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說起“筷子”,想必每一位華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作為一種飲食工具在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同時,它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並且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由於中國史書文籍上沒有專門記載筷子的產生髮明,我們也無從斷定華人使用筷子的具體時間,。但在古書《韓非子 喻老》中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及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

    “箸”(即助,指幫助吃飯的工具)是秦漢時期對筷子的稱呼,(筆者家鄉用方言講“筷子”即諧音“筷箸”不知各位讀者那邊是不是有這個叫法)也就是說,在商紂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筷子了,這樣一來,華人使用筷子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商朝時期。

    既然無從得知我們是何時開始使用筷子的,不妨來看看它的一個發展和所蘊含的一些文化知識。

    “筷子”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實物筷子是在安徽貴池裡山徽家衝窯藏出土:青銅箸。經考證是春秋時期之物。也就是說在那個時期,筷子是貴族王室所用之物,並沒有走向尋常百姓家庭。

    筷子真正開始普及是在秦漢時期,由於秦朝的建立打破了傳統的奴隸主貴族統治,以往王室貴族地位漸漸下移,而“筷子”作為傳統貴族的飲食餐具與其他文化習俗一併流入了民間。

    同時,在漢朝建立之後,戰爭結束,經濟逐漸復甦,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隨之而來的飲食習慣也趨於衛生整潔,不像以往用手抓飯抓菜,筷子的使用也就得到了普及。

    而自秦漢朝之後,筷子製作材質的使用也得到了擴充套件,如竹料、木料、金、銀、銅、陶瓷、玉料等。當然在使用方面還是以竹料和木料為主,因為其製造成本低廉,多用於普通百姓家庭。其它材料所制筷子如金、銀、陶瓷多用於皇室和有身份地位的大戶人家。

    到了明朝時期,筷子的形態發展成了“首方足圓”,首方,也就是筷子的頭部為方形狀;足圓,則指的是筷子的底部為圓形,而這種形態也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筷子的變化主要在其製作工藝方面,如竹木鑲銀箸、象牙鑲銀箸、紅木鑲銀箸、青玉鑲赤金箸,在具備實用價值的同時,又彰顯出了在外觀上面的美感。

    中國“筷子”文化

    中國作為文化古國和禮儀之邦體現在各個方面,即使是一種再無普通不過的餐飲工具:筷子,也彰顯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筷子“首方足圓”的形態來看,它體現了古代華人對於世界基本形態的理解,即“天方地圓”,“圓”代表天,“方”代表著地。在這種對世界“天方地圓”的認知觀下,又分化出了對筷子的一種使用要求:手持筷子時,大拇指在食指的上方,中指持中間,無名指則在小指的下方,寓意為天、地、人三才之像,同時也體現出了中國古人對於人與世界的一種關係理解。

    除此之外,筷子也體現出中國古人對於“太極”和“陰陽”理念的遵守。

    所謂太極,指的是:一;而陰陽,則指:二。

    太極分陰陽,即為一分為二,代表世間萬物都由兩個對立面組成。陰陽合太極,即位合二為一,代表陰陽結合,寓意一個完美的結果。

    這種太極、陰陽理念無疑體現出了中國古人的一種哲學觀,體現靈魂與肉體,理想與現實的結合。同時這種哲學觀也有別與西方的思維方式。譬如在餐廳裡,倘若我們聽到有人呼喚服務員:“來一雙筷子”,則此人必為華人,而說:“兩根筷子”,則一定是西方人。

  • 2 # 財智彙報

    你知道筷子最早叫什麼嗎?

    實際上,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這是最早能查到記載筷子的文字了。

    那麼最早發現筷子長什麼樣呢?看下圖:

    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曆史!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一、姜子牙和筷子

    一天,姜子牙的妻子對日復一日的貧窮日子實在忍受不了了,就在飯中下了劇毒,想要毒死姜子牙。沒想到的是,當姜子牙伸手抓肉的時候,突然有一隻鳥飛了過來,一口啄在了他的手,姜子牙吃痛地放下了手中的肉。

    但是剛開始姜子牙沒當回事,又伸手去抓肉,結果那隻鳥又飛過來啄他的手,如此三番之後,姜子牙猜想:“這肯定是一隻神鳥,它一定是想要告訴我什麼事情。”一邊想著,一邊起身就追著鳥跑了出去。

    到了一個山坡時,鳥不飛了站在竹枝上,叫道“姜子牙,千萬不要再用手抓著吃肉了,就用我腳下的東西夾著吃吧。”姜子牙仔細聽著,看到鳥的腳下什麼都沒有,只有它站著的那根竹枝。

    於是姜子牙按神鳥的提示,折了兩根竹枝回家。當他用竹枝夾肉時,碗裡突然冒出了黑煙。他知道有毒,也沒有深究,只是從此每餐用竹枝進餐,後來人們爭相模仿,用筷子便成為習俗流傳下來了。

    很明顯,故事在有意拔高姜子牙的形象,使其成為了一個神靈庇護的偉人,體現了人們對姜子牙的崇敬。而就這則故事本身的資訊來看,我們可以推測筷子產生於中國的商周之際,其作用有助於飲食健康。

    姜子牙的豐功偉績為後人所敬仰,但未遇文王之時,也不過朝歌屠叟而已。人之遇或不遇,境地迥然,處世之道則不同,這便是“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道理。

    故事中的姜子牙正是如此,他為妻子所害,雖則識破,卻隱忍不發,僅僅用竹筷防備,正是“潛龍勿用”的真實寫照。潛龍者,時運也,勿用者,待時也。等待需要時間,時間需要消磨,消磨鑄就性情,性情成就人生。如果姜子牙不知時運,不懂待時,憤而殺妻,鋃鐺入獄,恐十百文王,亦絕難相遇。姜子牙正是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境遇,真正做到了“勿用”。

    二、大禹和筷子

    當年大禹治水,好幾次路過自己的家,卻咬咬牙狠狠心就是不進去,一心撲在治水上。由於時間緊迫,大禹和老百姓一道風餐露宿,爭分奪秒地工作。吃飯時,當熱飯端上,大家要待湯涼了才能就餐。

    大禹認為這樣很耽誤時間,不利於治水工作的推進,便用兩個木棍在湯中夾著吃飯,這樣一來就不用等湯涼了。於是眾人爭相模仿,筷子便應運而生。

    這則關於筷子起源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大禹公而忘私、一心為公的高尚情操。也說明了筷子的產生,同先民的飲食習慣有關。熱飯,拒絕了直接的手抓,轉而藉助於耐高溫且廉價的筷子。

    大禹治水是子承父業。洪水滔天之初,舜授命大禹的父親鯀治水,鯀用圍堵的方法治水,結果勞民傷財,無功而返,被舜斬殺於羽山之下。於是舜又命令大禹繼續治水。那麼就當時的情形來看,大禹是得到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機遇,可機遇往往與挑戰並存。他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魄力,以木棍吃飯爭取時間的毅力,最終選擇了疏導的方法戰勝了洪水,完成了父親的遺命,贏得了舜的青睞和人民的擁護。

    三、商紂王和筷子

    紂王昏庸無道,整日和蘇妲己廝混在一起,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而且他脾氣極為暴戾,有一點不順他的心儀就要大開殺戒,光是吃飯這件事上,因為飯菜不合胃口而被他殺死的廚師都不知道有多少人。

    妲己跟在他身邊久了,很瞭解他的脾性,知道紂王這個人,極難伺候。為了不讓他在吃飯的時候被破壞心情,每次飯菜、酒水被端上來的時候,妲己總要先嚐一嘗,省的又出現讓紂王發火的事情。有一次,妲己試菜的時候覺得兩碗佳餚太燙了,可是這個時候已來不及拿走了。

    為了讓紂王開心,妲己靈機一動,從頭上取下了兩支玉簪將菜夾起來,又放在嘴邊吹得涼了些,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看到這種方法,感覺十分新奇,便命工匠特別製作了兩根玉筷子天天使用。後來傳出宮去,百姓們紛紛模仿,尋常人家雖然用不起玉筷子,所以出現了木頭和竹子的筷子。

    這則故事裡紂王的昏殘行徑一覽無餘。就筷子的起源而言,又折射出前面兩則故事所未有之資訊。其一,筷子的產生土壤由平民走向了貴族;其二,筷子的產生意義由正面轉向了負面;其三,筷子的材質由竹枝木棍轉為了玉石。

    這三點變化是就故事本身而言的,無所謂對錯。但道理來說,凡事當知進退,有進無退,恣意妄為,後果可想而知。紂王就是最好的寫照。

    紂王坐擁天下,本當意氣風發而有所作為,不意亡國焚身,其根源便在於驕奢淫逸。對帝王而言,一雙玉箸不足掛齒,可玉箸產生的背景卻足以警示後人。

  • 3 # 南通第一土拍

    首先,我們可以從筷子的用途來推測筷子出現的時間上限。

    筷子是用來做什麼的?

    你可能會說了,是用來吃飯的啊,這不是廢話嘛!是的,筷子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不管是吃飯,夾菜,冷菜,熱菜,都需要用筷子送進口中。

    但是從最初的用途來講,筷子是用來輔助吃熟食的,或者說是用來吃那些很燙,沒辦法直接用手送進口中的食物的。

    因此可以推測,筷子出現的時間上限,應該是在古人開始經常性吃熟食之後。

    這個時間就比較久遠了,畢竟距今20萬年以前的北京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火烤制食物了。但是吃烤肉不一定需要筷子,畢竟原始人皮糙肉厚的,可以直接拿著吃,再說用筷子吃大塊的肉也不方便。所以,筷子不大可能是舊石器時代發明出來的,因為用不到。

    那麼,吃什麼食物必須使用筷子,或者餐具呢?

    從華人的飲食習慣來說,應該是粥,特別是肉粥和菜粥,裡面的肉和菜不能直接用手抓,這就需要用到筷子。

    華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喝粥的呢?

    應該是在陶器發明出來以後,因為最早用來煮粥的,不是銅鼎、鐵鍋,而是陶器。

    考古發現告訴我們,最古老陶製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從那時候起先人們已經可以煮粥喝了,有了需要,筷子也就有可能被髮明出來了。

    最開始的時候,先人們可能並不是有意去發明筷子,可能只是隨便撿起一根小木棍,挑粥裡面的菜吃,然後覺得比較順手,或者比較文雅,就慢慢傳開,逐漸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了。

    當然,以上只是猜測,而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距今已有3000年曆史。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稱“箸”,明代開始稱“筷”,這個也是需要知道的,畢竟說不定哪天就輪到你穿越了!

  • 4 # 青天包

    華人使用筷子,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晚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作的筷子,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中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中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筷子在中國的使用記錄一直都是有文字的記載,而缺乏實物的佐證,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個古代漢灶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一的實物佐證,其精緻程度足可以和現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稱當代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透過這個筷子的浮雕不僅能證明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富足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雖然“傳說”主要是透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裡,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筷子已經長為中華國粹,作為中國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演變出了剛筷子,鋁合金筷子等等,成為伴隨一代代人生活成長的一部分,並有筷子隱喻的“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成語,吧中華文化中的和平。平衡理念展示的淋漓盡致,成為民族歷史上一道靚麗的風姿

  • 5 # 看好片賞精品

    華人使用筷子吃飯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春秋三傳之一的《左傳》記載,魯國國君的弟弟羲倞在招待當地名士公輸班時就是用的筷子。原文是這樣的:君(指羲倞)席於堂左(客廳中主人的位置),班居右,婢置木榛(最早的筷子)於枰,乃食之!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時期,筷子就已經進入到華人的餐桌之上。鑑於史料的缺乏,我們在這裡姑且先認為羲倞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筷子的人吧!

    筷子的普及發生在西漢年間。

    漢朝的建立,終止了中國多年的戰亂,廣大人民終於可以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了。隨著經濟的復甦,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也開始變得更加傾向於整潔衛生,以前的手抓飯的惡習漸漸地被拋棄了,隨著而來的就是筷子的普及使用。

    筷子的發明與使用已經超過了兩千年,物件雖小,卻折射出中華民族深蘊的智慧。一雙小小的筷子,真實地反映出我們華人飲食文化的內涵—簡約而不簡單!

  • 6 # 威少101010

    華人使用筷子,有史記載在三千多年以前。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中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中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幹,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嚐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嚐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餵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氾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透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裡,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千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藍色上衣搭配淺灰色衛褲這樣搭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