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州牧

    魯國是周朝八百年曆史中最早獲封的,也是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武王姬發最為倚重的弟弟周公旦。周公旦如果單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沒有衛國開國之君康叔近(衛康叔乃周武王同母少弟),但從歷史地位來說周公旦是後者及其子孫難以望其項背的。

    △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周公旦

    至於春秋時魯國為什麼做不成霸主,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因素。

    其一:早期的國家意識形態。周公旦作為西周王朝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於公於私對於他全程參與締造的周王朝都有著一種無法割捨無法改變的情感,那就是忠誠。對周王朝忠誠不僅僅是對他的哥哥武王,侄子成王本人的忠誠,更是對整個周王朝國家制度(也就是禮樂制度)的忠誠,而這種忠誠也得以在他的子孫後代中傳承。何為禮樂制度?簡單來講,就是周王朝主導下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僅是對爵位加以區分(由高到低分別為:公,侯,伯,子,男,附庸。附庸不屬於周王朝的直接管轄範圍。),也是對各自爵位下領土大小的劃定。古書記載當時對五等爵位疆域大小的規定是: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這種規定實際就是控制諸侯國的領土規模,防止諸侯國做大做強。當時基於周公的特殊身份,以周公之明自然深知“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而替父當國的伯禽很大程度上貫徹了周公旦的思想。

    不僅如此,周公旦去世後不久,深念叔父輔佐之恩的周成王還賦予了魯國一項特殊的政治權利,《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這種以示恩寵的褒獎無疑為魯國帶了帽子,立了牌坊,豎了標杆,讓魯君在日後的國家發展戰略上有所顧忌。畢竟華人崇拜先祖,後人不能辱沒先祖之德,古代更甚。天長日久這也逐漸成了魯國發展的國家意識形態。而事實上,在周朝衰亡後,魯國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也擔任了一個“禮樂中心”的角色。

    其二:國家的地理環境。我們先來看一下春秋初期的形勢圖,如下:

    △春秋初期形勢圖

    在圖中我們能夠非常直觀的看到,魯國四周被各種各樣的國家包圍,齊國自不必說,其他諸如曹(姬姓),衛(姬姓。先祖乃武王胞弟康叔),宋(殷商後裔),莒等國要麼是同姓國家,要麼是這些國家與自己體量相當,實力相近,能夠擴張的領土並不多,也不容易。實際上魯國攻滅的國家也確實不多,見於記載的也就那麼兩三個,而且都是領土特別小的國家。

    其三:開國之君的施政措施。

    △魯公伯禽

    現在人對自己的後代都講究一個“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也同樣適用於一個初建的國家,特別是這個國家周圍還有許多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兄弟。《史記·魯周公世家》有這麼一段記載特別有趣:……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而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這段對話透過周公旦與魯齊兩國建立之初的施政做了簡單的對此,總結起來就是:姜太公治國入鄉隨俗,魯伯禽治國移風易俗。怪不得人們常說“薑還是老的辣”。這一入一隨,一移一易,風淡雲輕間兩人的才能兩國的前途高低立判。

    △齊國的建立者:姜太公

    周公之嘆不是嘆周禮不好,而是嘆好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好的不一定就是萬能的,好的不一定就是最見效的,好的不一定就是要原封不動,生搬硬套的,教育子女和治理國家某種程度上也有著相似之處,人要活學,國要活治。

    所以我認為,魯國在春秋時期不能稱霸是由於以上三個原因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魯國是根正苗紅的正宗姬氏宗親!是周公姫旦受封之國。那麼這麼具有政治優勢的諸候宗藩之國,為何不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淺析有幾個原因:1、相較於齊、楚、晉等依仗武力崛起的大國來說,魯國的文化氣息要比"武化”氣息濃烈得多!重文必然弱武。2、由於周公的顯赫地位,使魯國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周朝的禮儀典章等制度!而周禮的核心是以″禮樂""仁德"治天下的。可是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德衰的環境下,各國早己開始用權謀詐術、兵行詭道之法來巧取豪奪了。魯國並沒有趕上這一趨勢!3、魯國內亂!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末已"!內亂加劇內耗,自己削弱自己!後期政權更被所謂"三桓"的後裔所操控。魯君無實權,更無法有什麼作為!4,魯國處在強大的對手齊國的臥榻之旁!發展受到極大限制。而且齊國是一個發展潛力遠勝於魯國的大國,為了自身利益,防患於未,也不能容許魯國強大起來!因此一直利用自己的實力壓制魯國!使"魯地日削″!5,任何能在戰國亂世發展壯大的強國,都要憑藉春秋前後打下的基礎來開創!而魯國一直沒有機會壯大!6,魯國除了莊公等廖廖可數的有點作為的國君外,多數國君平庸無能!7,春秋戰國之際各大強國早己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弱國只能依附於強國,沒有什麼自主權。想獨善其身是不行的!魯國是弱國,齊強附齊、晉強附晉。最終被楚國所滅!8,魯國是個中等國家,尚文不尚武。在資源上、人口上、財富上和軍事上也都不具備挑戰其它國家的實力。而在亂世,若不能削弱別國壯大自己,那就只有被別國所削弱!9,戰國時代,各國竟相變革圖強,而魯國卻不能振作起來,扭轉頹勢。……其實不僅魯國沒能參與戰國爭霸兼併戰,被三家分晉的強大的晉國不是更可惜嗎?假如晉國沒有分裂成"韓、趙、魏″三國,並且互相鬥狠,那麼秦國想要輕而易舉地向東方發展還有可能嗎?!上面的分析或許並不嚴謹和全面,也只是得出了幾點粗略的結論。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斧正,多謝!

  • 3 # 歷史複習機

    我覺得這戰國七雄就像如今我們歐洲五大足球豪門,既需要足夠的實力,也要輝煌的過去。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戰國七雄除了燕以外都有輝煌的過去。

    而已七雄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他們不僅疆域廣大而且軍事實力強大,可以說戰國前期經過了春秋時期的角遂中脫穎而出的國家中只有這七個國家有將中國重新統一起來的希望。

    雖然在春秋時期佔領了曹,邾,莒,宋等國的部分領土,成為位於山東省的一個大國,但是即使在最強大時期都只是能和齊國爭奪東方大國地位,但是始終都被齊國壓制,其影響力僅僅限於東方地區。

    而且其地理位置剛好位於齊國和中原地區的中間,成為齊國逐鹿中原阻礙。齊國對於這塊嘴巴的肥肉垂涎三尺,基本上征服魯國逐鹿中原是齊國的既定國策,齊國曆史上不知道打動了多少次的侵略魯國戰爭,雖然魯國抵擋了齊國西進的腳步,但是對齊戰爭明顯的消耗了國力。

    而且魯國周圍大國環繞,位於四戰之地,不要說對外擴張,連自身安全都難於保證。

    魯國可以說是人才輩出,不僅出現了孔子,孟子,曾子,魯班,左丘明這樣的人才,還有曹劌,秦開這樣的名將。但是這些人才不是思想家就是工匠,無法讓魯國變得強大,而已在各國日益重視人才的背景下,魯國國內卻被孟孫氐,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壟斷齊國大權,不僅人才沒有上升空間,而且王權相對弱小,無法和吳秦一樣透過變法迅速強大。

    終於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滅亡。

  • 4 # 西府趙王爺

    其實答案很簡單,實力不夠!戰國時期奉行的可是血淋淋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誰的拳頭硬誰當老大。

    而當時的魯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積貧積弱,其主盟不若齊、晉之強,地勢不及秦、楚之大。那個時候時候之所以還有些小諸侯國來朝奉魯國,那完全是出於禮數,畢竟魯國在宗法上來講,乃是諸侯國中地位最為尊貴的存在。

    魯國是周公的封國,周公是誰啊?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地位極其尊崇。

    所以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而同樣是因為與周王室過於親近的緣故,導致魯國被捆綁在周王室的戰車上,與周王室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西周時期周王室強大,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魯國自然也是眾諸侯中執牛耳者。那個時候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華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在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

    但後來,周王室衰落,魯國也開始動盪。三桓與魯公長時間的公卿爭權(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極大的消耗了魯國的實力。

    比如魯哀公,他想要伐滅三桓,結果反被三桓逐趕,死於有山氏。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後來雖然魯穆公平定了三桓,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但此時天下大勢早已今非昔比。魯國根本無力像鄰居齊國那樣逐鹿中原,更別說稱雄於諸侯之中了,只能是苟延殘喘。而在弱肉強食戰國時代,像魯國這樣的小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最終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周王室為秦所滅的當年,魯國也為楚考烈王所滅。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而周朝則享國791年!如此說來,魯國算是做到了與宗家周王室的“生死相隨”!

  • 5 # 歷史如酒

    魯國乃是周公長子伯禽所建立,開始的時候就不是什麼大國家,封地不過百里,後來強盛的時候也曾佔領大量領土,成為了周朝控制東方的重要下屬國家。

    在周朝的諸多下屬國家中,魯國在前期不算太強,到了魯桓公、魯莊公時期才開始強盛起來,但是在莊公死後,他的兄弟慶父意圖篡位,引起了魯國內亂,直到季友迎奉莊公的兒子公子申回國,才將慶父剷除,公子申當上了國君是為魯僖公,魯僖公在位十幾年就將魯國治理的井井有條,魯僖公更是帶領著數個諸侯國跟楚國和晉國對抗過。

    可是魯僖公(公元前672年)之後,魯國內部產生了很嚴重的內鬥,魯桓公時期三位兒子的後嗣勢力很大,稱為三桓(孟氏、叔孫氏、季氏),在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等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三桓跟公室之間互相爭權奪利,三桓權利大時,透過實行開稅畝田,深得平民們的人心,甚是達到了“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地步,在位的宣公想除去三桓,卻沒能成功,反而在其死後,三桓完全掌握了魯國的大權,開始了數百年的專權,期間魯國公室曾多次反抗,卻因為三桓勢力大都未能成功,直到魯穆公時期(公元前415年至公元前383年)之後,三桓的勢力才逐漸減弱,權利重回魯公之手。

    但是這麼多年的內鬥,大大消耗了魯國的實力,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忙著吞併其他國家,以此來壯大自己,魯國卻因內鬥消耗了大量國力,早已不是其他國家的對手了,還用了數十年時間來整理本國,錯過了對外發展的黃金時間,更別提魯國旁邊還有個早已經強大起來的齊國虎視眈眈,魯國能夠自保就不錯了,更別提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了。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所滅,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6 # 桃花一簇開無主

    首先我們一起分享一下魯國是不是人才濟濟

    提到春秋戰國的魯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和孟子

    這兩位的影響太大了

    魯國為什麼誕生這兩位大儒家,是有歷史原因的

    魯國是周公的國家,長子伯禽是實際上的第一統治者,伯禽和他爹一樣,都是周禮的擁護者。

    商禮在宋

    周禮在魯

    尤其到了戰國,禮崩樂壞的時候,周禮的寶貴更加呈現

    此時得魯國就愈加突出

    但是,說了半天,此時不是平安盛世,是春秋戰國,天天打仗

    還記得秦孝公見商鞅,商鞅推薦了王道和霸道,秦孝公想也沒想,就說還是霸道吧——亂世如果選擇王道,估計自己還沒有建成王道,先被滅亡了

    回過頭來,再看魯國,確實有點人才,但是基本都是儒家思想下的文明人,在亂世不適合

    如曹劌之類的人才太少了,且魯國後期被三大夫掌握政權,小小魯國還分三家,實力更加羸弱,自保不足,何況爭霸?

    當然,還有魯國位置偏僻,人民不不粗獷等等有關

    但是,根本在於魯國在亂世去講禮了——還是虛偽的禮。

  • 7 # 陳廣逵

    周滅商分封天下,大致出現在公之前1046年,周天子將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魯國是周公姬旦封地,由於周公輔佐成王,不能去封地履職,周公就派大兒子伯禽去了魯國。 伯禽代父赴魯,做了魯國第一任國君。

    當初分封的時候,周武王根據什麼具體標準分封的說不清楚,雖是公侯伯子男的五級,但各諸侯國的封地大小不一。大概當初沒考慮到日後出現的兼併變化。

    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被授予“公”爵,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他們有封地,但不稱封國。最普遍的爵稱是“侯”,周初始封周姓諸侯為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只有齊。齊桓公尊王攘夷會盟諸侯時,周王破例授予齊桓公公爵。

    周公旦佐武王定天下,留相王室,食邑歧周。後相成王,位冢宰。周公故,次子伯羽襲公爵。周公旦兩個兒子分別世襲了公爵侯爵(實際周公八子都有世襲的分封)。由於周公旦輔佐成王有功,成王還給了魯國祭祀文王的資格,擁有演奏天子音樂的權利。按這一點來說,魯國享受的特權是各諸侯國之最。但實際上的魯國體量不大,實力不夠,與相鄰的齊國無法相比。

    魯國的桓公夫人是齊僖公之女,齊襄公之妹,在隨魯桓公出訪齊國時與齊襄公通姦,齊襄公為滅口殺了魯桓公,這樣的奇恥大辱魯國只有忍受。

    魯隱公開始,有《左傳》記錄可考。《左傳》記錄的魯國十二任國君沒有一任傑出人物。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朝貢齊國11次,朝貢晉國20次,朝貢楚國2次。其中僖公十七年朝貢齊國、文公二年朝貢晉國、宣公七年朝貢晉國、昭公十六年朝貢晉國都出現了齊人晉人止公於會的情況,成公十年冬葬晉景公,只有魯成公送葬,諸侯莫在。國家如此窩囊,有什麼資格稱雄!

    到魯僖公時三桓當政,三桓世襲魯國三卿並一直延續到魯國衰落。三桓為了各自的私利,弱化了魯君權力,魯國國君被擠兌得曾兩度流亡國外,一位是魯昭公,一位是魯哀公。國君如此受氣,國家怎麼能強盛起來!魯國在諸侯國之林只有苟延殘喘的份兒,哪裡有爭霸的野心和實力。

  • 8 # 與狼共舞說歷史

    春秋時期,魯國確實人才濟濟,出現了孔子、孟子、魯班等影響深遠的人物。但是,魯國離春秋霸主的地位相差還很遠。原因有四:

    一、地理原因

    魯國平原面積小,基本處於山東省的山地部分,不適合農業生產。人民生活不富裕,不具備稱霸的經濟條件。

    但這樣的地形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易守難攻。雖然位於齊、魏、楚等強國中間。卻難以被吞併。所以,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時期保留實力,一直到公元前249年時,魯國才被楚國滅亡。

    二、人文原因

    魯國雖然人才濟濟,卻沒有運籌帷幄、征戰沙場的謀臣武將。

    魯國是孔孟之鄉,講究詩書禮儀,不崇尚武力,不適合春秋戰國時期靠打打殺殺稱王稱霸的時代。

    像魯班這樣的屬於技術工人。也是不能跟刀槍劍戟打交道的人。

    您說,這要是打起仗來,這些人才上戰場行嗎?

    三、鄰國太強、不敢炸刺

    魯國的旁邊都是強國,尤其是開放繁榮的近海大國齊國。齊桓公首先稱霸,召集葵丘會盟。勢力大過周天子。守著這樣一個鄰居,我就問你感動不感動?

    魯國沒有拓展空間,國土又貧瘠乏力。魯國君臣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要說稱霸了,逐漸被淘汰了。

    綜上所述,魯國確實人才濟濟,但都不是稱王稱霸之才。根本不具備成為戰國七雄的條件。

  • 9 # 山堅海闊

    魯國儒強被齊國滅了,六國儒強被秦國滅了。秦國有儒二世而亡。漢元帝全用儒二世而亡。所謂的魯華人才輩出,水分有多大?

  • 10 # 小楊品史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齊國越來越強大,齊桓公時已能夠稱霸天下;魯國卻已經淪落到中等諸侯了。田氏代齊後,老牌帝國齊國再次煥發生機,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齊國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國;魯國越發衰落,苟延殘喘到戰國末期,被楚國所滅。拿了一手好牌的魯國,為什麼會越來越落後呢?

    01:受禮法限制,魯國行政效率低下且呆板

    被封到魯國後,周公旦並沒有去封地,而是一直在周王室效命,他的長子伯禽代為建國。伯禽到魯國後,一切遵守禮法,行政效率非常低,三年後才向周王室彙報施政情況;我們來看同時期的齊國,姜子牙結合實際情況,簡化禮儀,半年時間就理清了內政,向周王室彙報。周公旦當時還感慨道:

    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越到後期,魯國的禮法越發呆板,沒有過像樣的改革,以周禮的堅定執行者立世。戰國初期,很多國家都遇到了魯國那樣的麻煩——士大夫勢強,架空國君,比如說同時期的秦國、楚國,在強大的生存壓力下,他們紛紛變法圖強,可魯國始終沒動靜,堅持走不合時宜的老路。

    和魯國相似的還有燕國,以老牌諸侯自居,缺乏改革圖強的動力,即使晉入七強了,也是墊底。

    02:魯國缺乏有作為的君主

    縱觀其他國家,總有那麼幾個奮發圖強的國君,比如說秦國的秦武公、秦穆公,楚國的楚成王、楚莊王,齊國的齊桓公,燕國的燕昭王,可是翻遍《魯周公世家》,也沒看到具有奮發開拓的有位君主,一個也沒有。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強大的時候,細細看來,也不過如此。魯桓公的夫人文姜和她哥哥齊襄公私通,魯桓公明知自己被綠了,就是不敢反抗,最後還被齊襄公派人幹掉了,魯國屁都不敢放一個;魯莊公時期倒是挺了一把,派大將曹沫和齊國開戰,結果打了三仗敗了三次,最後靠卑鄙無恥手段要回了失地;魯僖公倒是不錯,深謀遠慮的,只可惜同時代的都是超級大碗,魯國也就是欺負欺負周圍的小國。

    之後的國君就不能看了,比方說魯成公、魯昭公顛顛地巴結晉國國君,人家根本不待見。

    03:魯國內鬥嚴重,內部消耗大

    魯桓公的兒子魯莊公,也被老婆綠了。老婆哀姜和他兄弟慶父有一腿,魯莊公去世後,哀姜聯合慶父,幹掉了莊公指定的繼承人魯湣公,打算把情人扶上臺,陰謀失敗,魯國陷入動亂。公室勢力漸漸衰落,三桓勢力漸大,魯國陷入了長期的內鬥消耗中,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越是衰弱的國家,越是窮講究多,越是喜歡窩裡鬥。孔子是個優秀的政治家,不僅能說,手上功夫也不錯,只可惜幹了不到兩年,就呆不下去了;戰國初期,名將吳起為魯國效力,魯國打了幾次勝仗,結果大臣嫉妒,也被趕跑了。

    自從春秋末期魯國陷入內鬥後,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實力不濟,自然無法躋身戰國七雄了。

  • 11 # 宋賢褀讀史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追根溯源。

    首先魯國從封邦建國開始,並不尚武,而是崇尚禮儀,是個典型的文明禮儀之邦。從國家的政治思想引導下,魯華人都是謙虛守禮之人,大多數人並不熱衷擴張侵略,而是注重保境安民。

    第二經過慶父之亂和襄仲之亂,公室力量衰落,公族力量發展壯大,分化了國家總體力量。

    綜上所述,魯國不熱衷爭霸,也沒有能力爭霸!

  • 12 # 朝夕五秋

    其他幾個國家都實行了變法之後才變強的。魯國怎麼說呢,主要是文化,由於是周公的封地,魯國完整的儲存了周禮,倡導君君臣臣,尊尊親親等觀念,加上魯國公卿貴族掌握權柄,魯國一直沒有很好的改革,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改革時間,國力和軍力無法和其他國家抗衡。並且周圍虎狼環視,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沒有侵佔土地的能力。吳起打了一個勝仗,還說不吉祥。嗯,守舊,國內改革阻力大,國力不夠強等等問題綜合導致的。

  • 13 # 天賜丶IX

    魯國是孔子故鄉,禮儀之邦,周天子直系親屬,周公旦之子的封地。一直遵守周朝的禮儀,比較保守傳統,要不怎麼會有孔子這樣的聖人出現呢!國家的性格決定他們是傳統守舊不思進取,恪守周朝王化禮儀,所以他們只求自保,不會去爭什麼東西!

  • 14 # 哇系奕靜

    我來我來,忙著核對《內經》和《本草真詮》裡的經脈區別去了。我解釋一下為什麼先說這個,河圖出於伏羲,伏羲道祖,道是世界觀;神農從道全醫重人道承繼;炎皇將之用於全人道求治――這整個應用都是儒、人需。這個儒並不是周朝的儒家,周朝儒家是貴族為治之學,學六藝重禮儀。

    說魯為什麼從中華文明起源說起,注意對照河圖來看一看,魯在東方,東方主生髮、主仁,本身就該是聖人之道的發源地!聖人之道以仁為主,仁是平等心。聖人之道強調以平等心為用求人道大治,但是仁太過則無節,求治要有節有度!如果題主認真研究過《論語》和孔聖人當時的時勢,就知道魯國其時是三季當政,魯公失政,三季本身還有縱下無節的問題。

    我們回頭看秦國在西,西為金為肺,《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仁而有治有節,能用於實際操作,才能談大治一統!所以聖人之道起於魯,成於秦。別說秦是什麼法家,你要先詳細研究《論語》懂聖人之道說什麼,才知道從孔子到商鞅這一百五十年間思維的發酵有多不容易,從思維到行為、成系統地管理操作奠定秦始皇大一統的基礎,秦始皇改郡縣制又是決策思維的跨越是不是扯遠了?聖人之道德政並行,禮法並用,孔子把之前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更改了一下。並不是為私利強制威壓人民的法家,這個“靡食強角,勝者為制”列子早說過這是禽獸之行了,也配論什麼家?!

    戰國七雄,是聖人之道思維發酵應用的比拼啊!起源不等於成就,起源還有個價值觀修整的問題。商鞅得秦孝公之心得孝公支援,無疑改革是很成功的。

    還要補充點什麼嗎?“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疾”,那麼《內經》是論醫,肯定也是論道,更是論管理。“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天道為公,人道的正道為仁、平等,論鬼神已經失了人道之正了!我從哪找的證據,《四氣調神大論》“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說明志為公是修道修心之本。

    魯國出個至聖先師就不錯了,聖人求人間至道,哪有地域分別之心?聖人也沒有以血緣、家族、私情為念,民間人們敬祖首先是敬人祖,敬人道傳承。魯國稱不稱霸不要緊,重點是戰國到最後始皇帝大一統了!這是大同的漸進方向。所以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等了兩千多年,不就是為等到現在說大同說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的一天嗎?魯國不需要成為戰國七雄,聖人只為成就人道大治,魯地也在地球上。

  • 15 # 歷史知道點

    1、魯華人才輩出和能否盡用其才是兩會事,人才在多可魯國出現權臣專權,有其才而不能用。

    2、魯國在西周時期和周王室關係較近,受到周禮的影響較其它國家大,孔子說“周禮盡在魯”,西周時期魯國強盛一時,進入春秋戰國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為適應時代需要各國紛紛改革變法而魯國受周禮文化束縛則未能突破樊籠,故而漸漸掉隊了。

    3、春秋戰國之際魯國又夾雜在晉國、齊國、楚國爭霸的夾縫中,哪個國家強依法哪個國家疲於應付,加上國內內亂遂沒有失去了發展時機。

    4、進入戰國時期魯國的國力遂沒有名列戰國七雄的各國強盛了,也沒有實力向七個一樣嚮往征伐,對戰國局勢影響也就沒有七國大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歷史上總得分排名前20位的球員,分別是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