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
2 # 書畫大世界
我認為可以的,分析如下:
同一個人寫出來的書法作品,那麼不管他寫的是哪幅作品,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風格,排版(也就是格式),字型(指他最擅長的字型)基本上都是相似的。我們以毛主席的字型為例,可以看到,毛主席喜歡擅長行書,而他的行書千篇一律基本都是一致的。
毛主席書法1
毛主席書法2
有的書法家會出現正楷或行書甚至草書的情況,那麼臨慕這個書法家的作品我們可以循序漸進,一個一個功破,先練習他的正楷,達到一定水準後,再練習他的行書,甚至是草書,切不可以同時練,否則會全功盡棄,什麼也學不會。這裡跟你介紹的書法家,他就會正楷,也會行書,如田英章,他寫的楷書非常漂亮,但他寫的行書也不錯。因此我們可以先練習他的楷書,然後再練習他的行書。
田英章楷書
田英章行書
-
3 # 子衿書法
能同時臨摹同一書法家的不同作品嗎?
我們把任何一個古代書法家的字帖拿來進行一下對比,就會知道,他們的字型會隨著年代的不同,字形體態也不盡相同。這不是他們同時會寫不同的字型形態。而是他每個階段對用筆的方法產生了新的認識,對筆法的應用進行微調。而如顏真卿的書法,則更是由前期的精工細緻的用筆,一下轉變為樸實無華的風格。《多寶塔》華麗細緻的用筆,《麻姑仙壇記》無一絲一毫的修飾,自然樸實的用筆,若不是瞭解顏真卿書法的人,完全不會把這兩個字帖聯絡在一個人身上。我們臨帖學習,是不是要把書法家們的所有字型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呢?這就是你要問的問題核心關鍵。
書法的學習目標,不是以學成能夠模仿的像他人的字型為目標。臨帖,是學習的手段。我們為什麼要臨帖?臨帖是為了學會筆法。臨的像,說明你的筆法和字帖的主人用筆相近。你臨帖臨得很像,並不意味著你悟解了用筆原理。大部分人都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只能是專心於一體,在精臨中得到悟解。當你通解明達以後,不僅僅限於一個人的不同時期的作品。而是對同一種用筆風格所有人的字型,臨摹幾行便知其要。就能進行創作,寫出相似風格的書法作品。
-
4 # 鑑水漁翁
我也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練字,應該有老師指點的話還是一體練熟再練另一體好。畢竟人的領悟能力是有限的,你這體還沒練入門就練另一體,思路筆意會被打亂。每一體的結構運筆都不同,你兩家齊學,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練字如何判斷怎樣才算成熟?你把這體練熟到可以背臨到八分象,就是比較成熟了。可以轉另一體臨。多讀多臨,再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書寫風格。
每一門學問,都要循序漸進,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然 ,你如果有達芬奇的天才,自當別論。
-
5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臨摹一個書法家的作品時,一定要臨他的書法代表作。書法家的代表作,一定是他一生中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作品。比如:鍾繇的書法代表作是《宣示表》;陸機的書法代表作是《平復帖》;索靖的書法代表作是《出師頌》和《月儀章》;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是《黃庭經》、《十七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和《蘭亭序》;王獻之的書法代表作是《中秋帖》;歐陽詢的書法代表作是《九成宮》;顏真卿的書法代表作是《勤禮碑》、《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和《祭侄稿》;柳公權的書法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等等。在臨摹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的同時,對於他的不同作品,可參考之。實際上,人的一生只要把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代表臨摹好並運用好,就已經非常不易了。如果連一個書法家的代表作都臨不好,學不精,又學他的不同作品,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學書法,一定要學古人的經典之作,不可貪多。
學書法,最忌博而不精。說起來什麼都會寫,而實際上什麼都寫不好。
人生苦短花落去,繁華一瞬終有時。
張繼和劉文華專工隸;盧中南和“二田”專工歐楷;李剛田專工篆;孫伯翔和李松專工魏碑;張旭光專工行書,他們的做法,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6 # 閒人齋書畫
首先說書法的臨帖是為了掌握筆法,墨法及結字的方法。一個書家有一個書家的特點,書家本人在不同時期也有不時期的特點。作為一個習書者在掌握了所學書家的正楷以後,可以臨習其行書,以求循序漸進是可以的。要到一定程度,否則是不可亂來的。所謂“出帖入帖”“不可隨便易帖”!你還沒入帖就想出貼,勢必半途而廢。舉一反三,諸類旁通要到一定程度才行。我想你學一學他的出道母帖可能更有助於提高,追溯一下他的發展軌跡可能更好。個人淺見,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
7 # 鴻鵠迎罡
對於一名書法愛好者來說,當然可以臨摹同一個書法家的不同作品。因為臨摹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手段,不僅能學到書法家的用筆技巧和字型結構,以及整體章法佈局,更能透過書法線條領略到書法家的人格、情感和思想,達到提升自我境界的目的。
(麻姑仙壇記)
凡是中國歷史上留名的那些大書法家,無不是書品和人品俱佳的典範。比如,唐代書法大師顏真卿(709年——784年),職業是光祿大夫和高階將領,職位跟今天的軍長差不多,他的第二職業才是書法家,一生留下了《多寶塔碑》、《祭侄文稿》、《顏勤禮碑》等墨寶,是現代人臨摹、學習的標杆。
(多寶塔碑)
《多寶塔碑》寫於752年,共2000餘字,是顏真卿書寫了作家岑勳一篇名叫《大唐西京千佛寺多寶佛塔感應碑》的文章而得名,記載了為什麼要修建多寶塔,以及修建的過程。這幅書法作品是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他正直壯年,意氣風發,在書寫時能把個人意氣風發的情懷個大唐王朝那種積極向上的國家氣質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寬博、沉雄、穩重的書法風格。起筆時鋒芒畢露,筆畫上橫劃纖細,豎劃寬博,有極強的視覺對比,極具有書法的廟堂之氣。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寫於758年,是顏真卿為了懷念侄子顏季明因為平叛安祿山反叛而戰死沙場的悼念文章。這幅書法充滿飽滿而炙熱的情感色彩,完全是提起毛筆在信紙上抒發個人的悲痛心情,情感和氣勢自然流露,用筆一氣呵成,超越了法度,擁有極強的感染力,達到了純藝術的境地。
(顏勤禮碑)
《顏勤禮碑》書寫於779年,是顏真卿70歲楷書風格大成時的巔峰之作,書寫內容是顏氏家族的家訓禮儀。跟《多寶塔碑》比起來,此幅書法更注重用疏朗的佈局,以及圓筆和方筆兼用,來增加整體的活潑性和靈動性,把法度和個性融為一體,打破了楷書長期以來稍顯呆板、僵硬的書寫模式,是對楷書的極大貢獻。
(顏真卿)
這三幅書法雖然是同一個人書寫,但寫於不同年代,在書寫過程中,用筆、風格、品味,以及書寫時的心境完全不同,所以,就呈現出了面貌各異的書法形態,臨摹和學習它們,其實就是全面認識顏真卿人品和書品的過程。
當然,在臨摹時,我覺得按照作者的書寫年代臨摹比較好,因為顏真卿的書法水準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向上走,臨摹者也應該這樣走,否則,不容易領會。
-
8 # 快樂書法
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一定之規,盲從別人,聽信風傳,都不可取,按自已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臨摹,訓練,是見效較快的方式方法。
能不能同時臨摹同一個人不同的帖,我的體會和觀點是:
能。而且是肯定的,必須的。其原因是:
一,學習書法,關鍵是熟練掌握筆法和不斷積累字形,即結構。筆法掌握一個帖,其它的帖僅是小異,而結構的臨摹練習,一個帖上沒有多少字,不可能積累更多的結構經驗,更不能掌握結構規律,所以單單一個帖肯定不夠。
二,如果學習唐宋以前的,這些名家的帖,字數都不多,不得不從同一個人不同的帖中找字練習。
初始學習選擇一個帖為主攻方向,其它帖為參考。當臨摹主選法帖,感到視覺疲勞,感受麻木,換另一個帖練習,會有不同的感受,感悟。
元明以後的帖,如趙孟頫的楷書帖,行草帖,字的數量較多,且風格變化不大,更不存在能不能換帖的問題。
三,關鍵的問題,是看在同一個人不同的帖裡面,要挖掘點啥。筆法不熟練,就有意識的專門訓練筆法。結構,章法,墨法同理。那就不存在換不換帖的問題,而是這個人所有的帖,同類風格別人的帖,甚至不同風格別人的帖都可以有目的,有方向,有重點的選擇臨摹,學習。
化整為零,單項強化練習的方法,被實踐證明,比一遍一遍照一本帖無數遍反覆臨摹的效率高,效果好。道理上面說了,一本帖臨的時間長了,容易視覺審美疲勞,也容易感覺枯燥,麻木。
那些讓人把一本帖臨上幾十幾百遍都不變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道理。把帖上某一個字的寫法完完全全準確掌握了,臨摹了八遍十遍就辦到了,另一個字五十遍都拿不下來,那就八十遍,直到拿下為止。不問青紅的無數遍全帖臨抄,意義何在?
-
9 # 詩夜城主
俗話說“術有專攻,無論學習什麼都要一心一意,至始至終,從生疏到熟悉再到精益求精,學習書法更是如此,而且書法的“筆法、筆勢、結構”涉及面太廣泛了,要學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了,要學出一定的水平實在要消耗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作為一個初學書法的人來說同時臨摹多個書法家的作品就不好了,很簡單的道理,因為每個書法家的書法筆法、筆勢、結構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不是用技巧就能彌補的,而是相當複雜的過程,畢竟每個書法家取法前人的書法又有不一樣,而且書法家的書法風格,與書法家自身的個性、氣質、膽識、藝術素養、審美情趣、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均有密切關係,初學者同時臨摹多家書法的話,簡直就會分不清東西南北了,因為每個書家的個性都不一樣,學習書法“用心”很重要,你無法同時兼顧每個書家的習性
但是作為一個初學書法的人,卻可以同時臨摹同一個書法家的不同作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一個書法家不只是就有一種書體,有些書法家甚至是“篆隸草行楷”諸體皆善,他們學習書法時,也是同時臨摹學習五體的,學習書法是一個非常枯燥乏味的過程,只學習一種書體的話,更容易枯燥乏味,導致審美疲勞,一旦審美疲勞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了,
所以同時臨摹學習不同書體的話,就會提升學習的樂趣,就好比吃飯一樣,天天吃青菜或者豬肉就沒胃口或者營養不良了,當然了,學習書法一定要取法乎上,從最好的、最經典的、最規範的學起,學習古代書法大家的書法最合適。最主要的原因是,同一個書法家的“篆隸草行楷”五體的變化和用筆結構都是融會貫通的(書法家的性格是固定了)從書法字型演變來看,篆隸草行楷也有著緊密關係,比如,今草出於章草,章草出於隸書。
-
10 # 六品堂旗艦店
可以的。
每一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這一風格體現在他一生的書法中,並不是體現在某一個字帖裡面的。
以米芾為例,他的《臨沂使君帖》、《清和帖》、《盛制帖》、《向亂帖》、《晉紙帖》、《苕溪詩帖》、《蜀素帖》用筆結字風格都極為相近,所以同時臨摹同一書法家的不同作品是完全沒問題的。
並且同時臨摹同一書法家的不同作品還能補充這本自帖裡沒有的字形結構特徵和用筆,在相互印證中學習進步!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充分明白臨摹的目的,就是為了熟悉,記住,掌握某一書貼的特點,規律,方法為已所用。除非你有超常的悟力和記性,否則不提倡同時臨摹兩種以上的書貼。要熟悉掌握並可熟練運用一種書帖並得其精髓化為已用,必須畢五年以上的專注習練,非短期內龐雜交替可以成就。然後才可涉獵另一種書帖的臨摹。如非悟力,記性超於常人,只能似黑熊摘玉米,手摘一個腋挾一個,又摘又掉,末了一個也留不下來。
總之,無論三年五載十載,根據各人悟力記性而習,能夠脫帖寫就方為掌握一種書帖的基本方法為度。習字,是慢工出細活,出真章的長時期磨鍊功夫,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非一朝一夕可成。
以上是作為常人的個人體會。天才則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