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持天之翼
-
2 # 高冷獅子
從人口上來講,漢人數量多,在朝廷的重臣比例也應該大,實際上朝廷漢族官員佔的比例沒有漢人佔全華人口比例高,所以並不算高
-
3 # 一圖一說
或許和華人情社會有關係,一人得到道,多人得利,以情維持穩定,華人特有的作法。所以,後期清朝社會漢人居多也足不為奇。
-
4 # 青言論史
謝邀。其實作為一個外來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清政府雖然在對待漢人的問題上要比之前的元朝要溫柔的多,但漢族人在清朝的統治下依然是三等公民(都不如蒙古人)。再加上揚州十日等慘案的影響實在太壞,因此在嘉慶以前,清朝的統治階級依然是以八旗子弟和漢軍為主,真正的普通漢人沒多少實權。
但太平天國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鴉片一戰,昏聵無能的琦善在南京所犯下的奇恥大辱讓滿漢皆為切齒;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旗下大爺們的表現更是讓統治者和人民集體失望。清朝倚重的官軍中,最精銳的僧格林沁都在八里橋一戰被打的全軍覆沒,還能指望那些除了鬥雞走狗什麼都不會的大爺兵嗎?八旗都指望不上,那些比警察都不如的綠營兵就更不用說了。
長毛的崛起,讓清政府被迫允許南方的漢族士大夫自行回鄉辦團練。湖南的曾國藩、左宗棠,安徽的李鴻章紛紛拉起了自己的父老百姓,組織了一支實際上屬於私人武裝的軍事力量。正是靠著湘軍、淮軍,太平天國才能平滅,金陵才可以克復。
在這裡必須要肯定肅順和慈禧。身為顧命八大臣,儘管肅順確實跋扈,但他卻對漢人將領非常看重,對八旗子弟的無能更是有著清醒的認識。儘管與肅順是不共戴天的政敵,但慈禧同樣贊同肅順的看法,即旗人已經無力迴天,要中興必須靠漢人。再加上這些漢將手裡有兵有槍,如果一味地排擠、孤立,誰能保證不會再來一次太平天國?因此在當時的環境下,大規模重用漢臣是最正確的選擇。
只可惜隨著慈禧的年歲逐漸增大,其意識也逐漸保守,逐漸不再如以往那樣重視漢臣。庚子之變非但不能讓無能的皇族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變本加厲地開始染指最高權力。再加上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紛紛離世,漢人在皇族的排擠下又逐漸地淡出了權力中樞,直到1911年10月10日的一聲槍響。
-
5 # 宋安之
晚清時代,清政府面對一個很無奈的問題,二百多年的嬌生慣養下來滿人基本上都是爛泥扶不上牆,而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以後,以曾國藩為代表被壓制二百多年的漢人開始崛起,擁有了兵權,清政府面對這種情況鎮壓不了只能順勢而為大力起用漢人,並且分化漢人集團以期以漢制漢,這才是晚清朝廷重臣都是漢人之因。
1644年滿清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國內的滿漢之分成為一個大問題,起初是剃髮易服還有興文字獄打壓漢人,後來就開始拉攏,如順治五年設六部漢人尚書及其都察院漢人左都御史各一員,也就是說這些重要部門的首腦都是滿漢各一員,當然主事的還是滿人。康熙十八年的博學鴻儒科就是主要拉攏起用漢人的。雍正帝時期,漢人張廷玉更是配享太廟。
清前期雖然透過一系列政治制度還有皇帝個人來拉攏漢人,為了統治鞏固提倡滿漢一家,但當時清政府的核心思想還在於防漢,漢人雖然地位逐漸提高,但只是象徵性的,並沒有什麼實權,被牢牢的壓制。
清入關以後,滿人受到很好的待遇,但是溫柔鄉亦是英雄冢,像八旗子弟在康熙年間就已經開始迅速墮落。
到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滿人已經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人才,太平天國派出兩位將軍幾萬人馬象徵性北伐,都打到天津郊外,在這種情況下,咸豐帝說出了平生最豪氣的話”平太平天國者封王”,並且放權於下,鼓勵地方自辦團練以鎮壓太平天國。
在這種情況之下,漢人曾國藩靠著辦地方團練起家,一發不可收拾,成立了湘軍,並於1864年平定了太平天國。1865年清廷最後的武力依仗僧格林沁平定捻軍時戰死。湘軍徹底一家獨大,清朝之後幾十年的國防都被曾國藩的湘軍還有分支左宗棠楚軍和李鴻章淮軍承包了。
面對漢人的崛起,清廷統治階層還沉浸在原來的政治格局中,主張打壓,所幸清廷還是有一些明白人的,比如咸豐帝時期的寵臣肅順還有之後相繼掌權的恭親王與慈禧太后,都主張重用漢人。
正所謂堵不如疏,漢人崛起已經打壓不下來,清政府就大力起用漢人,雖然清廷食言沒有封曾國藩為王,但是封為一等毅勇侯,預設湘軍體系對於江南的發展控制,死後更是獲得當時官員中最頂級的諡號文正。
1866年左宗棠與曾國荃彈劾官文,導致其被革去湖廣總督職,此次政爭過後,被視為漢人督撫開始真正掌握實權,滿人勢力消退的標準性事件,從此清末全國各地的巡撫、總督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都是漢人擔任,這也是辛亥革命時清廷敗的一塌糊塗的原因之一。
清朝後期,漢人掌握了兵權,而且的確有能力,比如中興四臣都是漢人,滿人經過二百多年嬌生慣養多是爛泥扶不上牆,清政府控制不住漢人的崛起,索性重用漢人,慈禧太后也透過這種方式以權術來分化漢人集團,再憑著個人威望達到一種中央朝廷對於地方掌控的脆弱平衡。
-
6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清朝不僅後期重用漢臣,實際上前期也重用漢臣。滿清原來是一個人數不多的族裔,滿人內部也有矛盾也有紛爭,八旗人丁也並非全是滿人,所以滿清政權內部也是不穩定的。謀反叛亂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滿清於是實行了二元制政治結構,讓旗官和漢官並行,利用旗官制約漢人,利用漢官節制旗官,使旗人和漢人相互剋制又相互協作,所以清朝統治結構非常穩定。簡直是中央集權制的完美版,為後來的國家結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可以說在國內治理上,清朝是有創新的,也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的!
-
7 # 布夫舟
太平天國雖然沒有直接推翻滿清王朝,但是自太平天國以後, 晚清的滿漢官僚勢力已經開始顛倒過來了。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在平定內亂中逐漸掌握地方大權,南方漢人軍政集團開始慢慢形成。不過由於朝廷對此還是非常擔憂的,因而皇族開始空前干政,最有名的“親王政治”。
自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開始,漢人便是其重要的利用物件。范文程、佟氏家族、洪承疇、吳三桂等更為滿洲定鼎中原及鞏固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由於祖宗家法,“首崇滿洲”及“不令漢人掌權”,漢人政治地位其實並不高。比如乾隆年間,八旗制度出現危機,漢軍旗首先被迫出旗為民。早期,清軍入關之時,矛盾非常尖銳;之後,在朝廷長期的統治下,矛盾開始緩和。不過隨著朝廷統治的衰弱,漢人的勢力開始明顯上升。
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成了滿漢官僚勢力的分水嶺。清政府對湘軍集團始終是既利用又防範,特別是當天下出現督撫湘系十九的時候,朝廷憂懼到了頂點。特別是雙方的矛盾極大的影響的國家的命運。比如光緒親政,頗有改革雄心,但是依靠的人皆是漢族大臣,這種改革極大的威脅了滿清舊貴族的利益,所以有了“保中國不保大清”的惶恐,甚至有了“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高論。
-
8 # 優己
不僅後期重臣是漢人,整個清朝其實都有這個現象!但是一些重要職位卻把握在滿人手裡,漢人掌權一般都是文職,滿人掌權都在武職,這主要是制度問題!
清朝入關後採取的制度基本延續明朝的,基本上就是蕭規曹隨!而延續漢文化就成了重點,比如,清朝的科舉制度!科舉是當時清庭面向漢人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對滿人卻不是!在當時,漢人想當官就得考科舉。滿人卻不用,滿人可以採用補員方式,即世襲職爵。比如,和珅,他就直接給了一個侍郎的職位。完全不用過科舉場。這種選拔制度的差異性使得漢人在當時其實更重視文墨讀書,所謂十年寒窗說的就是漢人儒生,整體漢人的文化水平更好。當然,儒家經典讀多了未必是好事。
反之,滿人一直都處於養尊處優狀態,誰有那閒工夫去讀書,每月固定有俸銀,年紀到了就進宮當差,當副職,正牌靠科舉的才能當正職。這也就能看出差距了,漢人考科舉當正職,滿人不用考科舉當副職。在官員重臣上自然漢人多餘滿人了!
-
9 # 春先生的世界
原因在於:
一是清朝後期,滿人早就失去了馬上民族的銳氣,很多沉迷於鴉片。經過太平天國運動,湧現了曾國藩等漢臣,他們互相舉推薦,形成了一個漢臣群體。
二是清政府也開始意識到團結漢人的重要性,不斷實用漢人大臣,而且在鎮壓太平天國中效果也比較好。
三是在統治過程中不同民族反抗清政府的鬥爭此起彼伏,需要人數眾多漢人的支援。
-
10 # 泰源夢
王朝後期,因為動亂,地方往往會坐大。群雄崛起漢末在於平張角,唐末在於平黃巢,元末在於逐外族,清末在於平天國。而清末地方以漢人為主,也是以湘軍曾國潘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崛起。
-
11 # 三藏不騎白龍馬
但是真正的實權還是在旗人手中,就像一個公司,高職再多,說話的還是懂事長、總經理,高職是可有可無的打工仔,這也是清未改良最後失敗的原因——因為只是高職人員在折騰,老總輕易地否定改良方案,或將方案改得亂七八糟。
-
12 # 長城好漢2009
不用不行啊,滿蒙貴族有能用的嗎?
回覆列表
漢人崛起,滿清已經無人可用。慈禧太后大膽啟用漢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力挽狂瀾,在最後中興了清朝,否則亡於太平天國,維持不到1911年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