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毒刺劍客
-
2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文章有點長,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最後一段的結論。在航空時代的早期,夜間飛行是極為危險的,飛行員即看不到地標,也難以辨別方向,甚至無法控制飛行姿態,只有藉助有限的燈光訊號和聲音來感知飛行狀態,在那種情況下連控制飛行都很難,更不用說相互交戰了。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在夜間飛機本身也難以被發現,從作戰角度上說夜晚又是飛機最好的偽裝,因此從飛機用於戰爭伊始,人們就不斷探索夜間飛行的方法,由此產生了夜間空戰。在一戰時期,夜間空戰就已經萌芽,德國發動的著名的“齊柏林空襲”基本都在夜晚,到戰爭中後期,為了阻止“齊柏林恐慌”的蔓延,英國開始著手使用夜航戰鬥機攻擊笨拙的飛艇,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果。不過,齊柏林飛艇身軀碩大,即使在能見度不良的夜晚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發現的目標。當德國轉而使用轟炸機實施夜間空襲後,英軍飛機的攔截效率明顯下降,與此同時,諸如探照燈、對空聽音機等偵測裝置也陸續出現。
一戰時期,英軍戰鬥機在探照燈指引下攻擊德軍“齊柏林飛艇”。
夜間空戰在技術和戰術上真正走向成熟還要等到二戰時期。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很多飛機,尤其是大型飛機具備了夜間儀表飛行能力,導航技術的發展也讓飛機能夠在夜間確定航線和找到目標。在二戰夜間空戰方面發展最為迅速、技術水準最高的莫過於德國和英國,很自然因為兩國在二戰時期都對彼此實施了大規模的夜間空襲,同時也進行了高強度的夜間防空作戰。英國皇家空軍在夜間空戰領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攻擊方面,即運用大中型轟炸機實施遠端夜間空襲,相比之下,作為防禦方的德國空軍則在夜間防空領域建樹頗多。透過對德國空軍在二戰時期夜間空戰的發展歷程的描述,大致可以解答題主所說的二戰戰鬥機進行夜間空戰的問題。
二戰初期,英軍惠靈頓轟炸機在拂曉時分對德國城市進行轟炸。
從1939年9月戰爭爆發伊始,英國皇家空軍就對德國展開晝間和夜間空襲,由於晝間空襲遭遇德國空軍的有力阻擊,損失很大,英軍轟炸機部隊從1940年初開始專注於夜間空襲,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做出改變。德國空軍在戰爭初期在夜間防空方面準備並不充足,主要依靠高射炮和探照燈,沒有專門的夜間戰鬥機,直到1939年底駐西線的德國戰鬥機聯隊紛紛組建了第10中隊,專門負責夜間攔截,而他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難以發現目標。德軍飛行員提出一種被稱為“黎明戰”的戰術,即在英軍飛機返航時升空攔截,利用拂曉時分的晨光發現目標,進過反覆嘗試後取得了少數成功。在戰爭初期的實踐中,德華人也意識到,Bf 109等單發戰鬥機不適合夜間戰鬥,而Bf 110雙發戰鬥機則是出色的夜間戰鬥機。1940年6月,德軍第1夜戰聯隊組建,一個月後又組建了第1夜戰師,由卡爾胡貝姆上校任師長,此後此人還擔任了夜戰總監,成為德國夜間防空的領軍人物。
德軍梅塞施密特Bf 110夜間戰鬥機,在二戰時期一直是德國空軍的主力夜間戰鬥機。
在“黎明戰”基礎上,卡爾胡貝姆又發展出兩種夜戰戰術,一種是利用探照燈和聽音機協助戰鬥機發現目標,被稱為“明亮的夜戰”,他在從北海沿岸至法國北部地區部署了6個探照燈團和16個夜戰中隊,組成一道綿延數百公里的防線,被稱為“卡爾胡貝姆”防線;另一種是是對英軍機場實施主動攻擊的遠端夜戰,派出夜間戰鬥機跟蹤英軍夜航轟炸機,找到英軍機場,在英軍飛機最脆弱的起降階段實施攻擊,這一戰術非常有效,一度令英軍非常頭疼,然而,這兩種戰術在1941年都被叫停,前者是因為德國各大城市的納粹黨頭目們要求將探照燈用於保衛城市,後者是因為宣傳效果不足,德國民眾希望看到飛機在自己眼前被擊落,而不是在遙遠的英國!
正在進行對空照射的德軍探照燈,背景中還可以看到一座對空聽音機。
不過,卡爾胡貝姆已經找到了新的夜戰戰術,即透過地面雷達引導戰鬥機發現目標並展開攻擊,這一戰術被稱為“黑暗的夜戰”,而地面引導系統被稱為“華蓋床”。當時一個德軍地面引導站配備一部遠端雷達和兩部近程雷達,實戰證明雷達引導遠比探照燈更加有效,從1941年夏秋時節,卡爾胡貝姆開始在西歐佔領區及德國西部建立更廣闊的雷達網,構築新的夜戰防線,並且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戰果,不過,“華蓋床”系統存在一個致命缺陷,就是一個引導站一次只能引導一架戰鬥機,這一缺陷在1942年英國開始採用大編隊轟炸戰術後暴露無遺。
德軍地面雷達站配置的雷達,中間為“弗雷亞”遠端雷達,兩側為“維爾茨堡”近程雷達。
針對英軍戰術的改變,卡爾胡貝姆採取的對策是為夜間戰鬥機安裝機載雷達,從而增強夜戰戰鬥機的自主搜尋能力,在地面雷達的配合下更有效的發現目標。在1942年底,利希滕施泰因BC型機載雷達開始裝備夜戰部隊,雖然雷達天線會增加飛行阻力,但確實給飛行員們安裝另一雙夜眼,使之能夠在近距離找到目標。
德軍Bf 110夜間戰鬥機從後方接近英軍轟炸機的場面,可見地面的城市已是一片火海。
1943年夏季,英國皇家空軍又出新招,為大型轟炸機安裝機載雷達,獲得了在雲層以上盲視投彈的能力,降低了被德軍探照燈鎖定的可能性,同時使用金屬干擾箔條,癱瘓了德軍地面雷達系統,從而導致德軍夜間防空體系一度失去作用,同時卡爾胡貝姆失勢,被解除職務。面對這種困境,前轟炸機飛行員哈約·赫爾曼少校提出一種新戰術,使用Bf 109、Fw 190等單發戰鬥機利用地面火光和探照燈發現英軍機群,從上方實施攻擊,這種戰術不依賴雷達引導,被稱為“野豬戰術”,並在1943年秋季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這種戰術缺乏早期預警、操縱難度大、損失率高,到1943年底基本被放棄了,而夜間戰鬥機在獲得了改進型的利希滕施泰因SN2型機載雷達和新穎的斜射炮系統後,重新獲得了迎擊能力,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的幾個月重創英國空軍,擊落了超過1000架英軍轟炸機,夜戰轟炸的損失率超過了晝間轟炸,甚至一度取得了西歐上空的夜間制空權,這是德國空軍夜間防空的頂點。
準備出擊執行夜間截擊的德軍Bf 109戰鬥機,在1943年秋季,單發戰鬥機的“野豬”戰術曾風行一時。
德軍He 219夜間戰鬥機實施截擊的場面,1943年底至1944年初,憑藉新型機載雷達和斜射炮武器系統,德國空軍在夜間防空作戰中取得重大戰果。
德國空軍在夜間防空上的優勢一直保持到1944年夏季,此後,由於盟軍在法國登陸,德國空軍失去了部署在西歐的雷達網,預警能力大為降低,英國空軍也將效能優良的“蚊”戰鬥機投入夜間護航,遏制德軍夜間戰鬥機的攻擊,同時英美戰略轟炸進入高潮,尤其對德國石油工業的集中轟炸導致德國空軍陷入燃料危機,極大影響了作戰和訓練,最終導致了德國夜間防空體系的瓦解。
英國空軍的“蚊”式戰鬥機在戰爭後期也投入了夜間空戰,遏制了德軍夜間戰鬥機的進攻。
透過對二戰德國夜間防空的大致回顧,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二戰時期,戰鬥機在夜間進行空戰的最主要難點是發現目標,對此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加以解決:1、利用自然光線,比如拂曉時的晨光或明亮的月光;2、利用人工照明和聲音定位,即使用探照燈和聽音器,也包括地面的火光;3、使用地面雷達系統進行引導 4、戰鬥機搭載的機載雷達。顯而易見,地面雷達加機載雷達是夜間空間的最有效武器。
-
3 # 紫龍防務觀察
二戰期間戰鬥機進行夜間空戰十分困難,由於早期的戰鬥機都是沒有安裝雷達的,所以如何發現敵方戰機就變得尤為重要。夜間空戰主要出現在攔截敵方轟炸機作戰上,以德軍攔截盟軍轟炸機表現的尤為明顯。
一開始德軍是利用盟軍戰機返回英國時接近黎明的時機在返程途中攔截,但是後期效果十分有限。此後德軍又發明了利用探照燈結合航向偵聽器對盟軍戰機進行搜尋,由於德國主要工業區雲層覆蓋較低,所以探測的效果較好。至1940年,德軍發明了維爾茨堡A型雷達,探照燈配合地面雷達搜尋的方式,使得攔截效率大大提高,盟軍戰機不得不在距離探照燈群“亮帶”35公里的位置就開始俯衝,以逃避雷達和探照燈的搜尋。
隨著德軍機載雷達的使用,德軍戰機開始裝備機載搜尋雷達,在夜間對敵方轟炸機進行搜尋攻擊,不過這種搜尋要嚴格按照空域和高度進行,否則很容易擊落己方敵機。由於雷達上無法分辨敵我戰機,這種複合搜尋攔截的方式對訓練和配合程度要求很高。
到了1941年,德軍開始使用新的攔截方法,就是由地面雷達站人工語音指引己方戰機前去攔截對方敵機。不過這種攔截方式一個雷達站只能指引一架戰機。而後更加先進的“家豬”攔截作戰方式也出現了,主要是利用地面雷達進行導航引導,指引己方戰鬥機群進入有利攻擊位置。考慮到當時空地配合能力十分有限,所以總體看,這種夜間攔截方式效率並不是很高。
-
4 # 區域拒止
(英國A20夜間戰鬥機)
自一戰期間,為了達成作戰目標,出現了戰鬥機這一新興兵器,並在戰爭後期,早期戰鬥機細分成白天戰機和夜間戰機。顧名思義,白天戰鬥機就是在白天進行戰鬥、護航、驅逐的作戰飛機,夜間戰鬥機,就是在夜晚完成白天戰鬥機作戰任務的飛機,在一戰中,夜間戰鬥機為英國首創。
(BF110G4夜間戰機)
一戰中的夜間戰鬥機是沒有雷達。電探等裝備,所以,早期夜間戰鬥機只能透過地面探照燈,照明燈引導,依靠飛行員透過肉眼,耳朵來辨別攻擊敵機,因此,作戰效率聊勝於無。時間來到二戰,納粹德國為了達成作戰目標,完善了夜間戰鬥機,這就是在不列顛上空大名鼎鼎的BF—110G4型戰鬥機。使用了笨重的空用雷達和八木式天線,是款相當笨拙的飛機,但是它確實是一款效能相當優秀的夜間戰鬥機,這是因為二戰中的夜間戰鬥機不像白天戰鬥機那樣追求速度和運動性,而是追求續航,火力,所以二戰中的夜間戰鬥機都是雙發重型戰鬥機,這些在白天笨拙的飛機在裝載雷達,電探後,就能較好的在夜間完成作戰任務。又因為早期的雷達使用上相當複雜,判讀目標資訊全靠人工,只有一名飛行員要同時進行兩項工作非常困難,雷達操作員是提高夜間戰鬥機效率相當重要的一項職務。所以夜間戰鬥機通常由兩名飛行員組成機組,雙人機組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漫長的航行時間中,雙人機組可以透過聊天來減少疲勞度,可以在抵達戰場後更好的完成任務。
戰爭中後期德國夜間空戰英雄海因茨·沃夫岡·葹瑙佛駕駛BF—110G 4型飛機參予了164次空戰並擊落了121架敵機,豐碩的戰果讓該飛機獲得了一個讓盟軍膽寒的稱號“夜魔”。
(P61黑寡婦夜間戰機)
但是,在不久的將來,盟軍迎來了能夠全面壓制夜魔的新飛機—夜寡婦。1944年3月,盟軍登陸諾曼底,隨之而來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夜寡婦p—61戰鬥機,此時,攻擊者已經變成攔截者,盟軍飛機不再扮演護航攔截的角色。黑寡婦常常深入德國領空進行轟炸,而BF—110G 4不敵黑寡婦無力進行夜間攔截,因此納粹德國也品嚐到42年英國皇家空軍的無奈的滋味了。1944年6月30日,黑寡婦抵達太平洋,一架三菱BETTY型飛機很快成為它的戰果之一,盟軍四架夜寡婦P—61夜間戰鬥機升空攔截,捕獲了日軍轟炸機,取得了擊落一架日軍轟炸機的戰果,並且,由於日後日軍連續夜襲失利,只好在同年12月19日後,中止了夜間行動。直到戰爭結束,夜寡婦在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所向披靡。
(探照燈也可以為戰機提供目標指引)
綜上所述,二戰中的夜間戰鬥機是依靠雷達,電探來尋找目標進行作戰的。在對付沒有護航,笨拙的轟炸機時,夜間戰鬥機的機動效能差問題完全得以掩蓋,而在攻擊時先透過雷達探測到目標大致方位,趕到後利用探照燈指引,或者自己投擲高空照明彈照亮目標,然後利用兇猛的火力將轟炸機擊毀。
-
5 # 利刃號
戰鬥機可以執行夜間戰鬥任務得益於機載雷達技術的突飛猛進,而最早意識到這一技術重要性的就是英國皇家空軍,在大不列顛戰役之後英國開始轟炸德國本土,但是晝間進行的戰略轟炸在德軍戰鬥機的攔截下往往損失慘重,為了適應夜間轟炸的需要英國最早開始研發轟炸機的夜間雷達裝置,之後機載雷達技術成熟到可以安裝在戰鬥機上的水平,這就誕生了A-20夜間戰鬥機,與之相關的機載雷達也被美國買走用於研發P-61“黑寡婦”夜間戰機。
美華人在太平洋投入使用的F-6F-3和F-6F-5“地獄貓”,透過在機翼增加整流罩並安裝機載雷達,這種結構緊湊的艦載機也可以在夜間作戰,而且還是一名飛行員操作。夜戰地獄貓在外觀上並沒有同類戰鬥機那種複雜的雷達天線,只是在機翼上有雨滴形整流罩(整流罩內裝有AN/APS-4雷達,飛機頭部有尺寸更大的整流罩保護髮動機),飛行員需要自己觀察雷達判斷周邊的環境,德國和英國一般選擇將雷達裝到雙發重型戰鬥機上,並配備兩名飛行員,除了正常駕駛員之外還有專門觀察雷達的副駕駛。
海軍之所以在小巧的艦載機上發展夜戰型號,是因為當時的航母根本不可能搭載大尺寸的艦載機,英德發展雙發夜間戰鬥機的方法在艦載機領域根本行不通,一名飛行員既要操心空戰又要時刻關注雷達,對作戰效率有十分不利的影響。除了機載雷達之外夜戰戰機還會安裝“水平儀”、“測高儀”,以幫助飛行員更好地感知身邊的環境,尤其是在大海上空作戰測高儀可以相對簡單一點。將這麼多裝置整合到緊湊的地獄貓上是技術的巨大進步,也是美國強大科研力量的集中體現。
德國在機載雷達技術上起步也不算晚,英華人改在夜間執行戰略轟炸後,德軍的夜間戰鬥機就問世了,著名的夜間戰鬥機指揮官“卡爾胡貝姆”少校就是德軍的夜戰專家。他最早使用BF-110和JU-88等雙發重型戰鬥機、轟炸機當做夜戰機的改裝平臺。戰爭後期又設計出更好的HE-219“梟”夜間戰鬥機;更值得一提的是德軍有很多配合夜戰機的地面設施,卡爾胡貝姆透過建立複雜的預警網、雷達站為夜戰機提供指引,因此攔截效率上遠在美英之上。
-
6 # HE觀察
這個問題問的相當好
二戰初期,德國空軍就遇到了夜間轟炸的困難,與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德國工業區進行晝間精確轟炸不同,英國空軍為了減少損失,以及提高轟炸效率,選擇在夜間對德國城市進行夜間轟炸,不分軍民目標就是一通炸(夠損的),當然,不列顛戰役後期德國空軍也對倫敦等地這麼幹,漆黑的夜空中,要找到一座城市,遠比在天空中發現一隊轟炸機要簡單的多。
在初期對付夜間轟炸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地面高射炮與探照燈相結合,這種方式效果較差,必須在轟炸機群抵達城市附近,或者乾脆說在抵達防空陣地上空的時候才有效。二戰中期,德國空軍面臨嚴峻的夜間反空襲任務,發展出了多種戰術,其一,就是所謂的“野豬”戰術,探照燈在鎖定對方轟炸機後會持續跟蹤,德國空軍的夜間戰鬥機會攻擊這架被鎖定的轟炸機,效果較好,但也有限;此外,德國空軍還在ME-110這種雙發戰鬥機基礎上發展出了“斜樂曲”戰鬥機,在戰鬥機的後座上,安裝向上傾斜的多聯機炮,在地面雷達系統的基礎上,悄悄靠近英國轟炸機下方,透過特殊的瞄準裝置突然開火,效果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射擊轟炸機的機腹也就是彈艙部位,否則很容易引爆轟炸機攜帶的炸彈,玉石俱焚。
英國空軍則在大名鼎鼎的蚊式戰鬥機上做文章,戰術類似“野豬”戰術,不過將探照燈搬到了天空,蚊式戰鬥機的彈艙中安裝重兩噸的電池,靠近德國轟炸機後,突然開啟探照燈,強光將其鎖定,隨後,其他英國戰鬥機將其擊落。
上面這些方法都較為複雜低效,直到真正的夜間戰鬥機出現,才有了較大進步,諸如美軍的P-61“黑寡婦”夜間戰鬥機,裝備兩臺2000馬力普拉特-惠特尼R-2800-10”黃蜂”發動機,尾撐上裝有雙方向舵,採用前三點起落架,裝備早期的機載雷達,用於在夜間尋找目標,除了機頭四挺固定前射12.7毫米機槍外,還在機背安裝一個擁有四挺12.7毫米機槍的遙控炮塔,但在戰鬥中往往將炮塔向前鎖定,以增加前射火力,出飛行員外還有一名雷達操作手,這是二戰中最先進的夜間戰鬥機,縱橫歐洲和太平洋戰場,只是出現的時間晚了點兒,目前全球僅存兩架,其中一架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前幾天被當做垃圾,保養極差,滿是灰塵,近幾年得到重視。
-
7 # 老鷹航空
在二戰時期,大多數飛機可以夜間飛行,但是飛行並不等價於可以夜間戰鬥,所以對於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方面來看待:
1、戰鬥機。
二戰時絕大部分的戰鬥機或者戰鬥轟炸機都是要在白天才可以作戰的,空中對空作戰或者對地俯衝攻擊都是以目視搜尋為主。
為了提高打擊效果,很多戰鬥機或者艦載戰鬥機一般在凌晨起飛,預計在佛曉抵達戰場,從而能夠發動突擊。
隨著戰爭對於技術的推進作用,部分國家在現有戰鬥機基礎上增加了無線電雷達、導航裝置,從而推出了夜間戰鬥機型號,如德國He-219型戰鬥機、Ju-88G等。
這種戰鬥機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機頭前方配置了四部八目式定向天線,用來進行目標搜尋,從而才能夠確保夜間能夠搜尋的敵方目標。
這一時期的夜間戰鬥機空中作戰效率都是不盡人意,但是有總比沒有強,對於德國而言,也是被英國持續的夜間戰略轟炸所逼得沒辦法了。
2、轟炸機
二戰期間為了提高轟炸精度和效果,美國和英國在轟炸方法上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其中美國以高空水平轟炸為主,主要採用白天轟炸;英國則以夜間轟炸為主,這樣能避免遭遇敵方戰鬥機的截殺。
夜間轟炸地面,就特別需要地面導航來確定目標準確的範圍。英華人依靠的是地面指示物方法,一方面依靠地面情報人員的指引,另一方面依靠的就是轟炸機上Navigator對地面指示物的搜尋和定位了,尤其需要對航行圖的特別分析和識別。在前期轟炸時會使用少量的照明彈,定位成功之後,全部投射常規航彈加以轟炸地面目標。
總的來說,在缺乏可靠雷達系統的二戰時期,夜間空中作戰還是極其有難度的,遠沒有白天作戰那樣容易。不過現在隨著航電系統和導航系統的進步,基本上白天和黑夜一樣作戰了。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8 # 家鄉的源風景
主要靠探照燈,雷達引導,目視。飛機上安裝的雷達其實主要是瞄準功能,搜尋功能反而不是必須的,主要靠地面雷達站引導。原始的機載雷達只能基本上可以給飛行員一個目標相對機頭位置的參考,靠的足夠近就靠眼睛了。
-
9 # 大一叔叔
探照燈、雷達導引+目視、“斜樂”、“螺旋起子”等對抗戰術和裝備都是摸索出來的。但直到最後,獵殺和對抗還是很大程度上要看運氣。
回覆列表
二戰期間的飛機還沒有遠距離探測雷達,所以夜間作戰就要想其他辦法。
如果是轟炸對方地面目標,比如英國空軍轟炸義大利土倫軍港的軍艦,英國空軍安排兩架飛機打頭陣,這兩架飛機是不帶彈藥的,只帶照明彈,率先飛到作戰空域釋放照明彈,把地面目標照亮,之後迅速逃離,後面的轟炸機在戰鬥機的保護中開始投擲炸彈。
如果是夜間空戰,那就無法使用照明彈,因為你照亮對方的同時,可能也暴露了自己,這就要靠飛行員來判斷。也就是說,除非是雙方糾纏在一起的戰鬥,其他戰鬥都可以用照明彈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