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三擺水滸龍門陣
-
2 # 劉金瑞15
說到苟且,這一說法不僅非常難聽,也不是一種正常的生活現象,這是一個十分齷齪的行為。一個戲班子,演出工作非常忙,如果再去幹什麼苟且之事,哪裡可以被容忍啊,我知道我們那個團裡從來沒有發生過你說的事。
你這種說法有點道聽途說,以惡傳訛。在戲班裡,工作長了,男女之間產生感情,那也是正常現象。有的還日久生情結為夫妻,這完全是正常的,一樣都是美好的姻緣。
-
3 # 使用者61512180465
阿蒙:這怕是舊時戲班的鐵律,武打明星的俊朗,常是花旦暗戀的物件,但花旦又常是戲班老闆的玩偶,老闆有權定規,既防花落旁人,又為利於戲班運作。
-
4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武生不能與花旦苟且是真的嗎?”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大家先隨小哥一起,大概瞭解一下我們的“國粹之京劇”。
國粹之京劇。京劇是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的一種喜劇表演,其前身為“徽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奏樂以胡琴和鑼鼓為主,輔以其他樂器。
京劇的起源地是在南方,最初和地方民俗一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戲曲內容和演繹方法,但是隨著徽商在全國各地的發展,本地的戲曲文化也隨之四面開花。
京劇之“生旦淨醜”。
京劇裡面,按照人物角色同,劃分為“生角、旦角,淨角,丑角。”
那麼,他們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生行:扮演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男性。
生行有老生、小生、紅生、娃娃生、武生。
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
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戰將或是綠林英雄。
紅生:專指勾紅色臉譜的老生。
娃娃生:劇中的兒童角色等幾大類。
除去紅生和勾臉(即在臉上畫有臉譜)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即扮相都是比較潔淨俊美的。
旦行:扮演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女性。
旦行有青衣,老旦,刀馬旦,花旦,武旦,彩旦。
青衣(正旦):端莊嫻雅的女子。
花旦: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性格潑辣的少婦。
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別是打出手。
刀馬旦: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不用打出手。
老旦:老年婦女。
彩旦:滑稽詼諧的喜劇性人物。
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於一爐的全才演員等稱為花衫。
淨行:一般扮演男性角色,也稱“花臉”。
淨行:正淨,副淨,武淨。
正淨(大花臉):地位較高,舉止穩重的忠臣良將。
副淨(二花臉):俗稱架子花臉,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
武淨(武花臉):以武打為主的角色。
醜行:又叫小花臉,三花臉。
醜行:文丑,武丑。
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的角色。
武丑:精明幹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
(梨園名人:同治十三絕)
梨園後臺傳統規矩。1、丑角未開面前,他角均不得抹彩或勾臉;
2、旦角既上裝後,不許赤身露體;
3、各項角色在未上彩、抹臉、勾面以前,均不得試戴網巾、 口面及盔頭諸物;
4、財神及加官之面具,禁止朝天安放,已取手中,不得復與他人交談;
5、婦女不許上臺或入後臺;
6、後臺各角概不許掀簾向臺下窺視,尤不許與熟人暗打招呼;
7、後臺不許頓足罵人;
8、未開鑼前,場面上各種音樂響器,一概不準敲碰;
9、打鼓老所坐之處,名為九龍口,無論何人均不得擅坐;
10、未開鑼前,花旦不許上臺;
11、青龍刀、開門刀,不許擅動或玩弄;青龍刀不用時,須用布包裹;
10、在後臺不得拍掌喝彩;
13、後臺不許跨坐兩箱之間;
14、後臺不許抱膝而坐;
15、後臺不許拉弓,槍柄不許搗地;
16、後臺各角,不許隨意玩笑;
17、堂板(即公堂責人之大板子)在後臺不許搬動;
18、後臺不準將玉帶反上;
19、韋陀杵不許朝天握持;
20、各角一入後臺,即先向祖師前行禮。
第一條:武生不得與花旦苟且。
第二條:梨園弟子不得街頭雜耍賣藝。
第三條:武生不得相爭。
要論證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我們可以瞭解一下中國戲曲角色的發展經過。
元、明時代的戲曲演員。
據記載,元、明年代,是有女性角色登臺表演的,特別是明代的教坊,明為教坊,實為官妓,從業者多為犯官、罪人的妻女,明代被後世有些學者稱之為“歷史上最黑暗,最血腥,最沒有人格的朝代”,究其原因,源自於朱元璋在吏治方面,大殺特殺,後有至朱棣時代。所以明代對於官員的管理,是非常嚴苛的,也因此而造就了“文人不怕死”的歷史美譽。
教坊中的從業者,既要供人蹂躪,又要供人取樂。男演員從明初起就規定要戴綠頭巾以示辱,他們的妻女大抵也是演員。後世稱妻子有外遇者為戴“綠帽子”或“綠頭巾”。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國家頒佈明文規定,禁止男女同臺,隨著清朝後期女性被禁足在家,“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錯誤思想傳播,女性可以說基本上就絕跡於戲臺了。旦角便都由男優擔任,而女旦所遭的蹂躪也就同樣落到了男旦的頭上——他們演出前要在戲院兩廂“站臺”,為來看戲的大爺們遞水、陪坐;演出時要與臺下捧場的豪客“眼色相勾”;演出之餘還要到闊佬兒處陪酒、賣笑,甚至還要同他們做些不伶不俐的
在京劇歷史上,民國期間的“四大名角”可謂是家喻戶曉,分別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這其中程硯秋是梅蘭芳先生的徒弟。他們共同開創了旦角全新的演繹方式。
旦角,不是模仿女性,而是演繹女性。
所以說,在梨園這一塊,從來就沒有“武生和旦角不能苟且”這樣的規定。
喜歡的請點關注。
-
5 # 風吹稻花香001
以前的旦角都是男的。所以武生不能與旦角苟且。看看霸王別姬就知道。張豐毅如果與張國榮苟且,也一樣為世人所不容!
-
6 # 三木寶寶1
藝人們已經比較注重行為上的自律,所以在舊時才有男女不同臺的現象,如北方的男旦,南方的女生。隨著時代的開放,男女的交往不再視為洪水猛獸,因為演員屬於高情商的群體,這是工作性質決定的,在感情生活中容易引起變數,是正常的,只要每段感情是認真的,不必垢語。
-
7 # 天馬行空177483496
武生不能與花旦苟且。咱對唱戲的生旦淨末醜分的不是那麼清楚,看唱戲也就是看個熱鬧,主要是還是看看唱戲的大姑娘小媳婦比唱戲都吸引人。不管武生也好,花旦也罷。過去唱戲的都是男的。女人不能登臺唱戲。戲裡的女性人物都是男的扮演的。像梅蘭芳四大名旦,就是男人扮演女人扮演的好比女人還女人出的名。沒有女人男人和男人怎麼苟且。唱戲的演員都同性戀啊。如果放現在還有可能苟且。問題是新一代年輕的明星們早把老祖宗的規矩丟一邊了,簡直無恥無下限,緋聞吸毒屢見不鮮。那還管你武生和花旦,苟且還是貓且。簡直是隨心所欲,男男,女女,男女都不稀罕了。
-
8 # lipuren
以華人的道德觀,誰與誰都不能“苟且”。再說,“花旦”還有雄的,就如你去泰國遊,絕不應夢想與人妖“苟且”。
-
9 # 飲水君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呢,先解決幾個基本疑問,不如從名詞釋義開始。
什麼是武生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武生和花旦是京劇中的兩種不同行角色,但具體有什麼區別,歷史上有哪些規矩講究,未必一二三說得上來。
先說武生,總體形象都是孔武有力、表演武藝的青壯年男子,根據扮相和戲份的不同,分為長靠武生、短打武生、翻撲武生三類。
長靠武生的裝扮style呢,相對比較誇張一點,戴幅面寬大的頭盔,穿厚底靴子,整得比較大將風度英雄氣概閃亮登場,武器自然也是長柄的,腰腿工夫要好,武打招式要帥。最著名的角色,就是趙雲了。短打武生的裝扮style,則簡單利落一些,要麼抱衣抱褲,要麼箭衣,要麼戴羅帽,要麼戴扎巾,用的也是短兵器,方便展現矯健的身手、跌撲的本事,寬袍大袖的,就瞬間帥不起來了。最著名的角色,比如武松、黃天霸、白玉堂。
還有一種武生,戲份相對比較專一,專門負責翻跟頭和熱熱鬧鬧地跌來撲去,有點群眾演員的意味。但隨著猴戲從崑曲傳入京劇中之後呢,就多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孫悟空。人家畢竟是個神猴,除了會沒完沒了地翻,還得靈巧機敏,有細緻的面部表情需要管理。這個角色,漸漸c位出道,成為當然不讓的主角。靠這個角色出名的武生不少,比如武生宗師、楊派藝術的創始人楊小樓。
什麼是花旦再說花旦,總體形象是為青年或中年女性。花旦這個詞的出處,是元代夏庭芝的《青樓集》——凡伎,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這個角色最早出現在元雜劇中,經過更迭,演變成漢劇、崑劇、京劇和粵劇共有的角色,只是到了京劇中,更享盛名。
花旦的分類有四種:閨門旦、玩笑旦、潑辣旦、刺殺旦。籠統地理解起來其實也比較好懂,承擔的戲份不同嘛,分別是羞澀的未婚少女、開朗的搞笑擔當、潑辣的吵架擔當和帥氣的女刺客。
旦角容易出大師,眾所周知,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是京劇四大名旦,但他們除了擅長演花旦,還長於正旦、刀馬旦等角色。
武生和花旦是怎麼扯到一起的再回到我們的題目上來,武生和花旦這兩個角色,是怎麼扯到一起的。
這大概是因為,比起正經八百的傳統京劇,大家對這門傳統行當的膚淺瞭解,大多來自影視劇。其中,最出名的一部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在電影中,從小一起長大的段小樓和程蝶衣,一個演生,一個演旦(ps並不是花旦而是正旦),一出《霸王別姬》譽滿京城,戲裡是天衣無縫、相惜相照,而戲外是殘酷人生、恩怨雲散。
這部電影給大家帶來了生旦之間戲外可能產生曖昧情愫的想象空間,然而這部電影,當然傳達的是比這種情愫更沉重、更深刻的人生宿命。
正式把這句話搬到檯面上講的,則是高曉松的《大武生》,這部電影中明明白白的提到了所謂的梨園四大規矩,頭一條就是“武生花旦不能苟且”。
且不說“苟且”這個詞,真的摻雜了很多對人性情感的貶低和蔑視,暗含的價值觀讓人挺反感的。最重要的是,當時的梨園,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所謂行規!參見樓下答主給出的梨園傳統規矩,哪一條不是對藝術和藝人的尊重?
到了《大武生》這裡,生生製造了一條梨園行規,純粹是編劇導演夾帶了鋪墊劇情、昇華主題(雖然並不高階)的私心——
戲中吳尊和韓庚兄弟兩扮演的當紅武生,雙雙愛上了師門仇敵的徒弟,大S扮演的當家花旦。最終勝出的是韓庚,他與大S,一生一旦赤裸相擁,就這麼破了師傅定下的行規。只能說,這樣的設定,並不能突出梨園弟子為藝術犧牲個人情感的高尚品德,反而使大眾對梨園這一行的理解,深深陷入了三俗的想象。
-
10 # 謝金澎
武生不能與花旦苟且,(⊙o⊙)納尼?確定我沒有聽錯?
要知道在古代,唱戲可不是女人能夠沾染的事情,無論滿臉大鬍子的摳腳大漢還是嬌俏可人的美麗花旦、青衣,都是男人演的。女人唱戲,一來是有傷風化、二來是不吉利。
戲臺子上可是出將入相的地方,在女人被視為不潔的古代,哪能登臺?
女性登臺唱戲,據歷史記載,在戲曲的黃金時代元朝開始有一些。到了明代,也有女人登臺唱戲,不過那是教坊才允許的,一般的江湖班子並不允許。
所謂教坊,其實就是官妓,白天登臺唱戲,晚上還得接客任人凌辱、蹂躪。那些女人並不是普通的女人,多是犯官、罪人之後。明朝是“歷史上最黑暗,最血腥,最沒有人格的朝代”,從朱元璋始,就是刑罰嚴苛、手段殘忍,動輒抄滅九族,男人盡數殺頭,女人罰入教坊做官妓或者罰入軍隊為奴。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把朱允炆、方孝孺等忠臣的妻女就全部罰入教坊為妓,年齡太小的就在教坊幹雜役長大之後繼續為妓。生下的孩子就帶著綠帽子(真正的綠帽子,不是影射)給教坊當小廝、拉皮條,可謂永世不得翻身。
到了清代,由於清朝為防止反清,實行思想禁錮封鎖,從順治年間開始,國家頒佈明文規定,禁止男女同臺,隨著清朝後期女性被禁足在家。“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錯誤思想傳播,女性可以說基本上就絕跡於戲臺了。
旦角便都由男性擔任,而女旦所遭的蹂躪也就同樣落到了男旦的頭上——他們演出前要在戲院兩廂“站臺”,為來看戲的大爺們遞水、陪坐;演出時要與臺下捧場的豪客“眼色相勾”;演出之餘還要到闊佬兒處陪酒、賣笑,甚至還要同他們做些不倫不類的齷齪之事。
梨園名人:同治十三絕
如此,戲臺上女人都沒有,何來武生與旦角不能有苟且之事的江湖規矩?還記得民國著名的旦角梅蘭芳先生不?人家不就跟反串生角的孟小冬結成了夫妻?
好了,口說無憑,有史為證。我收集整理了一下梨園規矩,大家一起來看看。
梨園後臺傳統規矩:
1、丑角未開面前,他角均不得抹彩或勾臉;
2、旦角既上裝後,不許赤身露體;
3、各項角色在未上彩、抹臉、勾面以前,均不得試戴網巾、 口面及盔頭諸物;
4、財神及加官之面具,禁止朝天安放,已取手中,不得復與他人交談;
5、婦女不許上臺或入後臺;
6、後臺各角概不許掀簾向臺下窺視,尤不許與熟人暗打招呼;
7、後臺不許頓足罵人;
8、未開鑼前,場面上各種音樂響器,一概不準敲碰;
9、打鼓老所坐之處,名為九龍口,無論何人均不得擅坐;
10、未開鑼前,花旦不許上臺;
11、青龍刀、開門刀,不許擅動或玩弄;青龍刀不用時,須用布包裹;
10、在後臺不得拍掌喝彩;
13、後臺不許跨坐兩箱之間;
14、後臺不許抱膝而坐;
15、後臺不許拉弓,槍柄不許搗地;
16、後臺各角,不許隨意玩笑;
17、堂板(即公堂責人之大板子)在後臺不許搬動;
18、後臺不準將玉帶反上;
19、韋陀杵不許朝天握持;
20、各角一入後臺,即先向祖師前行禮。
首先申明,這些規矩不是我定的,也是我到處查出來抄過來的。諸君可以看一下,這些梨園傳統後臺規矩裡,何曾有武生不能與旦角有苟且之事?說白了,什麼規矩也防不住人性,同臺獻藝,同臺練習,異性天然吸引,哪有不擦槍走火的道理?
再者,夫妻同臺,既能慰藉寂寞,又有共同語言,挺好的啊。
如果說非得有這個規矩,估計是民國的時候,軍閥惡霸橫行,女子旦角,難免被哪個軍閥惡霸看上霸佔,如果與武生有私情,或許是怕武生給戲班子惹來麻煩,使戲班子遭遇滅頂之災吧。
之所以把唱戲的歸於下九流,跟妓女類比,其實在法制淪喪、豪強橫行的過去,唱戲的旦角,無論男女,根本無法保住清白之身,一身的江湖風塵氣,與妓女又何異?
回覆列表
武生的扮演者一般都是男人,這個毫無爭論。但是重點就在於花旦不一定是女人啊!!!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大多數的人性取向都是正常的。這些花旦(男人)在舞臺上可能是顛倒眾生的絕色尤物,但是日常生活中,本質還是一個大男人啊!除非是變態或者是同性愛好者,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花旦發生超友誼關係吧!除非武生和花旦(男人)都是“志同道合者”,不然武生肯定不會和花旦(男人)亂搞。例如:上世紀二十年代,譽為京劇“四大名旦”的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是男人,都娶妻生子。
如果花旦是真正的女人,臺前幕後與男武生同甘共苦、朝夕相處、日久生情,又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喜結連理也是一樁美事啊。男歡女愛、男娶女嫁是每個人生而為人的權利,在不違背道德、法律的前提下,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和自由。
綜上述所,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兩情相悅、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