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歲1148858845
-
2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答案是沒戲,放在這麼一個偏執的皇帝手裡,再來一打名臣名相也會讓他全部毀掉,大明仍然會亡得稀里嘩啦。
試看崇禎的“遺詔”(出自《明史》的版本,因為流傳的有很多版本):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李自成在《登極詔》中說明朝“君非甚暗,臣盡行私”;清人張廷玉主編的《明史》對崇禎帝蓋棺定論:“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
崇禎皇帝固然是至死不悟,不肯原諒他的文武臣工,認為自己只是運氣不好,並非真正的“亡國之君”。和不肯過江東的西楚霸王一樣,至死堅持認為“非戰之罪”。而李自成樂得對其同情一番,以表示對臣子的儆誡;清朝是打著替大明覆君父之仇入關的,對崇禎也多所迴護。史學家由此歷來也多有同情、惋惜。
應該承認,崇禎是個勤勉奮進、果斷幹練的皇帝,有中興大明之志向,無荒淫懈怠之癖好,在明朝諸帝中,崇禎的個人操守堪稱優秀。但與之而來的,崇禎也有著致命的性格軟肋:多疑、偏執、剛愎、自我、吝嗇、短視,這些缺點(“負能量”)綜合起來,頓時壓過優點(“正能量”)一頭。朱由檢在執政17年之後,終於不堪內憂外患,只能選擇“君王死社稷”這一條路。
這裡有一份名單,都是他所殺的著名大臣。
楊鎬,兵部侍郎,崇禎二年因薩爾滸戰敗被殺。
劉策,薊遼都御史,崇禎三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袁崇煥,督師,遼東巡撫,崇禎三年1630年以通敵罪名被殺。
孫元化,巡撫都御史,崇禎五年因遼東戰事失利被殺。
楊一鵬,漕運總督,崇禎七年因鳳陽被農民軍攻破被殺。
熊文燦,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崇禎十三年因招降張獻忠、羅汝才失敗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33個總兵(相當於省軍區司令)。
鄭崇儉,三邊總督,崇禎十四年因剿農民軍不力被殺。
薛國觀,內閣首輔,崇禎十四年因勸捐軍款被殺。
陳新甲,兵部尚書,崇禎十五年1因洩露與滿清議和的訊息被殺。
周延儒,內閣首輔,崇禎十六年因貪汙、謊報軍情被殺。
……
如果崇禎是個不理朝政的“昏君”,可能情況會好一點,因為他放任不管,臣下反而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工作。同治中興的曾左李張諸臣,正是因為慈禧太后予以充分的信任,施政有足夠的騰挪空間,才能夠成其功業。但是崇禎偏偏要做“明君”,事無鉅細親自過問,臣下處處受制,難免礙手礙腳,如果臣子既熱血又天真,輕信皇帝的許諾,成功倒還好說,若是失敗,在嚴苛問責機制下要找一隻替罪羊,自然只有死路一條。而崇禎皇帝已經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曾國藩諸人在崇禎手下,要麼噤聲不言明哲保身,要麼動輒得咎身敗名裂。所以,得出最開始的那個答案,一點都不奇怪。
-
3 # 史可見證
明未,明朝固有問題已經根深蒂固。
比如數萬皇族的供養負擔、比如開國之初所制定的不合理的稅收制度等由明太祖所制定的不合理的方面,都因涉及利益者太眾,即使是皇帝想改也是無能為力。這才是張居正改革有亡政息的根本原因。
另外軍屯制的失敗,也使明朝不得不採用幕兵制,宣告了朱元璋“不花一文而養軍百萬”的理想主義治軍方針徹底失敗。這也使軍費開支中僅軍餉這一塊就成為了明朝政府必須面對的財政支出。
而官紳又利用明朝對有功名的讀書人及文官的相應減免政策,上下勾結、偷機專營基本上人人都不負擔本應負擔的大量賦稅 而是轉嫁到自耕農身上。自耕農為避免本不應承擔的能夠破家的賦稅,許多人不得不以詭寄方試閤家全產的託避於官紳名下,這樣就可以給所詭寄家主交些費用後即可不用承擔國家賦稅。這就使得真正承擔賦稅的田畝數越來越少。
同時明朝的商業也主要為仕紳所把持,朱元璋原本規定的微薄的商稅在明末自私自利士大夫的妄言之下也讓天真的祟禎給取消了減免了大頭。
正因上述原因,祟禎年間加上加徵的“三餉”年財政收入也不過兩千多萬兩。以如此少的財政收即要養數萬皇族、又要應對與滿族的長期戰爭、還要面對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的特大災荒因無政府力救助所產生的流民大軍。最後明朝因財政徹底崩潰,而走向了滅亡。
這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明未也決非沒有能臣,比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能力不差的也都存在。然而明末的問題誰來也是徒呼奈何。之於李鴻章之流如在明末,以他貪腐自私的人性絕對會讓明朝滅亡的更快!所以還是別談這個人渣了。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要看領導人心態:能容人否?會用人否?善知人否?以一人之心智治天下,累且難;御眾臣工冶天下,舉重若輕!以崇禎的分裂人格來看,夠嗆!
-
5 # 晨風讀史
1大明落到崇禎手裡,又有天災人禍,註定滅亡,不可能實現中興!
崇禎本質上是沒有治國才能的。雖然他扳倒魏忠賢九千歲,看似有政治手腕,但某種意義上也是自斷胳膊。魏忠賢的治國管理能力,很多人有探討過。有興趣可以自己搜尋下了解了解。
崇禎性格殘忍多疑,這注定使他無法得到群臣的盡心輔佐。歷史文獻有介紹說大明國庫沒錢,崇禎向群臣募捐,但都是推脫沒錢。而實際上李自成滅了大明後,抄家發現,那些吝嗇的大臣家財萬貫。這就說明了沒有人把大明當做自己家。
崇禎的多疑,最著名的事件是中了清朝的離間計,殺了袁崇煥。有人會說是因為中計,但本質上是他不信任自己部下。
崇禎17年換了好多內閣大學士,都不滿意,這足以說明他的不會用人。還經常處死首輔。這導致了一些重要職位竟被當做是危險職位,沒有人願意去做,甚至裝病推脫。
所以,即使是很多大清的名臣名將都聚集給崇禎,崇禎也用不好。甚至可能出現更多的袁崇煥!
所以,大明落到崇禎手裡,只能等著滅亡。
-
6 # 這些歷史要讀
這是不可能滴!以崇禎的性格,這些人估計都掉腦袋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曾國藩前期率湘軍在對陣太平軍經常吃敗仗,有次慘敗後,曾國藩都悲痛到投河自盡的地步了。但是,當時咸豐皇帝都沒有治他的罪,還下旨勉勵曾國藩。而這要是放在崇禎那裡,曾國藩早就掉腦袋了。
其實,崇禎皇帝身邊不缺將才和能臣,像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秦良玉等能臣名將,他們的能力和眼界絲毫不弱於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可惜,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而且他個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來應對內憂外患的局面。
同樣是內憂外患,清廷就相當明智的選擇和西方列強和解、合作,集中力量消滅太平天國。並且在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後,掀起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都得到了振興。
而明王朝在崇禎的領導下,總是遊走於剿滅農民軍和抗擊滿清之間。要麼關內局勢有所好轉,就調兵遣將出關禦敵;要麼就是關外滿清不發動攻勢了,就抽調邊軍精銳入關平亂。這樣來回在兩條戰線上奔走,最終耗盡了明軍的有生力量。所以,明朝被雙線作戰拖垮,一定程度上是崇禎造成的。
崇禎在位17年,卻換了19個首輔,基本上是隻要自己不稱心的就換掉。這樣的舉動讓明朝政局很不穩定,最終導致明朝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中越陷越深,直到滅亡!
所以說,即便讓崇禎配備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些清代的中興名臣,也是避免不了亡國的結果的!
-
7 # 小奔說史
沒用,崇禎那個性格,換誰都沒用。
領導幹部在重要的能力就是用人,所謂人盡其才,用人不疑。然而,我們看到崇禎在位17年,前後更換了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7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
大明王朝在崇禎手中敗亡,作為一把手,他的責任無可推辭。
我就隨便舉例,說他在用人方面的三大問題
之一:嚴酷苛刻崇禎十七年,誅殺的7個總督分別是鄭崇儉、袁崇煥、劉策、楊一鵬、熊文燦、範志完、趙光抃。
其中最冤枉的大概就是鄭崇儉,他是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這人雖然是文官出身,但是打起仗來一點也不含糊。
當年在擔任寧夏巡撫期間,就曾多次擊敗蒙古人。1639年,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又先後多次擊敗張獻忠,“順天王”、“一條龍”、“一雙龍”全部投降。
不久,老爺子鄭崇儉說我年紀大了,從北到南為國家打了這麼多仗,打報告請求退休。
結果,他回家之後,四川再次大亂,張獻忠重新出山,不僅攻克襄陽還逼死了楊嗣昌。
崇禎左思右想,我該怪誰呢?
於是回過頭來痛恨鄭崇儉,你大爺的,為啥要退休?
於是就連秋後問斬都等不及,在五月,就把一輩子沒打過敗仗,沒失過城池的鄭崇儉抓來斬首示眾。
還有,1635年,張獻忠攻克鳳陽,焚燬了皇陵。崇禎一怒之下居然殺了遠在淮陰的漕運總督楊一鵬。
問題是,楊一鵬的淮陰離鳳陽有好幾百公里,就是走水路也得好幾天,你殺他算哪門子事呢?
楊一鵬在《明史》裡,是個有才能的好官,他161年,考中進士,在貴州為官時,當地出現動亂,朝廷打算調兵圍剿,楊採取安撫政策,結果未動一兵而使叛亂平定。
在四川的時候,又毫不留情地打擊不法行為,贏得了四川百姓的信賴。
崇禎死前一年,想到當年可能確實冤枉了楊大人,於是為其平反。
可問題是,名譽能夠恢復,掉了的腦袋如何按回去呢?
之二:胡亂指揮爆發於1641年的松錦之戰,大明王朝集中了最後家當:13萬精銳人馬,與清軍決戰。洪承疇能力如何,我就不多說了,看他之前打李自成,和之後打南明就知道了。
本來,洪承疇和崇禎商量好了,打算且戰且守,步步為營,逐步向前推進以解錦州之圍。
明軍野戰能力不如清軍,這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的。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了一年之後,兵部尚書陳新甲說什麼前線開銷太大,崇禎的老毛病又犯了,下令速戰速決,於是死催洪承疇進軍。
結果,明朝九邊精銳就此徹底報銷,寧遠錦州相繼失陷。
之三:推諉責任崇禎十五年,崇禎終於意識到不能兩線作戰,打算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議和,沒想到的是:
某天,陳新甲把邊關發回來的議和條件的密函,隨手放在桌上,他家童僕誤以為是塘報(找個有文化的保姆很重要),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
我靠,國防部長居然偷偷與滿清議和。
我大明可是赫赫有名的硬骨頭啊,滿朝大臣紛紛上書罵陳部長。關鍵時刻,崇禎居然裝的沒事人一樣,希望陳新甲主動背鍋。
哪知道陳新甲情商確實有點低,不僅不肯背鍋,反而說自己有功。
於是崇禎一怒之下,咔嚓了陳新甲。
清淨的代價,就是以後再也沒人肯給他背鍋,大家都裝啞巴。
尤其是在重要的遷都問題上,沒人吭聲。
明亡。
咸豐19歲即位,比崇禎即位大兩歲。
我們再看看咸豐如何對待敗軍之將,廣西提督向榮在永安的時候,圍剿太平軍不力,給他們突圍了。
後來,向榮一路追著太平軍追到南京,在孝陵衛紮下了“江南大營”,雖然慢了半拍,但總算把江南通往南京的要道給卡住了。
設立江北大營的琦善追擊太平軍也不得力,太平軍殺到武昌,他在河南。不過,太平軍到南京以後,他總算也追來,在揚州設立“江北大營”,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了。
向榮、琦善的領導要是換了崇禎皇帝,估計早就被咔嚓了。
曾國藩也不是天生就會打仗,曾國藩曾經三次被太平軍打的要自殺,第一次就是靖港之戰,曾國藩苦心編練的兩萬湘軍,被石達開殺的丟盔棄甲,跑的比兔子還快。此後又是岳陽之戰,湘軍水師再次被擊敗。
但是曾國藩和湘軍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掌握了打仗的訣竅,所謂失敗乃成功的媽媽,此言一點也不假。
當然,要按照崇禎的脾氣,打了幾次敗仗的曾國藩肯定得咔嚓,但是咸豐沒有。
咸豐三年十月,曾國藩編練水師才一個月,咸豐就催他“自洞庭湖駛入大江,順流東下,直赴安徽江面”。
咸豐想的是,向榮、琦善在南京成效一般,只有靠曾國藩的這支人馬去救火。
可是曾國藩怎麼回答的?
“實有不宜草率從事者”。
皇帝要求11月12日出兵,曾說,最快也得到明年春天。我靠,有你這麼跟皇帝說話的麼。
兩人奏疏聖旨往來,很是打了一番口舌官司,
最後,咸豐皇帝做出讓步:“成敗利鈍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質天日,非獨朕知 。”
曾國藩接到咸豐的諭旨後,“聞命感激,至於泣下”。
此後,湘軍按照曾國藩的意思穩步編練,勝仗逐漸越來越多,自信心也越來越強。
對比一下,被崇禎死催活趕著進兵的洪承疇、孫傳庭,真是想哭都沒地方哭去。
多少年後 ,他還對此念念不忘,專門請人從京中抄回原奏(底稿在九江丟失),與咸豐的“硃諭”一起收藏,“同志恩遇”。
再比如左宗棠,早在咸豐五年,御史宗黍辰推薦左宗棠,“若使獨當一面,必不下於胡林翼、羅澤南”,咸豐六年,胡林翼又推薦左宗棠“才學過人”,八年,郭嵩燾又誇左“才極大,料事明白,無不了之事”。
這些讚譽,咸豐都牢牢記在心裡。
所以,當咸豐九年,左宗棠被官文、樊燮兩名一品大員聯名舉報,輕則流放,重則殺頭。
結果,咸豐輕描淡寫一句,“方今天下多事,左宗棠果長軍旅,自當棄瑕錄用”。
於是,左宗棠才僥倖闖過險灘。
此後,咸豐十年,左宗棠組建“楚軍”,一路走向巔峰。
總之,崇禎在位十七年,稍微有點能耐的大臣,不是被自己咔嚓掉,就是逼得被對手咔嚓掉(孫傳庭、盧象升),明朝的氣數也就盡了。
最後,也就只能殺老婆、殺女兒、自殺了。
所以,明朝不是沒人,而是一把手不行。
(多爾袞入關後,大量啟用明朝舊臣,這些在明朝無所作為的人,換了新主子,彷彿換了一個人,一個個使出十二分的能耐,為滿清迅速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
8 # 琴心入道
看了各位的回答,我認為都對,基本都沒有可以補充的了,明末各類人才不少,都是崇禎自己水平不夠,最重要的,他都不知道平衡之道,,分不清敵友,妄殺魏忠賢,斷了自己第一條臂膀,從此被東林黨軟架空,諾大個國家,放著富饒的江南居然不能收稅,真是笑話。大明末年關鍵就在於,就是大家說的什麼資本主義萌芽,說得比較籠統,什麼叫資本主義,就是資本家操控國家,,大明已經實現了,不是什麼萌芽,皇帝是可以殺大臣,不過不管你怎麼麼選,新的人都只能在東林黨那一群裡選,國家歲入五六百萬兩,鄭芝龍海盜集團,一年貿易收入上千萬兩,手下家資百萬數百萬者比比皆是,然後禁止手海上貿易稅,這個叫釜底抽薪,大明之亡最重要在這裡,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原因就是殘酷殺害魏忠賢,從此無人再敢出頭幫他都南方官商資本集團,他哥都被暗殺了,誰還有這個膽子!
-
9 # 清史宴
曾左李張四人都處在人生的巔峰時期,然後同時出現在崇禎身邊,以崇禎剛愎自負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很好的駕馭他們,談何中興,僅以左宗棠為例,此人如果在崇禎身邊,估計在湖南做幕僚的時候,就已經被殺了,哪裡還會有後來平陝甘收新疆的成就,就用人方面來說,崇禎還不如慈禧,人家慈禧在殺人的時候,還會考慮一下,如果殺了此人會有啥後果,可崇禎呢?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殺了再說,結果導致崇禎晚期,無人可用,無人願意為其賣命的悲慘境界。明朝的滅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真的是氣數已盡了,因為整個朱氏家族裡,沒有一個能夠力挽狂瀾之人,近三百年的太平歲月,使得朱氏之人的危機感和進取之心消耗殆盡,當亡國之危到來時,他們根本沒有力氣舉起已經生鏽的鋼刀,來保住祖宗留下來的江山社稷。
崇禎皇帝生於婦人之手,長於深宮之中,在治國理政方面又沒有得到歷練,就草草的接任了皇帝大位,而此時的大明內憂外患,岌岌可危,崇禎一心想著中興,一心想著立竿見影,可大明的利弊非常的深,豈是朝夕能改變的。以崇禎的性格,如果讓孫悟空,二郎神楊戩,哪吒三太子,託塔李天王四人親率十萬天兵來襄助他還差不多,因為無論他們四人誰掛帥出征都可以凱旋而歸,即使他們被敵人打敗了,崇禎也無法問罪於他們,因為他們都是神仙,不似人間煙火,可惜的是崇禎皇帝請不動他們。
-
10 # 董狐筆
方向不對,越努力越窘迫。嘉靖幾十年不上朝,國家照常運作,能臣驍將各盡其能;崇禎廢寢忘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卻內外交困亡國敗家不是沒有原因的。崇禎一朝,並不缺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一樣的能臣幹臣。孫承宗文武兼備,能力不比曾國藩差,總督遼東,袁毛滿趙諸將皆服其能,足能綏靖後金。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皆是能統帥大兵團作戰的帥才,勝塔齊布曾國荃李續賓等人不止一點點。秦左二曹賀人龍等人勇冠三軍,所部不亞於曾國藩之湘勇。麾下有比曾左李胡更優秀的人才,崇禎卻不會用。外猜忌總督經略,諸多掣肘;內打壓閹黨使東林獨大,朝局失衡。這樣的水平,明朝安得不亡?不要小看慈禧和小六子奕欣,那都是玩弄權術的高手,用曾左李胡之能,而能使其互相制衡,朝廷從中當好人,這種帝王之術,恰恰是崇禎所缺少的。不會幹放權也行,我一直認為,木匠天啟當皇帝,明朝也許不會亡的那麼快。
回覆列表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自太祖洪武大帝以來就是以高度集權絕對君權而立國,東廠,西廠,錦衣衛無不是其耳目爪牙,甚至有獨立於刑部的南北鎮撫司監獄(其監獄高牆號稱高萬仞入其中如墜地獄)糾其原因無非就是皇帝畏懼臣下之心甚重,太祖歷經邵榮(平章軍國事)謀逆,胡惟庸汪廣洋李善長(宰相)謀反,藍玉(將軍)謀反,而之後成祖朱棣亦是篡位奪權,血洗舊臣進而疑忌之心,而宣宗瞻基又經歷叔父漢王篡權密謀,英宗歷土木堡之變,景泰帝假帝位而後英宗又奪門之變(其中石亨,徐階助力)期間憲宗的太子之位幾經廢立,險象環生,之後孝宗,武宗雖無事但是世宗嘉靖卻因大禮議與廷臣苦鬥二十多年,萬曆又有張居正之專權,直至崇禎皇帝又面臨朋黨,可以說明朝皇帝與大臣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場惡鬥的歷史,如此一來試問h崇禎又怎麼會放手於權力給地方藩鎮?而晚清鎮壓太平天國之成功根本在於滿清給曾國藩等人於財權,兵權(厘金,團練)乃至人事權(楊乃武小白菜一案就是剷除湘軍籍官員)而這些權力是明朝皇帝無論如何不可能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