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一)出師無名,有人會問“匡扶漢室”不是名嗎?這個其實很可笑,漢室好好的,曹丞相也從未像演義裡一樣欺凌過獻帝,皇帝一日在位,漢室就一日為正統,就連蜀國本土民眾都不一定贊同這個說法,諸葛亮要打的就是皇帝的丞相,而且是用川蜀的稅負兵役去打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民心所背。大量川蜀人民外流到魏國甚至吳國或是少數民族的地方。

    (二)君臣異心,劉禪是對諸葛亮尊敬的很,也確實如有記載尊稱諸葛亮為亞父,那只是表面而已,因為劉備白帝託孤的時候說過取而代之的話,讓劉禪很是忌憚。因此軍政大權要分化到李嚴,費褘等川蜀名士的手裡。這點諸葛亮也看的很清楚,何況劉禪雖然沒有演義裡那麼無能不堪,但確實也胸無大志,並不想耗費國力發動對外戰爭,只想守好老爹就給他的一畝三分地。這也是為什麼讓諸葛亮打前線,而李嚴管著後方物資,要知道這兩人可是很不對付的。

    (三)國力差距懸殊,魏國擁有青州,幷州,冀州,豫州,兗州,涼州,是據著黃河流域的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涼州的馬匹也是最為精壯,人口基數也最大,徵兵量也就最大,而蜀國就只有益州,漢中,荊州一部分,兵馬糧草樣樣都不如魏國,可以說是以卵擊石的。戰爭拼的是國力,沒那麼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加上蜀國發動的是對外戰爭,前線補給線太長,蜀道之難世人都知,糧草一直都是諸葛亮難以解決的問題,木流流馬什麼的基本上沒什麼用,幾萬人的部隊供給靠著木流流馬供應,不用打就餓死了。而魏國就是在家門口以逸待勞,吃不完的糧食,所以司馬懿選擇戰略上的持久消耗防禦戰,這也算是給諸葛亮磨的沒脾氣了。

    綜上三點就能判定這場戰爭諸葛亮是不會勝的,有人說沒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戰略導致不能勝利,我想說的是,在諸葛亮的智囊團裡,子午谷不會沒人知道,這條路的險峻是人人皆知的,如果帶一直騎兵上去,估計摔死的會是大半,如果帶步兵,等你到了長安,人家的防禦工事就已經建立了,畢竟長安城的戰略地位何其的高,沒有這點預警能力,那還打個什麼仗。

    但是諸葛亮的北伐還是有很大戰略意義的,可以說是很默契的配合著陸遜在合肥發動的持久消耗戰,在魏國東西兩頭的長期持久消耗,也是維持三足鼎立局面穩定的重要因素。否則的話,估計魏國的統一步伐不會等到晉朝的建立,可能在曹瑞這一代就完成了。個人見解,不喜勿噴,喜歡互粉。

    (四)

  • 2 # 熊貓趣味三國

    一.失去荊州後每次北伐都要比原來走更遠的路,消耗比較大

    二.諸葛亮平生太謹慎,魏延的子午谷計謀如果使用了,很有可能局面就不一樣了

    三.後院起火,無論是李嚴還是後主被宦官蠱惑,都是一部分原因

    四.國力,雖然赤壁大戰後魏國損失比較大,但是根基還在,其次劉備夷陵之戰耗損了蜀國近幾年的積蓄

  • 3 # 傲嬌的小農人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極其混亂的時期之一,三國前後戰爭頻繁發生。俗話說得好亂世出梟雄,當然也會出英雄。這個時代有著三顧茅廬備受推崇的劉備,有著雄心勃勃的奸雄曹操,但最接近完美的無疑就是諸葛亮了。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完美諸葛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四句足以概括諸葛亮的一生。

    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更多的是神機妙算,可以說的上是隻手遮天,那麼在真正的歷史中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影視作品中所說的那麼神奇呢。諸葛亮在歷史上的確智慧過人,但依舊沒有幫助後主劉禪統一天下。其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中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得出如下結論。

    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華容道。諸葛亮在入四川指揮時如果當初不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可能荊州就不會丟失。他太放心關羽了,認為關羽可以守住荊州,但關羽從心裡就沒有把東吳一眾放在眼裡,他太過於的驕傲了。雖然諸葛亮有告訴他怎麼指導這次與東吳的戰爭但是他太輕敵了沒有采用諸葛亮的戰略佈局所以丟掉了荊州。荊州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它處在長江中游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有利於促進農業的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人口眾多是多方勢力都想得到的風水寶地。這裡的戰略意義也十分重大。它定位置處於幾大勢力中間,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東吳可見它的重要性。荊州的丟失也間接的導致了孫劉兩家的矛盾。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在街亭之戰中馬謖深得諸葛亮喜愛,但馬謖只是花架子比較多,只是些紙上談兵的功夫,讓他真正作戰是萬萬不行的。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別人的勸諫依舊大舉任用馬謖。諸葛亮在街亭戰役中沒有用以前的將領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是全部聽了馬謖的安排最後導致街亭戰役的失敗。毛主席這樣評論這場戰役,"初戰亮宜自臨陣。這場戰役按理來說應該諸葛亮要一直在可是諸葛亮太過信任別人而導致戰爭失利。所以這次的失敗和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的。

    諸葛亮很出名的一篇論就是《隆中對》,這是在他剛剛輔佐劉備時寫下的。但是毛澤東認為這個戰略構思是不完美的。因為諸葛亮還沒有參與到這個政治泥潭中所以他制定的目標都太過於美好了。諸葛亮一邊想和東吳交好對付曹魏,又想奪得益州和荊州,這兩件事本身就自相矛盾。你想和別人結成聯盟還想從對方處獲得巨大利益,這是不太現實的。

    毛澤東認為奪得益州荊州無疑是一個有道理的戰略方向,但是兩頭作戰真的是很困難,蜀國兵力本就不如其他兩國,這樣無異於是把自己的缺點擴大。失敗也是必然的。所以說,蜀國之敗源於隆中對,毛澤東不愧為中國偉大的領袖,他給出的幾點結論,一針見血的說出要害。

  • 4 # lin104

    孔明也知難以北伐勝利,但為了完成劉備的雄心壯志,所以多次北伐,為後人做榜樣,表率自已,就有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名句。

  • 5 # 傲視蒼穹39

    說諸葛亮是因為國力極弱、人才匱乏、地盤太小,蜀漢是沒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人很多。我只想請問一下持這種觀點的朋友;李自成在敗退於商洛山中的時候,比諸葛亮的條件如何?地盤比諸葛亮的大?人口比諸葛亮的多?比蜀漢更有錢?人才比諸葛亮多?還是軍隊比蜀漢多?都不是,而且跟蜀漢的條件完全不成正比。可是,李自成奪得了天下!

    諸葛亮失敗的原因,我的看法如下;

    1、諸葛亮在隆中,只是道聽途說一些外面的訊息,自己想當然,就自以為是。就像我們這些鍵盤俠一樣!所以,哪怕他自比於管仲、樂毅也“時人莫之許也!”即使被後人極力吹捧的《隆中對》,卻僅有少量的觀點是正確的;就是當時中原還能經營、騰挪的地盤,僅剩荊州。而劉備又正駐在荊州,加上劉表善待劉備,而劉表又沒有什麼進取之心。所以,劉備具有“近水樓臺”的便利。被諸葛亮認為;“此殆天所以資將軍”。這一點,沒有錯。可是,之間完全忽略了曹魏、東吳對荊州的態度;

    從地圖看就非常清楚;荊州的“漢上九郡”的“頭(南陽)”,已經伸進了曹魏的核心地帶。出襄樊向北,不遠就是宛城。而洛陽、宛城就是許都的兩扇大門。只要砸開其中一扇,就可以直接威脅曹魏的心臟——許都。這也是為何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嚇得要遷都的原因(七軍盡沒,曹操估計樊城必失。已經無人能阻擋關羽直逼宛城,所以害怕)。也就是說;襄陽、樊城是曹操的生死之地,一旦丟失,許都將直面威脅。所以才會盡傾國之力救援曹仁。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只分析了對劉備的好處,完全沒有分析荊州對曹魏的重要性。

    其次;江東的所謂“六郡八十一州”,實際上非常的侷促。荊州中部處於江東的上游、正西面,而荊州南部處於江東的西南面,是江東側後最薄弱的地方。並且,江東能倚仗的,無非是長江天險和他的水軍。但荊州南部卻在長江以南,唯一可倚仗的長江天險對荊南毫無作用,陸戰一直是江東的短板。如果荊州是掌握在某個雄主手上,江東將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所以,荊州更是東吳的生死之地。而諸葛亮對此沒有半分認識,只是片面的追求“東和孫權”。試問,如果諸葛亮自己是處在這樣的境地,他能真心的和劉備結盟嗎?所以,他對孫權對於荊州的必得心態,是極大的漏招。由於諸葛亮的漏算,而劉備又很相信諸葛亮。所以,嚴格的執行著他的“東和孫權”,以至於對荊州沒有做出任何的防範準備及措施。甚至漢中戰役後,去急著搞他的自立漢中王去了。完全忘了;荊州還有一個人在前線為他拼命。此時劉備最應該做的;就是立馬將原荊州兵起碼還回去一半,並派出得力大將趙雲、配上黃權以及原從荊州帶走的幾名戰將(關羽手下幾乎沒有戰將),率軍回荊州去填補關羽出征後的空虛。

    2、劉備徵漢中時,曾要求諸葛亮速發援兵增援,所謂“救兵如救火”。可諸葛亮不但沒有立即發出援兵,還要去問楊洪要不要增援漢中。完全不知道漢中對西川有多重要!這些事件,也是劉備一直否定諸葛亮軍事才能的原因。

    3、一伐前,孟達和李嚴聯絡要反正歸漢。諸葛亮明知司馬懿會不經請示,很短的時間就能趕到上庸平叛。卻完全沒有考慮去救援!史上對此事的評價是;孟達反覆無常,所以諸葛亮不願救援。不知道這是不是諸葛亮的真實想法,如果是,那諸葛亮不但不是什麼軍事家,簡直可以說連起碼的軍事常識都沒有。看看上庸的地理位置;東出不遠就是襄陽,而襄陽是位於漢水的南岸,對曹魏來說,襄陽是非常不好守的。順漢江而南下,是荊州的中部;既可支援荊州的攻防,又可支援從西川順長江而下的水軍。西可遮蔽漢中的東面,向北即可直入武關(劉邦滅秦時,就是打不進潼關,轉從武關而入滅掉秦朝的),從背面奪取潼關。所以,上庸的戰略位置,甚至重於荊州。而司馬懿用了八天趕到上庸,孟達還堅守了16天。如果不是他的外甥出賣他,司馬懿能否打下上庸都難說。漢中到上庸,約八百漢裡不到。順漢江而下,最多也不過一週時間就能趕到。如果派出的大將得力(例如魏延或李嚴),與孟達裡應外合,還很有可能全殲司馬懿這支快速縱隊。即使孟達不值得救,上庸可是個軍事要地,得到後再設法除去孟達亦未嘗不可啊!可是,這麼重要的地方,諸葛亮卻輕易地放棄了。十二分的可惜!

    4、一伐的出祁山,是諸葛亮第一次領兵與敵正規軍作戰。安排一個從未獨立領兵打過大仗的老將趙雲去當疑兵也就罷了(其實趙雲的能耐是衝鋒陷陣,統兵非其所長);還一意孤行,安排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馬謖為先鋒大將。三個主將,都是“第一次”。所以,當先鋒馬謖失街亭後,就有點慌神了。也不顧自己的兵力兩倍於張郃的優勢,就倉皇撤軍了!到手的三郡也不要了,僅遷走了西縣千餘戶。如果鎮定點,像王平一樣,以疑兵震懾住張郃,也足夠時間把三郡的人都從容的遷回漢中也好啊,也算不虛此行吧?

    5、其實,從一伐開始,他治軍嚴明,可練兵卻不怎麼樣;表面上看。諸葛亮出兵時“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可遇到困難,就為鳥獸散去。馬謖軍的散去,和關羽軍的散去是完全不同的;關羽的軍士都是荊州人士,荊州已經被呂蒙奪得,並有意控制了荊州軍的家屬。家屬安危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再厲害的人也無法控制軍心。而馬謖的軍士都是蜀人,家屬安若泰山,僅僅因為斷了水源,就作鳥獸散。試想,如果韓信伐趙的時候,他那兩萬新招的烏合之眾,在背水為陣敵人攻擊的時候也作鳥獸散,後果是什麼?所以,諸葛練的兵,說得不好聽,他那個“戎陳整齊”就是“驢糞蛋子表面光”而已。而對打正規戰,他實際上還是個門外漢。所以才會先鋒一敗,就倉皇失措。所謂“將熊熊一窩”,他的一伐已經非常形象的詮釋了這句話的精詣!他是被張郃嚇退的!這樣的兵,這樣的將,怎麼可能“北伐勝利”?

    6、再說人才的運用;在諸葛亮掌軍的整個時期,卻剛好是曹魏人才最青黃不接的時期。曹魏的一班老將,幾乎是和張飛、馬超前後腳去世的。僅剩張郃一人,之後就是曹真、司馬懿在襄陽一線、曹休在合肥一線。重點在防陸遜、孫權。另外還有一個郭淮在西面關中、涼州一帶。東北的遼東還沒有什麼名將去防。此時的曹魏,除了這幾人之外,幾乎無將可用。戰將更是捉襟見肘;連名不見經傳的郝昭、王雙都拿出來作為大將使用了,足見曹魏人才之匱乏!但是,曹魏的敵人,卻有三個之多,需要三面作戰。而蜀漢僅有曹魏一家敵人,還有盟友東吳的幫助。

    而此時的蜀漢,卻可說是人才濟濟;魏延、李嚴、姜維,此三人均是帥才,上陣能殺敵,帷幄能用兵,智勇兼備。第四次北伐,魏延率高翔、吳班,就把司馬懿的主力打得灰頭土臉,損失無數的大敗而逃,從此再也不敢出戰。李嚴僅數千人,卻輕易的平定成都數萬人的叛亂,劉備託孤委以“管內外軍事(劉備的眼光,三國中只有曹操可與媲美)”。姜維獨力支撐,力抗曹魏的郭淮、鄧艾、鍾會、王經、陳泰,雖然戰績勝負參半,卻是處於進攻的態勢。這些足以證明此三人均是帥才。而且,馬謖雖然失了街亭,卻具備能成長為大將的潛質。大將、戰將就更多;陳到、陳式、吳懿、廖化、馬忠、王平、鄧芝、李恢、高翔、張裔、張嶷、張翼、高翔、關興等等一大堆驍將智將,連孟達、劉封都是諸葛不要的。人才之多,遠不是曹魏能比的。

    再對比一下各人的能力;諸葛亮因初率大軍,經驗不足,開始的時候可能稍遜於曹真(對曹真兩戰兩敗),但對司馬懿時,已稍勝半籌(諸葛邊打邊學,打一仗進一步。第五次北伐時,真正找準了擊敗強敵的策略——屯田於敵國,可惜醒悟太晚)。魏延與曹真、司馬比,至少是在伯仲之間。李嚴不好說,他沒有領兵對抗過曹魏大軍。但從劉備的託孤看,應該也相差不大。郭淮、張郃不是魏延對手,姜維對付他們,還是有勝算的。王平兩次令張郃吃癟(街亭、南圍),也不下於張郃。吳懿曾擊敗曹魏的後將軍費曜,也是大將之才。馬忠、廖化、鄧芝、李恢、張裔、張嶷等等,均是能獨當一面之大將。曹魏此時,還真沒幾個拿的出手的人才!

    如果諸葛亮以蔣琬、董允、費褘、向寵等組成後方核心班子,留守成都輔佐劉禪,協調各方。諸葛自己以魏延、李嚴、馬謖、楊儀組成前線指揮部(北伐核心領導小組),諸葛自己率軍四萬坐鎮漢中,負責制定戰略規劃、糧草後勤,則前方不會缺糧(劉備時期,就從來沒有缺過糧,這就是諸葛亮的功勞)。附以趙雲、陳到各率萬人,作為兩路大軍的隨時接應(此二人對此駕輕就熟)。以魏延(配姜維、吳懿、陳式、廖化、鄧芝、張嶷、關興等)為主力,率軍八萬,或出祁山、或出褒斜道。以李嚴(配馬岱、王平、馬謖、李恢、張翼等)率軍四萬為副攻。當主力出祁山時,李嚴出褒斜道或陳倉,牽制關中魏軍。是牽制,必須拖住關中魏軍。不是像趙雲那樣,僅作為疑兵使用。如果魏延主力出褒斜道,李嚴就率軍走子午谷,不是圍長安,而是直插潼關,截斷中原的魏軍。但此計只能用於曹魏“略無備預”的第一次北伐。之後,如果主力出斜谷。李嚴就應攻擊陳倉,以分敵勢。之後不急於求成,學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在魏國境內建立根據地,屯田,教化及不時的向周遭蠶食。魏延、李嚴等,均是身經百戰的智勇之將,戰場機會的把握能力遠勝諸葛亮。這樣的兩路出擊,效果會比他自己率軍出征好得多。這就叫“揚長避短,合理用人。令屬下人盡其才”。這樣安排,奪取關中機會是極大的。關中一失,涼州這塊不可能成為飛地繼續歸屬於曹魏,或可傳檄而定!

    很多人說,蜀漢滅亡時,僅有總兵力十萬二千,哪有這麼多兵力?那就看看《諸葛亮集》的“為後帝伐魏詔”的敘述吧;“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伐,除患寧亂,克復舊都,在此行也。”這是諸葛亮移駐漢中時所率的兵力;足足20萬人。這是《諸葛亮集》的記述,應該不會假吧?這麼多大將、猛將,如此雄厚的兵力,還被說成是“危急存亡之秋”,不知根據是什麼?曹魏此時雖然總兵力約50餘萬,表面上多於蜀漢,可曹魏僅靠這點兵力,卻要在廣袤的九個州的土地上來回調動,品字形的三面作戰。打過群架的人就會知道;對手品字形包圍你時,你怎麼防守?如果都在前面攻擊你,那還好對付一點。而蜀漢只需一面作戰,還有幫手。到底誰的人才多?誰的兵力更充分?

    而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是用人不當、安排不當、邊打邊學而空耗費了光陰所致。主要原因還是在諸葛亮本人身上,並不是客觀條件有多麼的嚴酷,而令他功敗垂成!

  • 6 # 明心見性3032

    戰略思維錯誤,在國力,人口,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採用常規戰術基本無取勝希望。蜀國要想戰勝曹魏,只有在武器上實現跨時代大突破,例如製造出初級火器。以火力優勢抵消曹魏兵力優勢。就像機槍終結了騎兵,坦克終結了塹壕,艦載機終結了大炮鉅艦。漢代已有火藥雛形,以諸葛亮的才智花十年間就可能發明碾壓那個時代的初級火器,而不必飛蛾撲火,在巨大的消耗戰中走向滅亡。

  • 7 # 自家講譚

    一個像隆中對這樣宏偉大戰略目標,要取得成功,必須要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地利:從關羽丟失荊州以後,兩線出擊的計劃其實已經不可能實現。想以一州之地,抗衡中原已經是難上加難,甚至北方都已經對諸葛亮不特別在意,而是把主要防禦方向轉向東南,這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夠稍微佔點便宜的原因。

    人和:同樣由於孫權奪取荊州,孫劉聯盟早已名存實亡。就孫劉雙方而言,任何一方如果想向北圖謀,都必須有另外一方做外援。既然外援已不可得,那麼雙方都只能憑自己的地理(蜀漢的蜀道難,東吳的長江險)勉強防守。

    天時:這才是諸葛亮一直在等的東西,只要曹魏的政治局面出現大的動盪,西蜀和東吳才會有趁火打劫的機會。換句話說,曹操的死亡就是他們最大的機會,無奈曹丕和曹睿同樣相當優秀,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太謙虛了。其實在統治能力方面,曹丕和曹睿都要優於孫權。而諸葛亮的生命實在太短,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等到這樣的機會。

    而為了自己對劉備的承諾,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以攻為守,諸葛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率領有限的力量去刷怪,去完成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一代戰略大家,在戰術上的成績卻是不怎麼樣,這大概是由於他的天性太過謹慎,而他本身就是身家最少的一方,自然就不能加註,因為害怕一次把本錢輸光。

    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或者說諸葛亮式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 8 # 柿正紅

    蜀僅一州,魏有九州。人口、兵力、糧草,天壤之別。以一州伐九州,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而且與《隆中對》兼有荊益二州,待天下有變再出擊,自相矛盾。

    劉備時期,諸葛擔負後勤內政或參謀工作,從未排諸葛領兵打仗,因為諸葛沒有軍事指揮能力。劉備託孤時委任李嚴主管軍事,諸葛仍是主管內政,後李嚴被諸葛治罪排除。

    事實證明,諸葛5次北伐,敗多勝少,軍事指揮並不成功,無功而返,白搭百姓性命。

    然而,透過北伐,諸葛不僅掌控行政權,更掌控了兵權。“事無鉅細,鹹覺於亮”。行政及軍事各大小部門,都是諸葛任命的官員,皇帝劉禪完全被架空。最終權傾朝野,號令西蜀,凌駕劉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蘇明玉,被自己的親哥哥打了,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