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真誠地看著你
漢服是指各朝代漢族服飾,包括漢、唐、宋、明的服飾(元、清不允許漢人穿華麗的服飾故不提)。每朝漢服也不止一個種類。
-
3 # 黑白文史mcn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 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
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
漢代漢服的發展
漢代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明朝漢服的發展
明代女服,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釦子扣住。明代女子的妝容,一改唐代那種上翹羽毛狀的眉形,轉而推崇細長彎月狀的翠眉,化妝在精細上著眼,強調“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眉黛煙青”。
臉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胭脂,顯得溫婉秀美。這些特點從當時的後宮畫像可以看出,畫上的女子在化妝上,大多沒有規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點朱唇,再根據各人的臉形、眼睛,來畫眉毛,溫順、穩重而決不濃妝豔抹。明代女服的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下裳在明初,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
還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古代士兵寫兵與勇的區別?蒙恬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曹操看一次哭一次?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
4 # 送你1匹馬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
5 # 柔情浪子520
從漢朝到明朝,它一直被視為華夏最美的衣裳:漢服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齊腰襦裙、琵琶飛袖…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強盛,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也提升起來,一昧褒揚西方文化的公知日子也越來越難過,在國學文化興起的時代,曾被我們老祖宗視為"國之顏面"的漢服文化也再度興起。
漢服倩影
漢服、顧名思義是指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漢服的歷史並非人們認為的從漢朝開始,它可以追溯至"黃帝垂衣裳而天下自治",但受制於清朝頒佈的"剃髮易服"指令而止於清朝初期。
美麗的漢服不僅體現了中國的藝術美學,更與歷史、哲學、文學等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 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古人最為崇尚的境界是"天人合一",這種思想在漢服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漢服上衣分為四片則寓意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裳則以劃分為十二片,對應著十二月。其中圓潤的袖口,方形的衣領象徵著"天圓地方"這一概念。可以說古人將整個日月天地都藏匿於漢服之上,既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也是時刻警戒自己"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肆意妄為,做人做事須守得規矩。
漢服鑑賞
從形制上看,漢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 ( 裳在古代指下裙 ) 、"深衣"制( 把上衣下裳縫連 起來 ) 、"襦裙"制( 襦,即短衣) 等型別。其中,上 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 袍 服( 深衣) 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女子喜愛 的穿著。其中尤以深衣製為代表。
深衣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穿著該種衣服時,可以很好的擁蔽全身,將人體掩蔽嚴實,故得此名。鄭玄曰 : "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採者。"《禮 記·深衣》孔氏正義曰 :"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 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漢服的代表朝代主要為漢、唐、宋三朝,這三朝的漢服各有其特點,其發展也代表著華夏文化的變遷。
漢朝時期
漢服藝術
漢代服飾基本沿襲了秦朝的特點,以"直裾、曲裾"為主。婦女的禮服以深衣、多繞轉層數的曲裾為主,衣襟繞轉層數多、衣服下襬增大。衣服形制有:交領、右衽、胡袖,袖與下襬均有大幅的寬緣。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由於舞曲繁多,女子多愛舞蹈,故漢朝服飾流行長袖和飛帶,並在衣上加燕尾形的飛髾為飾,以助長舞者的動勢。
唐朝時期
櫻花落漢服
盛唐時期,民族融洽,人民安居樂業,文化極具開放性,據統計唐朝的歷任宰相,其中就29人是外族人士,在這種民族文化碰撞之下,唐朝的漢服也做出了些許改變。鑑於唐朝以肥為美的概念,其禮服多以低領、大袖為主,使得走動起來,衣襬蹁躚,靈動華美,這從敦煌壁畫之中可以窺探一二。
宋朝時期
漢服欣賞
宋朝是古代文化最興盛的時期,史堯弼在《策問》中認為:"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其中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受到了當時人們普遍認同,宋朝文化領域碩果,就連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都這麼評價宋朝:"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
宋朝的漢服一改唐朝華美之風,其色彩單一,但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美,設計上帶著一種別緻的淡雅、清新。流裙中間的腰帶會掛以玉環,以此來壓住裙襬,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千衣冠史,韶華壓群芳
漢服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漢服的復興亦是華夏文化復興的一個代表。從國際上來看,作為各國文化象徵而存在的民族服飾,已不單單是一件能夠禦寒保暖的外套,而是承擔了傳播與代表民族文化的肩任,比如看到和服就會想到日本、看到蘇格蘭式短裙知道英國。
相比較日本和服的興盛、南韓韓服的隆重,中國漢服的復興顯得任重而道遠。在日本的旅遊的人,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穿著和服,腳踩木屐的女子都在街上,而在中國的街道卻難見一二。
唐式漢服
乃至不少漢服圈的人都曾面對過一個尷尬的問題:當穿著漢服上街拍照時,許多不瞭解的人認為她們穿的是北韓的衣服甚至是和服,可以說漢服的文化推廣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好。
倘若祭祀祖先或是隆重節日裡,都能夠以漢服而行禮,那麼漢服的發展或許會發展的更快。
或許漢服自有不便之處,比如齊胸襦裙容易掉落,大部分的漢服裙襬過長而拖地,但是不過這種不便在文化力量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比如日本的和服、南韓的韓服也同樣面對如此問題,但其推廣卻明顯鏗鏘有力。
不管歷史如何發展,一個國家曾經最值得人們驕傲的東西都不應該被遺忘,希望有一天當身著漢服的女孩與身著現代服裝的女孩一同走在街上,不引來旁人的異樣眼光之時,漢服文化方才真正的復興。
-
6 # 物述家說
一、漢朝承襲自秦朝,更接近於最初的漢服原貌
漢服最早源於軒轅皇帝時期,當時的人們用元妃嫘祖養的蠶做出的線,紡織出精美的服飾。而從考古成果來看,商周時期就初步成型,西周時期建立了“冕服制度”,這套制度規定了周天子應該穿著的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的各位君王也遵循周朝的服飾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地方性的特色。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在周朝服飾制度的基礎上又建立了新的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以黑色為主。秦朝崇尚的是水德,周朝以火德為尊,根據五行的說法,水克火,因此秦朝可以可以推翻周朝,建立新的王朝。
秦朝的內衣以深衣為主,外穿袍服,多為大襟窄袖,腰上繫著革帶或絲帶。漢朝延續了秦朝的服飾制度,到東漢明帝時期,才制定出完整的制度。漢朝的服飾包括袍、襜褕(古代的直裾)、襦﹝短衣﹞、裙。此時還出現了褲子,形式與燈籠褲相似,並開始有襠。
二、明朝的漢服受到了元朝服飾的影響。雖然華美,卻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色。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建立的漢族王朝。在明朝建立之前,蒙古鐵蹄以軍事力量擊敗了南宋軍隊,“宋末三傑”之一的陸秀夫揹著衛王趙昺跳入海中離世,保全了南宋政權最後的尊嚴。
南宋政權滅亡之前,孛兒只斤·忽必烈於中統元年(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在燕京成為蒙古大汗,並在11年後將國號改為大元。南宋滅亡之後,元朝一統中國。蒙古人在建立政權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服飾帶到了中原地區,但元朝統治者並沒有完全逼迫漢族人穿著自己民族的服飾,因此並不能看到漢族人的墓葬中出土蒙古服飾。
明朝建立之初,雖然朱元璋的本意是希望“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但在明朝的漢服中,很多都帶有蒙古服飾的特點。例如明朝穿著的曳撒,就是元朝質孫袍的漢化產物。明朝人在質孫袍的基礎上,將服飾改得更為寬大,袖子也改為琵琶袖,更適合漢族人的習慣。
在漢服的發展歷史上,由於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漢服也曾多次融入其他民族的元素,明朝漢服只是其中一個縮影。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到明朝為止,漢服的傳承並沒有中斷,不論它融合了多少其他元素,都依然是屬於漢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
-
7 # 富強詩詞原創
漢朝也漢族服裝盛行的,漢族服裝不斷改進,創新,創意,更為多樣化漢服,到了明朝更為正宗漢服。
漢朝,唐朝都開放的,漢服盛行時期是明朝,漢服明朝最為廣泛,明朝漢服花樣多,服裝樣式多樣,明朝漢服絕色美裝,絕妙絕唱的。
總之,明朝漢服裝被認同的最為廣泛,最盛行,記載漢服樣式多,發展到今繼續更加款式靚麗漢服服裝。
-
8 # 公子講故事
漢服起源應該很早,分類也很廣。要我說,漢服的興起應該比漢朝更早。但漢朝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它讓漢人名揚天下。但漢服也不是一塵不變的,漢服也是不斷變化的,原因我們慢慢說。
漢服文化知識
漢服中交領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代表著人道,既方與正;而衣袖則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所以,領是交領(從一開始的方形矩領演化而來的)右祍;袖是圓袂收祛,都是一種圖騰,體現文化的。
漢服中最典型的是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正平直,包容萬物,體現東方之美德。
漢服的服飾特點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窄袖服飾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人穿上的胡服也不能叫漢服,或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最重要的是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性又分兩個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髮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到宋明時期,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五千年之久的時間跨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保持其主流特點不變。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在非外力的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覺察到的自然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自然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飾的傳承基礎,具有方向性。其方向,可以透過一般規律,向前可追溯源頭,向後可以預測它的發展方向。
故漢族服飾博大精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它以漢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發展演變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就是現在所說的漢服。
所以現代漢服應該定為為漢民族的禮服,深衣用於婚喪嫁娶,祭祀祭典,傳統節日,國家慶典,以及小孩冠禮和成人禮等!短褐及儒裙等為常服,用於日常生活穿。
如果說漢朝和明朝那個朝代更正統,那麼應該漢朝更正統。但用料和服適性應該是後來的明朝更優,畢競最早的漢服是葛,蔴一類的材料,只到後來棉花傳入中國,加上蠶絲的發展,才有後來的棉衣及絲綢。
-
9 # 雷州小宋
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不單單指的是漢朝的服裝,一套完整的漢服歷代的造型不太一致。
隋唐時期的風格,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漢服中融入了少數民族的元素,這也稱之為齊胸襦裙。
另一種風格的齊胸襦裙,襦裙的造型可以根據四季的變化和地點的變化,更換材質,顏色搭配,日常實用性更強。而每套造型都有自己的獨特名稱。
漢服的一種,屬於唐代造型,但嚴格來說更像宋代,半臂(你可以理解為短袖),對襟襦裙
交領漢服約起源於宋朝,而此時也透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女人開始走向大眾舞臺。
宋代,宋代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時候,也是思潮開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所以,服裝造型透著富氣。有一種富貴之氣。
宋代漢服,承接了唐朝的貴氣,加上胡風的減弱,就形成了交領,不再露胸那麼開放。
改良後的漢服,更具宋代風韻,上襦(淺藍色)注意穿的時候左外右內,下裙(米色)是齊腰裙,霜天明月,是最好的寫照吧。
唐短褙,搭配宋褲,既有唐朝的開放又有宋朝的靈秀。唐朝的長褙子加上改良的宋褲,保守與開放的並存。很適合現代的女性。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
10 # 林子說歷史
漢服是帶有我們漢族人特有的風格的服裝。可若說漢朝與明朝相較而言,到底哪個才是正宗的。
首先我個人認為它們的正宗承度,都是相同的。雖然它們因時間不同,服裝的樣式因社會發展,也有所變化。但畢竟他們都是漢人皇朝,其朝廷主要由漢族人所構成。所以我認為其正宗承度相同。
其次若從題主的角度思考,那應該是漢朝的漢服最正宗。雖然漢朝與明朝都是漢人皇朝,但題主仍然提出此問。這說明題主,應是有著濃厚的漢人情節的,這麼一個人。而漢朝又是我們漢民族形成的時期。所以題主可能認為,漢朝的漢服最正宗。
最後若從服裝特點來看,那應該是明朝的漢服最正宗。雖然漢朝是我們民族的形成期,但畢竟當時的服裝樣式還很少,材質與顏色種類也很少。而明朝是在滅元之後,為正漢家衣冠,採漢、唐、宋等漢服的優點於一身而成。所以就服裝特點來看,是明朝的漢服最正宗。
綜上所述漢朝和明朝的漢服:我個人認為正宗承度相同。若是題主的話,可能認為漢朝的正宗。若看服裝特點,是明朝的正宗。
-
11 # 曹老師xixi
何為漢服,顧名思義,漢族人的傳統服飾就叫做漢服。因此無論是漢朝還是明朝,其服飾都是正宗的漢服。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由於更替頻繁,因此新王朝在大一統之後,為肅立權威,倡導新朝新氣象,因此一般不會沿用前朝的服飾樣式,所以你會發現漢、唐、宋、元、明各朝的服飾主體各不相同,但細節上又相互繼承,因此漢服不存在統一的款式,但無論是哪朝的服飾,國家人口主體還是漢族人,服飾都可以稱為漢服。
廣義上說,清朝的漢族人服飾也可以稱之為漢服,因為首先清朝的滿服也並非無中生有,再者清朝中後期的服飾也吸取了漢服的元素,比如花型和款式(斜襟和寬袖)。如今的中山裝也可以稱為漢服,因為是漢族人發明,漢族人的服裝。
狹義上的漢服那就是古代漢族人的服裝,所以漢朝和明朝都為正宗,如果非要再極端一點,那漢朝肯定更正宗一點,明朝的服飾多少有吸取了一點蒙古服飾的元素。
-
12 # 真誠地看著你
漢服是指各朝代漢族服飾,包括漢、唐、宋、明的服飾(元、清不允許漢人穿華麗的服飾故不提)。每朝漢服也不止一個種類。
-
13 # 黑白文史mcn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 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
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
漢代漢服的發展
漢代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明朝漢服的發展
明代女服,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釦子扣住。明代女子的妝容,一改唐代那種上翹羽毛狀的眉形,轉而推崇細長彎月狀的翠眉,化妝在精細上著眼,強調“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眉黛煙青”。
臉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胭脂,顯得溫婉秀美。這些特點從當時的後宮畫像可以看出,畫上的女子在化妝上,大多沒有規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點朱唇,再根據各人的臉形、眼睛,來畫眉毛,溫順、穩重而決不濃妝豔抹。明代女服的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下裳在明初,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
還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古代士兵寫兵與勇的區別?蒙恬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曹操看一次哭一次?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
14 # 送你1匹馬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
15 # 柔情浪子520
從漢朝到明朝,它一直被視為華夏最美的衣裳:漢服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齊腰襦裙、琵琶飛袖…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強盛,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也提升起來,一昧褒揚西方文化的公知日子也越來越難過,在國學文化興起的時代,曾被我們老祖宗視為"國之顏面"的漢服文化也再度興起。
漢服倩影
漢服、顧名思義是指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漢服的歷史並非人們認為的從漢朝開始,它可以追溯至"黃帝垂衣裳而天下自治",但受制於清朝頒佈的"剃髮易服"指令而止於清朝初期。
美麗的漢服不僅體現了中國的藝術美學,更與歷史、哲學、文學等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 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古人最為崇尚的境界是"天人合一",這種思想在漢服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漢服上衣分為四片則寓意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裳則以劃分為十二片,對應著十二月。其中圓潤的袖口,方形的衣領象徵著"天圓地方"這一概念。可以說古人將整個日月天地都藏匿於漢服之上,既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也是時刻警戒自己"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肆意妄為,做人做事須守得規矩。
漢服鑑賞
從形制上看,漢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 ( 裳在古代指下裙 ) 、"深衣"制( 把上衣下裳縫連 起來 ) 、"襦裙"制( 襦,即短衣) 等型別。其中,上 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 袍 服( 深衣) 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女子喜愛 的穿著。其中尤以深衣製為代表。
深衣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穿著該種衣服時,可以很好的擁蔽全身,將人體掩蔽嚴實,故得此名。鄭玄曰 : "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採者。"《禮 記·深衣》孔氏正義曰 :"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 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漢服的代表朝代主要為漢、唐、宋三朝,這三朝的漢服各有其特點,其發展也代表著華夏文化的變遷。
漢朝時期
漢服藝術
漢代服飾基本沿襲了秦朝的特點,以"直裾、曲裾"為主。婦女的禮服以深衣、多繞轉層數的曲裾為主,衣襟繞轉層數多、衣服下襬增大。衣服形制有:交領、右衽、胡袖,袖與下襬均有大幅的寬緣。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由於舞曲繁多,女子多愛舞蹈,故漢朝服飾流行長袖和飛帶,並在衣上加燕尾形的飛髾為飾,以助長舞者的動勢。
唐朝時期
櫻花落漢服
盛唐時期,民族融洽,人民安居樂業,文化極具開放性,據統計唐朝的歷任宰相,其中就29人是外族人士,在這種民族文化碰撞之下,唐朝的漢服也做出了些許改變。鑑於唐朝以肥為美的概念,其禮服多以低領、大袖為主,使得走動起來,衣襬蹁躚,靈動華美,這從敦煌壁畫之中可以窺探一二。
宋朝時期
漢服欣賞
宋朝是古代文化最興盛的時期,史堯弼在《策問》中認為:"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其中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受到了當時人們普遍認同,宋朝文化領域碩果,就連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都這麼評價宋朝:"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
宋朝的漢服一改唐朝華美之風,其色彩單一,但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美,設計上帶著一種別緻的淡雅、清新。流裙中間的腰帶會掛以玉環,以此來壓住裙襬,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千衣冠史,韶華壓群芳
漢服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漢服的復興亦是華夏文化復興的一個代表。從國際上來看,作為各國文化象徵而存在的民族服飾,已不單單是一件能夠禦寒保暖的外套,而是承擔了傳播與代表民族文化的肩任,比如看到和服就會想到日本、看到蘇格蘭式短裙知道英國。
相比較日本和服的興盛、南韓韓服的隆重,中國漢服的復興顯得任重而道遠。在日本的旅遊的人,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穿著和服,腳踩木屐的女子都在街上,而在中國的街道卻難見一二。
唐式漢服
乃至不少漢服圈的人都曾面對過一個尷尬的問題:當穿著漢服上街拍照時,許多不瞭解的人認為她們穿的是北韓的衣服甚至是和服,可以說漢服的文化推廣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好。
倘若祭祀祖先或是隆重節日裡,都能夠以漢服而行禮,那麼漢服的發展或許會發展的更快。
或許漢服自有不便之處,比如齊胸襦裙容易掉落,大部分的漢服裙襬過長而拖地,但是不過這種不便在文化力量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比如日本的和服、南韓的韓服也同樣面對如此問題,但其推廣卻明顯鏗鏘有力。
不管歷史如何發展,一個國家曾經最值得人們驕傲的東西都不應該被遺忘,希望有一天當身著漢服的女孩與身著現代服裝的女孩一同走在街上,不引來旁人的異樣眼光之時,漢服文化方才真正的復興。
-
16 # 物述家說
一、漢朝承襲自秦朝,更接近於最初的漢服原貌
漢服最早源於軒轅皇帝時期,當時的人們用元妃嫘祖養的蠶做出的線,紡織出精美的服飾。而從考古成果來看,商周時期就初步成型,西周時期建立了“冕服制度”,這套制度規定了周天子應該穿著的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的各位君王也遵循周朝的服飾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地方性的特色。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在周朝服飾制度的基礎上又建立了新的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以黑色為主。秦朝崇尚的是水德,周朝以火德為尊,根據五行的說法,水克火,因此秦朝可以可以推翻周朝,建立新的王朝。
秦朝的內衣以深衣為主,外穿袍服,多為大襟窄袖,腰上繫著革帶或絲帶。漢朝延續了秦朝的服飾制度,到東漢明帝時期,才制定出完整的制度。漢朝的服飾包括袍、襜褕(古代的直裾)、襦﹝短衣﹞、裙。此時還出現了褲子,形式與燈籠褲相似,並開始有襠。
二、明朝的漢服受到了元朝服飾的影響。雖然華美,卻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色。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建立的漢族王朝。在明朝建立之前,蒙古鐵蹄以軍事力量擊敗了南宋軍隊,“宋末三傑”之一的陸秀夫揹著衛王趙昺跳入海中離世,保全了南宋政權最後的尊嚴。
南宋政權滅亡之前,孛兒只斤·忽必烈於中統元年(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在燕京成為蒙古大汗,並在11年後將國號改為大元。南宋滅亡之後,元朝一統中國。蒙古人在建立政權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服飾帶到了中原地區,但元朝統治者並沒有完全逼迫漢族人穿著自己民族的服飾,因此並不能看到漢族人的墓葬中出土蒙古服飾。
明朝建立之初,雖然朱元璋的本意是希望“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但在明朝的漢服中,很多都帶有蒙古服飾的特點。例如明朝穿著的曳撒,就是元朝質孫袍的漢化產物。明朝人在質孫袍的基礎上,將服飾改得更為寬大,袖子也改為琵琶袖,更適合漢族人的習慣。
在漢服的發展歷史上,由於漢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漢服也曾多次融入其他民族的元素,明朝漢服只是其中一個縮影。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到明朝為止,漢服的傳承並沒有中斷,不論它融合了多少其他元素,都依然是屬於漢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
-
17 # 富強詩詞原創
漢朝也漢族服裝盛行的,漢族服裝不斷改進,創新,創意,更為多樣化漢服,到了明朝更為正宗漢服。
漢朝,唐朝都開放的,漢服盛行時期是明朝,漢服明朝最為廣泛,明朝漢服花樣多,服裝樣式多樣,明朝漢服絕色美裝,絕妙絕唱的。
總之,明朝漢服裝被認同的最為廣泛,最盛行,記載漢服樣式多,發展到今繼續更加款式靚麗漢服服裝。
-
18 # 公子講故事
漢服起源應該很早,分類也很廣。要我說,漢服的興起應該比漢朝更早。但漢朝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它讓漢人名揚天下。但漢服也不是一塵不變的,漢服也是不斷變化的,原因我們慢慢說。
漢服文化知識
漢服中交領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代表著人道,既方與正;而衣袖則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所以,領是交領(從一開始的方形矩領演化而來的)右祍;袖是圓袂收祛,都是一種圖騰,體現文化的。
漢服中最典型的是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正平直,包容萬物,體現東方之美德。
漢服的服飾特點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窄袖服飾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人穿上的胡服也不能叫漢服,或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最重要的是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性又分兩個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髮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到宋明時期,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五千年之久的時間跨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保持其主流特點不變。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在非外力的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覺察到的自然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自然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飾的傳承基礎,具有方向性。其方向,可以透過一般規律,向前可追溯源頭,向後可以預測它的發展方向。
故漢族服飾博大精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它以漢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發展演變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就是現在所說的漢服。
所以現代漢服應該定為為漢民族的禮服,深衣用於婚喪嫁娶,祭祀祭典,傳統節日,國家慶典,以及小孩冠禮和成人禮等!短褐及儒裙等為常服,用於日常生活穿。
如果說漢朝和明朝那個朝代更正統,那麼應該漢朝更正統。但用料和服適性應該是後來的明朝更優,畢競最早的漢服是葛,蔴一類的材料,只到後來棉花傳入中國,加上蠶絲的發展,才有後來的棉衣及絲綢。
-
19 # 雷州小宋
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不單單指的是漢朝的服裝,一套完整的漢服歷代的造型不太一致。
隋唐時期的風格,經歷了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漢服中融入了少數民族的元素,這也稱之為齊胸襦裙。
另一種風格的齊胸襦裙,襦裙的造型可以根據四季的變化和地點的變化,更換材質,顏色搭配,日常實用性更強。而每套造型都有自己的獨特名稱。
漢服的一種,屬於唐代造型,但嚴格來說更像宋代,半臂(你可以理解為短袖),對襟襦裙
交領漢服約起源於宋朝,而此時也透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女人開始走向大眾舞臺。
宋代,宋代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繁榮的時候,也是思潮開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所以,服裝造型透著富氣。有一種富貴之氣。
宋代漢服,承接了唐朝的貴氣,加上胡風的減弱,就形成了交領,不再露胸那麼開放。
改良後的漢服,更具宋代風韻,上襦(淺藍色)注意穿的時候左外右內,下裙(米色)是齊腰裙,霜天明月,是最好的寫照吧。
唐短褙,搭配宋褲,既有唐朝的開放又有宋朝的靈秀。唐朝的長褙子加上改良的宋褲,保守與開放的並存。很適合現代的女性。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漢服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
20 # 林子說歷史
漢服是帶有我們漢族人特有的風格的服裝。可若說漢朝與明朝相較而言,到底哪個才是正宗的。
首先我個人認為它們的正宗承度,都是相同的。雖然它們因時間不同,服裝的樣式因社會發展,也有所變化。但畢竟他們都是漢人皇朝,其朝廷主要由漢族人所構成。所以我認為其正宗承度相同。
其次若從題主的角度思考,那應該是漢朝的漢服最正宗。雖然漢朝與明朝都是漢人皇朝,但題主仍然提出此問。這說明題主,應是有著濃厚的漢人情節的,這麼一個人。而漢朝又是我們漢民族形成的時期。所以題主可能認為,漢朝的漢服最正宗。
最後若從服裝特點來看,那應該是明朝的漢服最正宗。雖然漢朝是我們民族的形成期,但畢竟當時的服裝樣式還很少,材質與顏色種類也很少。而明朝是在滅元之後,為正漢家衣冠,採漢、唐、宋等漢服的優點於一身而成。所以就服裝特點來看,是明朝的漢服最正宗。
綜上所述漢朝和明朝的漢服:我個人認為正宗承度相同。若是題主的話,可能認為漢朝的正宗。若看服裝特點,是明朝的正宗。
回覆列表
何為漢服,顧名思義,漢族人的傳統服飾就叫做漢服。因此無論是漢朝還是明朝,其服飾都是正宗的漢服。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由於更替頻繁,因此新王朝在大一統之後,為肅立權威,倡導新朝新氣象,因此一般不會沿用前朝的服飾樣式,所以你會發現漢、唐、宋、元、明各朝的服飾主體各不相同,但細節上又相互繼承,因此漢服不存在統一的款式,但無論是哪朝的服飾,國家人口主體還是漢族人,服飾都可以稱為漢服。
廣義上說,清朝的漢族人服飾也可以稱之為漢服,因為首先清朝的滿服也並非無中生有,再者清朝中後期的服飾也吸取了漢服的元素,比如花型和款式(斜襟和寬袖)。如今的中山裝也可以稱為漢服,因為是漢族人發明,漢族人的服裝。
狹義上的漢服那就是古代漢族人的服裝,所以漢朝和明朝都為正宗,如果非要再極端一點,那漢朝肯定更正宗一點,明朝的服飾多少有吸取了一點蒙古服飾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