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剪輯組

    可怕倒不至於

    但是這樣的事情時間長了必然不是好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作息時間十分的規律,規律到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規矩。他會每週五單獨吃一頓大餐,每天的吃飯時間也是固定的,累了也會自己去影院看電影。但是他在集體活動面前不太會缺席,遇到一些事情也會及時的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

    因為他的各種規律的原因,我們也是經常不好找他,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的關係,並且也沒有不合群這樣的情況。

    當然,他屬於不極端的現象。如果說一個人比我的這位朋友再極端一點,那就比較可怕了。原因也是以我朋友為準。

    你想,我們找他或者想要讓他同我們一塊去用餐,或者去看電影,他都偶爾會拒絕,雖然不會特別影響,但是特別多次數的拒絕,必然會影響大家的情緒,同時也會出現可能他也想去,但是因為多次拒絕之後大家忘記叫他而產生了誤會。

    獨處不礙事,獨處可以讓自己放鬆;但是過分的獨處,不與人接觸,會讓人產生自閉的傾向,特別是從事工作之後,兩點一線的生活,再加上長時間不與人交流,自閉可能都是最好的結果,某些精神問題不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嗎?

  • 2 # 十九念

    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沒什麼可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吃飯很安靜,可以看看影片,我經常就一個人去吃小火鍋,那裡一個人去吃的人有很多,很多人都一邊吃一邊看手機電影,不受打擾,又身邊有人,不用交流,挺自在的,一個人看電影也很自在啊,不用在意朋友的心情,不用照顧一起去的人,可以一個人盡情的哭和笑。一個人逛街也是,可以看自己喜歡的,不用在意別人的觀點,不用配合別人的喜好。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多舒服,多自由。

  • 3 # 交易之心理結構提升

    不合群首先要明白:只能從大機率的角度來說很多不合群的人 都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的認識的 這個跟從小的經歷 知識 閱歷 等等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主管和現實是兩個階級的東西。當你有一技之長或者有足夠的家底 不需要依靠別人或者說任性的或者活著也沒事,因為誰也不欠誰的!!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條件!你就得面臨現實面臨很多東西!比如上班 你在一個團隊中 團隊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你喜歡的也有你不喜歡的 你如果沒有包容心 那樣只會樹敵 如果你的能力又不夠出色的話 我想你離辭職的路也不遠了!!所以不合群這個話題太大 但是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 我只能說 在你沒有現實的壓力之下 有足夠的條件下 你追求的東西往往是不合群的 這也是可以的 但是前提是面對現實 解決現實 這個基礎上

  • 4 # 安米心理小課堂

    合不合群是要看物件,看情況,看心情的。

    本人從小就有嚴重的選擇性交友,第一感覺不好的,脾氣人品不好的,過分驕傲的,說話咄咄逼人的,即便她在別人眼裡有多好,我也不會主動搭話…

    本人大多時候不喜歡多人的聚會,因為那時候自己多數被冷落;偶爾參加一下是因為有好朋友去,而且聚會活動安排也不錯…

    本人在忙自己的東西時,會自動遮蔽周圍的人,她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我都會自動忽略,甚至叫我我也聽不見…

    本人比較慢熱,和別人聊天一般都是別人聊到不想聊了,我還是興致缺缺的,所以,不怎麼熟的都不怎麼跟我聊天了…

    本人做實驗喜歡自己一個人做完一套,不是因為不信任同伴,而且不喜歡自己缺了哪個過程,不喜歡不清楚的要問別人,也不喜歡寫論文時不知道怎麼分析別人的資料…

    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有時候我只想一個待著,不想別人打擾…在很多這些情況下,我也覺得自己很不合群,但是我就喜歡這樣…

    不過,在熟悉的人面前,本人可以滔滔不絕,可以各種裝逼,各種撒嬌,開心時我很樂意把我的快樂分享給我的朋友們,不開心時我也會毫無顧忌地吐她們一身苦水…我可以玩得很瘋,前提是在熟人面前…

    所以,合不合群不能很明顯地分主動或者被動,這是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 5 # 佟小瞳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要明確的是,“不合群”這個詞到底是指怎樣的行為。

    很多人覺得,一個人不喜歡與人交往,儘量避免各種無效的社交活動,日常獨來獨往就是不合群。

    但我覺得,這其實是集體主義盛行之下,人們對個人意志的誤解和脅迫。

    真正的不合群應該是,身在群體之中,卻絲毫不顧忌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一心一意只為自己謀求方便和利益。這種不合群,對他人、對群體所帶來的傷害,才是真正的可怕。

    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個孤獨症十級患者,一個人在餐廳吃飯,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逛超市,一個喝咖啡,一個人國外旅行,一個人看海,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去遊樂場,一個人去醫院,所有一個人做得來的事情,我都可以一個人去做。

    這種生活方式讓我覺得舒服,且不會給任何人造成麻煩與不便,我想,這是對自我意志與他人權利的尊重,而非不合群。

    當然,我也喜歡和意趣相投的朋友,相聚飲茶喝酒,談笑晏晏,我也喜歡與三五好友共看海天一色或在瘋狂旋轉的過山車中大聲尖叫,我也希望在生病時有人能夠一起去看我十分不喜歡看的醫生。

    但,如果沒有合適的,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人,又何必為了表現得合群而為難自己,為難他人呢?

    而當身處群體之中時,我總是盡力去照顧他人的感受,體貼對方的情緒,願意為團隊的利益而付出、而努力,與前面提到的自利主義者相比,我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可怕。

    因此,我想告訴你,享受孤獨是一種能力,並不是不合群,懂得享受孤獨的人也並不可怕。那些不懂也不願為他人考慮,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即使他們每天在人群中呼朋喚友,也是真正的不合群,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瞳言勿記,一個寫作者與永遠不放棄成長的資深少女

  • 6 # 龍貓的棲息地

    不合群真的沒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你在乎他人的眼光,怕他人認為你不合群很可怕。

    沒有人規定去餐廳、去看電影必須要兩個人或是更多人一起。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必要時時刻刻都與他人黏在一起。雖然有的人會說TA為何總是獨來獨往,是不是人緣不好,沒有人願意和TA交往,我們不用在乎這些閒言碎語,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就好。

  • 7 # 伴讀君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不合群真的那麼可怕嗎?

    首先,我們要理解何為不合群?在我看來,不合群是指即使你在一大群人中,同學、同事、親友......中,依然是格格不入,無法跟他人有共同話題或者共同利益。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這並不可怕,因為這不是“不合群”的表現。這隻說明了你是獨身一族,這代表了年輕人喜歡獨身和獨立。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年輕一代,不再像父輩那樣為家庭全心全意付出,個人的利益和權利不再是服從於家庭和集體,對愛情、婚姻、家庭的觀念都有了變化。年輕人更加註重精神世界和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獨處是一種不願意妥協的行為。在遵守社會法則的前提下,獨身一族不必刻意去迎合他人,不必去在意他人的感受,肆意放飛自己的靈魂。

    獨身一族的人越來越多,也催化了獨身文化和獨身經濟。

    自拍杆,三腳架,單人套餐,單身公寓,單人KTV,單人旅遊套餐,甚至還有電影院和餐廳推出“獨身包廂”,方便獨身一族可以靜靜地享受而又不受他人目光的打擾。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快樂文化。

    所以說,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遊,並不可怕。因為除了這些獨處時刻,在學校、在公司、在家庭裡,說不定你是一個人際交往高手呢!

  • 8 # 一根非主流韭菜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自己一個人能不能將生活過的很好,能不能很好地和自己獨處。當獨處久了後,自我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會不會退化,會不會自我封閉自己。在遇到感情的時候,能不能有勇氣相信感情的真實和美好。

    如果你相信自己一個人也能生活的很好,不會感覺到孤獨,當遇到喜歡的人的時候,知道如何更好的和對方相處就沒有問題。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在逃避關係,逃避關係可能帶來的失控或者是傷害。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去看電影,可能是因為逃避關係,逃避可能因為在一起的時間讀多了後,有了對彼此更深入的認識,害怕對方見到真實的自己,害怕進入到關係的更深一個層次。

    一個人孤獨久了,會慢慢的習慣了孤獨,自我向孤獨認同。當這個時候,有一段感情放在自己面前的時候,在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挫折,會退回到獨自一個人的生活模式中。一個人就因為過往孤獨的經驗,缺乏對於異性的瞭解和人際的互動,錯失了一段感情。

    一個人孤獨久了,比那些有朋友一起玩的人,更容易走向自我封閉。而當一個人封閉自己越久,再次面臨走出來的機會時候,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其結果將是會有很大的困難。

    在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和身邊有這樣生活模式的人中。發現孤獨者都有一個很明確的想法,就是他們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感情會首先逃避。然後又由於逃避不是自己想要了,自己又沒有經驗,會用力過猛,然後將一段感情給搞砸了。在搞砸之後,又會逃避到自我的孤獨中。

    人要認識到關係的存在,認識到關係對於我們的學習如何溝通,如何和別人交往的重要性。人不可能獨自一個人活著,想要生活的好,就要和周圍的人彼此幫助。要周圍的人幫助自己,就要多和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想法,正確他們的支援。這個能力是需要好好學習和鍛鍊的。

    人的快樂是在關係中呈現,所以人需要更好的融入到關係中。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人,可以去市面上參加一些好的培訓班,在那裡交到和自己興趣相同的人。也因為大家興趣相同,有共同的話題聊,能更好的溝通和理解彼此。

    一個人能走的快,而兩個人才能走的遠。如果可以多去和別人交往,多去外面看看周圍那些一臉笑容的人,和他們聊天,讓他們的笑容感染你。

  • 9 # 周小樂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其實跟合不合群並沒有直接關係。一個人是否合群,主要看TA與人相處時的態度。

    1. 適當的獨處,能更加認清自己

    叔本華曾說: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一個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完全成為自己。獨處時會得到完全的放鬆和自由,也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更加喜歡獨處,這樣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才能在與人相處時更加得心應手。

    著名演員陳道明就很喜歡獨處,他幾乎很少應酬,空閒時間大都獨處或陪伴家人。“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他信奉的處世之道。

    2. 合不合群,關鍵在於對待他人的態度

    我有一個朋友就非常喜歡獨處,有時會一個人找一部喜歡的電影去看,甚至會一個人出去旅行。他覺得有時候一個人做些事情會讓自己身心放鬆,靈魂得到洗滌,能夠有更好的狀態來投入到之後的工作和生活中。

    而平時他並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也經常會與朋友聚會,在工作中與人合作也很順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獨處能讓我們調整自己的狀態,社交能讓我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兩者結合能讓我們不斷進步,生活充實。

    如果一個人的獨處只是因為不合群,那就有些危險了。我們處在現代社會中,不可能離開與人的接觸。如果不合群,在生活中不會感到幸福,在工作中更會處處受制,除非你的能力逆天。

    適當的獨處是對身心的昇華,反而有助於與他人的交往。真正的不合群才是應該改變的現狀。

  • 10 # 心理姐

    總是獨來獨往,不合群,真的有那麼不好嗎?

    我們應該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然後順著內心的聲音,去尋找最真實的答案:

    1、 我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的時候,內心是舒服自在的感覺,還是孤獨淒涼的感覺?2、 我是主動想要一個人安靜地做事情,還是出於無奈只好選擇獨來獨往?3、 我是真的不喜歡安靜的一個人做事情嗎?還是出於隨大流的想法,才覺得獨來獨往似乎是不對的?如果我們能坦誠地回答以上這些問題,就能找到解開心結的線索啦。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第一個問題,當我們獨來獨往時,內心是否舒服自在?透過回答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我們與生俱來的氣質型別。

    心理學認為,“氣質型別”就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典型、穩定的心理特徵,是人格的先天基礎。它包括感知、思維的速度,情緒感受的強弱,性格的內、外傾向等。

    如果我們獨來獨往的時候內心是舒適的,那麼可以看出我們先天的氣質型別應該是更多的指向內部,即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很安靜,思考的時候無人打擾,社交的氛圍簡單而深入,我們的感受會很好。

    每個人氣質型別都不一樣,那些先天的人格特質經過奇妙的排列組合,形成了每個獨一無二的人。因此,選擇一種讓你內心最舒服的方式去生活,這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健康的態度。

    第二個問題,獨來獨往是不是我的主動選擇?有了上面的心理學解釋,我們已經大致明白了自己偏向於什麼樣的氣質型別。現在來看看,獨來獨往的情況是不是天生氣質型別的自主選擇。

    在心理諮詢時,我們會遇到一些有自卑心理或創傷體驗的人,在社交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他們並非不想“合群”,而是由於長期的心理缺失,導致他們無法合群。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應該小心辨別了。

    當我們是出於無奈,被動接受了獨來獨往的行動模式,那麼應該對自己重視起來。透過適當的情緒調節、心理諮詢等方式,幫助自己重新建立“人際自信”和“社交動力”,這樣我們就能逐步回到人群中去,不再有失落、孤獨的體驗了。

    第三個問題,我們對獨來獨往的認知是否正確?有時,大多數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未必適合自己。但是,我們會出於人性的本能去隨大流,強迫自己融入集體,做一個活躍的人。這種認知是可以修正的: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陪伴,有些人天生“孤獨”,但卻不“寂寞”。他是與眾不同的存在,而且能把生活安排得豐富美好。有些人不喜歡喧鬧和泛泛的社交,他認為那樣是浪費生命,所以只交三兩知己,過著寧靜的生活。只要我們能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然後自信地去選擇,那麼內心就不會出現太多的糾結。

    其次,我們有時會給自己一些“沒必要的壓力”,比如強迫自己當眾發言,羨慕別人社交時如魚得水,希望自己合群、不被邊緣化……其實,這些想法只是心靈的負擔,它們非但不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好,反而會破壞掉我們內心的秩序,讓心態變得越來越糟。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剖析和解答啦,希望你能透過與自己對話,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希望每一個獨特的人,都能自信地活出最舒服、自在的樣子。放開自己,丟掉不安,擁抱屬於自己的生活吧!

  • 11 # 讀書的點燈人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

    何為“合群”,又何為“不合群”呢?“不合群”會怎樣?

    也許,成年人越來越難去說出拒絕的話了。

    沒人喜歡孤獨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到“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人都是群體動物。

    我們會遇見志同道合的人,因為熱愛走在一起,而成為並肩作戰的同事;我們會結交趣味相投的人,因為信任聚在一起,而成為真心相待的朋友......

    每一顆星星散發的光芒勾勒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每一條河流聚集的力量匯聚成一片壯闊的大海。因為相聚,我們收穫了更多的快樂;因為分享,我們看見了更多的風景。

    村上還說過:人人都是孤獨的。但不能因為孤獨而切斷同眾人的聯絡,一味沉浸於孤獨之中,用牆把自己圍起來是不行的。

    那些看似和所有人都玩的起來,去到哪兒身邊都聚集著一幫朋友的人,也許,他們有真的在享受社交的樂趣。

    首先你是你自己

    但是,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合群不應是”迎合“。首先你得是你自己,堅守你的原則,明確你的底線,而不應該是委屈自己去成全他人。

    黃磊面對一群不熟悉的人,直言不諱:“我和你們不熟,我沒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社交是自由的,我們要學會摒棄掉“無效型社交”,要學會說”不“。

    美劇中萊納德說過下面一段話,我覺得很對:

    知乎上曾有個提問: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

    高贊回答是:”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所以,不要害怕落單,不要害怕一個人。

    一個人去餐廳,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加班,一個人K歌......

    這些真的沒什麼,只要我們自己開心就好了,不是嗎?

    所有那些你遠離人群,自己獨處的時刻,都很寶貴。

    因為,它會讓你變得更好,便能在足夠長的時間後,讓更多人看到你。

  • 12 # 虎皮青貓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從社交活動中吸取能量,越熱鬧越開心;另一種人參加社交活動只會消耗能量,反倒是獨處的時候更開心。

    在心理學發展早期,人們錯誤地認為第一種人才是正常人,第二種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心理疾病。今天我們知道了,這不過是外向者和內向者的差異,兩者都是正常的。

    外內向各自的優勢不必贅言,只要知道一點:如果這世界僅剩下外向者或內向者,文明很快就會崩潰。

    回到題主的疑問。

    “不合群”是一個粗淺的詞,它僅代表了一類現象,並沒有揭示背後不同的成因。比如說這人有社交恐懼症,不想接觸別人,那就是有問題的;

    但如果這個人屬於內向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耗費了大量精力和別人相處,那他就需要一點獨處的時間來舒緩情緒,沒有問題。

    缺乏思考習慣的外向者憑直覺認為不合群都是freak,這種想法挺可怕的。而從小在外向環境中長大的內向者,受此想法影響形成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反而會更不合群。

    事實上,即使是喜歡在眾人之中展現自己的外向者,也需要一點不合群的精神。沉溺於群體中的個體很難訓練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時還會被裹挾成烏合之眾。

    綜上,

    內向者需要訓練合群的能力,因為不合群是他們的天賦;

    外向者需要訓練不合群的能力,因為合群是他們的天賦。

    任何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行改變性格,只需要提升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有一天LOL裡英雄大招無cd,誰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