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味
-
2 # 先生好特別
隋煬帝,讓我們第一個想到他的豐功偉績肯定是開通京杭大運河,他的開通所帶來的成績,我就不多說了。這裡我要說隋煬帝楊廣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江山”、“修通運河”、“修建東都”、“西巡張掖”、“改革創新”、“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所以歷史上,對隋煬帝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也有說他荒淫無度,幾下煙花下揚州,也有時殺人如麻,以至於有的臣子稱他壞人。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徵高句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計程車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
3 # 獨釣寒江雪32212202
隋煬帝歷史評價不高,好大喜功、橫徵暴斂`勞民傷財。然而以如今的視角看,隋煬帝的作為眼界卻是超越了那個時代。首先開科舉制先河,天下寒士有機會入仕。京杭大運河功在千秋,到如今還發揮著巨大作用。親征吐谷渾、三徵高麗耗費了國力,加深了帝國內部矛盾。終於在浩浩蕩蕩人民起義中走向了滅亡。
-
4 # 95278110
隋煬帝楊廣,優點是有才,人長的帥,特別是文學修養相當高,有雄心,有辦法。缺點是無德,有很多貶義詞都能用到他身上,比如,無信,無義,懦弱,嫉妒,無情,小心眼,貪婪,破罐子破甩,窮奢極欲,寵信奸佞,殘害忠良,使青壯歿於戰陣,婦幼填滿溝壑,等等
-
5 # 素瑾馨舍
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奴役百姓、征斂苛重、濫用民力,營造洛陽城、三徵高麗、修建大運河,徵績有開創科舉考試、滅陳及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渾、修通南北水道大運河。善文好色,有秦皇之績也有商紂之行,本來該做文景的活安撫戰後百姓,卻做了武帝的事加重了當時人民負擔…不把百姓放在心上,最後南巡江都回不了老家了…
-
6 # 梓鷟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過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看待煬帝的功過是非,需要有歷史的縱深,這個縱深可以從秦漢一直追溯至今。
我們說,沒有暴秦的統一,就不會有強漢的興盛。同樣,沒有隋的開拓,就不會有唐的繁榮。歷史是何其的相似。秦與隋冒天下之大不韙,行開天闢地之舉,以自身的滅亡為代價,硬是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艱難的變革與千秋功業,最終不僅招致覆滅,還留下了千古罵名。而漢與唐則享受了這些變革與功業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迎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國力的空前強盛,受到了後世的崇敬。歷史又是何其的不公。
秦滅六國是暴力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過程是血腥的。書同文,車同軌,這不僅僅代表一道法令,要把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灌輸給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六國遺民的牴觸與反彈是非常激烈的,因為被統一,所有人都恨秦人。修直道、建長城,稅賦,徭役,耗盡民力,於是,所有人都揭竿而起,反對暴秦。秦滅亡了。
但,統一真的不好嗎?直道真的不該修嗎?長城真的不該建嗎?
很明顯,如果沒有統一,就不會有後來的強漢,甚至不會有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直道與長城,漢就很難抵禦和戰勝北方的匈奴,那麼打通河西走廊,開闢絲綢之路,經營西域,這些都無從談起,也就不會有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言,也更不知道今天的中華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修長城的秦亡了,但長城成為了世界第七大奇蹟,更代表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與意志。
繼承了秦遺產的漢,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和興旺的國家。
說秦漢的目的是為了說隋唐。中國在經歷了接近三百年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並立的大分裂期之後,終於在隋滅南陳後完成了統一。完成這次統一的隋朝統帥正是當時被封為晉王的楊廣。就國家統一而言,楊廣應該說功不可沒。
統一之後的隋朝,軍政、財政、用人等國家權力都被關隴貴族集團所把持,為了國家的安全與發展,打擊與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勢在必行。隋文帝楊堅採納了謀臣的建議,初步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新國家體制,從而把財權、軍權、政權從關隴貴族集團手中收回。另外,隋文帝開科舉士,初步建立科舉制度,從而把用人的權力也收歸國家。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一方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打擊關隴貴族集團,另一方面,國家剛剛統一,百廢待興,急需有效的管理和大量的人才,煬帝在文帝的基礎上繼續推行改革,把三省六部的國家體制和科舉的選拔制度進一步完善並最終確立下來。這標誌著從秦漢以來所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在隋朝被髮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然而,這兩項制度的確立大大損害了關隴權貴的利益,也為之後關隴軍閥加入起義與叛亂埋下了伏筆。
文帝死後,煬帝登基,年號大業,可見其雄心萬丈,欲與秦皇漢武相比肩。接下來,他所幹的事情確實與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建阿房宮、修皇陵,楊廣就營建東都洛陽。秦始皇東巡,楊廣就北巡。秦始皇修直道,楊廣就修運河。秦始皇修長城、徵匈奴、滅百越,楊廣就討伐契丹、進攻土谷渾、三徵高句麗。每一件事都是勞民傷財,每一件事都可以跟秦始皇一較長短。如此看來,隋朝的命運與秦朝相似也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營建洛陽真的是錯嗎?運河真的不該修嗎?高句麗真的不該討伐嗎?又回到了之前的論點。
如果說秦始皇建阿房宮、修皇陵純粹是為了自己受用的話,那麼楊廣營建洛陽則並不單純是為了享樂。隋滅陳之後,南方的陳朝舊勢力並沒有完全被剷除,地方分離主義依然存在,同時,東北的高句麗、渤海等國也威脅著隋朝的邊境安全。相比西陲的長安,洛陽的中心位置更能對江南地區和東北邊境形成有效的控制。遷都洛陽無疑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其次,關中地區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根據地,遷都能夠有效的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對國家政權的控制力及影響力,也有利於扶植新生力量與之形成對抗與平衡。再者,營建洛陽與運河工程實際上是一個整體規劃,我在後面的段落中會具體談到。可見,營建東都洛陽本身是有利於社稷的。問題出就出在工期。一座都城,從開建到竣工前後只用了十個月。你沒聽錯,就是十個月。可想而知,這個世紀工程到底徵用了多少民力,老百姓為之付出了多少血的代價。我相信,一座都城的工程量就算比秦始皇陵小也不會小太多,而秦始皇陵的修建在徵調了七十多萬民力的情況下歷時了三十九年才完工。那麼結論就出來了,事情本身並沒有錯,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一天做十年的事,一個小時走一千里路,方向再怎麼正確,結果也是萬劫不復的。
大運河的修建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古代,河流是主要的交通幹道,每一個發達的文明都是由一條河流把所有的人、族群、部落串聯在一起才得以形成的。在南北朝之後,隋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形勢上的統一併不能消除南北之間幾百年分裂所形成的隔閡,經濟、文化的交流還面臨著地理上的現實障礙。此時,一個偉大的構想出來了,如果能把北方的黃河流域和南方的淮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線起來,把整個華夏的水域變成一條河,那麼,華夏文明的大一統時代就真正到來了。
可見,大運河的修建是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前途的大事。
其次,從秦漢到魏晉,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位於北方。五胡亂華時期,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漢人大規模南遷,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和南北朝將近三百年的發展,到隋朝統一時,經濟已經相當繁榮。大運河不僅可以整合南北的市場,促進南北的貿易交流和文化交流,方便人員往來,也能夠使中央對南方各州的控制力得以加強。透過運河,中央能夠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向位於長江、淮河流域的南方各州投送兵力,進一步的鞏固國家的統一。反過來,隋朝的北部邊患比較嚴峻,對外戰爭需要依賴南方的資源和兵源供給。根據記載,在沒有運河的時候,十石糧食從揚州走陸路運到洛陽,路上要消耗到九石,這使得國防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持久。而從江南到中原,從中原到北疆,運河的建成使得跨地區大規模運送兵源和糧餉成為了可能。這實際上也為後來隋煬帝在短期之內大舉興兵連續三次征伐高句麗創造了條件。
可見,大運河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軍事部署、物資調配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大運河的規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餘杭(杭州),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各形船隻可以從杭州一直駛到洛陽,經過洛陽可以一直到達北疆,這無形中就會使洛陽成為北方的貿易集散地,換句話說,洛陽就會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可見,營建洛陽、遷都洛陽和修建大運河是一個整體規劃。
眾所周知,這是一條古代的高鐵,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工運河,由這條運河所連線起來的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四大水域,包含各水域所屬的支流與幹流,形成了古代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高鐵網”。透過如此發達的水路網,全國的經濟不僅整合在了一起,平衡了地區發展,還使得中國南北形成了統一大市場,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為後來唐、宋、元、明、清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條運河從建成起歷經了一千四百年,至今川流不息,把中國南北的各個地區從經濟上、文化上、思想上、血緣上聯絡在了一起,再也無法分離。有了這條運河,使得統一的華夏文明再也無法割裂,從此,即使有分治和割據政權的出現,統一也永遠是大勢所趨。
可見,修運河這件事到底做的對不對?顯然,無論從哪方面講,運河對國家民族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不僅對,而且意義重大!可問題還是出在了工期上。從大業二年到大業六年,全長一千一百公里的河道,五年時間竣工,動用了近五百四十萬民力。河道是用屍體鋪出來的。大業大業,確實是大業,但好大喜功,不顧百姓死活,急功近利,不顧社稷安危,最後的結果也就只能是為“大業”殉葬了。
那麼,三徵高句麗又對不對呢?隋煬帝這件事總乾的不對了吧,你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打人家高句麗幹嘛?實際上,高句麗並非今天的北韓半島,當時的高句麗所盤踞的地方除了北韓北部,其餘大部分位於今天的中國東北,包括了遼寧全境和吉林大部。眾所周知,遼東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隋,作為一個自認為代表中華復興的王朝,隋煬帝,作為一個復興“大業”的踐行者,國家尚未統一,怎麼能稱作復興呢?如果真的是建立了“大業”,怎麼可以還有領土被外族佔據呢?這是雄心勃勃的大隋所不能容忍的。從三徵高句麗這個“三”就能看出,楊廣急於要完成統一大業的迫切心情。
那麼,又回到了之前的問題,收復失地這件事,到底應不應該做?當然應該,可是,打仗這事兒是能急的嗎?大業六年,大運河剛剛竣工,隋軍就開始集結,大業八年,揮軍一百一十三萬,號稱兩百萬,殺向了高句麗,但最終失敗,損失三十餘萬人。次年,大業九年,再次發兵一百萬,中途由於楊玄感叛亂而不得不回兵鎮壓。剛剛鎮壓完叛亂,大業十年,又揮軍北上,但在高句麗的頑強抵抗下,戰事陷入膠著,國內又民變四起,最終才不得以而作罷。雖然高句麗最終請降,而實際上遼東並沒有完全恢復,隋軍無功而返。
我們可以租略的計算一下,養一百萬軍隊,一年需要多少錢?揮動一百萬大軍三年之間來來去去南征北戰,又需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光是跟在後面跑、運送糧餉輜重、保障後勤的人員恐怕就不下幾百萬吧,那麼這幾百萬人吃喝拉撒一年又需要多少錢糧? 如此算來,隋之滅,不遠矣。
可見,隋煬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都是該做的,可錯就錯在了一個字,急!急政大大透支了民力國力。水欲覆舟,禍不遠兮。
隋滅了,煬帝被他的叛臣勒死了。老百姓也恨透了這個暴君。他不知道,在他的“大業”之下,他的人民苦不堪言。
然而,新興的唐朝繼承了隋煬帝“大業”所留下的豐厚成果,迅速的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最偉大的國家,並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現成的三省六部制使得唐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完善的科舉制度為唐朝源源不斷的供應優秀人才,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得唐朝的社會更加穩定、更加進步。大運河連線南北交通,增強了唐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效促進了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大運河連線四大水域所形成的全國水路網,促進了唐朝的經濟發展、文化交融。由此,中國的經濟繁榮、文化繁榮、乃至整個文明的繁榮在唐代達到了頂峰。
此後,一代聖君唐太宗李世民繼承了一代暴君隋煬帝楊廣的意志,發兵遼東,討伐高句麗。最終唐朝於公元668年攻滅高句麗,收復了遼東故土。
歷史就是如此玄妙,明君和昏君都做了同樣的事情,結果,一個受人歌頌,一個受人唾棄。
唐朝是一個幸福的王朝,因為它可以坐享其成。隋朝以滅亡為代價,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與設施基礎,並承受了整個開拓過程中所有的不幸,在此基礎上,唐朝想要不騰飛都難。
不過,話又說回來,隋朝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卻完成了很多別的朝代三百八十年都無法完成的事。雖然命短,卻也值了。
隋煬帝做完了所有的事,留下了千秋萬代的罵名。唐太宗坐享其成,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美譽。
說到這裡,隋煬帝楊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見解。
如很多人所認為的,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剛愎自用,殘暴不仁。這些都不假。但一個讓人不得不面對的奇特事實是,他以傷害人民、透支國家的方式,完成了讓國家與民族世代收益的千秋偉業。最終,他被他的人民吞噬了。
“大業”時代的人民無疑是悲慘的,很多人沒能活下來,活下來的人也是苟延殘喘。因此,後世的子孫雖然享受著“大業”帶來的豐厚碩果,心裡卻也恨著那個當初推行了“大業”的人。
-
7 # 壹櫃坊
隋煬帝楊廣的形象絕對是被歷史扭曲了。然而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如果沒有隋煬帝這樣荒淫無度、殘暴不仁的暴君,那麼唐朝建國就沒有合理的說法。
下面我們大概聊聊隋煬帝楊廣的功績:
1. 開通大運河。加強了中國南北的溝通,促進了沿河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的交流,維護了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
2. 興辦教育、發展科舉。隋煬帝楊廣即位初就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發展科舉制度,從而避免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由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的弊端。
3. 征討吐谷渾、占城、契丹、高麗。加強了中央集權、拓展了中國疆土、彰顯了泱泱中華的國威。
4. 征服流球(臺灣)。為後世歷代統治臺灣提供了合法依據。
在隋煬帝楊廣統治時期,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萬國來華朝賀,國力強盛。另外楊廣還很有才華,他創作過很多詩作。比如這首《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
8 # 溫讀
建號大業,這就說明出這並不是一個昏庸無道,好色無能的皇帝。
自古以來第二代君主都是守成之主,休養生息
但是他並不滿足這樣的平凡
其實在我心裡,如果他要是有漢武帝那樣的運氣
取得成就一定不比漢武帝要差
漢武帝為什麼可以封狼居胥,名流青史?以武為號?
一部分是他的功績,另一部分就是文景二帝留下的好底子
民生富裕,國家富強,所以武帝可以開拓疆土,顯示我大漢之威
更好比秦始皇一樣,奮六世之餘烈,方能讓他一掃六合一統天下
我相信,如果楊廣不是隋朝第二代皇帝的話,也必然可以名流青史
在不合適的時間,想要作出經天緯地的事業
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的隋朝,天下初定,根基尚且不穩,天下剛一統,急需休養生息
所以隋朝缺的是一位守成之主,而不是一位開拓疆土的君主
而顯然,楊廣屬於後者。
一百年的事兒要十年做完,然後必須做完,做不完我就不和你們玩了,大概如此。
人口太多,必須用各種方式給人民找事兒幹,出發點是對的,但是技術上實現不了.
高句麗必須打,但是戰術上出問題。
總之,最後他是都做完了,高句麗殘了,大運河打通了,吐谷渾完蛋了,突厥老實了,大隋也完了,於是乾脆留在江都不回去了,當然,也回不去了。
大公無私,所有好處都讓唐朝佔了。
應該不好色,滿腦子是功業的人才沒這功夫呢。
對內控制比較差,拿楊素沒辦法,對李淵沒有警惕等等。
關隴軍事貴族聯盟實質上還是太脆弱了。
總之,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
9 # 插鋼筆的鄉下人
評價歷史人物尤其是重要歷史人物,要分兩個方面:一是狹義的個人方面的,無可厚非,但不能無限誇大;一是廣義的國家或社會層面的。楊廣就是這麼兩個極端的人,個人層面的就不多贅言,單從歷史層面的國家貢獻,楊廣不失為一個偉大的帝王。
曾有人這麼評價楊廣,“隋煬帝是一個暴君,但絕不是昏君。”事實就是如此,楊廣無論從國家統一(滅南朝陳、滅吐谷渾、徵高句麗、徵琉球、徵佔城、御突厥等)、政治(改革官制)、經濟(大運河)、文化(創科舉制)、外交(交歡西域中亞)等方面來說,都真正開創了一個盛世,其經濟文化之繁榮,讓大唐盛世都汗顏。
但楊廣的個性也影響到了他的統治,甚至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也許這就是英雄造時勢和時勢造英雄的辯證關係吧。
再說明一點,所謂的隋煬帝是其亡後,後人給他的諡號,牆倒眾人推,就當時的時局,他不可能得到個好諡號。而其廟號卻是隋世祖明皇帝,怎麼樣?是不是截然不同?
隋煬帝功過分明,不能一概而論,其輝煌而又悲壯的一生為後世統治者樹立了一面超大的鏡子,醒世言、警世鐘,其功其過都是中國歷史的財富。
回覆列表
隋煬帝歷史上說此人荒淫無度但並無多少歷史證據,說開發大運河使民不聊生,但隋煬帝的眼光是著力與地久天長不為眼前犧牲的一點利益,為帝位於天共存代代相傳利國利民發展的一統天下,讓世人都能衣足飯飽,貨物互通交流。他的科舉制度歴盡一千多年都在使用說明他的科學性,包括今天也算是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