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82225

    地標深圳,目前的國學《三字經》《弟子規》是從4-5學齡兒童開始有,但學費太貴了。如果幼兒園就開始普及,一天兩句,6個字,一直到小學,孩子記憶好。不用懂意思,先知道就可以,上了中學花6年時間,開始慢慢去理解。國學應該比英語重要。

  • 2 # 祥耘

    【中國傳統文化之國學精髓《三字經》《弟子規》】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國學之精髓《三字經》、《弟子規》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

    如何對傳統文化當然也抱括《三字經》、《弟子規》所倡導的傳統美德,有些人認為要保持原來的風格進行繼承,而有些人就認為,當代社會應該融入流行。筆者從這兩個方面比較,結合自己的一些認識並認為,這兩種的說法都有些片面性,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其中也包涵了思維方式、道德倫理、思想觀念、禮儀制度、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教育科技以及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其內容豐富精彩。

    筆者強調的是,我們應該選用更加適合妥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而不是籠統單一的簡簡單單說一句“要保留原來的風格”和“當代社會應該融入流行”這些話語都有些偏激的傾向。所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傳統美德,應該採取筆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

  • 3 # Allen開心

    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給孩子樹立正思想,現在家長做法孩子都看在眼裡,貪小便宜,對父母大哄大叫,我想說即使學再多的三字經,弟子規,有什麼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就像一顆小樹,長斜長正,都在點點滴滴的生活,學習細節中,我父母,從小教我的,就是接人待物的禮貌,尊重任何人,你看,父母的教育尤為重要,當然,教書育人是學校和家長都應該做的

  • 4 # 依然22

    淘媽家有男寶一枚,今年6歲,剛升入一年級。從4歲上幼兒園開始,我們每晚都有安排10到15分鐘時間讀古詩或《弟子規》,《三字經》讀的少。讀的時候也會想這樣做有沒有意義,要不要給他解釋什麼意思,然後讀的過程發現,如果全部解釋,還太深奧,他理解不了,所以在讀的過程中選擇性解釋,就是跟日常生活學習相關的簡單解釋一下。剛開始他也聽不懂,但隨著讀的時間長了,他就能理解了。

    比如,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可以跟他解釋“媽媽叫你的時候要回答,不能聽到了當著沒聽到,媽媽叫你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努力去做,因為媽媽叫你去做的事,肯定是你可以做到的,如果不會做,可以跟媽媽說。在爺爺奶奶家也是一樣哦!”

    一次週六早上,在廚房喊了他半天他都沒回應,把我嚇了一跳,趕緊到處找,發現房間,洗手間都沒有,最後發現他在陽臺一個角落玩泥巴。問他:“你聽到媽媽喊你了嗎?”他回答:“聽到了。”我又問:“聽到了為什麼不回答媽媽?”他不吭聲,我又問:“我們讀的《弟子規》裡是怎麼說的?聽到媽媽喊你應該怎麼辦?”他回答:“父母呼,應勿緩。”調整了焦急的情緒,我說:“下次聽到媽媽喊你,可要回答了,嚇死媽媽了。”

    讀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我也是有多次解釋的,包括我們的家規就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求他記下,不能做壞事不能偷拿東西。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就是日常生活習慣,簡單的跟孩子解釋就是早睡早起,早晚要刷牙,上洗手間了要洗手,講衛生。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也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孩子現在還小,可能還不知道攀比,但隨著慢慢長大,接觸了更多的人,難免會有這種心理,可以提前給孩子預防一下。

    還有很多其他的內容都可以跟孩子解釋,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遵守。個人覺得《弟子規》中很多內容都是可以當著日常生活規範來教導孩子傳承,但它畢竟是幾百年前的訓蒙文,家長們可以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原則靈活運用。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誠敬的生活態度,是對《弟子規》最好的傳承。

  • 5 # 著名社會學者胡順安

    每一個文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如果跨越的時間比較久遠,已經時過境遷,那麼文字內容應該做適度修改,剔除糟粕,保留精華,以順應時代潮流,保證與時俱進的先進性。這樣既是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現代進步的發揚光大。兩者完美結合,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 6 # 吳公子燎

    國學(姑且這麼稱之)有精華,有糟粕,我自己的體會是時代越早的,精華多些,時代越晚的,糟粕多些,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大體不錯。

    單就這倆本書來說,《三字經》有可觀處,《弟子規》則是糟粕,我的建議是孩子讀讀《三字經》可以,《弟子規》就算了。

    原因如下:

    先說弟子規,清朝,李毓秀編寫,大概講的就是做怎麼做一個符合封建禮儀規範和道德的“好”孩子。

    封建的土壤已經不在了,所以裡面很多的規範,都應該拋棄,不然完全照著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個“怪物”。弟子規基礎是“父為子綱”,這樣的基礎和現代人的價值觀是不相容的,你在家執行這一套--如果你和你的孩子都覺得好,那當然沒問題,可是把它帶到社會上,行不通啊。

    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個意思就是做父母的幹啥都對,孩子只有聽的份,你自己覺得合適嗎?

    再比如,親憎我,孝方賢。號泣隨,撻無怨。之類的。完全不講道理嗎?

    不一一的舉了,總之父權那一套就算了吧,現代人有現代的行為規範,價值準則,做父母的叫孩子背弟子規,永遠不如身教,你對自己的父母啥樣,孩子自然會跟著學。

    《三字經》不同,三字經裡有很多文化常識,歷史典故,比如背一背,大概中國的歷史朝代能記住大半,又比如它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和你講道理。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你看它雖然也講封建道德,但是他說的父子綱是什麼?是親!

    再比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你看看,都是中國文化常識。

    總之總結下就是《三字經》適合給小孩子學,背背有好處。

    《弟子規》是一本壞書,不要給小孩子學。

  • 7 # 紫夜靜遠

    《三字經》或者《弟子規》,我個人是無法全篇背誦的。曾經從小學開始就非常的喜歡“詩文”作品,喜歡“詩”裡的意境,喜歡“文”裡的風采,後來慢慢長大後,經歷的事情多了才明白,以前追求的是意境和唯美,事實上卻遺失了真正有意義的“文化”。

    大約是社會的發展給予人們的壓力太大,也可能是不斷豐富的物資給予人類太多的幻想。這個社會似乎真的成為了“物慾橫流”的社會,互相之間的攀比、親朋好友的吹捧、明爭暗鬥的競爭,為了生存而生存,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完成了一天的勞作,草草吃喝以後開啟“抖音”、“朋友圈”、“網路直播”等等各種看似能使人填補空虛的內心和疲憊身軀的APP。

    於是乎,“吃著泡麵打賞美女主播的老鐵”;“在KTV裡唱著《父親》淚流滿面轉頭回家就劈頭蓋臉一頓埋怨的‘公舉”;“抱著情人說工作忙晚點回去的爺們兒”;“二十多歲了還花著父母的血汗錢呼朋喚友吃喝吹牛皮的哥們兒、姐們兒”。這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魯迅先生說:華人原是喜歡“搶先”的人民,上電車,買火車票,寄掛號信,都願意一到便是第一個。

    在無休止的“搶先”中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這個繁華又紛雜的時代似乎很難給人時間靜下來,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該怎樣活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大多時候的大多數人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活成什麼樣子!究其原因,社會的發展沒有錯,思想的進步沒有錯,對美好的追求也沒有錯,錯在人們無法駕馭自己,錯在人們沒有自我養成的良好習慣,錯在人內心素養的缺失。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心即性,性即理,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清華大學校歌裡有這樣一句歌詞:“致知窮理,學古探微”。人們對心的修煉,對理的探索,是應該永不止息的,也是人們生存於這天地間的基礎課程。只有真正的修習心性瞭解規則,才能真正的學古探微,盲目的追求會使人們獲得短暫的收穫後陷入深淵!

    張良奇謀秘計之源——黃石公所著《素書》第一章即講到:“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這段話完整的詮釋了道德仁義禮的真義及其重要

  • 8 # 竹林吟曉1

    必須有批判的接受傳承。《三字經》《弟子規》在以前是兒童的啟蒙讀物,隨便一個私塾先生就可以教的,但是,現在教授《三字經》《弟子規》者,必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理論素養,必須有對歷史典籍有一定的鑑別能力,才可以,不是隨便誰都可以的。只懂照本選科,死記硬背以及以書籍、歌典等形式到處以原版廣播和放映來傳播,是不合適的,反而不利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在內的傳統優秀文化的推廣和繼承,因為它們的內容已大大落後於現代社會生活,精神實質有很大部分與現實時代精神相悖,“填鴨式”的灌輸,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與牴觸。

  • 9 # 令生

    三字經是經典,幼學啟蒙非常棒,有理有據,給孩子講道理講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明白真善美,潛移默化的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弟子規是糟粕,把人框起來,死死的遵循封建禮教那一套,桎梏人心!你就必須這麼做不要問為什麼?你竟然問為什麼?如果孩子按照這樣學,非變成機器人了不可!

  • 10 # 馬火蟻

    首先要求我們及學生要會讀背,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會讀背依靠別人給他講解,這就像是在吃別人嚼過的饃,書讀的多了,背的多了,自然會體會出其中的韻味。

    其次,在繼承國學中傳統美德的時候,一定要教育學習者,提高情商,不要做迂腐愚昧的事情。俗話說“過猶不及”,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做事走極端,他們孝敬父母沒有錯,父母去世,他們悲傷,沒有錯,但是,有些人甚至悲傷得不吃不喝,最終自己也得病去世,如梁朝蕭統太子就是這樣,他的母親生病,他天天侍奉在床前,自己不吃不喝,瘦的不成樣子,被他的父親下詔令其吃飯,特他母親死後,他更是事死者如事生,自己每天只喝點稀飯,瓜果蔬菜,一概不吃,就為了表達自己的思念,悲傷之情,最後瘦的腰圍減少了一半,大成百姓看到無不落淚,最終蕭統太子也因此得病而死,終年30多歲!這就是迂腐愚昧,愚忠愚孝!

    所以,在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時,我們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要做極端的事,要選擇正確的道路,要明白中庸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就那麼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