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齊家的家不是指家庭而是指大夫的封地。

    修齊治平估計是被人誤讀最多的一句話,很多人都將這個家理解成管理家庭,娶妻生子之類了。

    古代政權結構是這樣的,看下圖。

    站在金字塔最頂端的是天子,他管理的地方稱為“天下”。他直接管理諸侯,哪個諸侯不聽話就有權殺之,比如周天子曾經烹殺過齊侯。當然後來周天子實力弱時,很多諸侯就不給他面子了。只有管理天下之人才可以稱天子,天子是一種爵位。

    《尚書緯》曰: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太平御覽·皇王部》

    第二層就是諸侯,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這是根據地盤大小來封的。

    五百里為公,四百里為侯,三百里為伯,二百里為子,百里為男。

    他們的封地就被稱為國。所以國是天下之下的行政單位。

    有些人老認為三國蜀漢、東吳滅國之後,為什麼老百姓一點都不反抗?覺得蜀漢和東吳為什麼最後都選擇投降了。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主,後來敗了,自然證明自己不是天下之主。

    他們都承認同在一個天下,他們爭的是天下的代言權。

    這個概念在宋代發生改變,北宋成立之時,遼國疆域就已經很大了,北宋有危機感,後來北宋被金國打敗,中原之地已經失控只能偏居江南,而且還一度稱藩稱臣,這樣給南宋的正統性造成危機。南宋害怕老百姓認為自己不是正統的,人心可能會發生渙散,所以強行將國與天下融合,國即天下,天下即國。宋之前天下各族皆可以在朝廷任高官,比如漢武帝託孤的四大臣之一金日磾就是匈奴人,唐朝任相的其他族群的人也很常見,南宋這種情況就很罕見了,之後的明朝也是如此。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被放大了,而認同禮的就是諸夏,不認同的就是夷這句話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國與天下的強制融合,實際上是地域論佔了上風,這也使得後世對修齊治平產生了誤解。

    第三層:大夫

    大夫是由諸侯分封管理的,他們的封地稱為家。

    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孔子家語》

    孔子對魯定公說家不藏甲,不是指老百姓家中不藏甲,而是指當時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大夫封地有甲。大夫的封地不需要有甲,因為防禦工作是由諸侯來做,既然是諸侯來做,你大夫家中有甲想做什麼?

    修齊治平

    修身不用譯,地球人都明白,齊、治、平譯成現代話說,就是你先從基層幹起,先在大夫的封地好好幹,幹好了,大夫會將你推薦給諸侯。比如商鞅跑到秦國,他沒有機會見到秦王,他是在秦王的寵臣底下幹了好幾年,才被推薦上去的。李斯也差不多這種情況。

    諸侯這裡幹好了,諸侯會將你推薦給天子,這樣你就有機會治理天下了。平天下不是統一天下,而是幫助天子治理天下。

    有人將平天下理解成建功立業蕩平天下,那不成了野心家了,孔子有提倡做野心家嗎?

  • 2 # 志恆行

    齊家就是家教 家風 家訓……。而這些必須源於“夫婦”,“夫婦”為人倫之始。又“孝悌”為人之本。齊家 治國 平天下是由齊家向外推而廣之的!而齊家的前提是修身,修什麼呢?其實就是“孝悌”!是透過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的次第,達到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易經《家人》卦,卦辭:家人。利女貞。這就告訴我們,齊家最重要的人是“女主人”。有句話:“養女不教禍害別人九代”。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絕對有個偉大的媽!在“夫婦有別”中,女人就是相夫教子,其作用就是教育。因為媽與子女最親 最愛。為兒女所依戀,耳濡目染中就完成了最基本的教育。所以,媽媽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在家中還有君 親 師三種角色。這就註定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該怎樣與領導 同事 朋友……相處。家是一切“情”的啟蒙。如果父母自身有問題,勢必影響孩子的發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言行。看到孩子就看到了父母。願父母們給孩子做好榜樣!尤其是“媽媽”!

    最後一句“看一個家庭的未來,就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 3 # 哈灬哈66096005

    今天是,農曆的,大年初五,我來聊聊,提問者,這個問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而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怎麼解釋,首先,我,翻翻,老子,孔子,作為聖人的意思,當然,修身,治國,平天下,是,孔子,儒家學說的意思,孔聖人,用,畢生的智慧,去,總結了,作為華夏民族,每一個人應該去做的事,是,個人齊家,再說,能出主意去思考,決策,修身,治國,當然,是,修身後的智替,平天下,當然是,聖人,個人的想法,而已,

  • 4 # 味哎兒

    這是春秋戰國時候留下的一句話。

    春秋戰國的時候,不是現在文人所解釋的奴隸社會。

    而是整個姓族為一個諸侯國的,地方割據形式。沒有皇帝這樣的天子存在的。

    號稱天子的那個人,也不是單獨的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也就是姓族的族長的家族人員。

    只不過天子一稱的家族,是各個諸侯國的總盟主。各諸侯國是總盟主的邦國。

    用政治社會學上講,這時候的人群社會是集體所有制的社會制度。夫妻式的家庭還沒有興旺發達起來,並不以夫妻家庭為主要單位的。而是與氏族的分支姓族為主要體現的社會群體。

    氏族是民族的一各個分支的第一分支形式。

    現在的中國各少數民族各鄉村村寨,仍然是一個姓族,比鄉村大的鎮是氏族的單位。

    比如傣族是一個民族單位,而花腰傣什麼的那些各個具體傣族,就是氏族。

    而花腰傣等各個具體傣族居的縣鎮地盤,是姓族的地盤兒。地盤內的各個村莊村寨試性族內的各個分支的家族,而村寨內的每個房院內的房戶是一個夫妻家庭。

    而整個傣族是沒有王的。

    各縣鎮地盤兒的人群有一個大族長。各大族長代表自己的人群,推舉出一個公共的盟主或者是總族長,進行整個傣族的協調統一的。

    只不過有些地方不稱為族長了。改成為大小酋長。

    現在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是這樣的國家。

    事實上蒙古族.鄂倫春族.藏族.維吾爾族等等各少數民族都是這樣的。他們是沒有王的。也就是儲存著漢族人的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群結構。

    明白這些結構以後,再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就是把自己的家族搞好了。這個家族的單位是有譜系的,也就是家族譜。也就是爺爺.父親.自己.兒子.孫子.重孫子,這樣的家族整體形式。

    齊家。就是把整個縣鎮地盤內的人群都整好了。

    治國。就是把整個姓族的邦國或諸侯國治好了。

    平天下。就是把各個諸侯國都治理好了。

    所以春秋戰國時候的書籍寫出的是王保祖廟,諸侯保宗祠。

    這就是各諸侯國都是同一個老祖宗的人群。

    王供奉祖廟,各諸侯王供奉宗祠。

    族譜中,祖的各個分支就是宗。

    宗,在民間稱為太爺,太爺的各個兒子們是爺,爺的各個兒子們是父輩,父輩的各個兒子們是吾輩,吾輩的兒子們是夫妻家庭成員,兒子們的各個孩子們就是孫輩兒。

    因此天下:指的是同祖的人群住的地方。

    而國:指的是同宗的人群居住的地方。

    而家:指的是縣鎮地盤內居住的人群。

    而身:指的是具體村莊村寨內居住的人群。

    事實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前面有一個謹言。

    從而謹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是最完整的一個句列。

    謹言又有慎言的說法。也就是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自己的形象所造,從而才能帶好子孫,後代們不走歪門邪道。可見這是對於爺爺輩兒人說的話,從而影響父親們,吾輩們,兒子們,孫子們,重孫子輩們。

    這在中國民國的時候要求:四世同堂和五世同堂,還仍然存在著的。而不是現在的夫妻,家庭的父母與孩子們的家概念。

    現實中中國的各個鄉村,單姓的大村莊,仍然都是這種人群結構的。所以在南方的這種村莊裡,路面街道都是鋪有石子的,因為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家族。從而把村莊當成家庭來修建了。不然街道路面是不會鋪石子的。

    可見修身的修身,就是這個整個村莊的建造好了。

    從而齊家的齊家,就是把縣或者是鎮的各個村莊修好,建好了。

    同理,治國是把諸侯國治好了。

    因此,平天下是把各個諸侯國治理好了。

    也就是平天下的天下,指的是現在意義上的國家。

  • 5 # 減水書生

    還是談談怎麼理解吧。

    我們一定不能用現代人的視角來理解《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

    因為現代與傳統的想象基礎完全不同。而且,即便是古代,這個想象基礎也是分階級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是貴族君子的想象,跟平民沒一點兒關係。

    《大學》,原本是《禮記》裡邊的一章。《禮記》,是漢朝人編輯整理的。記住是編輯整理,而不是創作書寫。所以,《禮記》的基礎就是周朝的宗法社會,有漢朝的人想象,但想象的基礎是周朝人的。

    《大學》的這個“大學”,是什麼意思?是博大的學問嗎?不是,是大人的學問。用周朝的人話說,是君子,即統治階級。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總共三條,這是三綱領。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共八項,這是八條目。

    既然大學是大人之學,那我們怎麼才能成為大人呢?

    想當然的認為,就是以三綱領為遵循、以八條目為教條,然後認真去學就行了。但是,這個想當然,錯了。原因就是:大人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生出來的。

    所謂三綱領、八條目的大學之道,不是成為大人的晉級手冊,而是大人們的操作說明。

    《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孔子口述、曾子記錄;而關於三綱領和八條目的逐一解釋,是曾子口述、曾子的弟子記錄。這是朱熹的看法。雖然這個看法也沒啥道理,但能說明的是:大學是逐漸形成的。

    然而,無論大學是怎麼形成的,大學的根都是宗法封建社會。所以,大學之道,就不是告訴普通老百姓怎麼晉級當大人的。如果當時真有這麼一本書,那就是逆天、穿越加神操作了。因為封建宗法的根本,就拒絕這種非分之想。

    理解了大學,也就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理解齊家是怎麼回事了?

    《詩經》有一篇《思齊(zhāi)》,是寫周文王是如何修身、齊家、治國的。其中,關於齊家的描述是:

    惠於宗公,神罔時怨,神罔時恫。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翻譯過來就是:孝敬祖宗啊!祖宗無所怨,祖宗無所痛。示範嫡妻啊!兄弟也效仿,家邦也亨通。

    其中,“刑于寡妻,至於兄弟”這裡面,把“兄弟”的內涵放大到兄弟和族人了,所以出現了跳躍。應該是:兄弟也效仿、族人也效仿,最後家邦才能亨通。

    所以,周代的家,跟現代的家,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周代是族群社會形態,一個家就是一個家族或氏族。比之豪族社會的鐘鳴鼎食之家,周代的家還要大。

    豪族之家,能夠形成一個政治和關係的同盟單位,卻只是一個消費單位。周代的氏族之家,還是生產單位,甚至是軍事單位。原因就是分封制,天子有天下,諸侯有諸侯國,大夫有采邑。這就是地盤。在這個地盤上就形成了周代的家。

    而所謂的大人,其治理的往往是一個貴族之家。而治理好這樣一個家,就相當於治理好了一個生產、消費以及軍事單位。於是,這種人當然可以治理一個諸侯國。

    那這種齊家,到底包括那些內容呢?

    八條目裡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有逐一的解釋,卻沒有解釋格物、致知。

    於是,朱熹看著不爽了。然後,朱老夫子發揚了唯我獨尊而捨我其誰的精神,硬是把格物、致知這兩個條目給本補充了。所以,前面的六個,沒啥問題。後面的兩個,就是真心搞不懂說啥了。

    周朝人說了、漢朝人記了,勉強不算違和。但隔著一千多年,你宋朝人就只能是穿鑿附會了,所以就特別彆扭。

    那麼,大學裡關於齊家是這麼論述的呢?

    但古文不好懂,你要琢磨;古人講理論就沒法懂,你得靠猜。原因就是古漢語的模糊性,用來寫詩、秒殺寰宇;用來講道理、只能各種打比方。所以,直接看齊家的形象性記錄,就行了。即該篇下面引用的三段《詩經》摘錄。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華人。

    這跟《思齊》中齊家的哪一段,差不多。

    有一個段子,說的是愚公移山,愚公說:我這輩子幹不完,還有我兒子、我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然後,智叟反問了一句:你有女朋友嗎。然後,愚公就不挖了,去找女朋友、準備齊家了。

    所以,齊家的關鍵是結婚。沒媳婦,你怎麼“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而且,婚姻完全不是愛情的結合,而是家族之間的聯盟。

    北宋蘇軾的妻子死了,於是就要續絃,他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閏之。為啥非要娶前妻的堂妹呢?這時候蘇軾已經名滿天下了。蘇大才子可以不當贅婿、贅入豪門,但選擇明面可以更廣一點兒吧?怎麼就不能在京城開封找一個兩情相悅的?

    原因就是蘇家要與王家聯盟。這是兩大家族的事情,不是你蘇軾的事。蘇軾的前妻,就是他表妹。這種聯盟從上一代就開始了。而現在妻子死了,兩家聯盟就不穩固了。但有辦法,再娶妻子的堂妹,不就行了。

    這就是周代的大人之道在後世的影響。

    《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華人。

    這還跟《思齊》篇差不都。想差得多一點兒,也不允許。周文王是君子,他是怎麼齊家的,別的君子也要怎麼齊家。“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華人”,就是“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大人是生出來的。大人,是貴族的大族長,是貴族家的嫡長子,也就是大兒子。所以,這就沒法後天修煉。你是老二,即便學習再好,還能讓老大管你叫哥嗎?如果我是平民,那就更不用想了,怎麼也不可能成為貴族。因為我爹不是。大人之道,首先得拼爹。

    大族長或嫡長子,應該怎麼齊家呢?就是修身,然後身體力行、以上率下。妻子向你學習,兄弟向你學習,族人也向你學習,然後這個大家族自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誰也無法戰勝。春秋時代各種亂,但都是一部部的家族奮鬥史或敗落史。

    那如果我這個大族長沒學好,學成了流氓,咋辦?整個家族,還能跟我一起去耍流氓嗎?那也沒啥可稀奇的。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堯舜用仁愛引領天下,那老百姓就跟著一起仁愛;桀紂用兇暴引領天下,那老百姓就跟著一起兇暴。這沒啥問題。但問題是“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所想與所行,不自洽了,那老百姓就不聽了。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你秦朝這不就不自洽了嗎?所以,老百姓不聽話了、造反了,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君子的儀表要端莊、不走樣,別說本國會學習,就是外國也會跟著學。“其為父子兄弟足法”,即所謂父父子子,當父親有當父親的樣子、當兒子有當兒子的樣子。大人做到這一點,那老百姓自然會跟著學,要向大族長看齊。

    以上就是《大學》的齊家。

    這是一套推己及人的統治學問。但,這個統治的學問,不是晉級手冊,而是操作說明。是大人的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跟小人有關係但關係不大。與小人的關係,就是小人要跟著大人學,但怎麼學也不會學成大人。

    而這一套學問,拿到現代社會還能有用嗎?看看就行了,沒啥用。因為到宋朝就已經沒啥用了,朱熹是在穿鑿附會地構建他的理學。這傢伙不是要說《大學》的事,而是要拿《大學》說事。

    而為什麼到了宋朝已經沒啥用了?你看王安石就行了。“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飽讀詩書的北宋人王安石,已經不管不顧了。我們還有必要照著操作嗎?

    你正獻身某個偉大事業,突然想到自己還沒女朋友,自然不會子子孫孫無窮盡了,於是立即不幹了,回家相親去了。這可能嗎?不可能。原因是社會基礎變了。

    先不管是不是大人之學的問題,就說它所植根的宗法封建社會。這是一個熟人社會。而在北宋,中國就已經試水了一波陌生人社會。現在則更是。你用熟人社會的遊戲規則來指導自己在陌生人社會行事,這就是守株待兔和南轅北轍了。

    《大學》是如此。很多迂腐的關係攻略也是如此。計劃經濟下的關係學,就是一種大學之道,也是一種熟人社會的遊戲規則。有些人出賣人格、唯唯諾諾,在領導面前連個大氣都不敢喘,所謂父母教導記在心。實際上,就是在用計劃經濟的大學之道來指導當下的自己如何處世。社會向前進,我們不止要向前看,而應向前學。過時的東西,當個智力消遣就行了,但千萬別照著去做。

  • 6 # 使用者hjk好健康

    “上有老,下有小,四世同堂,衣食不缺,鄰里合睦,其樂融融也平易!”這叫“齊家”?!亦即今日之“小康”?!……

  • 7 # 山風蠱

    “齊家”如果解釋它的本意看《大學》就完全可以了。我認為傳統文化也應與時俱進。“齊家”在新時代應賦予新的涵義。

    現在的家都是“小家”,以獨立的家庭為單位。所以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是齊家。孝敬父母,夫妻同心,兒女省心,家庭和睦,就是最好的齊家。

  • 8 # 憶回史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學經典思想——八項條目的主要內容,更是儒學“內聖外王”思想的體現。

    而當中的“齊家”又如何解釋呢?

    齊家是指孝敬父母長者,家庭和睦,愛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特別是從嚴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俗話說得好,“妻賢夫禍少”,特別是為官者,更要對配偶子女利用自己地位和權力的影響力,謀取非法利益的要嚴懲不貸,絕不能姑息養奸甚至庇護。

    古代人認為 要治好自己的國家,一定會先從家族著眼,設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處,齊心協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會先從自己做起,用心改變自己的態度習慣,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德行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業失敗後重新創業的人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