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lue1223

    看過很多藝術家的生平,創作的介紹,包括畫家、音樂家、作家。好像都有一個共性,他們大部分有激情的作品,往往都是在出名之前,或者生命中困難的時期做的作品。反而等出名了,生活很安逸後,創作激情反而沒有了,或者開始附庸風雅,開始世俗了。(也不是全部,很多藝術家在功成名就之後,也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經歷!)

  • 2 # 藝曲成名趙新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認為藝術是要為大眾服務的,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能夠迎合大眾審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總有那麼些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藝術家,不肯放棄自己的美學思維,要麼就是來不及成名便無人問津;要麼就能在爭議聲中佔得一席之地,甚至引領新的審美潮流。

    吳冠中先生有過這樣的描述:回到學院,每當看到同學揹著畫夾畫箱出門,就總感覺他們都要到廣場上賣畫去。那滋味讓我很難受……我覺得,藝術並不是我想象中那麼高貴,藝術應該是人民的,大眾的。

    能迎合大眾審美,便規避了很多風險,增加了功成名就的機率;反之則無異於選擇了冒險,需要更多的勇氣。

    先舉個大家最熟知的例子,田英章先生能夠創下一個“書法帝國”,主要就是憑藉規範美觀的田楷能夠迎合大多數人(尤其是沒什麼功底的書法初學者)的書法審美習慣。而被田氏兄弟針鋒相對的所謂“醜書”,由於在審美思維上與大眾格格不入,其作品只要在網上一露面,迅速就會淹沒在浩瀚的口水中。

    雖然也有一些醜書名家在主流書法界佔據了重要位置,諸如王鏞、沃興華、王冬齡、曾翔、何應輝等醜書大咖,無一不是功成名就,風光無限。但是,這些醜書名家雖然很打眼,卻只能說是醜書大軍中的幸運兒,一般人想要憑藉醜書名利雙收,就算不是痴人說夢,也是難度極大。

    這樣的例子在美術界也極為常見,在寫實主義油畫幾乎佔據壟斷地位的時期,印象派畫家的異軍突起殊為不易。現在誰都知道梵高是個印象派天才畫家,其作品屢屢賣出天價。但是梵高生前卻賣不出一幅畫,連最基本的生活開支都要靠他當畫商的弟弟接濟。可見,在印象派油畫作品還不能為一般人的審美習慣所接受的時候,實在難以找到立錐之地。

    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創造立體主義的畢加索。雖然畢加索的作品也並不能迎合大眾審美的習慣,就算是現在,也有很多人是衝著他的名氣才看重其作品,但是畢加索一直享受著成功帶來的豐厚回報,日子過得相當愜意。

    由此可見,如果你的藝術作品能夠迎合大眾審美的習慣,無疑就會規避不少陷入絕境的風險,就算不能鶴立雞群,自保還是無虞;但是,如果你不肯放棄自己違背大眾審美習慣的藝術追求,無疑就是選擇了更大的風險投資,成功與否,只能說三分靠打拼,七分天註定。

  • 3 # A布衣居士A

    藝術本身就需要全神貫注,拋九取一。迎合大眾會分散很多精力,且吸取大眾的東西多了,就不能打造奇特的自我。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打造自我的藝術之路上一一都是孤獨的。

    我孤獨,我有夢; 我孤獨,我有志; 我孤獨,我在前進的路上永不停息。

  • 4 # 知不足書齋

    一直以來,我們都堅持藝術應該為公眾服務,否則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因此,迎合大眾美學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總有一些獨立創新的藝術家,他們拒絕放棄自己的美學思想,或者他們沒有時間就不想成名,或者他們可以在爭論中佔據一席之地,甚至引領一種新的美學潮流。

    吳冠中先生曾經說過,當他回到大學的時候,當他看到同學們揹著畫櫃出去的時候,他總是覺得他們要在廣場上賣自己的畫。那種味道讓我覺得不舒服…在我看來,藝術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高尚。藝術應該屬於人民和公眾。為了迎合公眾的審美觀,它避免了許多風險,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相反,它與選擇冒險沒有什麼不同,冒險需要更多的勇氣。為了給大家以最著名的例子,田英章先生創造了一個“書法帝國”,主要是透過標準化和美麗來迎合大多數人的審美習慣,特別是書法基礎不好的初學者。但是,田氏兄弟所謂的“醜書”,即針鋒相對,在美學思想上與大眾格格不入。只要它的作品出現在網際網路上,它們很快就會淹沒在巨大的唾液中。一些著名的醜書法家在主流書法界佔有重要地位,如王榮、沃興華、王東陵、曾翔、何應輝等大丑書館,但都是成功的,風景無限。然而,儘管這些名人的醜書非常引人注目,但只能說他們是醜書大軍中的幸運兒。普通人即使不是白痴,也很難憑藉難看的書而名利雙收。

    這種例子在藝術界也很常見。在現實主義油畫幾乎佔據壟斷地位的時期,印象派畫家的出現並不容易。如今,大家都知道梵高是一位印象派天才畫家,他的作品多次被高價出售。但是梵高死前不能賣畫。即使是最基本的生活費用也要依靠他的弟弟,他是個畫家。顯然,當印象派油畫不能被普通人的審美習慣所接受時,很難找到一個立於圓錐之上的地方。另一個例外是畢加索,他創造了立體派。雖然畢加索的作品不能迎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即使是現在,也有很多人根據他的名聲來評價他的作品,但畢加索一直享受著成功的豐厚回報,生活是相當愉快的。

  • 5 # 藝術狂人2

    藝術家,比如畫家,個人拙見,不僅僅是擁有成熟畫技的人,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的思想,思維往往是標新立異,與普通人背道而馳的,往往是不被常人所理解的

    但是如果在藝術創作中,如果創新的話,又會被大眾不理解,甚至會遭到大眾的嘲笑,譏諷

    所以藝術家不能時刻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大眾也不一定能理解藝術家的思維,藝術家的智慧和創意

    如畫家倫勃朗創作《夜巡》時,訂單是阿姆斯特丹的射擊手公會,16名軍官向畫家訂做的集體肖像畫

    每一位軍官都希望畫家把他們按照各自身份和軍階都正面畫在畫面上

    而畫家卻打破了平衡,選擇一兩個隊長為首領的構圖,而且畫中人物放在不同空間層次,塑造主次之分,有些人甚至被放在陰暗角落

    這幅《夜巡》完成之後,遭到了射擊手公會的反對和拒絕,最後訴諸法律,畫家退還訂金

    這幅《夜巡》是畫家人生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一個畫家,堅持自己忠於藝術,忠於自我的精神, 同時又在不被世俗,不能滿足世俗需求的無奈與矛盾

    藝術家,比如畫家,如果要創造經典藝術品,必須承受孤獨,必須承受常人不能理解的寂寞和孤獨

    畫家莫蘭迪的一生,簡樸而寧靜,孤獨地守著自己的藝術,守著自己畫室的靜物罐子,淡泊名利,他把自己的繪畫藝術當成自己的生活,當成自己的情人,妻子,他一生深居簡出,給大家帶來了寧靜,安寧,質樸的高階灰色調

    梵高,一生都是一個孤獨的苦行僧,從沒參加畫展,沙龍,哪怕食不果腹,窮困潦倒,依然在堅持畫畫,甚至被世人嘲笑成瘋子

    米開朗基羅在創作大型壁畫《最後的審判》時,畫家把兩百多個裸體巨人塑造得栩栩如生,開創把宗教人物畫成裸體形象的先例

    但是該畫引起羅馬成轟動,教皇說教堂不能放裸體壁畫,於是命令米開朗基羅的弟子,給裸體畫像畫上了衣服

    所以藝術家,比如畫家,對於繪畫藝術的創作,必須是孤獨的,才能創作驚世核俗的畫作,同時畫家也是不被大眾理解,甚至創新的舉動還會被嘲諷,所以說畫家不能隨時刻意迎合大眾,不然創作不出屬於自己原創個性的畫作,同時大眾也不能理解藝術家奇特的思維,創新的意識,甚至超前的創作

  • 6 # 詩夜城主

    一直以來,人們對“藝術家”都充滿著崇拜敬仰,那是因為藝術家可以創作出非常優秀經典的藝術作品,而且藝術家的藝術文化素養及道德情操是人們學習的榜樣,問題來了:有一些藝術家總是孤獨,為何他們就是不肯迎合大眾呢?

    有一些藝術家總是孤獨,他們就是不肯迎合大眾

    開篇簡單對“藝術家”的形象誇獎了一下,的確,本身也存在這樣的事實,當然了,現在人們對藝術家並不感到好奇了,因為藝術形式的改變,藝術家就是對周圍事件作出反應並把這種反應放到他自己的“創作”中去的人,或者說,是那些能夠把自己的內心實在和自我想象現之於形體的人,

    但由於人人都能感知日常的現實,而且人人都有自我想象,所以,我們就常常可以把自己和藝術家等同,即便如此,每個人的性格脾氣都是不一樣的,而不能因為是藝術家的身份,就非得要活潑開朗或者說沉默寡言,那麼,有一些藝術家總是孤獨,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之所以有些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不肯迎合大眾,原因是藝術家有意打破傳統風格,開宗立派,從而創作出讓人無法理解、不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其結局下場要麼“死”了,要麼“活”的精彩,功成名就了;至於怎樣的藝術會“死”,怎樣的藝術“活”出精彩,說來話就長了,

    比如,像梵高那樣的藝術家,其作品既不迎合大眾,性格又不討人喜歡,也就是不會阿諛奉承,導致創作了一輩子,都碌碌無為;像畢加索那樣的藝術家,其作品雖然不迎合大眾,但他在為人處世,社交方面,情商很高,直白點就是畢加索會懂得去營銷自己的作品,自然而然畢加索就成功了。

  • 7 # 燈影書畫

    的確,在藝術史上,從來不缺少孤獨的藝術家。

    比如維米爾,這個十八世紀的荷蘭畫家,在當時洛可可主義畫風盛行之時,他卻一生醉心於民俗和靜物繪畫創作,甘於默默無聞的生活。直到他辭世近200年,維米爾精湛的藝術技法和作品價值才被世人發現。

    比如庫爾貝,在當時學院派主導的法國畫壇,他從不趨炎附勢,寧可忍受排擠和孤獨,也只畫“自己眼睛裡看到的”,成為獨樹一幟的偉大現實主義畫家。

    比如格維德,在唯美主義遭受冷落時,孤獨壓抑鬱鬱而終卻也不肯改變自己的藝術信仰。還有費洛伊德,不管繪畫物件是誰,都固執堅守自己的創作理念。還有梵高、高更、圖特南等等。

    畫家的孤獨與其藝術風格的個性化有著很大的關係。因為畫家要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靠的不僅是嫻熟的繪畫技法,更要靠獨立的藝術思想和超凡的審美眼光。當畫家的審美理想與現實人們的審美習慣不相一致時,很多畫家寧可選擇孤獨選擇受人冷落卻不願意改變自己而迎合世俗。

    後印象主義繪畫大師梵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梵高精湛的畫技在當時完全可以創作出一些為人們接受能夠賣出去的畫作,但這不是梵高想畫的。他寧可忍受孤獨忍受貧窮也要堅守自己的藝術理念,這就是他的藝術世界,也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但也正因如此,梵高才能創作出超凡脫俗的經典藝術,成為藝術史上的絢麗瑰寶。

    對於有些藝術家的孤獨、個性和不肯迎合大眾,常人有很多不理解。但對於藝術家,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在藝術家看來,孤獨寂寞並不可怕,不迎合大眾也不十分要緊,最重要的是創作出有獨立思想有審美境界有藝術價值並屬於自己的藝術作品,除此,其他都可以不作計較或忽略不計的。

  • 8 # 鴻鵠迎罡

    藝術是一門高雅的精神活動和腦力勞動,是藝術家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向人們解答世界奧秘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家透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和什麼情趣可以引導人類精神文明,被稱為人類精神的導師,因此,藝術家歷來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群體。

    真正的藝術家,從來都是孤獨的,為了藝術創作,他們始終要跟現實生活保持一定距離,是因為藝術創作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需要豐厚的知識儲備,需要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更需要持之以恆的毅力,藝術家為自己創造這些有利條件,無法得到別人的幫助,只能自己去獨自追逐。

    藝術家在追逐過程中,自己的境界會越來越高,遠遠超出了普通大眾,就像一個人盤登上了高峰,高處不勝寒,因此,他時刻是孤獨的,在孤獨中,他才能心無旁騖。

    如果一名藝術家老是身處鬧市,能聽到各種吵雜的聲音和不同意見,反倒會讓自己失去主見,肯定會影響個人的藝術思考和創作。

    藝術家不肯迎合大眾,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藝術家要對藝術保持一顆純粹的、敬畏的心,並帶著這顆心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調動自己的藝術激情,幫助自己完成藝術創作。在藝術創作中,心裡越是單純,越是沒有雜念,就越是容易創作出格調高雅的作品。

    二是相對於藝術家來說,普通大眾的審美水平和知識修養並不高,大眾喜歡的未必就是藝術家喜歡的。大眾由於審美修養有限,往往會把一些甜俗的,平庸的,大眾化的東西認為是美的,而藝術家不會這麼認為,可能會認為曲高和寡的東西是美的。

    從歷史可以看出,那些真正有成就的藝術家,藝術思維往往具有超前性,遠遠超越大眾很多,到很多年以後,隨著大眾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才會逐漸認識到藝術家的價值,關於這一點,後印象派大師梵高就是很好的例子。

  • 9 # 藝明書畫

    但凡真正喜歡某一類東西的人,都不喜歡其他東西的話題!

    普通人,之所以這也喜歡,那也喜歡,都不是真喜歡,都不是痴迷,都是這也行,那也行,什麼也不行,不精。因為博而不專,所以與很多人有共同語言。

    真正的藝術家不同,他們往往是沉浸在某種自己萬分喜歡甚至說狂熱的愛著的藝術中不觀自拔,任何題外話都是浪費生命,他們甚至只會他的藝術,除此,他們就是白痴,瘋子,精神病,他不屑顧人,人也不屑顧他,曲高自然和寡,不孤獨才怪!他們追求的高度就在他們自己的眼前,旁人看不見,看不懂,讓他們反過來為了大家看懂去改變方向,談何容易!這樣那樣藝術家在專業上往往是成功的,在生活上必然是困頓的!徐渭、梵高、八大等無數藝術家無一不是!

    兩為方針是政治的需要,統治的需要,戰爭的需要,歸根結底並不是只是藝術的需要。真正的藝術是需要高度中的高度極端的高度,很難被大眾反接受!為了國家、民族、革命的需要,有些高階藝術家也的確嘗試雅俗共賞的藝術為人民服務,但那得到的是世俗的榮耀與物質的豐富,註定高度受限!這就是說實話!

    追求真正的藝術就是按著自己的喜好,不數攀登!

    追求現世的舒服,可以迎合大眾的口味!沒有對錯,只有結果有同!

    說得不好,請大家多批評!

  • 10 # 黃智637

    藝術是用美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是藝術家用辛勤的汗水澆築藝術的碩果,體現出藝術家所付出的思想情感、豐富的創造力等。藝術家所從事的職業是一般人很難承受住的專業,一般人認為藝術家總是神秘而孤獨,不肯迎合大眾,這只是看到表面現象,他們根本不瞭解和不理解藝術家這種行業的特殊性。

    二、藝術家在工作之餘,習慣於單獨逛街購物,爬山涉水,旅遊悠閒,很少與人交往,不肯迎合大眾的思想觀念和興趣愛好,讓大眾總覺得藝術家高傲而孤獨,不可理解。藝術家看似孤獨,其實藝術家內心充滿著火熱般的熱情,有著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之情,為人們提供藝術作品的精神享受。

    三、藝術是難度很大的創造勞動,耗費藝術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是大眾難以體驗出的腦力勞動。藝術家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既有創作時的孤獨,又有生活中的幸福快樂。對於大眾來說要體諒藝術家的處境,要尊重和敬畏藝術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橡皮泥簡單猴子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