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小胖愛解說

    我覺得不會一統天下的。我們應該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歷史並不會因為一個英雄人物而改變歷史,龐統不死可能使蜀漢多撐幾年。 理由(1)人口少:三國時期曹魏戶66萬餘,人口240餘萬;孫吳的戶數有5.23萬戶,男女人口230萬人;蜀漢國全盛時期擁有30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100萬,為三國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時,有28萬戶,人口94萬.

    (2)領土小:東漢原有十三州:雍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隸校尉部,也稱司州。以及西域長史府。蜀漢只有一個益州。三國之中領土面積最小。

    (3)人才少相比曹魏跟孫吳 人才總量少。 天要滅劉,一個龐統可無力迴天。

  • 2 # 隨遇而安SSQ

    龐統若不死於落鳳坡,最終會佔有川蜀之地,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那麼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則萬無一失(聯吳抗曹是孔明一貫主張),沒有必要親赴川地。

    既有川蜀漢中,又有荊襄九郡遙相呼應,則大事可成!

    注:兩人一個居四川,一個居荊州,不可在一起謀事。

  • 3 # 古風93814281

    謝邀,如果龐統不死,他可能征服中南半島,也可能佔領臺灣,說不定能登陸日本,還可能殖民非洲,甚至不排除他能進行環球航行發現新大陸,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別TM廢話了,這哥們掛了,死的結結實實的,在歷史上沒有機會和諸葛亮一起幹任何事了。如果你還覺得不過癮,也可以去找平行宇宙,說不定龐統乾死了滅霸,正在和宇宙大帝吹牛呢!

  • 4 # 32茶道

    如果龐統不死,諸葛亮也就不會從荊州緊急調去西川輔佐劉備,這樣關羽就不會接管荊州,就不存在後來的大意失荊州了,沒失荊州,劉備也不會盡出傾國之兵東征伐吳,更不會有夷陵大敗,蜀漢的元氣就不會有什麼大損傷。而且佔據了荊州這個天下之腹,為北伐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優勢。況且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治國理政,如果讓諸葛亮和李嚴、黃權等人勵精圖治幾年,好好積攢些兵馬糧草,之後再讓龐統出其不意率軍北伐,這諸葛亮每次都比司馬懿略勝一籌,卻總是無法真正戰而勝之,跟生性謹慎有很大關係,而讓龐統跟司馬懿作戰絕對大有勝算。如此一來,倘若運氣稍好一點,劉備的蜀漢政權十有八九會贏得天下!可惜沒有如果,歷史不容假設,現在空談這個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 5 # 建造師98

    當然不能了。劉備雖有大志,可他終究成不了君王,遇事寡斷,猶豫不前,因仁義而失大道。龐統以死來換回劉備的根基,諸葛亮畢生心血,換回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孰之過?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 6 # 無愧於天1

    不能,北魏不可戰勝的是工農業發展,一個貧窮的國家是不可能戰勝富裕強大的國家的,不說別的,三十年前四川女人還在往河南跑呢!

  • 7 # 照張相叫茄子

    從三國演義來看,並不是因為諸葛亮計謀不夠鬥不過司馬懿,而是因為蜀國當時政治已經很昏庸。按照這種政治,就是再加六個龐統諸葛亮也是無濟於事的。

    而且即使他們都不死,也不可能兩個人共同領軍,領導只能有一個。至於司馬懿和郭嘉就更不可能聯合,兩個人的政治理念不一樣,不過就打仗來看應該可以共存。但是戰爭有很多因素,計謀厲害固然能贏一些戰爭,但對於整個局勢來看,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

    從正史來看——歷史沒有如果。

  • 8 # 繡虎思想

    《三國演義》中,龐統魂消落鳳坡,讓讀者唏噓哀嘆。

    鳳雛臥龍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兩者都得到了,還是沒有統一天下。可見,是否能統一天下,並不僅僅在於核心人才的智慧高度,更在於社會發展趨勢對誰有利。如果趨勢對劉備不利,他即使得到很多傑出人才,恐怕也不能做出多大的事業。

    劉備建立蜀漢,實際上是利用各種邊緣力量,強行抵抗北方日趨發展的社會趨勢。可以說,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背反了歷史趨勢。

    在背反歷史趨勢的過程中,龐統以犧牲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為劉備找到奪取西川的理由。想一想,如果劉備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他還需要以犧牲核心人才的生命作為代價,來攻取西川嗎?

    所以,龐統即使不死,即使能與諸葛亮聯手,實際上也很難一統天下,因為他們的主公的氣魄與格局,直接決定了他們這個行動集團的上限。上限被決定之後,不論核心人才怎麼能幹,怎麼鞠躬盡瘁,他們的能量也會在上限之外基本上被消弭掉。

    這就意味著,劉備集團之所以不能一統天下,根本在於劉備這個核心人物的上限所導致的結果。龐統和諸葛亮雖然才名巨大,但是依然不能推高劉備所決定的集團上限。

    即便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主政蜀漢,依然受制於自己的忠君思想,在接受劉備確定的體制的基礎上實現適度突破,而沒有推高蜀漢的上限。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劉備集團內所有人才都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社會趨勢不利於蜀漢,劉備受制於自我缺陷而上限較低,這兩點決定了劉備集團只能偏安割據,而不能不斷突破以統領天下。

    此外,龐統自身才能很高嗎?恐怕也很難。《三國演義》中,龐統體現才華的地方不多。可以判斷,如果龐統真的才華很大,應該可以在自己死亡之外為劉備找到其他足以激發攻擊西川鬥志的藉口,或者即使沒有現成的藉口,也可以透過某種能動方式製造出來這樣的藉口。大人才不能自保以建功立業,反而在剛開始有機會展露才華時就溘然逝去。這種行為力度所體現的,恐怕也並不像大才的智慧方式。

    所以,即便龐統不死,他也不能與諸葛亮一起打敗司馬懿,進而一統天下。但因為核心人才確實能夠實現高度能動,能夠加速或者延緩相關趨勢,如果龐統不死,如果龐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肯定對劉備集團是加分,蜀漢的領域應該能大些,維持的時間會久些。

  • 9 # 歷史論

    龐統,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把他和諸葛亮一碗水端平,視為自己的左右臂。 龐統與劉備一同入川,留下諸葛亮、趙雲、張飛關羽在荊州。

    在取西川的路上, 龐統很可惜死在箭下, 英年早逝, 對於劉備來說失去了股肱大臣。不得已, 只能把諸葛亮、趙雲、張飛調到西川, 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試想, 如果龐統不死, 劉備能一統天下嗎?

    龐統如果不死, 那麼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就不用離開荊州, 或者不用那麼早離開, 也不用都離開, 只留下一個關羽。

    龐統和諸葛亮的老師都是水鏡先生, 兩人的謀略按說應該不分上下, 即便是有高低, 也應該不會懸殊太大。這樣的話, 龐統輔助劉備攻取益州, 幹掉劉璋, 拿下漢中應該也不成問題。

    在劉備攻取天下的大體方略上, 諸葛亮和龐統意見是一致的, 佔據荊州、益州, 聯合孫權, 北上伐曹。這樣龐統一面協助劉備攻取並治理西川, 諸葛亮經營荊州, 兩頭都有文武之將, 一般不會出什麼大亂子。

    諸葛亮留在荊州, 最起碼不會讓東吳襲擊了荊州, 諸葛亮最知道要和東吳搞曖昧的重要性了。當初關羽自己攻取襄樊打的曹軍就招架不住了, 如果張飛、趙雲、諸葛亮又在,

    東和孫權,北上伐曹,估計真的要搞的曹操遷都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 遇到司馬懿這個對手, 最終沒有成功。如果龐統在西川出祁山伐魏, 也是遇到司馬懿, 也是和諸葛亮一樣的結果, 都不能進取, 也無所謂。因為龐統在西牽制司馬懿, 就給諸葛亮北上留下了空隙。

    這樣諸葛亮帶領著趙雲、關羽、張飛從荊州北上, 東吳從徐州北上, 一起平分曹操的地盤是有勝算的。曹操南下伐關羽時, 曹操已經有窘狀了, 當時郭嘉、荀彧、荀攸三個謀士都死了, 一個關羽他對付起來都有點刺手, 如果諸葛亮帶著他們三個, 曹操就更對付不了了。

    東吳是比較擅長水戰的, 對於背上陸戰優勢是比不上諸葛亮的, 所以東吳和諸葛亮北上, 到後期應該是東吳求著諸葛亮, 不再是諸葛亮看東吳的臉色。

    這樣諸葛亮聯合東吳一直背上, 即便再厲害的司馬懿也要分兵了, 他也抵抗不了龐統、諸葛亮、東吳三方的進攻, 這樣劉備、孫權可以把曹操的地盤分了, 劉備、龐統從西川攻佔甘肅、陝西、西安、河南等地,

    諸葛亮帶領趙雲等佔領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等, 東吳孫權佔有浙江、江蘇、山東、河南部分等地。曹操可能會逃往遼東, 期望東山再起。

    把曹操趕走後, 劉備應該會佔大部分的地盤。此時, 曹操估計又會聯合孫權對抗劉備。

    但因曹操、孫權都是佔有沿海一線,

    戰線分散太長, 假以時日, 劉備可能會一一擊敗, 最後一統天下。

  • 10 # 談古論金

    從演義的角度,諸葛亮和龐統都是軍師,也就是智謀型的人才,龐統不死,或許能夠讓蜀漢在兩個北伐方向的方向都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主心骨,儘量避免可能的失敗,但是依然不足以讓蜀漢一統天下。

    因為即使在演義的這個層面,仍然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本身是荊州士子集團的一種宣傳和標榜,不過按照演義的設定姑且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不過臥龍加鳳雛是同生態人才的疊加,理論上既可能互相抵消(倒不是說臥龍鳳雛一山不能容二虎),也確實有可能產生1+1>2的效應,但是正如前述,諸葛亮和龐統是同生態的人才,多一個龐統正如五虎將變成十虎將,即使在演義的邏輯中,也不會給劉備集團帶來根本的改變。

    按照演義的設定,劉備集團所能取得的成就的上限依舊是是領導核心層的戰略決策以及其所擁有的資源所限定的,龐統不死,這兩個因素都沒有什麼改變,因此自然也不能和諸葛亮一統天下打敗司馬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頸椎病能完全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