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哎呦喂10880
-
2 # 李胡豪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不是搞花架子,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把資訊科技從學習物件轉變為工具物件,將資訊科技的應用和日常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把資訊科技運用到教學之中。
教師應主動的積極的提高參與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意識與態度。面對資訊時代教育的發展,教育者應深刻意識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駕御資訊科技,才能夠享有資訊時代、數字化世界所帶來的機遇:只有具備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運送能力,才能夠使學生理解資訊帶來的知識並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知識結構,並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和數字化教育。
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21世紀資訊科技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資訊科技革命浪潮正以驚人的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正快速形成為一個高度資訊化的社會,知識爆炸式增長、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資訊化之路,資訊科技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教育界正經歷著一場由資訊科技帶來的從形式、內容到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大課題。一、 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存、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慧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資訊科技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相比,有著更強大的優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一)資訊科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多媒體技術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透過文字、影象、動畫、聲音、影像等各種單一形式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刺激多種感覺器官,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增強學生進行聯想的線索。(二)有效的資源共享與資訊交流因特網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時更新,電子郵件、聊天室、影片點播、影片會議等可以實現老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資訊科技進入教學將會空前擴充套件教師和學生的資訊源,他們可以訪問各種電子化的課程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三)自主式學習的良好實現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且可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而且具有互動性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人機介面。因而易於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併為其實現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學生還可建立個人主頁或小集主頁,創設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四)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資訊科技能夠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這意味若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是資訊化教育的重要特徵。虛擬教學環境有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虛擬現實技術能使學生猶如身在真實環境當中一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功能計算機管理教學的發展趨向是在網路上建立電子學檔,其中包含學生電子作品、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資訊等。利用電子學檔可以支援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綜上所述,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教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的觀念並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資訊科技真正發揮促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積極作用。二、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資訊科技(一)用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可見,我們國家已經把資訊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能夠在發展學生的資訊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去培養學生的其它能力,將會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資訊素養,是指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資訊,並能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資訊的能力。資訊化社會里,知識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長,要想讓學生將這些知識都撐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去利用這些資訊顯得尤為重要,具備一定資訊素養的學生,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能夠在浩如煙海的資訊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所以,資訊素養是21世紀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資訊科技課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技術基礎。資訊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資訊科技技能作為支撐,所以在資訊科技課上,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個人作業系統、網路瀏覽器和搜尋引擎以及下載工具的使用,資訊加工和字處理軟體、多媒體制作工具、網頁製作工具等。2、利用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於知識的快速增長和更新,學生在學校裡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學能力便成為了21世紀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資訊科技環境給學生提供個別輔導。例如利用一些輔助學習型軟體來進行個別化學習,這些軟體大多圖文並茂,人機互動性較強,能夠寓教於樂,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設定不同的難易程度,讓學生容易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個別化調整。在這種學習模式下,不僅實現了一對一的交流學習方式,而且讓學生學會了獨自面對問題,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來解決問題,利用資訊科技環境來獲得幫助,有助於其自學能力的培養。(2)、利用資訊科技環境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面對一定的學習目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資訊科技環境來搜尋學習資料,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端學習就是很典型的一個模式,學生透過網路獲取學習資源並且透過網路獲得幫助,這些資源可以是老師的預先設定好的,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於網路上的知識量浩如煙海,所以學習可以在此過程中有很大的選擇餘地,相對於課本來說,資訊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識更新更快,而且面對大容量的資訊,學生必須進行選擇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覺鍛鍊了其自學能力。3、利用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1)、讓多種協作方式成為可能。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小組學習方式由於受物理位置的制約變得比較勉強,教師往往讓座位相鄰的學生一起討論,而實際上,座位相鄰的學生其觀點和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節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組學習的效率往往很低,並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而在網路化的資訊科技環境下,分組方式可以不受制約而變得靈活多樣,學生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如網上對話、網上論壇、網上個人主頁等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交流學習資料。(2)、提供一個總結交流的工具性平臺。當小組要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成員間的協作能力顯得尤其重要,這種協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競爭,而資訊科技環境給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友好的平臺,例如小組成員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學習資料放到網路的同一個資料夾或者網站上供全體成員來交流和評價,也可以將這些搜尋整理到的學習資料與其它小組共享,最後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協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資訊科技可以給予強有力的支援。(1)、利用資訊科技,激發其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願望。教師可以利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多媒體課件的生動形象的特點以及網路資源容量大、門類多、即時性強的特點,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有了對問題的興趣,就等於成功了一半。(2)、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可以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協助他們取得成功。一個具有一定資訊素養的學生首先會確定他需要什麼樣的資訊資源,然後根據現有資訊科技環境來得到這些資源,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過濾、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就是問題目求解的過程,在這個問題過程式中,隨著資訊的不斷豐富,對問題的認識也更加全面。5、利用資訊科技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認知領域的一種高層次能力,它必須以一定的知識量和對事物的理解作基礎,“熟能生巧”是對這種能力最樸素的註釋,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讓學生涉獵廣泛的知識並能將它們融會貫通,有了這些知識作基礎,創新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資訊科技可以作如下的支援:(1)、提供大容量的知識。創新教育是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而資訊科技剛可以以提供這些資源,除了一些內部資源庫,網際網路上針對某一知識點的網路資源更是多不勝數,這些資源為創新思維提供了物質基礎。(2)、加強學科間的聯絡,進行學科知識的整合。首先是資訊科技和其它學科的整合,它可以將資訊科技的優勢賦於其它學科,從而使這些學科的教學從以教師為主導傳統的教學模式走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而資訊科技多媒體特性、超文字特性、互動性等特點,有利於其想像力、發展式思維和跳躍式思維的養成。其次,學科之間可以透過資訊科技這條紐帶進行整合,實現課程的綜合性,創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學科的支援,它要求學科間的融會貫通,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科間的有機整合變成了可能。(3)、進行資訊科技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成為有自主意識的主體,讓他們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進入情境,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充當嚮導和顧問的角色,和學生是一種平等交流的關係。在資訊科技環境下研究性學習中,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早用資訊科技落後環境及其資源,去查詢自己需要的資訊,面對大量的知識,學生擁有充分的資訊選擇的自主權,有助於培養學生透過獲取資訊、處理資訊,表達資訊以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課堂教學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資訊科技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資訊科技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電教媒體的橋樑紐帶作用,使學生充分感受情景,發現、提出、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設疑——利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設疑”是指在知識鋪墊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即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聲、色、圖、文等多種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一個具有魅力、引人入勝的數學境界,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析疑——利用多媒體進行新知內化,誘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精心設計好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動手操作,使新知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教師把握時機恰當提問、適時點撥,變學生“學會知識”為“會學知識”,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及時地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3、質疑——利用多媒體引申知識遷移,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啟發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縱橫聯絡,提出沒有弄明白的問題,或進行獨特見解的思維活動。學完新知後,精心組織學生圍繞新知內容展開討論、大膽質疑,把所學知識引申、深化學生的參與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動靜中悟出道理,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4、釋疑——利用多媒體最佳化鞏固與應用,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釋疑”是指鞏固新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並使學生在鞏固和運用知識過程中拓展思路、發展智慧的一種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設計練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三)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之一,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資訊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資訊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資訊科技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於學生掌握資訊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透過網際網路還可以促進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群的合作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2、在實施課程整合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1)層次性原則。強調針對不同的教育物件,確立不同的創新教育目標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2)主動性原則。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觀察能力,注重維持其好奇心,使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地探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3)個別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個別化教學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指導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只強調個別化是不夠的。協作學習對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有明顯促進作用,也是最有利於培養21世紀新型人村的教學策略之一。所以在課程整合中,應該考慮把個別化教學與協作學習相結合,使學習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資訊科技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5)正確利用資訊科技原則。在推進資訊科技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資訊垃圾帶來的負面影響。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帶來了令人不安的問題,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資訊垃圾氾濫。要培養學生鑑別資訊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三)如何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1、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課與其說是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教學,還不如說是以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使教學的內容得以充實,也促使著教學方法及手段的不斷改革先進的科技成果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數字化時代,電腦及其網路理應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但如果把電腦及其網路視為解決教育問題癥結的靈丹妙藥,或攻破教學難關的萬能工具,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要首先著眼於轉變老師觀念,讓老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美國兒童電腦教學課程專家毛爾科維奇說:“先進工業國如美國和德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以為電腦可以代替教師。到了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並認為,“成功的教學要由多樣因素結合。就像學游泳,不能單靠游泳池(硬體),也不能單靠水(軟體),還要有好教師。而好教師一定是擁有科學、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2、建設符合需要的資源庫沒有豐富的資訊資源如同“有車無貨”。學校資源庫建設必須用開放的、相對統一而又反映學校特色的標準,以整合知識內容為核心,而不是簡單地堆砌離散資訊,儘量做到素材的標準化,適用於不同軟體的使用。各類素材應注重互動性與可操作性,適合開展實時的互動教學。3、以人為本開展培訓 最理想的課件是創意與設計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一線教師學會在製作課件時,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個性化的教學特色融入到課件之中。因此,教師的資訊素養的提高就成為“整合”的根本性問題。三、資訊科技的引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一)在教學思想上應有現代的教育思想 教師應有新的教學觀念,如何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貫穿在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克服學習困難,並引導他們循序漸進,逐步走向成功,並讓這種成功的體驗一直激勵他們去不斷進取。透過資訊科技的引用,實現趣味性、知識性、實踐性相結合,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知識、在實踐中練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特點、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培養學生的觀念上,應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遵循認知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二)在教學方法上應有全新的方法與手段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裝置,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以可視的靜態或動態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和豐富多彩的影象映入學生眼簾,傳入學生耳中,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三)教學活動中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學中應從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溝通,創設一個寬鬆、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學習感到愉快,求知慾得到滿足。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教師、學生、裝置等的特點,將學與玩結合起來,教與興趣培養結合起來,知識與應用結合起來,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努力提高教學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時,要注意興趣的永續性,引導學生從開始學習時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穩過渡到認真、投入、主動地學習。(四)在思想意識上要有較強的時代意識和超前意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教學的需要,透過自修、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等,及時掌握最新科技資訊,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資訊素養。教師和學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關係,而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四、科學有效地應有資訊科技,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最最佳化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教學手段、方法、內容的重大變革,加快了教育資訊化程序。我們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推廣應用現代資訊科技,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的強大優勢,透過教學設計,對現代資訊科技進行合理選擇和最佳化組合,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資訊科技,以解決教育教學問題。1、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資訊科技在幫助和支援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方面具有強大優勢。但教師不能“為用技術而用技術”,避免“機灌”或其他利用資訊科技支援不利於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2、正確處理人機關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學和學習的社會性和人文性,重視人的個性和情感要求,避免“電腦取代人腦”、“技術取代文化”的不良技術應用傾向。充分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讓機器為學生服務,為他們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3、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杜絕切斷學生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絡的“全盤電化”,不能為用資訊科技而剝奪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避免資訊科技應用與其他活動方式的樹立。4、避免以媒體演示替代教材,杜絕“課本搬家”、“課堂搬家”,忽視教材對教學的支撐作用,和在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體的說,就是不能僅僅以具體材料的演示和綱要性的課件替代教材,而忽視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五、結束語在教育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要強調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將資訊科技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資訊科技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生全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