生於無”。於是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如此而也。此其三也。

    為什麼《道德經》要竄改這句經文呢?《楚簡》,據專家稱寫於元前三百年左右,是從楚王師慎到之墓所出,此時,乃戰國時期,諸候國興亡乃常事,候王們旦求自保,並無強烈的長久萬世之念和要求。《帛書》寫於秦漢之際,河上,王弼,付奕的巜道德經》傳本都在秦及秦之下。自秦始,一切統治者皆看到統一天下的可能,而秦還獲得成功,總希望一統天下,一世,二世,萬世長存,當然不希望已得到的江山滅失。寫經者改“有無相生”之義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直譯就是:萬物從“無”生出之後,變為“有”,之後是“有”生“有”,“有”生萬物,千秋萬代生下去,與“無”沒有半點關係了。這不就是秦始皇想的,一世,二世,萬萬世嗎?一切文化傳播者都有依靠強權的心結和需要。因此,改經者之心豈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實際上只講了“無生有”這一段。至於“有生無”這一段,不是本章所述內容,可以不講,但在第二章“有無相生”一句已明確指出“有生無”。本章“反者道之動”實際上己指出“有”的動向和結局。老子在第二章例舉了美惡,有無,難易,前後,高下,音聲等相反相成之現象,在全經八十一章多處有述。《道德經》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只講無生有,不講有生無。倒成了整本《道德經》中的例外。

  • 9 # 慕亭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出自《道德經》中第四十章。這一章老子提出了三個重要的結論:

    第一個是“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的發展運動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走的。

    第二個是“弱者道之用”,“道之用”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用弱不用強,就是因為“反者道之動”,用弱反而能強,反之,用強則反而變弱。

    第三個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迴圈往復的,而我們周圍的事物也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中。舉個例子:夏天蟬鳴是最多的,蟬皮掛在枝頭,而蟬卻沒了蹤影,而樹葉深處傳來蟬的鳴叫,我們便會四處尋找,原來它的翅膀長硬了躲到密葉深處唱歌。隨著夏天的逝去,它的生命也要走到盡頭了,第二年的夏天蟬聲又起,如此迴圈往復,永不衰竭。

    “弱者道之用”。老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在發揮時,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順其自然,任由一切事物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而決不強加干涉,也不強加自己個人意志,而是留給萬物自由的發展空間。道孕育了萬物,卻不主宰萬物,不把他們據為己有,不是他們受制於自己的力量。想想古代的帝君,如果這些統治者能夠順應大道,效法大道的做法,以柔弱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那麼他們必然能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這一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人處在宇宙中,就好比滄海一粟,那麼的微不足道。而我們樂於誇大個人存在感,這是一種虛妄的表現。人一旦產生妄想,就會違背自然規律而恣意妄為。

    這需要人們自我反省,自我評估自己的行為,順應自然之道,明白清楚生死皆有自然的道理。做到這些,才能避免因妄想而導致的錯誤。

    人的生命是一場短途旅行,從起點出發,到最後又回到起點,這是迴圈往復,不可逆轉的。有生就有死,世間萬物都是公平的,這是大道的自然規律,誰都改變不了。既然改變不了,為何我們不坦然面對呢?

  • 10 # 文喜有話說

    老子這幾句話微言大義、字字珠璣,蘊含著萬物的終極智慧,每一句都是一個哲學命題,事實上屬於宇宙生成論。

    意思是說:兩種相反力量的共存、交感和互動,是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弱者生、柔者存,學會示弱是在人事要害的大道之用。造化天下萬物的本原是存在,而這個存在是感官無法感知的形而上者。

    圖1 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詳細解釋如下:

    反者,道之動;太極,道之圖

    反,相反;反者,相反的兩者,這裡指萬物內部的陰陽二氣。

    道,自然也,本原也,元氣也。

    道者,天下萬物的先天之本,一切生命的原始之性。

    道之動,指的是萬物發展變化背後隱藏著的動因。

    “反者,道之動”是在解讀陰陽律:兩氣交感而成體,不可執一為定向。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盡在一掌中。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背後動因,是其內部相反的陰陽二氣共存、交感和互動產生的。

    圖2 太極是萬物內部終極存在——本原即道或元氣之示意圖

    太極者,萬物內部本原元氣之執行示意圖,源於伏羲,是用圖示方式在描摹本原道或元氣。

    其涵蓋了大至宏觀宇宙,小至微觀粒子,所謂“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弱者,道之用;生弱,死堅強

    弱,力氣小,勢力小,與“強”相對。

    因為弱肉強食,是以都想示強。

    然而,樹根強壯,樹枝柔弱,結果:樹根在下,樹枝在上。

    人生時柔弱,死時僵硬堅強。

    老子這句話再講人事要害,不太好理解。舉一個劉邦韓信的例子。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知道“弱者,道之用”的人事要害。

    項羽強,得天下卻寧願回故里,認為佔咸陽是“錦衣夜行”;韓信原本是項羽的人,項羽示強不用韓信。

    劉邦弱,50歲時築壇拜將,拜25歲的韓信為大將軍,在軍事方面聽韓信的,自己寧願示弱,讓韓信說了算,最後可以得天下。

    天下萬物生於有

    古今中外的思想泰斗、藝術大師和大科學家,其畢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要開啟萬物終極的大門,找到萬物統一性、普遍性、公允性的終極存在。

    愛因斯坦說:

    “從那些看起來十分不同的複雜現象中認識到它們的統一性,那是一種壯麗的感覺。”

    西方2500多年哲學史、500多年的科學史打不開萬物終極的大門,蘇格拉底將終極問題交給了神,霍金說“人類現有的世界觀不足以理解宇宙。”

    中西文明均起源於實證,沒有實證就沒有信任、沒有文明。

    西方文明是感官實證文明、機器文明;

    中華文明是修真實證文明、本原文明。

    天下萬物都是由本原造化而成的,老子在這裡用“有”字,意義為存在、為物質屬性。

    有生於無,道有混成

    有生於無,第一層意思:感官可以感知的萬物為有,造化萬物的本原為無。

    第二層意思:道者即本原,是由混沌階段發展演化而成的。

    萬物統一性是萬物的共性,而非個性。個性即可感性,可感性越強,說明個性越強。因此,可感性強者不可能是本原,因個性越強,共性越弱。

    比方說,水與火的可感性很強,個性很強,是形而下者,因此不可能是本原。

    相反,氣的可感性弱,個性弱,共性強,是天下最複雜的形而上者,是本原。

    《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感官無法感知者屬於形而上者,為道,為本原,為元氣;

    感官可以感知者屬於形而下者,為器,為形體,為皮囊。

    總而言之,老子《道德經》是全人類開啟萬物終極大門的最高思想成就。如果我們不能從元氣本原論的角度來解讀,很難理解其真意。

    [email protected]

    2019.6.2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今中外,你最欣賞的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