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對酒當歌39006536
-
2 # 偽裝的觀點
文鴦是歷史上的牛人,趙雲歷史上也可以,但是小說裡是大牛。
不要痴迷於個人武力對比,現代社會你一個人再強也就那樣,還是需要一個基本盤和一個團隊。
-
3 # 帥爺爺64776167
主要原因是因為趙雲的有勇有謀且胸懷仁德,和心中所藏有的[大愛]以及捨生忘死的精神思想,是任何其它人都無法比,而又難望其項背的。趙子龍用戰袍裹住"阿斗",又要找其[主母],及劉備二個夫人,且還要照顧好阿斗,這樣的思想境界,和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是其它人難以比擬的,人們對趙子龍的敬佩之情無以言表!這,就是趙雲為什麼名氣比其他人都大的原因之所在!(謝邀答)!
-
4 # 寂寞梧挏
我曾經不止一次說過,看小說不能把它當歷史看,小說都是摻雜了作者的情感在裡面,更傾向於自己要突出主題思想,所以偏面並不克觀展開敘事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情感走向和主題思想服務的,無論事情或者人物皆要以此為基礎,不能太史實化。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的主題思想就是要求正統,尊劉抑曹的,而且羅貫中羅老先生又是諸葛孔明的鐵粉兒,對諸葛的喜歡和崇拜可見一般,所以把諸葛寫成近乎於完美的神人,甚致把不是諸葛孔明的事兒都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安的諸葛的頭上了。既然主題如此,個人感情也如此,那麼接下來鋪襯就要圍繞此展開,所以寫的事和突出的人物也都要以此為中心進行記敘的。趙雲做為劉備諸葛亮集團加入最早的重要成員之一,及大將,不能藉藉無名,毫無突出的表現吧?而且也為了小說更有看點,更耐人尋味,更具有吸引力,讓人過腦不忘,所以突出寫了常山將軍,一點也不奇怪。三國演義最沒缺點兩人,一個是文臣,另一個是武將,那就是諸葛孔明和常山趙子龍。可見作者有多麼喜愛崇拜諸葛孔明的呀,為了襯托諸葛的英明神武,不惜用了重要筆墨把一個正史中不算太出名的趙雲塑造成一個文武雙全,忠勇果敢的全能人才,讓後人感懷不己,同時也誤導了很多讀者,讓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錯把三國演義當成史書來看,認為當時的三國史就是這樣的。其不知真實的歷史並不是如此,既使三國演義有三分假的,七分真實在裡面,但畢竟它還是小說,既然是小說就有誇大其實,移花接木的成分,不能太當真。所以想了解歷史,知道歷史,還是多看看史書為好,不能從小說中去及取歷史知識的。
-
5 # 童心未泯九零後
因為趙雲在廝殺期間大喊“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所以人們都知道了
-
6 # 一曲相思落0
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到鄴城見到劉備,劉備秘密派譴趙雲招募兵士數百,對而後趙雲隨劉備輾轉來到荊州。
後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勢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敗逃,因為荊州十餘萬百姓相隨,致使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曹操麾下精騎快馬追趕,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危急之下,劉備丟下妻子和孩子,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逃跑,混亂中不見了趙雲。史書有記載:當時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往北邊曹操那裡去了,劉備直接用手戟打過去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而後,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此戰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歷史上記載的有勇有謀的不在少數,但是被家喻戶曉的卻寥寥無幾,關羽是義的化身,而趙雲就是忠的化身,使他們流傳千古的並不是他們武力有多高,而是他們的精神一直被流傳到現在。
-
7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對蜀國忠心耿耿。他從20歲起就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奮勇殺敵。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動搖那份忠心,直到白髮蒼蒼仍為蜀國四處征戰。他一生中立下了無數戰功,為蜀國的江山社稷耗盡了心血,堪稱忠義的楷模
第一,趙雲為五虎上將,並不是浪得虛名。
長板坡一戰殺得七進七出,救出阿斗。阿斗可是劉備的親骨肉,也是劉備蜀國的後繼之人。
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第二,趙雲有勇,有謀。切機智過人,多次貼身保護劉備,使劉備化險為夷,都順利完成了任務。
尤其在劉備在迎娶孫尚香時,可謂是危險重重,趙雲也深得諸葛亮賞識,才委之重任,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趙雲,趙雲也不負所望,順利得完成了任務。也深得劉備信任很是難得。
第三,被後人譽為常勝將軍。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諡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三國是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如此,能成名者也是少數,能在萬萬人之中,成就非凡成就,除了過人的本領外,其高貴的品德才是最為主要 的。流傳下來的名將,名相,無不是以其高貴的品德才能流放百世,受後人敬仰的。
-
8 # 侃歷史趣聞
對於趙雲的認知大家都是在《三國演義》中,而這本書原本就比較傾向於蜀國,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其實是小說的演義,在正史中並沒有所謂的七進七出,曹操也不會蠢到不放箭,要求活捉,但文鴛殺退敵人是記載於《資治通鑑》的,這完全是正史啊。
之所以文鴛的知名度低,主要原因還是文鴛所處的時代不對,那已經是三國後期的了,很快司馬氏就統一全國。文鴛跟隨父親文欽反叛司馬昭,後來兵敗投靠了東吳,文鴛也成為東吳大將,後來東吳被司馬氏所滅,文鴛只好投靠司馬昭,但文鴛畢竟是叛徒,司馬昭後來找了個藉口,誅了文鴛三族。
其實文鴛的武力值很高,如果在亂世中並不一定低於趙雲,甚至可以和呂布不分伯仲!
-
9 # 天馬談世界
首先,大家都知道,正史中文鴦才是真正七進七出的武將,不過此舉被羅貫中轉移到了趙雲身上。
趙雲的一生差不多貫穿整個三國時期,從群雄亂起之時就跟著公孫瓚,再到後來跟著劉備和諸葛亮。而文鴦出現的時間在三國末期,雖然他武藝高強,但是錯過了三國的鼎盛時期,沒有過多展現自己本領的機會。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雖然只是小說,不是正史,但其影響力遠比正史《三國志》那些要大,就像金庸先生的小說,影響力甚廣,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很多人都會誤認為小說裡邊的內容就是正史。
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趙雲是個近乎完美的名將,文武兼備,儒將之風,舉賢任能,有膽有識,品高德厚,謙謙君子,白馬英姿……在羅貫中塑造下,人們對趙雲的喜歡程度大大超過了關羽和張飛。而對於文鴦只是一筆帶過,所以文鴦知名度不如趙雲,最重要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演義》影響力比較多!
-
10 # 史海尋蹤
這個人說的是文鴦,他所處的時代是三國末期到晉惠帝司馬衷那段歷史。文鴦是譙郡人氏,即今安徽亳州,也因為這樣,與其父文欽被大將軍曹爽看重,收入帳下,事情的轉折在高平陵之變發生後……
文鴦生平曹爽栽到司馬父子手中之後,文欽由於擔心遭到報復,就與毋丘儉協同起事,但是未能敵住前來攻打的司馬師部隊,父子二人突圍逃走,後有數千騎兵追殺。文鴦當時十八歲,正是年少氣盛,要殺一殺魏軍的銳氣,便攜數十騎殺入敵軍陣中,殺進殺出六七次,使追兵膽怯,不敢迫近。
走投無路的文氏父子投靠了吳國,後來魏國的鎮東將軍諸葛誕起兵反司馬昭,吳王派文欽父子前去支援,結果仗打的很不順,文欽和諸葛誕又有宿怨,被諸葛誕找個由頭給殺了,於是文鴦又投到了司馬昭帳下。
就是因為文鴦投靠來投靠去,犯了當時的大忌——不忠。古人有個說法,叫“忠臣不事二主”,於是史載中沒有給文鴦單獨列史。其實文鴦也是身不由己啊!身世悲苦,總是遇到生死關口,為了保命,只能改換門庭。
到了晉武帝司馬炎時代,鮮卑禿髮樹機能作亂,無人能制,文鴦臨危受命,大破鮮卑,使其部眾二十萬人歸降,名震天下。因功被司馬炎賜官東夷校尉(遼東地區最高軍事長官),誰知向司馬炎辭行上任時,司馬炎想起文鴦和司馬家族不愉快的往事,將其免職。
功而不賞,文鴦真是命運多舛。最倒黴的是,到了晉惠帝司馬衷時代,悍後賈南風奪權,誅殺太傅楊駿,這事本和文鴦扯不上關係。不幸的是,東安王司馬繇是諸葛誕的外孫,一直對文鴦當年背叛諸葛誕懷恨,於是誣告文鴦是楊駿的謀反同謀,文鴦被誅三族,死時五十五歲,一代勇將就此隕落。
如此勇武,文鴦為何知名度不高?都是《三國演義》惹的禍。羅貫中老先生把趙雲寫的太傳神了,長相俊朗,忠貞不貳,勇猛無比。其實,趙雲那個長坂坡七進七出是杜撰的,文鴦才是真的。但是《三國演義》過於經典,已經被奉為了解那段歷史的權威刊物,極其深入民心。
二人所處時代不同。趙雲所處的是三國“黃金時期”,勇將如雲,波瀾壯闊。魏蜀吳交鋒的精彩度、激烈度,遠非三國末期可比。趙雲對的是曹操百萬兵,文鴦對的是司馬師數千追兵,數千和百萬能比嗎?司馬師和曹丞相能比嗎?趙雲是揹著阿斗進出的,文鴦只是單騎進出,難度也相差太大了吧!
文鴦的人品被記載史書者所詬病。還是那個“忠”字。古時的狀況,大力宣揚這種“朝三暮四”之人,被人罵是輕的,萬一被朝廷看到不爽,那是要遭橫禍的。算了,輕描淡寫一下吧。
話說“天命難違”,時勢造人真是不假。文鴦這一輩子諸事不順,雖然個人能力突出,但是遇到的坎都太高了啊!
(存在感真是太低了,搜幾張配圖都搜不到)
回覆列表
文鴦?現在人們對熟悉的三國英雄排行榜有個新的說法,說三國後期出現的文鴦比趙雲厲害,應該排在前面。
本人表示不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