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茫茫長夜1

    柳、留念的意思!蘇北老人逝後的哭喪棒都是柳樹!柳、留,就是您雖然遠去了、但是做為您的子孫總還是奠記您的!笑笑吧!孝孝!

  • 2 # 馭文江湖

    謝邀!“柳"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出現最早、使用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為他們表達某些特定情感的載體。詩詞中採用楊柳意象能夠體現不同情景審美概念。“柳”一般和離別愁緒相互映襯;朋友離別叫折柳送別,如: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此處楊柳意象用作友情離別。還有用於個人悲情觀的,如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不同的場景運用了同樣的楊柳意象,表達的又是不同的情感寄託,因此,“柳”成為詩詞中不可或缺的託物寄情的一種載體。

  • 3 # 心禪語佛

    【關鍵詞】古詩詞《柳》最多運用於情感,離別,鄉愁。

    中國古今詩歌,一直以來都以悠遠,深邃的意境見長,而這些深邃意境的形成,往往很多離不開“物”的烘托,這些繁雜的“物”就形成了千萬種詩歌的意象,很多詩歌的意象因為其本身的特性,而被詩人們賦予不同的情感,“柳”被賦予的就是一種離別的傷感情懷,也代表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的意境,《柳》所以是被古今詩人們廣泛運用的意象。《比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許許多多用《柳》的佳作。

  • 4 # 雨中聽風歌

    古詩詞中的柳以詠春為主:

    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楊柳岸曉風殘月。

    春風楊柳萬千條。

    ,,,,,,

  • 5 # 洞庭湖畔聽濤聲

    在江南的堤岸澤畔徘徊,映入眼簾的,是成堆、成陣勢的碧玉絲絛~柳!

    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入詩入詞,讓人遐思無盡!

    柳,在春寒料峭中,鵝黃初綻。。。

    柳,在煙花三月裡,遊絲嫋嫋。。。

    柳,在暮春初夏時,瓊林毓秀。。。

    這裡有感!即興一句~(為了長夏):

    “風中柳葉帶蟬舞“

    秋天,她早早地褪去了繁華,素面朝天。也不管它甚麼曉風殘月。她化身成條條鞭子抽風。

    在撻伐冬天的風雪時,又把一息尚存的芳心,暗暗許給了,許給了來年的春天!

    我想,這大概就是古人吟詠後剩下的一點點而已。

  • 6 # 西安交大黎荔

    一個詞語,背後有極其豐富的連結,通往宏大深邃的知識倉庫,承載詩人名賢高僧大德的生命資訊,也凝聚集體記憶與民族認同的千年密碼。詞語背後的詞語,是一部部的文化史,有著悠久而濃厚的歷史存量。隨著詩人們長期的創作實踐,“柳”這個意象大量出現在詩詞作品中,並且“意”的內涵也相對穩定。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被賦予的就是一種離別的傷感情懷,“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離情激盪起來。經過歷代詩人創造,柳已成為具有離別、惜別意義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中的柳就絲毫沒有惜別傷懷之意。所以具體詩歌還應具體分析。我們也要認識到,中華文化意象,這是一個始終面向未來、動態演進的開放系統,對此我們最好的態度立場,就是繼承和創新。

  • 7 # 高考語文齋

    首先,古詩詞中,楊柳常常結伴出現,表現出的是一種男歡女愛的依偎之情,戀戀不捨,如膠似漆,難分難離。女的想挽留男的,折柳惜別,柳者留也,寫的是喜景,抒的是哀情,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隋朝無名氏《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宋代詞人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等。

    其次,風吹綠柳,輕盈舞動,搖曳生態,婀娜多姿。如美女碧玉,動人溫潤,細嫩柔美。如唐朝賀之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時寫到“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可見柔柳有美女之形容也。

    再次,說到柳就要談到柳絮。 宋 代婉約派詞人秦觀的《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首詞,既寫了楊柳,又寫了飛絮,楊柳飛絮,既寫了春景韶光流逝,抒發了暮春別恨,又寫了飄泊無依,抒發了愁緒。

    由上可見,古詩詞中的柳的意象不是單一的,這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準確理解把握。

  • 8 # 兵法天下

    引言

    所謂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就詩詞創作而言,它是形象與情感意蘊的綜合體,劉勰曾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遠近,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由此可見,意象在文學創作中的特殊地位。對中國古代文人來說,意象是其藝術創作的靈魂。所以作為古典詩詞這一們綜合藝術,意象同樣也是一首詩、一闕筆、一篇散文的靈魂。

    古人行文,無論詩詞歌賦,曲調小說,往往意象大於格式。最善於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之物,賦予一定的情感認知。題主所言的"柳"在古詩詞中所賦予的意象,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在唐詩中常被比擬為“賦別”的意象。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藉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詩人感物起興,從古"長安城八景"的灞柳風雪入手,將 柳“絮” 、柳“絲”為比擬,描寫出分別時的相偎相倚、牽衣頓足的情景。猶如“飛絮”,飄忽不定,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天各一方,這種情況又何止一家?這種“爭解垂絲絆路人”的悽慘之狀,歷歷在目,含蓄地揭露社會的黑暗,兵役徭役的殘酷,百姓的無奈。

    其二,"柳"同"留"為諧音,所以經常有"折柳"表達對親朋好友的挽留。最為著名的就是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三疊,送別故人,灞橋分別,折柳相贈。這是唐代人常有的送別套路,被王維發揮到了極致,用到了極致,流傳到了極致。

    其三, 古代詩歌中,“柳”與“愁”,其諧音、比喻等修辭感物聯類,詩人用來抒發情緒,往往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運用對比,將當年抒情主人公出徵時春光明媚,柳絲輕拂,與佳人的難分難捨的依依惜別之情與歸來時的且雨且雪的惡劣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其四,唐詩中還有以"柳"枝的柔美清揚為意象,用來歌詠少女的思春情懷。最為知名的就是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一反前人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的寫法,而是用擬人的手法,將自然人化,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進而讓人聯想到春如苗條少女,婀娜多姿,春意盎然。

    結論

    "柳"一言以蔽之:"詩言志",含蓄蘊藉,所以,詩歌必須講究修辭得當,意象蘊美。

  • 9 # 圖韻雅頌

    “柳”即“留”,折柳送別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在抒發離愁別緒的詩詞裡經常出現。柳樹枝條柔軟,纖細下垂,微風吹來,隨風飄舞,自然瀟灑,嫵媚動人,尤其是姿態優美瀟灑的垂柳,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象徵著親人故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代表著惹人傷感的別離之痛。

    自古寫折柳送別的詩歌很多,在此列舉一二。

    “折柳送別”的詩歌最早見於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南北朝樂府詩《鼓角橫吹曲》中也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七絕聖手”王昌齡寫過一首和折柳有關的詩《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10 # 大漠炊煙9

    詠 柳

    柳本留意留一柳,

    春潤新柳人望春。

    別時折柳含思意,

    忘山忘水不忘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梅西罕見開炮:巴西控制了南美足聯,裁判連VAR都不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