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兒子稱皇子
皇帝的女兒稱皇女,一般都是公主
皇帝的老婆稱皇后
王爺: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之後為親王,也有一些功勞大異姓王爺
王妃:王爺的老婆
阿哥:是清朝時皇子的稱呼
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后
稱謂
稱呼 幾種情況 舉例
直稱姓名 自稱 厭稱或自作介紹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於後諂
稱對方的字 號 齋名 諡號 官名 籍貫 為官之地 有時或幾項兼稱。 表示對別人的禮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稱對方為“公”“君”“吾子” 專門表示尊敬或表示近親的稱謂。 吾子淹久於弊邑。
庶子(小人)鯫生(淺陋無知的人)黔首(賤稱百姓) 鄙視對方 唉!庶子不足與謀
稱對方為“卿” 早期古人對人的敬稱,後多用君主對臣下的稱呼 卿欲何往?
“令”“仁”“賢” 表尊敬客氣 賢弟 仁兄 令堂
(2)由人物身份,人物關係所確定的稱謂
人物身份 謙稱 舉例
國君 寡人 朕 子自稱日“朕” 寡人無疾
王侯 孤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一般人 僕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 恢維宇宙,斯吾之鄙人願也
婦女 妾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 家兄 舍弟
2敬稱—稱別人
人物身份 敬稱 舉例
國君 陛下 皇上 大王 ——————————
已死的皇帝(廟號) 漢高祖 宋太祖 ——————————
老師 子 夫子 師 先生 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
官或尊長
公 君 足下 丈 大人 願足下更慮之
公為我獻之
3其他
人物關係 稱謂 舉例
稱平輩 爾; 汝 而安敢輕吾射
汝亦知射乎?
稱晚輩 小子 小生 小生乃欲相吏邪?
稱去世的長輩 加“先”字 老妣
表叔侄關係 加“從”字 求太監後,得二從子
(3)各種年齡段的稱呼
序號 稱呼 年齡 序號 稱呼 年齡
1 襁褓 不滿週歲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黃口 嬰兒 11 而立之年 三十歲
3 孩提 二三歲 12 不惑之年 四十歲
4 始齔 七八歲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歲
5 垂髫 幼年 14 耳順(花甲) 六十歲
6 總髻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歲
7 束髮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歲
8 豆蔻年華 女子十三四歲 17 期頤之年 百歲
9 及笄之年 十五歲(為成年)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人物稱謂真是豐富多彩,其中許多稱謂與顏色關係密切,尤其是紅、黃、青三種顏色,可以說是深得古人之青睞的。
一、“紅色”稱謂
翻開古代文學作品,常會有“紅顏”“紅粉”“紅袖”“紅裙”“紅羅”等詞語躍入你的眼簾。究其原因,首先應該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化妝上去。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冠冕首飾妝》中記載:“周文王時,女子始敷鉛粉;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這就是說,西周時,已有女子施粉飾面了。春秋戰國時期,粉已被染成了紅色,塗於頰上。後來又有了燕脂,它是化妝用的紅色顏料,女人多塗於臉頰或嘴唇。隨著女子化妝的開始,許多脂、粉、膏、澤之類的化妝品才應運而生。另外一個原因,古代女子都喜歡用紅色或織有紅色花紋的絲織品作成衣裙。這兩個原因決定了,古代許多女子稱謂和紅色結下了不解之源。下面逐一解釋說明。
1、紅粉
古代的紅粉,指婦女妝飾所用的胭脂和白粉,即紅色之粉。漢代枚乘的《雜詩》曰:“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後來,隨著紅妝的逐漸演變,它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詞。李商隱《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2、紅妝
在古代,著名的“桃花面”也稱“紅妝”,即用紅粉塗於面頰,使之美如桃花而得名。據記載,秦始皇時,紅粉妝飾已遍行於各行宮中。隋文帝時,常以“桃花面”而稱之,一時風行開來。“紅妝”從此更加紅火了,它在文學作品中頻頻出現。宋代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由女子的盛裝,演變為指美女。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無何,紅妝數輩,擁一女郎玉亭上坐。”此中的紅妝,即為漂亮的女子。
3、紅袖
紅袖原指古代女子的紅色衣袖。南朝梁簡文帝《採蓮賦》:“素腕舉,紅袖長,回巧笑,墮明當1。”後來,紅袖借代指豔裝的美女。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酒吟》:“今夜還先醉,今煩紅袖扶。”再如唐代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倚紅樓。”
4、紅裙
在古代,紅裙指女子穿的裙子,後來指代女子。如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羅羝葷,不解文字飲,唯能醉紅裙。”
5、紅顏
古代的紅顏,原指女子豔麗的容貌,後指代美麗的女子。如白居易《後宮詞》:“紅顏位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俗語中的“紅顏薄命”常用來比喻美貌女子早死或遇人不淑,這說明美貌女子在古代命運悲慘,以至於薄命。元無名氏《鴛鴦被》:“總則我紅顏薄命,真心兒待嫁劉彥明,偶然間卻遇張舜卿。”
二、“黃色”稱謂
1、黃衣使者:指宮中穿黃衣服的太監。如白居易《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2、黃口:指幼兒。如《樂府詩集》:“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3、黃門:黃色宮門,後引指官署。常用來指黃門侍郎。
4、黃者:老人的稱謂。
5、黃屋:帝王車蓋用黃繒而得名,後代指帝王。黃庭堅有詩句“春皇賦上瑞,來寧黃屋憂。”
6、黃童:因幼童髮色黃而得名。《抱朴子·雜應》:“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韓愈《之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
7、黃髮: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以黃髮為壽高之像,故常以之稱老人。《詩經·魯頌》:“黃髮臺背,壽胥與試。”
8、黃頜:像黃口,也指幼兒。《北齊書》:“黃頷小兒堪當重任不?”
三、“青色”稱謂
1、青女:神話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訓》:“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杜甫《秋野》:“飛霜任青女,賜被隔南宮。”
2、青天:清官。明朝況鍾任官蘇州知府,廉明正直,人稱之為“況青天”。著名包拯包大人也被尊稱為“包青天”。
3、青衣:漢代以後,以青衣為卑賤者之服,故稱婢女為青衣。白居易《懶放》:“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4、青衿:指學子之所服,後稱士子為青衿,也指少年。《詩經·鄭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青童:指仙童,也指寺觀的道童。李白詩“清水見白石,仙人識青童。”
總之,古人稱謂多其多,多彩稱謂奇又奇。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說,“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皇帝的兒子稱皇子
皇帝的女兒稱皇女,一般都是公主
皇帝的老婆稱皇后
王爺: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之後為親王,也有一些功勞大異姓王爺
王妃:王爺的老婆
阿哥:是清朝時皇子的稱呼
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后
稱謂
稱呼 幾種情況 舉例
直稱姓名 自稱 厭稱或自作介紹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於後諂
稱對方的字 號 齋名 諡號 官名 籍貫 為官之地 有時或幾項兼稱。 表示對別人的禮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
稱對方為“公”“君”“吾子” 專門表示尊敬或表示近親的稱謂。 吾子淹久於弊邑。
庶子(小人)鯫生(淺陋無知的人)黔首(賤稱百姓) 鄙視對方 唉!庶子不足與謀
稱對方為“卿” 早期古人對人的敬稱,後多用君主對臣下的稱呼 卿欲何往?
“令”“仁”“賢” 表尊敬客氣 賢弟 仁兄 令堂
(2)由人物身份,人物關係所確定的稱謂
人物身份 謙稱 舉例
國君 寡人 朕 子自稱日“朕” 寡人無疾
王侯 孤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一般人 僕 不才 不佞 愚 鄙人 敝人 恢維宇宙,斯吾之鄙人願也
婦女 妾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指自己家人 加“家”“舍” 家兄 舍弟
2敬稱—稱別人
人物身份 敬稱 舉例
國君 陛下 皇上 大王 ——————————
已死的皇帝(廟號) 漢高祖 宋太祖 ——————————
老師 子 夫子 師 先生 子墨子;夫子何哂由也
官或尊長
公 君 足下 丈 大人 願足下更慮之
公為我獻之
3其他
人物關係 稱謂 舉例
稱平輩 爾; 汝 而安敢輕吾射
汝亦知射乎?
稱晚輩 小子 小生 小生乃欲相吏邪?
稱去世的長輩 加“先”字 老妣
表叔侄關係 加“從”字 求太監後,得二從子
(3)各種年齡段的稱呼
序號 稱呼 年齡 序號 稱呼 年齡
1 襁褓 不滿週歲 10 弱冠 男子二十
2 黃口 嬰兒 11 而立之年 三十歲
3 孩提 二三歲 12 不惑之年 四十歲
4 始齔 七八歲 13 知天命之年 五十歲
5 垂髫 幼年 14 耳順(花甲) 六十歲
6 總髻 幼年 童年 15 古稀之年 七十歲
7 束髮 童年 少年 16 耄耋之年 八九十歲
8 豆蔻年華 女子十三四歲 17 期頤之年 百歲
9 及笄之年 十五歲(為成年)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人物稱謂真是豐富多彩,其中許多稱謂與顏色關係密切,尤其是紅、黃、青三種顏色,可以說是深得古人之青睞的。
一、“紅色”稱謂
翻開古代文學作品,常會有“紅顏”“紅粉”“紅袖”“紅裙”“紅羅”等詞語躍入你的眼簾。究其原因,首先應該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化妝上去。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冠冕首飾妝》中記載:“周文王時,女子始敷鉛粉;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這就是說,西周時,已有女子施粉飾面了。春秋戰國時期,粉已被染成了紅色,塗於頰上。後來又有了燕脂,它是化妝用的紅色顏料,女人多塗於臉頰或嘴唇。隨著女子化妝的開始,許多脂、粉、膏、澤之類的化妝品才應運而生。另外一個原因,古代女子都喜歡用紅色或織有紅色花紋的絲織品作成衣裙。這兩個原因決定了,古代許多女子稱謂和紅色結下了不解之源。下面逐一解釋說明。
1、紅粉
古代的紅粉,指婦女妝飾所用的胭脂和白粉,即紅色之粉。漢代枚乘的《雜詩》曰:“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後來,隨著紅妝的逐漸演變,它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詞。李商隱《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2、紅妝
在古代,著名的“桃花面”也稱“紅妝”,即用紅粉塗於面頰,使之美如桃花而得名。據記載,秦始皇時,紅粉妝飾已遍行於各行宮中。隋文帝時,常以“桃花面”而稱之,一時風行開來。“紅妝”從此更加紅火了,它在文學作品中頻頻出現。宋代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由女子的盛裝,演變為指美女。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無何,紅妝數輩,擁一女郎玉亭上坐。”此中的紅妝,即為漂亮的女子。
3、紅袖
紅袖原指古代女子的紅色衣袖。南朝梁簡文帝《採蓮賦》:“素腕舉,紅袖長,回巧笑,墮明當1。”後來,紅袖借代指豔裝的美女。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酒吟》:“今夜還先醉,今煩紅袖扶。”再如唐代杜牧《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倚紅樓。”
4、紅裙
在古代,紅裙指女子穿的裙子,後來指代女子。如韓愈《醉贈張秘書》:“長安眾富兒,盤羅羝葷,不解文字飲,唯能醉紅裙。”
5、紅顏
古代的紅顏,原指女子豔麗的容貌,後指代美麗的女子。如白居易《後宮詞》:“紅顏位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俗語中的“紅顏薄命”常用來比喻美貌女子早死或遇人不淑,這說明美貌女子在古代命運悲慘,以至於薄命。元無名氏《鴛鴦被》:“總則我紅顏薄命,真心兒待嫁劉彥明,偶然間卻遇張舜卿。”
二、“黃色”稱謂
1、黃衣使者:指宮中穿黃衣服的太監。如白居易《賣炭翁》:“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2、黃口:指幼兒。如《樂府詩集》:“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
3、黃門:黃色宮門,後引指官署。常用來指黃門侍郎。
4、黃者:老人的稱謂。
5、黃屋:帝王車蓋用黃繒而得名,後代指帝王。黃庭堅有詩句“春皇賦上瑞,來寧黃屋憂。”
6、黃童:因幼童髮色黃而得名。《抱朴子·雜應》:“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韓愈《之和聖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
7、黃髮: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以黃髮為壽高之像,故常以之稱老人。《詩經·魯頌》:“黃髮臺背,壽胥與試。”
8、黃頜:像黃口,也指幼兒。《北齊書》:“黃頷小兒堪當重任不?”
三、“青色”稱謂
1、青女:神話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訓》:“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杜甫《秋野》:“飛霜任青女,賜被隔南宮。”
2、青天:清官。明朝況鍾任官蘇州知府,廉明正直,人稱之為“況青天”。著名包拯包大人也被尊稱為“包青天”。
3、青衣:漢代以後,以青衣為卑賤者之服,故稱婢女為青衣。白居易《懶放》:“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4、青衿:指學子之所服,後稱士子為青衿,也指少年。《詩經·鄭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青童:指仙童,也指寺觀的道童。李白詩“清水見白石,仙人識青童。”
總之,古人稱謂多其多,多彩稱謂奇又奇。
一、尊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二)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三)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後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二、謙稱
謙稱,表示謙虛的自稱.用來表示謙稱的詞叫做謙辭。可以分兩種情況來認識和掌握。
一種是用某些名詞來代替代詞“我”。又可分以下四類:
一類是用自己的姓或名錶示謙下.“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賦》)用姓;“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類是用“臣、僕、某、小人”自稱,表示歉下。“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報任安書》)“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
三類是婦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四類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轂(不善之人)、孤(孤獨之人)”表示謙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這些謙稱都可譯成”我”。
另一種是用某些詞語稱呼與自己有關的人物。這種詞都是雙音節合成詞且前一個詞修飾後一個詞,從修飾詞的詞性來看,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常見的有:
愚:愚兄、愚弟(此二詞都表示“我”)、愚見、愚意(這兩個“愚”均可譯為“我的”)。
敝:敝國、敝邑(“敝”相當於“我的”)。
賤:賤體、賤軀、賤息(在國君皇帝面前稱自己的兒子)、賤內(稱自己的妻子)。[“賤”相當於“我的”]
小:小女、小兒、小號。
微:微臣
卑:卑職.
二是用動詞來修飾,以行為來表示謙下,常見的有:
竊:竊思、竊念、竊聞。(“竊”可譯為私下私自)
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對上或晚輩對長輩陳述想法時用)、伏聞。(“伏聞聖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三是用名詞來修飾,以示謙下。在別人面前謙稱自己的兄長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嚴”都可用於稱自己的父親;“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家兄”是稱自己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稱呼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親屬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輩。“家”、“舍”都可譯成“我的”。
這些謙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基本不用了,第二種情況還有部分仍在用.
三、其它稱謂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他稱是稱呼別人。如稱陪伴新娘的女子為“伴娘”,稱貴族婦女為“仕女”,“夫人”在古代稱諸侯的妻子,後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稱年老男子為“老丈”,稱年輕男子為“郎君”。尊稱都屬於他稱.
鄙稱是用輕蔑的口吻稱呼別人,如“豎子、小子、女流。”
專稱是某些約定俗成的稱謂。如稱砍柴的為“樵夫”,稱船伕為“舟子”,稱國家的傑出人物為“國士”。
代稱是借用別的稱謂代替本來的稱謂.如用“巾幗”代稱女子,用“梨園”代稱戲班,用“俳優”代稱滑稽演員。代稱屬於修辭上的借代手法.
慣稱是用約定俗成的習慣稱謂稱呼某人。如“老莊”是指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及其學說,“郊寒島瘦”是指孟郊和賈島。
不同年齡人的稱謂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社交用語和交友稱謂
初次見面說“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對方來信叫“惠書”;請人幫忙說“勞駕”;
託人辦事用“拜託”;請人指點用“賜教”;
贊人見解用“高見”;求人原諒說“包涵”;
老人年齡問“高壽”;客人來到用“光臨”;
與人分別用“告辭”;看望別人用“拜訪”;
請人勿送用“留步”;麻煩別人說“打擾”;
求給方便說“借光”;請人指教說“請教”;
中途先走用“失賠”;贈送作品用“斧正”。
親友間禮貌稱呼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岳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