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之聲助聽器黃岡中心
-
2 # 海之聲南京城南旗艦店
一、 感知聲音我們首先要讓他們認識聲音,意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裡有聲音的存在。1、觸控法取一面鼓,將聽障兒童的手放在鼓上。擊鼓,讓他感受到鼓面振動的產生與消失。告訴孩子聲音的產生與消失,使他們透過觸控間接感知聲音的存在。2、觀察法。在鼓面上放一些硬幣(或小豆子),家長擊鼓讓孩子觀察因鼓面的振動而使硬幣(或小豆子)彈起的現象,讓他們透過視覺來感受聲音的存在。二、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透過以上方法讓聽障兒童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播放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或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播放過程中不要在意他們是否聽得懂,只要看到他們在聽,就達到了訓練的初期目的。三、學會理解聲音的意義
-
3 # 生活處處是意外8
聽障兒童首先得去做聽力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佩戴適合患兒的助聽器,再訓練孩子的語言,遵循由易到難,有簡單到複雜的次序進行訓練
-
4 # 珠海海之聲
家庭康復教育雖說不像康復中心那樣有組織、有步驟、有系統地進行,但它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如示範性、隨機性、普遍性、時效性等,這些則是康復中心不可替代的,所以說聽障兒童要做好家庭康復訓練。 對於聽力障礙兒童來說,家庭康復訓練更直接關係到聽障兒童康復的質量和效果。隨著早期干預技術的不斷進步,家庭康復訓練在聽障兒童康復訓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家庭康復訓練應注意的問題: (1)在每一次開展康復訓練前應確保聽障兒童的聽力處於最佳狀態。 (2)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為聽障兒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音。 (3)給聽障兒童呈現完整的語言,即使在訓練初期,也不要只讓他聽單詞。 (4)遵循“先聽後說,理解先於表達”的語言學習原則。 (5)所教語言內容,應於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利於聽障兒童溝通交流。 (6)對孩子的表現要及時給予反饋,多鼓勵,少批評。 (7)訓練時,要選擇孩子優勢耳一側進行交談,與孩子的耳朵保持至少30-40公分的距離。 (8)與聽力補償較好的孩子語言交流時音量不宜過大,採用正常的音量即可。 (9)與聽障兒童說話時,口型不宜誇張,語速不宜過慢。訓練初期可以比正常語速稍慢,但到了中期或者後期,應採用正常的語速。 (10)與聽障兒童語言交流時,注意遮口,不要讓孩子養成看口型的習慣。 2家庭康復訓練的步驟 2.1聽覺領域的康復訓練 2.1.1林氏六音的的測試
-
5 # 吾為丫狂
聽障”即聽力出現障礙,就是聽不見或者聽不清聲音。既然雖聽力出現問題,對於聽障兒童來說怎麼可能學習聆聽呢?事實上聽障兒童是可以學會聆聽,並且可以透過聽來學習語言。一方面,讓聽障兒童學會聆聽是有可能的。絕大多數聽障兒童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殘餘聽力,在一般情況下,雖然聽不到正常人的言語,但絕非一點聽力也沒有,透過助聽器將聲音擴大,聽障兒童可以得當適當的聽覺補償,為其學習聆聽提供物質基礎。隨著當代助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即便是深度聾或全聾的孩子,也可以透過植入人工耳蝸重建聽覺通路,使得更多的聽障兒童可以有條件透過聽覺來學習語言。另一方面,聆聽是需要學習的。聽障兒童透過助聽裝置進行聽力補償,雖然具備了對聲音的感受能力,但並不能表示他就能聽懂聲音,這種對聲音的聽覺能力,是後天學習的,它包括對聲音的感知,搜尋,分析,綜合,辨別,鑑賞,評價,回味,聯想,儲存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訓練和使用過程中獲得並提高。這種聽覺能力與人的大腦有緊密聯絡,與人們的知識和經驗有關,也與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有關。因此,透過有針對性的聽覺訓練,聽障兒童是可以學會聆聽的,其聽覺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
兒童的聽覺發育
人在出生時就已經具備明顯的聽覺能力,有研究表明,尚未出生的胎兒就有了明顯的聽覺反應。新生兒不僅能夠聽見聲音,還能區分聲音的高低,強弱,品質和持續時間。還有人發現,新生兒在聽成人說話時,能準確地使自己的身體運動或動作的節律與成人語言的節奏相吻合,這種對人類語言的同步反應能力能夠激發父母與嬰兒進行“語言交往”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為其學習和掌握語言提供良好環境。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聽覺的敏感性,語音聽覺功能以及音樂感知能力也就不斷提高。研究表明,在12-13歲以前,兒童聽覺的敏感性一直在增長,成年以後聽力就逐漸下降,年老時,高頻部分的呼力逐漸喪失。
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稱為“三早原則”。該原則以“關鍵期”理論為依託,強調人的神經發育早期存在敏感階段。如在該階段接受特定刺激,神經功能就按預定軌跡發展。如在此階段刺激缺失,神經發育就會受到不可逆的損害。即使在以後恢復刺激也難以彌補其發育損失。同理,聽障兒童在早期發育過程中存在聽力、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關鍵期內給予適當的聽覺刺激,他們的聽力、語言能力就會按照正常模式順利發展。錯過關鍵期,即使給予再多刺激,聽障兒童聽力、語言能力也難以發展到理想水平。為此,人們透過大量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早期干預對兒童言語、語言發展的重要意義。
聽力語言康復涉及聽力補償(或重建)、聽力語言訓練、言語矯治、語言教育、學前教育等諸多專業技術與內容,必須堅持醫教結合,綜合干預。
聽障兒童康復的複雜性不僅在於聽、說障礙本身,還在於承載障礙的主體處在幼稚的、動態的發展過程中。聽障兒童首先是兒童,其發展自然要受到兒童一般發展規律的制約。
言語語言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聽障兒童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理解並正確表達豐富的詞彙、語句,同時掌握恰當的溝通交流技巧。在聽力訓練的基礎上,透過有意義的互動交流,培養聽障兒童自主進行言語交流的習慣和能力
-
6 # 歐仕達助聽器
隨著當代助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即便是深度聾或全聾的孩子,也可以透過植入人工耳蝸重建聽覺通路,使得更多的聽障兒童可以有條件透過聽覺來學習語言。另一方面,聆聽是需要學習的。聽障兒童透過助聽裝置進行聽力補償,雖然具備了對聲音的感受能力,但並不能表示他就能聽懂聲音,這種對聲音的聽覺能力,是後天學習的,它包括對聲音的感知,搜尋,分析,綜合,辨別,鑑賞,評價,回味,聯想,儲存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訓練和使用過程中獲得並提高。這種聽覺能力與人的大腦有緊密聯絡,與人們的知識和經驗有關,也與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有關。因此,透過有針對性的聽覺訓練,聽障兒童是可以學會聆聽的,其聽覺能力也能夠得到提高。
聽障兒童怎麼進行語言訓練?首先,讓聾兒感覺到聲音的存在,培養聆聽的態度。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視覺,用豐富的表情及動作引起其興趣,用手放在其耳郭外緣以令其認真聽,家長也要做出聆聽的樣子。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敲鼓發出聲音,繼聲音之後,堆一塊積木,反覆進行,直到孩子模仿出繼聲音之後的動作,接著,等待聲音的出現。這是貫穿整個訓練過程的主題,如不充分重視的話,會影響整個訓練的效果。在區別有無聲音的訓練時,聲音要在聾兒視線達不到的位置,讓聲音的有無與遊戲相對應。在音色的訓練中,可以先用電動動物玩具進行,家長示範後,讓孩子做,等孩子對聲音熟悉後。再在幾種動物中讓孩子做選擇性遊戲。
語言訓練方面,在1歲以內,要強調孩子和母親交流關係的建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象徵性符號的教育,如在教“汽車”時,擺出玩具車,發出聲音,家長做出開車狀。兒童學習詞彙的規律是從名詞—一動詞一形容詞——時間詞——空間方位詞—一數詞—一量詞—一人稱代詞—一指示代詞—一副詞—一介詞—一連詞—一助詞—一感嘆詞等這一大致的順序逐步獲得的,家長訓練孩子時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進行。家長在選擇詞彙時,應注意是孩子喜歡的人和物,是日常生活中能看見的,是孩子有興趣的,是容易被孩子看清口型的,而且是容易設定訓練場景的。
採用音樂遊戲的方式進行聽障兒童聽覺訓練音樂遊戲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常見的有聽音樂說兒歌、聽音樂做遊戲、聽音樂做律動、聽音樂表演節目等。康復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不必過分拘泥於某一種形式。由於聽障兒童學語言的需要,康復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地把音樂活動和主題教育聯絡起來,使聽障兒童在學音樂的過程中複習和鞏固主題教育中的詞語和句子。
對於剛剛接受聽覺訓練的聽障兒童,首先要喚醒聽覺,感知聲音的存在、聲音的有無、聲音的大小、聲音的高低,這是聽障兒童邁入有聲世界的第一步。優美和諧的音樂,能培養聽障兒童辨別不同音色和音調的能力。在聽覺訓練中,讓聽障兒童聽鋼琴、電子琴彈奏的兒童歌曲,聽錄音機播放的音樂,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做遊戲,他們將會從中感受到聲音的美妙。如欣賞《樹葉寶寶要睡覺》這首歌曲,我先放錄音給孩子們聽,一邊聽一邊出示圖片,並根據樂曲進行講解:天黑了,星星睡覺了,月亮睡覺了,樹葉寶寶也要睡覺了。然後讓孩子們聽音樂,欣賞歌曲中優美、輕緩的旋律;接著,讓孩子們戴上樹葉頭飾扮演樹葉,再指導他們邊聽邊輕輕晃動身體,閉上眼睛,做睡覺動作,感受這首樂曲優美起伏的旋律和舒緩平穩的節奏。
-
7 # 一起備孕吧
聽障兒童聽覺康復訓練的簡便方法 絕大多數聽障兒童都有一定的殘餘聽力。如何充分利用他們的殘餘聽力進行早期聽力康復訓練,是當前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 感知聲音 我們首先要讓他們認識聲音,意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裡有聲音的存在。 1、觸控法 取一面鼓,將聽障兒童的手放在鼓上。擊鼓,讓他感受到鼓面振動的產生與消失。告訴孩子聲音的產生與消失,使他們透過觸控間接感知聲音的存在。 2、觀察法。在鼓面上放一些硬幣(或小豆子),家長擊鼓讓孩子觀察因鼓面的振動而使硬幣(或小豆子)彈起的現象,讓他們透過視覺來感受聲音的存在。 二、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透過以上方法讓聽障兒童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播放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或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播放過程中不要在意他們是否聽得懂,只要看到他們在聽,就達到了訓練的初期目的。 三、學會理解聲音的意義 1、在聽障兒童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之後,家長可以逐漸加大聽力訓練的難度,讓聽障兒童逐漸理解聲響的次數、大小、快慢等。我們可以用“擊鼓數雪花片”或“擊鼓撥珠”的遊戲,讓孩子理解聲響的次數。開始可以讓孩子面對家長進行訓練,在理解遊戲規則之後,就要背對家長進行。聲響的次數要控制在孩子的計數能力之內;我們可以用“擊鼓拍球”或“擊鼓走路”的遊戲,讓他們感知聲響訊號的快慢,並能夠根據所聽到的聲響訊號的快慢做出相應的動作,培養他們感受聲響訊號快慢的能力;用“聽聲模仿動作”或“尋聲找物”的遊戲來培養聽障兒童對聲音“大、小”的理解。另外,還要培養孩子理解各種聲音的含義。如聽見敲門聲,就表示有人來了。 2、培養聽障兒童理解語音訊號的能力,透過訓練,使聽障兒童認識到語音現象的存在,認識到語音是有意義的,不同的語音代表不同的含義,這些訓練可以為語言康復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訓練可以先從孩子的名字開始進行,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個名字的意思都是不一樣的。另外,還可以結合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密切的人或最常看到的事物進行語音意義的訓練,如“爸爸”、“奶奶”、“杯子”、“饅頭”等。 3、學會辨別聲音 透過有目的的訓練,使聽障兒童進一步認識到聲音的多樣性,不同的聲響訊號和不同的語音訊號代表了不同的含義。在訓練時,應逐步提高他們的聽覺辨別能力。另外,聽障兒童的聽力訓練,決不能孤立於生活之外,一定要和他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8 # 大洋網
好訊息! “尋聲者”APP將於3月1日首發,APP將免費供人工耳蝸患者進行音樂感知康復訓練。
有關專家介紹,該APP主要透過提供音樂元素感知訓練及練習發揮作用,適用人群主要是植入了人工耳蝸的聽障患者與佩戴助聽器的感音神經性聾患者。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模組,分別是辨別音調、辨別音高、簡單的旋律輪廓以及複合音調訓練,每一項均分為六個訓練等級,為了捉住兒童的興趣,APP設定的“遊戲闖關”的形式可以讓小患兒更主動地參與訓練與測試,直至最後“通關”。這款APP在難度設定上也很體貼,四個模組的內容沒有十分複雜的音樂型別,主要還是以簡單的音調和旋律片段為主。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款APP在家就可以使用平板電腦登入開始訓練,將為聽障康復訓練提供不少便利。但如果兒童要使用,必須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科學的流程、循序漸進地訓練,這樣才能實現提高音樂音調等聽辨能力的目的。假如患者簡單地把訓練當成娛樂或遊戲,訓練效果將大打折扣。
有關專家介紹,因為該APP是專業的康復訓練軟體,目前並沒有在應用市場上架,且只支援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蘋果系統的版本尚在研發中。但接下來,研發團隊將與廣東省殘聯以及各康復中心展開合作推廣,讓APP的使用惠及更多聽障患者。
-
9 # 天津海之聲河北旗艦店
當寶寶三個月以後,就可以用搖鈴、小手鼓來讓寶寶辨別聲音的方向。或者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用拍手引導寶寶找尋媽媽在哪裡。同時也可以播放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鍛鍊寶寶聽覺能力的發展。
寶寶再稍大一些,可以用小盒子裝不同的食材,比如大米、黃豆、芝麻等等,讓寶寶辨別不同的聲音;或者可以準備雙份的,讓寶寶透過比對進行聲音配對,把聽到的相同聲音的小盒子放在同一組。平時可以準備些小動物的認知卡片,媽媽透過模仿小動物的叫聲讓寶寶指認對應的卡片增加趣味性。
-
10 # 海之聲助聽器孝感中心
當寶寶三個月以後,就可以用搖鈴、小手鼓來讓寶寶辨別聲音的方向。或者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用拍手引導寶寶找尋媽媽在哪裡。同時也可以播放一些輕柔舒緩的音樂,鍛鍊寶寶聽覺能力的發展。
寶寶再稍大一些,可以用小盒子裝不同的食材,比如大米、黃豆、芝麻等等,讓寶寶辨別不同的聲音;或者可以準備雙份的,讓寶寶透過比對進行聲音配對,把聽到的相同聲音的小盒子放在同一組。平時可以準備些小動物的認知卡片,媽媽透過模仿小動物的叫聲讓寶寶指認對應的卡片增加趣味性。
回覆列表
1.戴好助聽器是聽覺訓練的前提條件
要戴好助聽器必須由助聽器驗配專業人員,依據聾兒的聽力損失,選擇適宜功率的助聽器,特教新聞,並且進行助聽器驗配和評估,耳科疾病,明確助聽器的處方。
2.聽覺訓練的內容由簡單到複雜
聾兒剛開始配戴助聽器時應多聽一些動物的鳴叫聲、音樂聲、人體聲和自然環境聲,逐漸增多對語音、語言的識別。如果以半年為一個訓練週期,可將其分為3個骱段:第一個階段的訓I練內容80%為簡單聲音,20%為言語聲。第二個階段的訓練內容50%為簡單聲音,50%為言語聲。第三個階段的訓練內容20%為簡單聲音,80%為言語聲。也可以說對語音、語言的識別是比較高階階段的聽覺訓練。
3.聽覺訓練方法由多感法與單一法相結合,寓於遊戲中
在每階段的訓練又可分為3個層次:第一,對於新知識、新內容用多感法訓練,即透過視、觸、聽,加深聾兒對所學內容音、形、義的理解。第二,用單一法進行強化聽覺訓練,形成聽覺概念。第三,在與聾兒進行言語交往時,仍需聾兒視覺、聽覺的同時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