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活動家
-
2 # 端溪行水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日。人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
有人主張給孩子過洋節,有人堅決排斥!
其實,面對洋節,家長們既不要盲目跟風,也不必一律排斥。對我們傳統的節日更應該保留、堅持和發揚。隨著我們國家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現在我們國家的節日也走出了國門。我們應該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現在很多國家在春節這一段時間也會放假,並且慶祝這一節日的到來。很多商場都營造了中國年的氣氛,而且還有人在大街上放鞭炮,舞獅子。
作為家長,給孩子過什麼節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透過過節,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文化、感受世界文化、感受生活的幸福。
要讓孩子對洋節和傳統節日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論我們自家的春節,還是洋人的聖誕節,任何一個節日都有它產生的文化背景,我們不能拋棄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洋節的優點是輕鬆、娛樂、互動性比較強。傳統節日的特點是內涵比較豐富。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洋節日裡帶給孩子歡樂,同時可以在中國傳統佳節,多讓孩子瞭解一些跟節日有關的文化和傳統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過節更要注重文化的因素,不要只滿足於孩子的物質滿足,更加不應該拿外國的東西抵制中國的東西。
作家馮驥才曾經說過:“節日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盛典,它絕對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
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和洋節一樣,都是經過漫長歲月和自然篩選出的“精華”,如果能正確引導孩子透過學習,瞭解自己的祖國、民族,熱愛自己的民族,發揚自己民族優良的節日傳統,同時瞭解和感受世界各地的節日文化,融貫中西,這才是我們父母應該去做的。
雖然傳統節日相對比較沉重,但是父母可以透過和孩子一起,做月餅、剪窗花、貼春聯、扎燈籠等活動,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節日活動中來。一旦孩子有機會參與,一些傳統節日就會變得有意思,也會讓孩子更難忘。
-
3 # 塑造未來
為什麼不能過?如何國家的節日都可以瞭解一下的學習和文化不分國界也沒有必要去阻攔孩子的思想!只是在重視層度上可以適當調整一下度。
-
4 # 杏花雨耕田楊柳風讀書
作為家長讓不讓孩子過聖誕節主要看孩子所處的“聖誕節文化氛圍”是什麼狀況?如果孩子所處的“聖誕節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之中”,孩子與周圍的人都普通接受聖誕節文化,而且有良好的聖誕文化氛圍,家長就應該對孩子講明“聖誕節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係。聖誕節文化元素被中華文化發展有借鑑價值。同時,中西方文化,隨著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趨勢,從而將來形成一種強大的新的文化。中華文化吸收如西方的“聖誕文化”等有利因素,逐漸形成了新時代的中華文化!這種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在未來“人類命運的共同體”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出法家長應該支援孩子過“聖誕節”!讓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機會接觸西方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豐富自己的思想文化世界。(必須注意防止西方文化糟粕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如果孩子生活在遠離“聖誕文化”的氛圍,例如生活的僻遠山區,根本不知道“聖誕節”為何物的情況下,毫無“聖誕文化”概念,更不沒有接觸過西方文化,家長就不應該支援孩子過聖誕節!
總之,未來社會全球化的大趨勢,構建“人類生活的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絡的大趨勢之下,家長應該主動引導孩子接觸“聖誕節”之類的西方文化的精華,讓孩子視野更寬闊,為孩子的成才打造良好基礎。
-
5 # 鹽與水
謝謝:我就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我是一個14歲孩子的家長,那麼從我個人來說是反對過洋節的,感覺應該提倡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的,讓孩子潛移默化的注重自己的民族感,對他的學習也是很有幫助的,現在的孩子們滿嘴都是聖誕節,平安夜,問他端午節卻說不明白,這樣下去怎麼行。
-
6 # 巴河源頭
聖誕節是西方基督徒的節日。如果你及家人不是基督徒,就不要去湊熱鬧,免得被別人笑話。如果是基督徒,就另當別論了。
我覺得,作為一個華人,既然沒有信基督教,過過自己的傳統節日最好。堅持文化自信,做一個自豪的華人。挺好!
-
7 # 小小思維家
其實過聖誕節並無關宗教信仰,它也不需要高消費,也談不上“忘本”,但它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一個關於聖誕老人的美好傳說,是掛滿裝飾的美麗聖誕樹,是一個好孩子被禮物褒獎的開心日子,它是一個歡快的遊戲,一種溫暖的儀式,是一個讓全家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節日。
儀式感關乎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幸福的敏感和體察,對於孩子更是。“儀式”讓孩子生活得有規律、順暢,所以更安心。
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過年的習俗也在慢慢簡化,很難感受到往日過年那樣讓人激動、幸福的儀式感,而聖誕節的風靡,或許可以彌補下這個缺憾。
所以,聖誕節是哪裡的節日,它起源於哪個宗教,代表了誰的文化……其實沒那麼重要,不是嗎?
-
8 # 河田間的句芒
其實這個問題處於一種文化不自信的狀態,中國文化之所以能綿延數千年,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她的相容幷蓄,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因為敢於包容,所以我們的文化透露著精彩的多樣性,雖然近代我們的國家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不過只要我們依然相信與認同自己的文化習俗,那麼外來的文化就不會是洪水猛獸,所以過聖誕節沒有問題,那是瞭解西方文化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為人父母對中國文化的言傳身教,因為我們本身的尊重,那麼任何人也不會輕視和忘記,謝謝。
-
9 # 無名文文
以前年輕時比較喜歡玩,記得當時聖誕節剛在上海開始時,我就去上海大世界去過聖誕節,後來自己也組織過,幾個朋友幫忙包了一個場子,組織朋友一起來玩。結婚以後就沒有過過聖誕節,這一天就在家裡,後來感覺這和平時玩沒有什麼不一樣。唯一的就是聖誕節這一天出去玩就被斬,錢多了嗎,哈哈。現在想想,其實聖誕節讓孩子知道就可以了,不一定每次都要去參加,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節日,讓孩子瞭解一下各個國家的節日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瞭解與學習的機會。因為我們的春節是每年一次最重要的節日。但是,現在的有些年輕人想法都不一樣了,熱衷於星巴克,聖誕節,而春節無非就是完成家裡的任務。現在的聖誕節是年輕人或者是喜歡玩的人的場所。是他們放飛自我的一種形式。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孩子的參加與否,這就要看這個家庭環境,也就是父母親的觀點如何,如果這個家庭氛圍對傳統文化比較重視的,他們的選擇也不一樣,如果這個家庭氛圍比較外向的,那他們傾向於讓孩子去參加聖誕節的比重會比較高。環境的不同,對孩子參加聖誕節的觀點也不同。不可以用好與不好來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就看家庭氛圍和家長的觀點來如何對待。
作為我本人,現在是主張讓孩子瞭解一下就可以了,不主張每次都參加,每個國家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特點,也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根與魂。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國家的根與魂都不喜歡,那我感覺就太可怕了。這個人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有自己的尊嚴。
-
10 # 關山聽風
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過聖誕節,並不是我們家長說了算數,孩子有孩子的視角,社會有社會的氛圍。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對社會文化的一個判斷過程,也是一個接受、消化、揚棄的過程。
要說孩子過不過聖誕節的問題,我是過來人,有這方面教育孩子的經驗。
父親輩教我們怎麼過傳統節日我的父親與母親都沒有上學堂讀過書,父親認得很多字,毛筆字寫得很不錯,那是為了謀生,從小跟民間儺戲班子跑江湖時學來的;母親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她隨口能背出一段段的古文出來,那是她從小由教私塾的外公帶著,在學堂玩時記住的。
我小時候是物資,匱乏的年代。每逢過節時,父母不僅想方計法做些好東西給我們吃,他們還會把他們所知道的節日來歷,及節日民俗規矩詳細地講解給我們聽,且每次都是不厭其煩。現在我才知道,那就是文化的傳承。
記得那時候,我們這家鄉苗寨有一個獨特的節日,那就是苗族四八姑娘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苗族先祖中的一位女英雄捨身救兄弟而設立,是屬於我們苗家女孩子的節日。當時我認為這樣的節日與我們男孩無關,但有一些事情必須由我們男孩子去做。四八姑娘節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米飯,把糯米用山上採摘的樹木葉子染成黑色,通稱烏飯,也稱為黑米飯。
(苗族黑米飯)
記得有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六晚上,父親要我們在初七這一天,一定要把染黑米飯的葉子砍回家,用來做黑米飯,過四八姑娘節。
這天,我們兄弟貪玩,把砍染黑米飯葉子的事忘掉了,沒有上山砍樹葉,而是下河捉魚去了。傍晚時,我們提著一大串魚和兩隻大土鱉,高高興興回到家裡,心想父母看到我們的收穫後,他們肯定會很高興。然而,父親連看都沒有看我們一眼,一臉怒氣,大聲訓斥我們,反覆說:“你們失了規矩!忘了祖宗啦!”
那天傍晚,天快黑了,父親拿著火籠子,帶著我們上山。我們在火光的照明下,把染黑米飯的樹葉子砍回家。當晚我們把樹葉子摘下來,搗碎,把葉汁泡上糯米時,時間已是半夜。事情還沒有完,母親在家裡蒸黑米飯,父親與我們兄弟分頭去接兩個姑母回家來過節。我與父親一路去接大姑母。我們到達她家裡時,天已放亮。大姑母起來開門,一邊笑著招呼我們,一邊用手擦著眼淚說:“我還以為今年你們不來接我了呢。”按苗族人的傳統習俗,四八姑娘節,要把嫁出去的姑娘(苗族把未嫁女兒稱妹子或者女,把嫁出去的女稱姑娘)接回孃家裡過節。從那時起,我才知道,四月初八,對於我家外嫁的姑娘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日子啊,也難怪父親那麼急。
(苗族四八姑娘節)
老師與叔父給我們講聖誕節我第一次聽到聖誕節是學校老師告訴我們的,那是在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記得當年課文上說的是“除夕夜”,同學們不懂外國的除夕夜,以為與中國的除夕夜一樣,是大年三十。老師跟我們解釋說,中國過年與外國過年不一樣,他們過聖誕節,外國的除夕夜就是聖誕夜。因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我那時對西方的聖誕節感到很好奇。
叔父是第一批抗美援朝的復員軍人,戰場受過傷。他常給我們講北韓戰場故事。那時他總是提到一個讓我們聽起來很彆扭的外華人名,叫麥克阿瑟的人。說這個人是聯合國軍的總司令,他原本打算在北韓作戰要速戰速決,打到鴨綠江邊後就回家過年。我們聽老師說過歐美的過年是聖誕節,當叔父再給我們講北韓戰場故事時,講到麥克阿瑟回不了家過年,我就替叔父更正道:“那不叫過年,叫過聖誕節。”叔父忙點頭說:“對對對,當時我們部隊領說的就是過聖誕節。”從那時起,我對麥克阿瑟聖誕節沒有什麼好感。
我孩子的聖誕節我的孩子是90後,她童年時代正是我們小縣城超市開始興起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各種超市佈滿街頭巷尾。商家在營銷上花樣百出,尤其是各種節日,不管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洋節,他們都加以充分利用,紛紛粉墨登場,一個目的——促銷。於是,聖誕節也成了他們喜歡的節日,各大商場、商店都安放了閃爍著花燈的聖誕樹,帶有聖誕標誌的商品、贈品琳琅滿目。學校也開洋化了,組織開展各種聖誕節活動和晚會,什麼“平安夜”“聖誕祝福”等,同學之間還興起互贈聖誕禮物的風氣。在這種洋文化濃郁的氛圍裡,由不得孩子們了,他們的心目中又多了一個他們並不很瞭解的重要的節日,聖誕節。
那時,我個人很反感聖誕節,但孩子要過洋節,心是她自己的,思想也是她自己的,我是無法阻止的,再說,當年大多數的孩子都以過聖誕節為時髦,憑什麼不讓自己家的孩子樂呵呢?
我孩子從小學到初中一直熱衷過平安夜、聖誕節,可上了高中後,突然把過聖誕節熱度降下來了。我想,可能是到了高中階段了吧,學業繁重,沒有心思去過節了。孩子上大學後,第一年的聖誕節是她第一次一個人長時間在外面,我給她發了一個“聖誕節快樂!”的簡訊,孩子迅速地回了簡訊心:“老爸,我不過洋節。”孩子終於將曾經她過得很執鬧的聖誕節拋棄了,迴歸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回想起來,我並沒有要求孩子可不可以過聖誕節,我給了她充分的自主權。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我在後面還是耍了一些手腳的。那就是我在向孩子的爺爺奶奶學習,每逢過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我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節日的來歷和意義,同時,在過節的時候,我把每一個節日都過得很傳統,很有傳統文化氣氛。看來這種灌輸對孩子起了很大作用,這種傳統文化的刻意傳承終於開花結果了。
(湖南邵陽綏寧苗族龍燈)
朋友,你是不是還在為讓不讓孩子過聖誕節而糾結嗎?你贊同我的做法嗎?
-
11 # 隨緣194775874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的誕辰,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聖誕節是個宗教節,為耶穌的誕辰而慶祝。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教會做彌撒舉行儀式。
大部分天主教堂都先會在二十四日度平安夜,聖誕節是西方世界以及其它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據說此節日在西方就和中國的春節一樣隆重。中國隨著改革開放,此節日也讓許多年輕人接受了過平安夜這種儀式,而且還很重視。成年人對此不理解,甚至反對,可年輕人的理由是:不就是湊湊熱鬧嗎?人家西方各國也不都在過咱們的春節嗎?
想來也是,互相接受彼此國家的文化禮儀
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要過分解讀就好
。
-
12 # 三元三角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儀式感,是父母對他們的愛。聖誕節雖然是國外的節日但是孩子最期待這個節日的就是能收到禮物,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和吃有關,再就孝敬長輩,小朋友感受不到太多專屬於他的儀式感。如果你們家原本就有他的儀式感就不用太在意這個聖誕節,你們可以和他解釋,但如果沒有,未嘗不可以在這個節日給他一個驚喜。
-
13 # 秋微97
可以過啊,娛樂一下,順便了解一下西方文化,提高見識,也沒什麼壞處。同時,要更加註重中國的傳統節日,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
-
14 # 香蓮芯
其實在中把中國的節日過好就行了。至於聖誕節嗎,那是中國以外的節日。所謂有人贊成過洋節,在孩子們的心裡過聖誕節就是收禮物,別的禮節性的東西可能一慨不懂得。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是中國的文化傳承,元旦節是新年第一天去舊迎新。還有記念性節日,咱們過好中國特色節日就很好。過去很多時候不管是什麼文章都提到外國怎麼樣,怎麼樣都是外國的好,現在咱們國家強大起來了,而且有很多東西比外國的好了。應該是外國拿中國來比較了。
-
15 # 胡應法
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份,華人,中國的孩子過不過聖誕節本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喜歡則過不喜則不過,不必強求過或是不過。只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思想領域中出現了兩股思潮,出現了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優劣的爭論,於是便有了西方的節日華人過不過的爭論。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中華文化是有恆久的生命力的,幾個西方節日不能將傳承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逼到牆角的,而且中華文化向來是開放包容的,“拿來主義”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一個重重原因。
-
16 # 三峽客
聖誕節與我們有一毛錢的關係?過他幹啥?反正我是隻記住了,每月25號葛洲壩退休金到賬。不信每月25號早上,葛洲壩建設銀行,工商銀行門口,都是退休工人排隊取錢。(大部分退休工人不會用櫃員機)。
-
17 # 松原老聞頭
現在不是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過聖誕節的問題了。實事求是地講,現在的年輕人與小孩兒對於西方的節日已經比較認同了。許多已經接受了西方那一套什麼星座之類的,他們對實質上沒有什麼理解,不過就是為了湊個熱鬧。而這就是不爭的現實,這也是年輕人與老一代人的代溝之所在。
回覆列表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它源自於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與基督教無關。隨著社會發展,聖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成了華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