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師兄的遊記
-
2 # 我的家鄉在舒茶
答:古建築是過去,很古老的一種建築,它的外型美觀,而厚實,青磚灰瓦均石灰牆,從遠處觀看那真的美麗,從各個角度來講,1是美觀,2是牢實,3是冬暖夏涼,4是雕龍刻鳳雕刻花鳥山水太漂亮了,這就是古建築的特色。
-
3 # 小豬世界觀
別說古建築了,就是幾十年前的老房子,夏天也是很涼爽的。
外公外婆都是很慈祥的老人,每次去外婆家,她都會把自己平時捨不得吃的零食拿給我。外公去地裡幹活,都會用它那架很老的獨輪車推著我,還會交我背誦唐詩。
外公不會說普通話,那時候就用陝西方言教我,當時聽著還感覺有些好笑。
如今外公外婆都去世了,他們家的老房子依然還在,每次路過老房子,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傷感。
房子雖老,裡面一定和以前一樣涼爽。可是房周圍卻已長滿雜草。
看著這些荒蕪的雜草,又想起了外婆微笑著遞過來的零食。還有外公用蹩腳的方言教我的唐詩。想著想著,眼淚再也控制不住……
-
4 # 智綱智庫廣州戰略中心
古人對於建築的設計大多巧妙的運用了最基本的原理以適應不同的天氣氣候。畢竟那時候沒有空調。不同區域古建築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差異,也不好一概而論。在此,以徽派建築為例,大家都知道徽派建築的元素,比如馬頭牆、又高又窄的天井,還有所謂的“土空調”。
其實徽派古建築在夏天會比較涼爽,一方面是由於古時候沒有水泥這些材料,都是用泥巴摻一些草或者糯米之類的粘合劑,而且牆體也會比較厚,所以不會太吸熱並且具有一定的隔熱作用。另一方面就是經典元素的運用。
天井對於徽派建築來說既是採光的又是落雨的,往往在天井之下會有一個大水缸,下雨天可以把水聚起來,因為對於徽商來說水代表了財。同時在火災的時候又可以用於滅火。天井往往又深又窄,這樣太陽就不會大面積的直射到屋內,同時上層空氣就形成了蒸發向上。
而在地面的“土空調”就會向上竄涼氣,還有用於防潮的地伏石通風口也會形成空氣流動,就好像開了空調涼風一樣。“土空調”在下雨的時候就用作排水,在炎熱的夏季就達到消暑降溫的作用,因為地下的空氣都是涼爽的,道理參照地下水井的原理。
-
5 # 京城夕陽春義
古建築冬暖夏涼有訣竅
要說古建築,在北京當然是非故宮莫屬,不過咱普通百姓僅能參觀遊覽,沒機會住進去體驗一下古建築裡冬暖夏涼的福分。
其實,老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咱們國家北方地區古民居最高水平和最後的代表,住在裡面也是冬暖夏涼,要不現在的土豪們都搶著買四合院。本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住四合院有切身體會,就來說說住老北京四合院為什麼冬暖夏涼吧。
據20世紀70年代考古發現,北京最早的四合院出現在元代,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的後英房衚衕,居住遺址東西長46米,南北寬29米。如今後英房衚衕還有,遺址早沒了。
回過頭來再說四合院吧。有人說四合院冬暖夏涼是因為房子高,還有人說是因為牆厚,這都對,最主要的還有一條,就是屋頂也厚。
首先,四合院的房子多高,這和太陽一年四季在天空的位置有很大關係,這個因素決定了房子的高和進深。以北房為例,比如房子的牆高是9尺,進深應該是1丈零8寸,而且院子要長3丈,這樣夏天Sunny剛好被房簷遮擋照不進屋裡(以夏至那天為準),冬天正午時Sunny能夠直接照到後牆根(以冬至那天為準)。
所以,老北京四合院的房子到簷口的高度基本是1丈零5寸,脊高1丈4尺4寸,院牆高7尺8寸左右。
其次,四合院民居的牆一般是三七牆,是指砌牆的磚為一磚半。現在普通燒結磚:由粘土煤矸石或粉煤灰為主要材料經過燒製成實心的磚,尺寸為 240mmX115mmX53mm。一磚半就是360mm,還有10mm的灰縫,就是370mm,如果算上內外牆抹灰,牆的厚度能到400mm;也有四九牆的,那牆的厚度就超過半米了,這麼厚的牆能不隔熱保溫嗎!
最後,再說說屋頂,它的最下面是望板,一般是松木板,起到吸水防潮的作用。望板上邊是灰泥,厚度有20釐米左右,主要起隔熱保溫的作用,最上邊屋面鋪瓦,一般是合瓦,亦稱“陰陽瓦”,就是一反一正鋪設兩層瓦,瓦和瓦之間形成瓦壟,所以屋頂厚度基本超過1尺。屋頂這麼厚,道理很簡單:頂子厚,曬不透。
從四合院這種民居就能看出,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很早就具備環保節能的意識啦。
但四合院也有缺點,俗話說:冬不暖,夏不涼,有錢不住東南房。這是因為近代以來,四合院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居所,逐漸形成了大雜院,多數不富裕的人家或窮人家租住房產主的私房,由於東房夏天西曬,南房終年不見Sunny的原因,租戶一般不願租住東南房。
回覆列表
古建築這種設計可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夏天時,正午的太陽會被屋簷擋住,達到遮陽降溫的目的;冬天時,傾斜的Sunny又能恰好照進宮殿內部,驅走寒意。
這是因為不同季節太陽照射的角度不同。古代工匠總結了本地區太陽照射角度隨時節變化的規律,巧妙地設計出了這種兼具美觀和實用的屋頂結構。
就拿故宮為例,一些重要的大殿還會採用重簷式屋頂。這種結構使得古建築的屋頂與天花板之間形成了一個架空層。這個架空層可以攔截直接照射到屋頂的太陽輻射熱,使屋頂變成兩次傳熱,避免太陽輻射熱直接作用在建築內部。此外,由於熱空氣有上升的趨勢,室內的熱氣會上升積聚在這個架空層中,避免直接與人接觸。
古建築在設計時都會考慮其良好的透風效能,可以促進室內空氣的迴圈,將屋內的熱氣順利地排出到室外,可謂兩全其美。向大自然“借”涼風,如果能把清涼的自然風引入到室內,使其穿堂而過,並把屋內熱氣排出到室外,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內的溫度。
同時古人比較講究天人合一,一棟好的建築既要與其外部的自然環境良好地融合,也要讓建築裡面的使用者和居住者用得踏實、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