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風浩蕩
-
2 # 詩詞書院
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四書五經”為君子之道,至小中國的傳統觀念是這樣認為的。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主要由朱熹審定,其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之名則始於漢武帝,其包括《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四書五經”不僅是儒家的經典著作,還是古時每個讀書人必讀之書目,是儒家的君子之道。
但君子也有兩種,一種是真君子,另一種是偽君子。在我看來,歷史上熟讀“四書五經”者,真君子少,偽君子多。
朱熹是“四書”的集註者,也是“程朱理學”的貢獻者,其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慾”深受儒家學者推崇,按理說其必屬“君子”無疑。
然而,在“慶元黨案”中,朱熹卻被揭發出十大罪狀,其中便有“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這兩條。可見其終究是個言行不一之人,在君子前面加一偽字也不算過分。
有時候,覺得趙匡胤把“揚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並不是個好主意。可能他也想不到,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文人們,鬥起來比誰都狠。最終,大宋也被這種“朋黨之爭”搞得亂七八糟。
最後要說的是,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與熟讀“四書五經”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明代徐英在廳中掛有一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其能獲得廣泛的傳誦,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
3 # 小w先生1
不一定。首先,讀書可以,能得君子道德精髓的不多。得之者中,又能實行的更少。實行中遇到挫折和誘惑還能堅持的鮮矣。
-
4 # 文刀沐子
精通四書五經的人一定是反儒批孔的鬥士,例如王安石,魯迅,毛澤東…;迷信四書五經的人一定是傻子,例如顏回,孔乙己,建文帝…;自己心底根本不信,反而向人大力推廣和宣揚四書五經的人,都是頂尖的騙子,漢奸,壞蛋,例如:蔡京,秦檜,朱熹,汪精衛等。
四書五經本就是普通的歷史資料,不過經巫儒之徒們篡改,裡面多有害人的糟粕,沒有一定的鑑賞和批判力,讀它不僅不會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反而很有可能成為黑厚勢力小人,壞人,非專業人士最好別碰這玩藝!
-
5 # jcchclch
讀書多,特別是讀孔子的書多就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這完全是叫獸造出的結論,他們的嘴只知吃東西而不知還可以說話!
-
6 # 作者大石可金
淺談一下,四書五經是國學,與西學只注重技術和理論不一樣,國學注重人格的培養。
至於道德是不是高尚,這是個偽命題,道德在國學的觀念,屬於是否順應天道自然。我們受的洗腦教育,讓我們以為國學都是封建糟粕和無用的,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古人就讀了這麼幾本書,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治國理政帶兵打仗呢?今天的人讀了這麼多的書,活的為什麼這麼擰巴?西方的愛的教育,在面對複雜的社會時,人會變擰巴。國學就像中醫一樣,它調理的是你這個人怎麼與自然與社會相處,教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於學成會變成什麼樣,王陽明的心學講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7 # 亦有所思
所有的小人,都是熟讀四書五經的!
沒讀過四書五經,你自然不配當小人,頂天也就是一個惡人,惡人殺人用刀,小人殺人用心。
小人平日裡充滿著君子氣息,所謂君子,自然一定是讀過書的,而且讀得通,讀得透,讀得舉一反三,讀得觸類旁通。
他們在書裡,不僅看到了忠孝禮義信,更看到了如何利用忠孝禮義信而為自己謀取利益。
這個利益當然是自己的利益。比如為了當官的費無忌,比如法律專家趙高,比如謀略高手中行說,比如書法大師蔡京,然後就是明朝那那一溜彎兒內閣,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滿腹經綸,殺人無血。
小人讀書的方法相當值得參考,李斯能從《論語》中發現帝王心術,叔孫通也能從《論語》看到了拍劉邦馬屁的方法,到了三國時期那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名士哪一個不是熟詣經史,都是讀的同樣的書,為什麼有的人讀成了海瑞,有的人讀成了嚴嵩?
所以,死讀四書五經的人會變成君子,或者是腐儒。而吃透四書五經的人才算得上活學活用,因為是君子還是小人,完全看自己心情,完全看有沒有利益可圖,如果宋高宗力主北伐滅金,估計秦大人秦檜一定會衝在前線。
當然,小人最喜歡的就是君子。因為君子是上天賜與他的禮物,比如屈原,比如李牧,簡直是為小人量身訂做的一樣,沒有這些死讀書的人,榮花富貴從哪裡來,美女金錢從哪裡來?
所以,在儒家思想統治的中國,小人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高尚者不都死了麼?而通行證可全在小人手裡。
當然,如果要做一個小人,請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千萬百計絞盡腦汁地讓其它人都成為君子才好!
熟讀四書五經的小人,最愛的就是熟讀四書五經的君子!
-
8 # 錢塘漁翁1
《四書》、《五經》即儒家學說之大成,如知而行之,則讀書人便都成了謙謙君子。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讀書一旦與科舉取士想聯絡,則《四書》、《五經》所彰顯的令人敬仰的價值觀就變了味,成了進入統治集團營壘的敲門磚。連被譽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據說根據清朝官制俸祿,也無法滿足他的龐大開銷,必須有灰色收入才行。連審定《四書》《五經》的朱熹更有許多不堪入耳的醜聞,那些不上臺面的普通官員就不用說了。可以說四書五經天天讀,但歷朝歷代的官員,依然結黨行私,貪贓枉法,公器私用,男盜女娼,劣跡累累,舉不勝舉。雖然也有一些如包拯狄仁傑海瑞這樣的清官屹立清史,但畢竟是少數。而學而優則士;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尊者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些在儒家眼裡理所當然的思想觀念,早已為官員結黨行私,貪贓枉法,做好了精神準備。這也是王陽明要與儒學分道揚鑣,不承認心學是從儒學發展而來的原因。他從少年時代立志要做聖人,曾經向儒釋道高人請教,但最後都感覺不是非常信服,他清楚地看到了儒家思想最大的問題,就是知行不一,知行分離,因而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核心思想,並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需要求之於物,求之於外,而應求助於自己的本心,因為世間萬物之理,都在我們的心中,要得道成聖就要尊重自己內心的判斷,還要不斷修煉自己的心,讓它更堅強沉穩純淨,能不受外物所動。而且他還認為人人都有聖心,人人可以成聖,與孔子“唯上智下愚不移”,“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這種高高在上的思想觀念完全不同。
-
9 # 小雨57760
“道德高尚”的君子是透過長期的修身養性修煉心性修出來的……讀書只是一個方面,同時還需要踐行,最後要落實到行動中去……
-
10 # 南山劉向雄
我已經熟讀了"四書","五經"還沒熟讀,但若說熟讀了"四書五經"就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反觀自身,離君子的要求還遠得很呢!
君子,是道德上的自我實現,不是知識的積累,是自身不斷地反躬自省,善則留,惡則去。誠以待人,誠以待物,單是一個"誠"字,就足夠一生去踐行了。
在生活中酬酢萬千,"裝"成很高尚的樣子倒不難,按一個模子套進去就行。但能有一日不說謊卻是很困難的,有時候自己還會禮貌性地贊同,有時候還會嫉妒,有時候還會想想自己的私利 。
那麼,"四書五經"的作用到底在哪?我想,它樹立的是一個標杆、一種道德追求,以前人為師、為友,遇事會自然想起前人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至少提供了一個參照系。
但沒有"四書五經"這個參照系,也有人能自發地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這說明,人心都有向善的一面,熟讀"四書五經"不過是一條"捷徑",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內心的勇氣:敢不敢做個誠實善良的人——就像《皇帝的新裝》裡那個說真話的小孩!多謝閱讀!
祝您開心愉快!
回覆列表
當然不是。
熟讀兵法的,不只有孫吳,也有趙括;熟讀《幾何原本》《相對論》的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就只有那麼幾個;所有學生學的教材都一樣,有成國家棟梁的,有成地痞流氓的。
所有人的思想成果,只能是別人的思考素材,不能直接取代別人的思想;用來自其他人的素材加工出什麼成果,這就是各人頭上各種福了。
但是,四書五經對道德的理解,正確闡釋了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有助於人對道德的思考,有益於人的道德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