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微史春秋

    社會上總是存在懷才不遇的人,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有些人的才能不被重用,是因為他的才能沒有被發現。

    而有些人的才能不被重用,則是因為即便直到他有才但與統治者的理念不合被可以打壓。

    辛棄疾就是這樣的人。

    統治者主張求和,而辛棄疾主張抗金,這是他不受重用的最根本的原因。

    歷史有時候是讓人捉摸不透的,社會主流民意想如此如此,但掌權的統治者偏偏不如此做。

    北宋滅亡,遭遇靖康之恥,絕大多數宋人毫無疑問地是想收復失地,力主抵抗的,是主戰派。

    然而統治者卻不是如此想,他們一味委曲求全,主張乞和,出現了勢力極強的主和派。

    求其原因,無非是他們的利益比普通的百姓更復雜,求和對他們更有利。

    這種現象,在古今中外也是屢見不鮮的。

    如聖女貞德。

    她是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的軍事統帥和民族英雄,曾保護法王查理七世加冕。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法國的民族英雄,最後被法華人出賣給英國,而查理七世沒有采取任何救援措施,以致於貞德被燒死。

    而中國歷史上,如岳飛也是如此,死於自己人手裡。

    統治者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民族大義之類的不過是可以利用的工具罷了。

    對於辛棄疾,統治者需要的是他從北方南來歸順的表率,但不需要他主戰對金開戰破壞和局的想法。

    如此一來,等待辛棄疾的只能是埋沒才華。

    與統治者的意圖相違背,是很多人不受重用甚至被摧殘之死悲劇的根源。

    等新的統治者和掌權者想主戰的時候,辛棄疾已經重病將亡,只能痛呼“殺賊!殺賊!”而逝。

  • 2 # 米米80635345

    辛棄疾這樣的人物在南宋不被重用,是肯定的,包括陸游,他們的政治主張與統治者分歧太大。再加上才人的秉性很難與為官者合拍,故辛棄疾,包括陸游,一生難獲重用。

  • 3 # 薩沙

    原因並不複雜。

    第一,辛棄疾不是嫡系。

    在南宋的官場,是非常講究按資排輩,黨派之爭的。

    任何一個官員想要能夠有順利的仕途,必須選擇某一派投靠。

    如果選錯了派別,對不起,你就等著倒黴吧。一個黨派垮臺,往往導致所有黨羽都要連帶倒黴。

    當然,一損俱損,一榮也會俱榮。

    但辛棄疾身份特殊,他是北方金國控制地區的起義領袖,後率部投靠南宋。

    這玩意導致辛棄疾不屬於任何派系,想要發展很好幾乎不可能的。

    今天也是一樣。

    第二,辛棄疾主張北伐。

    辛棄疾根本主張是北伐,反對南宋的稱臣自保政策。

    這就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

    既然反對朝廷根本政治主張,也就不是自己人,試問如何還能重用他。

    誰重用他,豈不是同大宋皇帝對著幹,找死嗎?

    第三,辛棄疾性格強硬,根本不適合做官。

    辛棄疾一生沒有擔任過什麼重要職務,然而卻被彈劾高達7次之多。

    以辛棄疾官職的低下,原則上絕對不可能被彈劾這麼多次。

    而且,彈劾的罪名還非常嚴重:“奸貪兇暴”、“殘酷貪饕”、“憑陵上司”、“敢為貪酷”、“惟嗜殺戮”、“淫刑聚斂”、“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

    如果這些罪行成立,辛棄疾早就應該被殺了。

    這說明,絕大部分彈劾都是胡說。

    然而,這種胡說卻能重複7次,說明辛棄疾的性格不適合當官,到處樹敵,政敵非常多,都想把他除掉。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點評:一個腐敗軟弱的政府,是容不下一個英雄豪傑的。

  • 4 # 燕山史話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究其一生,他對南宋北伐收復中原都是矢志不渝的,他雖懷忠心報國之志,“隆興北伐”後,在他大半輩子都屢遭主和派的彈劾;到其暮年,雖主戰派韓侂冑上臺,卻因在具體“開禧北伐”事宜上的分歧再次遭到彈劾。下文將詳述辛棄疾得不到南宋朝廷重用的具體原因。

    △辛棄疾畫像1

    辛棄疾與隆興北伐

    醉裡挑燈看劍

    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於濟南府,此時的濟南已經都淪為金地。他的父親辛文鬱在他三歲時就已經去世,是他的爺爺辛贊將其含辛茹苦的養大,教他讀書識字。也是在他爺爺身上,他養成了憂國憂民的民族主義意識和“生在金地、誓為宋子”的情懷。

    夢迴吹角連營

    在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號稱六十萬大軍南侵,卻在採石磯遭受南宋書生將領虞允文的以少勝多的當頭一擊,引起金國內訌,完顏亮被殺。

    辛棄疾尋得這一大好時機變賣家財,北方舉義投靠了山東義軍首領耿京,並說服義軍投靠南宋,沒想到此時耿京卻為叛徒張安國所殺,張安國投降金國,辛棄疾與王世隆兩人夜入敵軍營地濟州,在敵人眾目睽睽下生擒張安國,上演了千里走單騎的好戲,投奔南宋,被為宋高宗讚賞,任命為江陰籤判。

    △辛棄疾畫像2

    而今識盡愁滋味

    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南宋孝宗拜主戰派張浚為樞密使進行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北伐過程中卻因將領之間不合,導致“符離之敗”,又逢張浚在1164年去世,孝宗倒向了主和派一方,“隆興北伐”宣告失敗。

    辛棄疾本人是主戰派,主和派對他自然進行打壓,再加上他本身性格耿直,在朝廷中得罪了不少人,孝宗也不能為他庇護。然而,宋孝宗卻成為南宋歷史上唯一主張恢復北宋故地的皇帝,在“隆興北伐”後的二三十年裡,辛棄疾難以得到重用。

    △隆興北伐圖

    辛棄疾與開禧北伐

    何處望神州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主戰派將領韓侂冑上臺,他徵召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並將其任命為浙江東路安撫使,令其積極為北伐做準備。

    辛棄疾不顧有病身軀赴任,並向宋寧宗呈上“害農六事”,辛棄疾認為北伐機會很快就要到來,戰爭並非兒戲,必須要在士兵的訓練、糧草的準備、軍官的選拔等方面都要做到完善才能進行,這樣才能一擊必勝,這恰與韓侂冑急於立功的軍事部署產生了具體事項的分歧,並在開禧北元年(公元1205年)被罷為知紹興府。

    可憐白髮生

    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北伐由於準備不足而失利,韓侂冑想議和,卻得到金朝議和條件是韓侂冑的性命,在這種條件下,韓侂冑再次舉薦辛棄疾,宋寧宗任命辛棄疾為“樞秘都承旨”,但不久后辛棄疾病逝,他在臨終時大呼殺賊,帶著恢復中原遺憾而死,令人動容。

    當年,韓侂冑在朝廷被史彌遠害死,開禧北伐失敗。

    △韓侂冑畫像

  • 5 # 歷史戰爭

    提起辛棄疾,許多人應該都會想到他的詞人身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等佳句,讓他流傳千古,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辛棄疾其實還有另外一層身份,那就是武將。

    中國古代能文能武的人才不少,但是像辛棄疾這樣,詞能讓文人愧對,武能讓敵人喪膽的豪傑,卻是少之又少。辛棄疾出生在北方,他繼承父輩的遺志,組建了一支兩千多人的軍隊,加入了耿京的起義軍,反抗金人的暴政,而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歲。

    在軍中,辛棄疾治軍有方,打仗悍不畏死,深得耿京的重用。後來,辛棄疾奉命南下和南宋朝廷聯絡,當他完成使命回去的路上,他卻得知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起義軍潰散。辛棄疾悲憤交加,他率領五十多人突襲幾萬人的敵營,將叛徒生擒回建康。

    這樣的壯舉,實在令人心潮澎湃。當辛棄疾回到南宋時,他名震一時,受到百姓們的歡迎。辛棄疾本以為,自己回到了故國,將有機會率軍收復失地,解救故土上的漢民,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他卻沒有想到,他多舛的命運才剛剛開始。辛棄疾回到南宋時,不過二十多歲,但自此以後,他卻始終沒有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再也沒有戎馬征戰的機會。那麼,能文能武的辛棄疾,為何得不到南宋的重視呢?

    辛棄疾得不到重用,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北伐”的抱負和南宋朝堂上的主流觀點相悖。北宋滅亡以後,南宋對金人十分畏懼,根本就不敢反攻。即使是岳飛在世的時代,南宋主流的觀點,還是主和,把持朝政的文官們既不敢再生事端,也不願令武將掌握軍權,這就使得他們一直在排擠能夠打勝仗的武將。

    可是辛棄疾卻不知道這一點,他天真的以為,只要自己拿出可行的方案,朝廷一定會給自己帶兵北伐的機會。當文官們看到辛棄疾的主張與自己相悖以後,自然不斷排擠他,一直將他調往外地,且不讓他掌兵。

    除此以外,南宋朝廷不重要辛棄疾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辛棄疾是一位“歸正人”。所謂歸正人,就是南宋人對於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南宋漢人的蔑稱。這個稱謂由南宋丞相史浩提出,隨後竟成為南宋對於北方投奔者的統稱,足以可見當時南北漢人之間的隔閡有多麼大。

    辛棄疾能文能武,是不世出的豪傑不假,但在南人眼中,他始終是一位歸正人,是一位身份有汙點的人,這使得他始終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從四品的龍圖閣待制。

    辛棄疾作為北方淪陷區的漢人,不忘故國,堅持和金人戰鬥,他千辛萬苦回到南宋,一心一意想要收復故土,可是這樣忠心耿耿的人,卻被冠以“歸正人”這樣的蔑稱,實在令人憤慨。南宋朝廷這樣昏庸的朝廷,如何能不滅亡?

  • 6 # 歷史的小學生

    辛棄疾受到南宋朝廷重用的時間是宋寧宗開禧年間。宋寧宗時期,權臣韓侘胄專政,權勢熏天,不可一世。韓侘胄為了化解國內對他的不滿情緒,想利用南宋臣民對金國的仇恨來達到轉移矛盾的目的。於是,在這樣一種心理下,韓侘胃留然發動了北伐戰爭。然而,就當時的形勢來講,南宋政府同時感受到了金國欲要南侵的勢頭。這也給韓侘胄北伐提供了極好的理由。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蒙古已經舉起,金國屢受打擊,在軍事上完全處於劣勢,境內又不斷髮生小規模的農民起義,為了防止南宋乘機攻金,金國在與南宋接壤的地區屯兵聚糧,並封鎖訊息,甚至在一些地區禁止與南宋貿易往來。金國這些反常措施使南宋朝廷誤認為金國即將發動南侵戰爭,於是也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任命執政官張巖、程松分守兩淮等地,辛棄疾也在此時受到起用。不久,南宋朝廷確實得到金國內憂外患的實情後,認為收復中原的機會終於到來。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任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的辛棄疾“入見,陳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之臣”。其他主戰派官員也乘機力勸韓侘胄應該發動北伐,建立蓋世之功。同年二月,在鎮江建韓世忠廟;五月,追封岳飛為鄂王,大力表彰兩位抗金英雄,以激勵士氣。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四月,追奪秦檜申王爵位,取消忠獻諡號,改諡謬醜,全面否定對金國投降求和的國策。辛棄疾聞訊後非常高興,作詞道:“堂上謀臣帷幄,邊頭猛將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與曰可。”堅決支援南宋的開禧北伐,並親自參與其中。這個時期,辛棄疾確實受到了重用。

    開禧北伐雖然獲得了廣大南宋臣民的支援與贊成,但畢竟這是場摻有個人政治企圖的戰爭,所以,韓侘胄在沒有充分準備好的情況下,貿然出兵,勢必會遭到失敗。況且此時的金國雖然受到蒙古的打擊,但未到亡國的程度,此時興兵確實為時尚早。開禧北伐失敗後,投降派的史彌遠代替韓侘胄把持了南宋朝政,恢復了秦檜的申王爵位與忠獻諡號,重新確立了向金乞和的基本國策,作為主戰派的辛棄疾自然會受到冷落。辛棄疾一生以抗擊金軍,收復故土為己任。當國家的大政與個人意願完全違背時,作為一介臣子的辛棄疾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只能悲愴的在臨終前大喊“殺賊!殺賊”。

    開禧三年(1207年)九月初十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

  • 7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關於辛棄疾的這個問題,令我想起另一個同樣在南宋初期從北方投奔而來的人,那人便是秦檜。

    辛棄疾南下,是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當下正值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後方,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聚集了兩千人,加入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被任命為掌書記,即秘書長。隨後,當完顏亮被殺,金軍向北撤退之際,辛棄疾被耿京派到南方與朝廷聯絡。完成使命歸來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這麼幹?漂不漂亮?當然漂亮,可是加分作用有限。南宋給他的官職,只是一個江陰籤判而已。

    我們看秦檜,他是怎麼回來的?建炎四年(1130年),金國大將撻懶率兵進攻山陽(今江蘇淮安),秦檜當時是隨軍同行人員。十月,他突然出現在南宋這邊,而後取道漣水軍水砦,返回行都臨安(今杭州)。南宋官兵問他,你是怎麼回來的?秦回答:殺了監視俺的金兵,搶了小船逃回來的。

    請注意:秦檜是攜家眷回來的,而辛棄疾是帶著一隊武裝人員帶著叛徒回來的。

    差距咋這麼大呢?

    一個原因,辛棄疾原本只是一個平民,稍後參加的耿京部隊,也不是南宋的正規軍,也就是說,他的起點很低。而秦檜呢?原本已經是北宋的御史中丞,而且還和徽欽二帝一起患難過(自然這是秦檜自己說的)。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人脈二字。辛棄疾牛鼻不牛鼻,老實說能文能武,再牛不過了,可是在南宋這邊,有誰跟他相熟?有誰為他說話?沒有,一個都沒有——所以最終能當個地方官,很好了。

    而秦檜呢?他朝中有人哪!宰相範宗尹、樞密使李回,都是秦檜一塊搓麻將吃燒烤的,怎麼會不幫他,在皇帝面前保薦他的忠心?所以,秦檜一回來,就升官了。

    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皇帝的態度。秦檜打北方一回來,說話就讓趙構聽著舒服。頭一個他是在二帝身邊呆過的人,可迎還二帝這種話,他打死也不說——相對照的就是岳飛,壓根就沒見過二帝,卻天天唱著歌,說要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你說趙構聽了煩不煩?

    次一個,秦檜的主張,是要南北議和,南宋你也別端著,整天叫嚷什麼驅逐韃虜,你自己想想你那兩下子驅逐得了誰?所以最務實的辦法,就是不打仗,兩邊好好談,最多給你們送點錢,你們就別老想著南下來打我了。

    相比而言,秦檜的話,當然更切合趙構的心思,辛棄疾的主張,則是對牛彈琴,牛聽了不但不高興,興許還要踹你倆腳。

    因此最終,辛棄疾從25歲一直熬到68歲,也只能空悲切,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但是,有啥用呢?誰會理你?

  • 8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辛棄疾得不到南宋朝廷重用就一句話:運氣不好,生不逢時。

    他所處的年代是誰當政呢?就是宋高宗和秦檜,既然連岳飛這種大咖都能被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給整下臺,辛棄疾作為一個主戰派又如何能倖免呢?

    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以後,南宋就不再是金朝的附庸國了。金兵大舉南侵,出生在金國,這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組織了一支兩千人左右的起義軍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起初他們在山東活動,並且配合宋禁軍抵抗金兵。

    辛棄疾後來被耿京命令南下臨安和宋朝聯絡,一起反抗金兵。但辛棄疾離開沒有多久,耿京就被叛徒張安國出賣殺害。辛棄疾很生氣,帶著一支五十多人的隊伍衝進數萬人的金軍大營中,硬是張安國給捉了出來,帶到臨安斬首。

    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至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陰僉判棄疾時年二十三——《宋史》

    有些人懷疑這件事的真偽,其實並非不可行。數萬人的大營分佈極廣,當時辛棄疾等人活動迅速,直奔張安國的大營所在,這其中應該是事先刺探到了訊息,不然進了金軍大營也只是無頭蒼蠅一樣。

    幾十個人搶了人就跑並非不可行,數萬人的部隊也很難一下子反應過來。明朝時幾十個海盜到處竄來竄去,數萬明軍拿他們沒有辦法就是這個道理,沒辦法機動性強。

    因為這件事辛棄疾開始受到宋高宗的賞識,據說當時宋高宗見到辛棄疾時接連發了三聲嘆息,也不知道是在高興宋朝能人輩出,還是在焦慮怎麼老是出現這些好戰分子。

    然而在當時南宋那種以主合為主的大氣氛下,辛棄疾註定是沒有前途的。他雖然得到朝廷的認可,但是並沒有得到重用,只被授予轉運使、安撫使這些無足輕重的官職,負責治理地方上的政務。

    這對於一心渴望收復北方的辛棄疾來說肯定是不滿的,但實際的現實是從二十三歲這年開始,辛棄疾再也沒有機會帶兵走上戰場,他歷任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寧宗四朝,但讓人錯愕的是這位堅定的主戰派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過。

    六十四歲那年,深感這一生已經報國無望的辛棄疾黯然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以抒發心中的憤恨: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這首詞中能夠很直觀的感受到辛棄疾沒有受到重用,以至於一腔熱血無處發洩的憤恨和失落,有的人說辛棄疾的詞總是瀰漫一股悲憤的氣息,其實這並不難理解。畢竟對這樣一位渴望馳騁沙場,收復中原的人來說,朝廷的軟弱無疑加深了他的抑鬱和心中的悲憤。

    四十三年的光陰一事無成,空懷報國之心,卻報國無門。四十三年他正好二十一歲,就是在那一年他組織起義兵在北方和金人作戰,原以為以後前程一片光明,但沒有想到四十三年的蹉跎光陰,到頭來竟是空懷一場夢。

    這對於已經六十四歲的辛棄疾來說肯定是十分悲憤的,但直到最後他依然還是渴望能夠上戰場,因此才在最後寫“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實就是表明自己雖然年紀大了,但還是能夠上戰場殺敵。

    宋寧宗時期,即便主戰派韓侂(tuo)胄(zhou)得到重用,但辛棄疾也並沒有得到重用,從而奔赴前線,依然是被任命為退居大後方的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樣的職位,這對於渴望上戰場殺敵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無意義的。

    事實也證明韓侂(tuo)胄(zhou)並不是打仗的料,也不會用人,開禧北伐也就一慘敗告終。這對於辛棄疾來說當然是一種雙重打擊,事後主和派再次佔據上風,辛棄疾這一生自然也無望殺敵了。

    儘管後來他一度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但對於此時年事已高的辛棄疾來說,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與鹿島鹿角比賽中,武磊最後時刻射失5米的單刀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