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誠地看著你
-
2 # 長島男爵
因為做不到。
因為項籍只是七國當中一國的軍隊統領,而這個地位還是靠兵變達成的,不滿其做法的人大有人在,連一國都拿不下,遑論取天下?
所以項籍退而求其次,瓜分天下,把能吃下的先吃下,然後再圖謀其他。
為了達到目的,項籍還要拉攏其他的人,這些人都是各國實權人物,大家各佔一塊,都各自去搶地了,也就沒有人管得了項籍了,瓜分天下也就達成了,如果是一人吃獨食,那他就是天下公敵了。
-
3 # 揚楊劉
因為項羽想的只是衣錦還鄉。項羽進入咸陽後,為了報楚國的仇,屠戮咸陽,殺秦王,火燒阿房宮,大火燒了三個月都沒有滅,項羽又蒐集無數的寶物美女準備返回江東,他只想衣錦還鄉,做他的西楚霸王,誰不服就就帶兵去打誰,做個大英雄,反正自己的軍隊最強大。有人勸他說,關中富饒,可以成王霸之業,像戰國時期的秦國一樣強大,然後統一天下,他沒有聽從,說自己如果不回彭城,就像錦衣夜行一樣。那人聽了後取笑他,項羽就把他給殺了。
-
4 # 燕山永固
首先說項羽沒有秦始皇之志,來做一個四海一統的皇帝。秦始皇之所以偉大,就是他開創了大一統的封建制王朝,千古一帝的稱號可不是白給的,這樣的超級魄力和能力是項羽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是項羽的實力不允許,項羽賴以起家的資本不過是五萬楚軍,雖然後來達到五十萬軍隊,也都是各路諸侯組成的。而此時各國諸侯已經基本上都有復國之志或者已經復國了,項羽要稱帝,估計大家都不會服氣,亂戰一場肯定避免不了,到時候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讓我們在審視一下鉅鹿之戰。在秦國的末年時期,鉅鹿之戰是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因為這場戰爭,使項羽天下聞名,這一戰,也算是讓秦朝徹底滅亡,可是這一場戰爭是怎樣贏得的勝利呢?首先陳勝發動的起義軍就要失敗了,已經不是秦朝的主要敵人了,項羽卻成為了主要消滅的目標。秦朝軍隊想要快點把項羽給拿下。在那時候起義楚軍是由項羽帶領的,這支隊伍在所有起義的隊伍裡面勢力是最大的,也是對於秦國軍隊最大的威脅。假如這個軍隊被消滅的話,那麼打敗秦朝這個目標也可以說是徹底失敗了,決定這所有一切結局的就是這場有名的鉅鹿之戰。
剛開始的時候,二十出頭的項羽只是一個剛有名頭的小將領,項梁死了以後兵權被宋義給奪走了,而宋義作為主帥,卻想看著秦國的軍隊和起義的軍隊雙方打仗,到時候自己坐收漁利。所以楚國軍隊就不出兵去攻打秦國軍隊,在此關鍵時刻,宋義還擺宴席慶祝他的兒子去齊國當丞相。這件事激怒了項羽,項羽聽了謀士范增出的主意,把宋義給殺了。奪回了兵權,此時必須要一下打敗秦國的軍隊,這場戰爭不能輸,必須贏,因為那時候的秦國軍隊實力很強大,如果一直拖延,不利於項羽,一場決戰已經不可避免,而鉅鹿就是和秦國軍隊的決戰的地方。
此時的項羽只有五萬楚軍,可是秦國計程車兵有四十萬,兵力相差懸殊,這樣的一場戰爭,大多數人都不看好項羽,秦國軍隊的主要將領是王離,王離在當時是最有名的將領,是名將王翦之子。而項羽才二十四歲,只是剛剛有點小名氣的新人。但是項羽卻最終贏得了勝利,因為楚國的軍隊作戰十分兇悍,士兵和將士們一個比一個賣力,非常的勇猛,個個以一當十,而且對於楚國軍隊來說,贏了秦軍還有一條活路,如果輸了,那就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奮力一戰,為了自己,也為了國家,為了家人。拼死一搏,所以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
項羽並不只是一介勇夫,論打仗也是有勇有謀的。因為他年少的時候就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把千斤鼎給舉起來,個人的勇力無可匹敵,而且還有范增給項羽出謀劃策。項羽先是把秦國軍隊的糧食給阻斷,不和他們打持久戰,只拼一波。因為項羽自己也知道,和秦國軍隊拼消耗就是在找死,還不如一下子拼盡全力說不定還能掙得一絲勝算。再看秦國的軍隊這邊,雖然手裡有四十萬計程車兵,可是一部分是聽從王離的,還有一部分是聽章邯的,兩個人對於對方都是各懷鬼胎,恨不得對方被消滅才好。
打仗的時候作壁上觀就是形容他們的,所以這也是秦國軍隊會失敗的重要原因,其實要是他們每一個人和項羽作戰,也不見得會輸。他們也真是給項羽幫了大忙。鉅鹿之戰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一場戰爭,因為雙方實力差別太大,看著會一定會輸的局面竟然出乎意料的贏了,這一仗也註定了秦朝的滅亡,楚漢爭霸也是從這裡開始,一個朝代的滅亡,那麼新的朝代就要來臨。
第三就是外部環境不允許項羽稱帝。
在謀士范增的策劃下,項羽從鉅鹿之戰開始,便利用秦軍的威脅,挾持多路諸侯聚集於自己的管理之下,同時還用割地封王的條件誘惑秦降將與諸侯為自己效勞。如今,秦朝已滅,野心家們雲集咸陽,翹首以待,為的就是讓項羽兌現裂土封王的許諾。此時,項羽已是箭在弦不得不發——他無論如何都要給這些人一個交代。
但是,當時六國掌握在諸侯的手中,項羽本人並無尺寸之地可封,因此,他唯一能行的,就是先稱“王”,然後分封各路諸侯。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利用這些諸侯為自己謀得最大的利益:由無封地到有九郡的“西楚霸王”。可以說,項羽的分封不僅僅是迫於形勢,而且需要對各個勢力有個交代,更是為自己日後打江山、坐實霸王之名直至一統天下的必要之舉。
眼下,他手中最有分量的砝碼莫過於“滅秦封天下”。唯有“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有可能使諸侯臣服,從而驅除“王關中”甚至“王天下”的障礙。
綜上所述,雖然鉅鹿之戰項羽獲得空前勝利並獲得巨大威望,但是項羽無論在其志、其力和外部環境來看,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
5 # 津城沐雨
項羽不做皇帝而做王中王,並不是他的志向不大,更多的是當時情形不允許。
第一,滅暴秦,恢復六國,是很多原來諸侯國舊貴族的夢想。當初起兵反秦時,很多原來東方六國的貴族希望恢復故國,趙魏韓楚燕齊先後復國,項羽所代表的是楚國,而不是天下,各位有功之臣也都渴望分封,擁有自己的勢力,所以項羽只能暫時施行分封。
第二,項羽當時沒有控制天下的能力。當時項羽所帶的各諸侯國聯軍中,完全聽命於項羽的只是楚國江東子弟兵,其他諸侯國的軍隊都不會聽項羽,而山東地區的各諸侯國已經穩固,如果稱帝而不分封,山東六國勢力是不會屈服的,有名無實卻觸碰他人利益,甚至遭到其他勢力的聯合攻擊,項羽沒有完全戰勝的把握。
所以,項羽施行分封制,而自己則自稱霸王,意為各諸侯國盟主。
第三,項羽分封,還有削弱各國的意思。項羽分封各個諸侯國,並沒有恢復原來的東方六國,而是打亂分封,把原來諸侯國拆分重新組合,分封各諸侯國派遣將領隨自己出徵的人為王,兒把六國舊貴族改封為其他王,這就使得東方六中國產生內部矛盾,舊貴族和新生將領之間矛盾重重,很難團結壯大,甚至很快就會發生戰爭。
各諸侯國的互相攻伐削弱,項羽就有機會把各個勢力逐一消滅,從而收到漁翁之利,最終真正實現一統天下的目的。
結語。項羽的分封,就像劉邦建立大漢初期,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為異性諸侯王一樣,都是因為暫時實力不允許,不得已而為之。待時機成熟,最終還是一一消滅。
-
6 # 甘甜的純淨水
謝謝邀請:項羽思維就是一介武夫,他走的是稱王稱霸的道路,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尤為凸顯,而劉邦實有一統天下的政治野心,善於識人用人。項羽剛愎自用我行我素,聽不進諫言。劉邦無為手法用人,很聽進張良,蕭何之進諫。自己就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攻城略地我不如韓信,定關中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而他們都為劉邦所用,這就是項羽沒辦法比的。
-
7 # 野草的沉思
鉅鹿之戰後,項羽沒有謀求稱帝統一天下,而是分封諸侯,是一大失計。究其原因,一是項羽缺乏政治頭腦;二是項羽手下缺乏政治人才;三是客觀困難比較大。
一,鉅鹿之戰後,項羽威震天下。諸侯拜見項羽,都是跪著爬進轅門,連頭都不敢抬。此時項羽如稱勢稱帝,給足諸侯利益,他是有可能成功的。
可是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大搞歷史倒退,大封諸侯。更糟糕的,是他分的有薄有厚,很不公平。這就埋下了隱患。
有人建議他都關中,他也沒有采納。他以為關中沒有他老家好。
他覺得霸王這個名頭比皇帝響亮,威風。
還有,殺子嬰,殺懷王心,焚秦宮室,坑秦降卒……
總之,處處都顯示出,項羽缺乏政治頭腦,在政治上很幼稚。
二,項羽手下有五大猛將,只有一個謀士范增。
范增很有軍事謀略。在政治上如何,史籍沒寫,不得而知。
也許范增給項羽謀劃過稱帝。但項羽沒有采納。
這是極有可能的。因為范增曾建議項羽乘劉邦困難,急攻滎陽,項羽就沒有采納。
項羽剛愎自用,范增管不了他。
三,當時項羽要稱帝,困難也是客觀存在的。因為有六國諸侯。這些諸侯各有兵馬地盤,未必就擁護項羽稱帝。
但從後來的發展中可以看出,這些諸候大都貪圖利益,是可以收買的。
由於項羽分配不公平,劉邦出關東征項羽,六國諸侯都隨從劉邦。劉邦在彭城被項羽大敗以後逃往滎陽,這些諸侯又都紛紛投降了項羽。由此可見,這些諸侯大都是牆頭草。
只有劉邦,不會輕易臣服於項羽。
但如果項羽稱帝,採取正確政策,厚待諸候,收服大部分諸侯是可能的。再以中央威勢,合諸侯兵,征討一、二個反叛者,如漢高祖那樣,就較為容易了。
史籍上記載了一件小事,說項羽為人吝嗇,給功臣的印刻好了,他握在手裡把玩,印的稜角都磨平了,他也捨不得發下去。一一這樣一個人,你還指望他稱帝嗎?
-
8 # 浮沉的歷史
很多人認為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沒有做皇帝主要是因為項羽喜歡分封制,而不是成為天下的皇帝。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十分可笑的,因為項羽沒有做成皇帝完全是因為環境所限制,而不是因為項羽沒有做帝王的想法。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項羽之所以沒有成為皇帝的兩個原因。
項羽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在鉅鹿之戰中,項羽雖然大獲全勝戰勝了強大的秦軍,並且成為了諸侯聯軍的盟主,但是實際上項羽自身的實力實際上並沒有那樣的強大。
在秦末戰爭中,各地都掀起來反抗秦王朝的起義,六國各地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一支或幾支隊伍。到了鉅鹿之戰時,主要的力量有這麼幾股:項羽集團、趙國的陳餘和張耳的力量、燕國稱王的韓廣集團、劉邦集團和齊地的田榮集團。
在鉅鹿之戰時,項羽的本部人馬應該在十多萬左右,而其他的諸侯聯軍也大概是十多萬人,項羽的實力僅僅佔了一半而已。到了諸侯聯軍入關時,記載諸侯聯軍的總兵力達到了四十萬人,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從鉅鹿之戰到入關時間很短,滿打滿算項羽軍隊人數最多也不會超過二十萬人。
上述的這些情況決定了項羽只能採取分封制來分配各方的利益,如果項羽冒然的自立為帝,他一定會被諸侯聯軍群起而攻之,但是這種愚蠢的做法項羽是不可能做的。在各個諸侯回到封地後,項羽想要統一天下的困難就更大了,項羽也因此永遠的失去了成為皇帝的機會。
來自這種勢力的強大阻力項羽在滅秦後,除了自己西楚的地盤外,把天下分封給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己為諸侯國的老大。但是項羽的構想在一開始就註定是以失敗告終的,因為他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遵循的是扶持親楚的勢力,打擊威脅其地位的勢力,因此項羽主持的這次分封是十分合理的。
在完成分封不久後,很快天下就重新的進入了混亂狀態。齊國的田榮首先向項羽發難,緊接著陳餘和彭越也加入了反對項羽的陣營,作為漢中王的劉邦有也在這個時候也重新奪回來關中,消滅了項羽分封在舊秦國地的三秦王。
雖然勢力雄厚的項羽一時間很快就嚴重打擊了田齊的勢力,但是項羽此時對天下控制力已經開始逐漸的失控了。項羽在疲於奔命的一次次戰爭之後,項羽的力量越來越弱小,最終被劉邦所滅。
-
9 # 我是隻貓1
你從那裡看出來項羽可以做皇帝的?連他分封諸侯都有那麼多人反他,他要是做皇帝,估計瞬間連一個盟友都找不到了,
-
10 # 方圓論壇
再說了,秦朝滅亡之後各路諸侯都夢想著瓜分秦朝天下重回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割據格局。大家都等著瓜分秦國的土地。這個時候項羽雖然立功最大,話語權最高。但也不代表諸侯們會認可他當皇帝。畢竟大家好不容易推翻了秦朝準備收取勝利的果實。他們怎麼可能接受再來一個皇帝。所以項羽如果想要稱帝的話,除了熊心這道障礙之外,其他各路諸侯也同樣是障礙。而且還是最主要的障礙。項羽在沒有把握擊敗其他諸侯之前是不會公然稱帝的。 所以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採取分封制,大家共同瓜分秦朝土地。然後各自發展再行吞併擴張之事。事實上從項羽分封諸王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項羽的雄心壯志。首先項羽先是假意尊楚懷王熊心為義帝。而暗中又命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共同刺殺了熊心,把自己頭上名義的領導給剷除了。與此同時,項羽又同步在進行分封諸王的事情。透過項羽的分封也可以看出一些苗頭。項羽分封了十八位王,但自己卻自封為“霸王”可見要高諸王一等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了。
其次,項羽把他的勁敵劉邦封在秦朝流放罪人的巴蜀,以降將章邯、司馬欣給予鉗制。這也可以看出項羽已經在為之後吞併擴張開始佈局了。所以說項羽並非沒有稱帝自立的野心。而是情況不允許在慢慢佈局進行罷了。
回覆列表
項羽是舊楚國貴族,他的思想還是諸侯爭霸的思想,他代表的階級是分封制受益的舊貴族階級。所以,他要否定秦朝的一切,恢復分封制,當西楚霸王,而不是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