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酷仙境830

    李熬說的對。錢鍾書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是思考力不夠,整合創新的能力不高。他的大作《管錐編》雖然部頭很大,但是都是一種思路,就是把外國的、中國的,文史哲的,關於同一問題的資料蒐集在一起,自己很少做評論,更缺少建立。一部《圍城》,雖然久負盛名,但是確是掉書袋,藝術性不強,讓人懷疑,作者寫這不小說,就是為了藉助人物說出一些連珠妙語來,而不是把重點放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上。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文藝美學上還是很有造詣的。他的《七綴集》裡論通感,《談藝錄》裡論述李賀的詩,以及《宋詩選注》論宋代詩歌,都是非常經典的,很有建立的。超出不少同時代人一大截。

  • 2 # 傲世萬年雪

    李敖評價錢鍾書原話大意是“錢鍾書這人書的極好,就是讀死書”,前句肯定錢鍾書的博學多才,後句則有些抱怨其思想稍顯呆板、不夠靈活。

    有文學,就有文學批評,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了,李敖能說這句話,應該是研究過錢鍾書的,所以李敖的批評是站在文學的角度,不能說是“文人相輕”,李敖無可厚非。

    看過《圍城》、部分《宋詩選注》和《管錐篇》,《圍城》是部小說,被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錢老利用了大量隱喻和諷刺手法,有著強烈的個人色彩。雖然只看過部分的《宋詩選注》和《管錐篇》,但是感覺這更像是讀書筆記,其中旁徵博引的比較多,我感覺李敖應該是批評其後期的寫作風格,李敖是個人主觀色彩比較濃厚的一個人,他不會去掩飾自己的鋒芒,可是錢鍾書不同,他要服務於當時的時代,其實我看錢鍾書後期作品挺好的,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可惜我已經5、6年沒有怎麼看書了,大家可以研究一下。

  • 3 # 年糕君

    這兩個人說起來其實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

    一個高調的可愛,一個低調的從容。

    說起李敖,看其文字,簡直可以腦補出他擼起袖子一個勁往前衝的樣子。

    “有人向我挑戰,說“你放馬過來”。我不回話,只是疾馳而去,然後馬後炮打倒他。”

    你看,還是蠻可愛的。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強調的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性子太過鋒芒畢露的人總是不太招人喜歡的。

    如果肚子裡再有點墨水就更招人厭了。

    我們喜歡的是守愚藏拙,不干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這兩人我也不想,也不能做出評價,都是大家,畢竟斯人已逝,到底是“文人相輕”還是“文人相親”,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反正我相信這兩位在離開人世的時候想的都不會是對方。

    其實有時候評價是最不必要的。

    各花各入眼,你喜歡誰,自然他什麼都是好的,你不喜歡誰,任人說破了嘴皮子也沒用。

    要是真想了解一個人,你就去走進他的生活,自己去閱讀他的文字,你的心裡會有一杆秤,這樣就夠了。

  • 4 # SF144014209

    可能,大概,也許,

    錢鍾書寫的那些書,就跟四書五經一樣,

    對我們這個時代,沒產生影響吧。

  • 5 # 明鏡觀花1

    李敖的意思是讀那麼多書不用來噴人,實在太沒思想了。就衝著李大師逮誰噴誰、唯我獨尊的風格,充其量就一歪才,難登大雅之堂。倒是與京城王朔一時瑜亮,可為後代談笑之資。你們別吹他有多了不起,你聽說過真正讀通了天下書悟透了世間理的大學問家會這麼刻薄張狂的嗎?各位去看看竇文濤對他的專訪,提到錢穆金庸錢鍾書,都是滿臉的不屑,理由是:他們寫的東西自己做不到。照這麼說寫大鬧天宮的吳承恩竟是個白痴了……什麼狗屁邏輯!倒是網路噴子們從此可以給他立個排位,當做祖師爺供起來!

  • 6 # 五花肉wd

    錢鍾書身為一界文豪,從文學造詣還是文學地位而言自然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李敖卻說他是死讀書,原因為何呢?

    在我看來讀書的人有兩類,一類會讀書,一類讀會書,換了下順序有什麼區別呢?會讀書的人其實有很多,只要不是文盲認識字,也沒有什麼精神問題,那麼就可以做到會讀書,這可以說是最基本意義上的讀書。

    那麼什麼是讀會書呢?很多人讀書總是一知半解,甚至草草而過,那麼必然是讀不好書的。讀會書不僅僅是通曉了作者在書中所講的內容和意圖,而且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一個獨特認知,甚至產生某種新思想。這樣看來其實讀會書又有了兩種境界之分:理解領悟了和悟透掌握了,區別就在於是否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

    從上述所講,我認為李敖所說錢鍾書可能就是還沒有到達讀會書的第二重境界,這麼看來就不難理解他所說的。

  • 7 # 莫安營

    在這個淺薄浮躁的時代,沉潛深厚的學問照例是不能被理解的。

    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和學術,既深邃嚴密,又博大宏通。《管錐編》、《談藝錄》等鴻篇鉅製,精思明辨,解難如斧破竹,析義如鋸攻木,仔細研讀,每令人如痴如醉!可是,在許多人眼中,錢鍾書先生就是一個會死記硬背的書呆子,一隻會移動的書櫥。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李敖先生的狂傲是眾所共知的。敖,即“傲”而目中無“人”,他閣下的大名確實名實相符。在某電視節目中,李敖先生先痛罵金庸先生是“偽君子”、武俠小說不入流後,又貶錢穆先生學問欠佳。當主持人向李敖先生問及對他對錢鍾書先生的看法時,他閣下令人意外的伸出了大拇指:錢先生書讀得真多!然後,李敖先生又補充了一句:不過,錢先生的建設力不夠!記得主持人當時還打趣道:那讀者還評價您李敖閣下全是破壞力呢!

    說錢鍾書先生是“讀死書的”,實在是一個巨大的誤會。一些人並沒有仔細拜讀過錢先生的大作,不過人云亦云而已。一些人浮光掠影的讀了三兩篇,不求甚解,當然領略不到其中的妙趣。還有,就是對錢鍾書先生的為人及治學的風格不瞭解。一些粗淺的人,看到錢鍾書先生沒有在社會上呼風喚雨、開宗立派,便認為他只會讀死書。殊不知,謹於立身、不求虛名,實在是錢氏的家風。

    近代大詩人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中有一篇《錢榕初先生家傳》。這位錢榕初先生,即是錢鍾書先生的曾祖父。錢榕初先生先居常州金匱,後遷無錫,做了一輩子“義工”:義塾的塾師。在常州時,錢榕初訂出的義塾章程,為江蘇巡撫丁日昌嘉許。遷居無錫後,又建有“崇仁”、“向義”兩義塾。

    錢鍾書先生的父親錢基博先生,曾任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等。這裡說一個他青年時代的故事。

    1910年,外務部左丞陶大均改授江西按察使。有一天,他聽到僚屬在議論錢基博的文章,便拿過來看,“駭為龔定庵復生”,激賞之下,親自修書一封,請錢基博來江西輔佐他。這時,錢基博23歲,而他在16歲時,就寫過長達四萬字的《中國輿地大勢論》,刊發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上。錢基博做陶大均的幕僚,並不任事,只備諮詢,月薪白銀一百兩,他全都寄回無錫贍養父母,自己常常身無分文,“衣服敝舊,不改於初”,勤於讀書作文。同僚宴飲,每召妓侑酒,錢基博正襟危坐而已。陶大均決定親自一試。一日,陶大均特意在衙門大堂上設宴,飲酒作樂,差人去請錢基博。錢基博到後,陶大均說:“這位南昌的花魁,是我特意為你請的。你看如何?”錢基博答道:“大人掌江西風憲,卻在公堂召妓尋歡,此其宜乎?”說完就走。第二天,錢基博去拜見陶大均,陶大均一見,即離座長揖而謝:“錢君少年如此,乃令我輩愧死!”

    錢基博家教甚嚴。他說:“父祖耆公以家世儒者,約敕弟子只以樸學敦行為家範,不許接賓客,通聲氣……”錢鍾書先生少年才高,未免恃才傲物,錢基博時常勸誡、警告。在一封寫給錢鍾書的信中,他說:“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如以犀利之筆,發激宕之論,而迎合社會浮動淺薄之心理,傾動一世;今之名流碩彥,皆自此出,得名最易,造孽實大!”胡適、徐志摩等新派風雲人物,在錢氏看來,都是迎合時流之人,每作驚世之論,易得大名,也易造大孽,並不值得學習。錢鍾書先生一生的行止立身,確實體現了他家的家風家教。錢鍾書先生與所謂的新派人物大異其趣,實在是一位老派的學者。

    老派的學者,重樸學敦行,恥招搖撞騙,極易被世俗認為是“讀死書”的。錢鍾書先生博極載籍,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了深掘和擴充套件,打通世界的學術,並在其中騎驛往來,不開派而自成一派,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種“讀死書”的人,只恨人間太少!

  • 8 # 黃逸謙

    因為“讀死書的”並非貶意,而且其成就無人能及,李也只能望其項背。錢鍾書不僅立言,而且立德。堪為人之楷模,學貫中西,從不炫耀,而且夫妻二人都一心治學,拒絕為政。再過百年,華人定會掀起“錢學”熱,其《管錐編》定會像紅學會般被人研究。而李敖所謂的“讀死書的”可能是指錢鍾書學問雖大,卻不願像他一樣做個鬥士,也不像他一樣選擇享受生活,閱人無數,從這一點來看,錢鍾書不就是一個讀死書的嗎?殊不知人生際遇不一樣,生活的政治環境也不一樣,追求的理想也不一樣。錢鍾書怎麼可能像他李敖一樣呢?評價這樣一位文學泰斗,也確實佩服李敖滿嘴跑火車!

  • 9 # 火狐158229973

    在這種時候提出這個問題來消費李敖先生,實在有不夠地道的感覺。若此話題引起網友之間對錢、李二位先生進行攻擊,提問者罪莫大焉!

  • 10 # 一覽眾河小

    首先說李敖,他自己本身就是大才子,也是狂傲至極的人物,古今中外他能瞧得上的人寥寥無幾。對於錢鍾書的評價,他還是蠻剋制的,他先說錢鍾書書讀的極好,就是承認錢鍾書學問大,博學多識,再說他讀死書,就是說錢鍾書作品缺乏思想深度,缺乏獨創。

    其實看錢鍾書和李敖,還是有相似的地方,他倆都極其自負,特別是錢鍾書,錢鍾書確實聰明,約等於過目不忘,整個人好像一個資料庫,儲備了大量的知識。他確實有自負的資本。李敖也不甘示弱,李敖個性張揚,最喜歡罵人,在罵人的過程中寫了大量的文章。其實罵人很簡單,但是要罵的有水平很難,要想罵好一個人,必須深刻研究對手。李敖在這裡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他評價別人,雖然有偏激的地方,但絕不是無理取鬧,總有幾分有道理的地方。

    兩個人都是個性乖張,樹敵頗多,在同僚眼中都是尖酸刻薄的存在。但是兩人在為人處世方面又大不一樣,錢鍾書個性低調內向,即使罵人,也是同級別的存在,時不時嘲諷一下,不太在意對方反應。李敖則是不管不顧的,無論地方地位高低,一視同罵,而且他罵人都是大張旗鼓的進行,極具煽動性,儘管得罪一大片人,也得到了不少粉絲擁護。錢鍾書一直低頭自己做學問,像個書呆子,李敖則是張牙舞爪的,更像是社會活動家。

    錢鍾書強大的記憶力和超強的語言天賦,讓人感覺是一部照相機一般的存在,還是帶儲存卡那種。在清華求學時,他的學問就讓同學震驚,甚至連學校教授都為之側目,自愧不如。等建國後,錢鍾書參與毛選的編譯,在彙集了全國頂尖翻譯的地方,錢鍾書仍可以看作是高手的老師,每有疑難,都是錢鍾書做決斷,實力可見一斑。

    如果一個人的記憶力太強大,記了太多東西,就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錢鍾書也不能例外。我們評價錢鍾書,說他是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但卻沒說他是思想家。比如大名鼎鼎的《管錐篇》,可以看是對中國古籍的總結詮釋,沒有極深極大的學問沒法完成。但是要說思想性,因為是總結性著作,不需要過多的思想性,要想追尋思想性可以去探尋原著作。

    另一部特別出名的作品《圍城》,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書,裡面對於人性的刻畫真是淋漓盡致啊。但是看看這本書的創作年代背景,在那時候很多我們認為有思想性的小說著作都是帶有家國思想的,都帶有革命性。但是《圍城》卻大大不同,除了必要的年代輪廓,絲毫看不出那個時代小說特有的思想性。儘管小說最後主人公出於一點點愛國思想和老婆家鬧掰,但那絕對不是主線,不過是為了突出“圍城”主題的一點插曲罷了。所以要說思想性,跟傳統意義魯迅、矛盾、巴金等等的作品不是一回事。

    所以李敖這麼評價錢鍾書,也可以說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覺得錢鍾書更多的是做學問研究,夾雜太多個人思想反而不會客觀。何況術業有專攻,錢鍾書更是一名大學問家,學問家就是以研究先人的作品為主的,思想性理應適當控制。

  • 11 # 樂觀的清風拂柳

    李敖實際上算不上是一位真正嚴謹的學者,他的學術成就是非常淺薄的,各種著作充滿了常識性的錯誤,經不起認真的推敲。說到底,他只是一個口才出色的文人和小說家而已。他可能讀得懂錢鍾書的《圍城》和《人獸鬼》等小說,但卻不一定能看得懂錢鍾書最重要的學術著作《管錐篇》。這部書錢鍾書化了相當大的心血去寫,貌似是在堆疊引用他人的言語,其實卻蘊含著深刻的中西文化比較研究,是其半生讀書的心得體會。李敖是個驕傲自大的人,他讀不懂錢鍾書的著作,也不屑於去讀其他專家對錢鍾書研究分析的論文,就輕率地做出了讀死書的結論,這顯然是毫無道理的。另外,李敖可能也覺得錢鍾書雖然聲名在外,但參與的社會活動不多,不像他那樣非常懂得宣傳吹噓自己。在李敖眼裡,錢鍾書生平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讓書起到很好的包裝作用,等於是做了無用功。在他的字典例,這就是典型的讀死書。李敖這麼評價,站在功利的角度上說,不無道理。這也是錢鍾書和他的本質區別,一個是純粹的讀書人,學問淵博,一個是假大師,師心自用,自以為是。

  • 12 # 風間新念

    李敖和錢鍾書比較學問 就像胎教和博士 就一部管錐編 李敖能看懂百分之一 都算他念過書 而在為人處世的態度上 更是小混混兒和智者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貝多芬彈琴第二首曲子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