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一些機構的觀點不具有中立性與權威性,需要加以分析甄別,不要被所謂的專業視角迷惑。

    眾所周知,印度確實有地理與資源優勢

    1、印度佔據南亞次大陸的70%以上,三面臨海,一面被喜馬拉雅山脈隔開,地理單元獨立。次大陸由兩大板塊組成,恆河—印度河平原、南部以德干高原為骨幹的半島古地塊。教科書按印度地形特徵分為5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山、中部恆河平原、西部塔爾沙漠、南部德干高原和東西海域島嶼區。

    2、次大陸的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均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當代政治改變了恆久不變的地理環境,如今印度河絕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即雅魯藏布江)下游在孟加拉國。喜馬拉雅水系以外,印度還有半島高原區水系和沿海水系,但長度和流量遠遜喜馬拉雅水系。

    3、恆河平原區亦稱印度斯坦平原,面積達70萬平方公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既是印度古文明的發源地,又是印度人賴以生存的“糧倉”和經濟最發達地區。

    全印自然條件優越,各類資源豐富。首先是可耕地遼闊,佔國土面積的60%以上,大部地區糧食作物一年兩熟,東部沿海三角洲一年三熟。

    4、全境礦產品種多、儲量大,世界級儲量礦產有鋁土、煤炭、雲母、鐵礦石等,規模儲量品種有鉻、錳、鋅、銅、鉛、石灰石、磷酸鹽、黃金、鑽石、鈦、釷、鈾等。

    5、印度屬於貧油國,石油年產不到4000萬噸,油、氣對外依賴率達84%和38%,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依賴率只會提高。電力能源供不應求,廣大農村處於缺電狀況。

    所謂“潛力無限”,應該是指印度龐大低廉的勞動力優勢,而其政策的某些限制、特別是對東方大國需要特別小心

    1、1947年獨立後,印度經濟少有急進,卻很踏實。始終以農業為堅實基礎,在“綠色革命”促進下,糧食產量從獨立時的0.15億噸增至2015年2.64億噸,農業吸納47%的就業。

    2、建立起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化工、鋼鐵、能源、機械、電子等已趕上輕工業為代表的傳統工業,醫藥與紡織是工業的兩大亮點,現已成為非專利藥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紡織業吸納3000多萬勞動力。

    3、憑藉英語優勢和年培養30多萬工程師,印度軟體、商務外包等IT服務業持續興旺,班加羅爾、海德拉巴和馬德拉斯構成印度軟體的“金三角”。當下該國三次產業佔GDP比重分別為17%、30%和53%。

    4、如今,印度成為新興國家的“優等生”,其經濟以服務和消費驅動,目標是擴大基礎設施支出和提高製造業產出。曾經的“人口炸彈”已成“紅利”,人口年齡中位值是27歲,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將繼續增長,消費者大軍很年輕。政府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近10年人口年均增長1.39%,婦女生育率為2.53,國民人均年齡為26.6歲。

    印度的成功模式絕非“一炮走紅”那樣富有戲劇性,外來投資面臨的不利因素有:落後的基礎設施、社會分化、官僚主義、種姓制度和難以置信的貧困。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法律法規的健全度與執行力,國際接軌的程度與水平,都需要投資前細細斟酌,小心謹慎。

  • 2 # 張斌斌4095

    印度只是在依靠他的人口紅利期,那麼多年輕的廉價勞動力,足已吸引外部的大吧資金.再加上華人口紅利已過,新興市場裡有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的只有印度.但其整個製造業生產鏈能滿足資本的需求嘛?靠做資源型國家根本撐不起這麼龐大的人口.只會導致嚴重的階級分化.印度還是在it方面有其過人之處.

  • 3 # 陽之揚

    首先不認同印度擁有“豐富的原油資源”這一觀點,印度的原油並不豐富,和中國一樣都是依靠大量進口原油的國家。

    去印度投資,必須要先弄明白印度有哪些優勢哪些弊端,所投專案在印度的社會經濟中所處的位置,比如印度現階段擁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勞動力便宜,人力成本會較低。但印度的人口結構很複雜,種姓階層劃分明顯,階層之間利益糾紛矛盾巨大,社會潛在動盪風險很大,聚集在社會底層的大眾極易抱團鬧事,不安定的社會並不是適合投資的熱土。

  • 4 # 假財真經

    人類進入工業革命首先是從歐洲起源的(德法英),由於英國的殖民,後來傳入美洲,再後來傳入東方日本,再有的亞洲四小龍(臺灣,香港,新加坡,南韓)最後是中國,抓住了工業時期的尾巴。中國在全球工業體系裡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龐大的出口,佔有很大的全球市場份額,而印度目前的gdp雖然排到了第一,但優勢在於人口紅利和市場,像極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也有很多國際資本看好他並投資,但是想要跟上世界的步伐還是很艱難的,目前印度的整體環境太差,想要脫貧還是容易的,畢竟太落後了,但是想要發展卻不太可能,第一,印度雖然有人口紅利和礦產資源,但是製造動力卻不足,印度的電力資源稀缺嚴重遏制了其工業的發展速度,石油也是一樣,需要大量的進口,動力能源是工業的根本。第二,全球市場,前面提到中國包攬了全球市場很大一塊蛋糕,高階市場又被歐洲美國日本等國瓜分,市場是恆定的,根本就沒有空間任由印度來發展。所以不能單以礦產資源豐富來定義一國的發展,非洲的礦產資源更發達,印度的目前發展態勢強勁體現在國內的極度落後,等到了一定階段,還是屬於墊底的一位。

  • 5 # 每日齊分享

    印度資源跟我們類似,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還是印度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印度人不夠勤勞,沒有像我們這樣的為了後代,為了車子房子拼命的工作。註定發展跟不上我們。

  • 6 # 探為觀指

    從不吹不黑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客觀地講,印度投資潛力確實無限,只是什麼時候能夠兌現這個潛力,目前還非常難說。換句話說,從現在到中短期的未來,去印度投資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為什麼說印度確實投資潛力無限?首先,印度有13億人口,這就是一個超級大市場。當然,這個市場不夠統一、購買力也不是真的13億人口的匹配購買力。但是,按照比較黑印度的說法,印度還是有3億受過良好教育的居民,光這3億人口,在全世界範圍來比一比,也是第三名了,僅次於中美兩國。而且,正常情況下,另外10億人也不至於永無出頭之日,慢慢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成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的。

    其次,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增長確實有目共睹。雖然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方式,連《華爾街日報》都報道說年年修改,試圖“統計”出一個積極結果。但是,印度的發電量確實在以平均5.9%的增長率逐年上漲。說明印度的工業生產和居民消費的增長確實是事實,而且速度並不低。

    第三,莫迪看來又一次贏得了大選,這位人物也是一心一意想把印度經濟搞上去的政治家,在其家鄉的改革也比較成功。所以綜合來說,印度向上發展的機會還是不錯的。

    但是,為什麼又說潛力巨大但兌現困難呢?

    第一,印度採用英華人留下的政治制度就是一個巨大的坑。從目前的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沒有一個採用西式民主制度的發展中國家成功躋身發達國家的案例。全世界的發達國家除了歐美澳新,就是亞洲的以色列、新加坡、南韓以及日本。日本發家的時代,天皇是說了算的。新加坡和南韓就不用說了,發家的時代一個姓李一個姓樸。所有的發展中的西式民主國家,無一例外地都會被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更拖垮,核心道理就是,這種制度不適應實現產業升級的要求。

    2015年,莫迪和安倍晉三開開心心地簽約,由日本技術和供應商為印度修建第一條高鐵,日本還提供了50年期年利率0.1%的“倒貼”性質的貸款(請查詢我們的活期存款利率是多少)。結果2018年的時候,日本宣佈暫停貸款的供應,因為印度搞了幾年,徵地的工作還沒有完成目標的1%。印度高鐵沿線土地的所有人甚至要去法院打官司,要求停止徵地。

    搞經濟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發達的基礎設施體系。搞基建,徵地就是最基礎的要素之一。印度土地是私有的,徵地必然會和一大群農民打交道,必然是經濟代價和時間代價極高的。這個經濟建設的效率就非常差了。去投資的話,無論是投資礦產、工業企業、基礎設施、還是其他行業,你看看徵地的過程會不會比印度建高鐵容易。

    第三,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上取消了,但是民間的威力仍然巨大。由於一旦出生是低種姓,就會一輩子是低種姓,印度人的宗教和思想都是比較偏向追求精神世界、忽略物質世界,修煉今生、追求來世的。這樣的人力資源是不能夠適應工業化大發展的。投資印度肯定要招收工人吧,這樣的隊伍要怎麼管理呢。

    第四,印度的金融投資市場,這個短期內可以考慮一下,因為印度股市這些年一直是上升態勢。但是,千萬要小心國際金融資本,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就在眼前。說句不中聽的話,國際炒家不碰印度,大概是因為這隻羊還沒有養肥。而事實上,印度股市的絕對市值也不高,關鍵是成交量也不活躍。2018年,孟買交易所月均換手率低至5.9%,這是因為成交的個股少、散戶少的原因。

    第五,僅針對中國投資人,印度明顯把我們視為競爭對手,對於中資投資專案的管控一定更加嚴格和關注,有的行業可能就不讓我們碰了,因此這又是一個額外的成本與風險。

  • 7 # 廣雅君觀世界

    印度確實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有漫長的海岸線,又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看起來確實投資潛力無限。但印度的投資環境不見得很好,如果去投資有可能要損失慘重的。之所以這樣認為我是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一、印度有效勞動力不足

    印度是人口大國,而且中青年人口較多。但由於這些人中接受過優質教育的其實較少,導致國家有效勞動力缺乏。一個企業去印度投資,恐怕很難招到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勞動者。

    二、政府行政效率不高

    在印度投資,你總得需要印度政府幫你徵地吧。可印度太講民主了,對於政府來說給外資企業徵地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即使勉強把地徵下,這成本已經大大超過預期,你還有多少利潤空間呢?

    三、環境不太好

    印度環境不太好主要表現在:1、垃圾遍地,汙水橫流,在媒體上我見過印度一些河流湖泊中有奇特的泡泡,那是亂排工業廢水的產物。2、空氣汙染嚴重3、治安環境不好。小夥伴們應該在媒體上經常看到印度發生女性受侵犯的事情吧?這樣的環境你敢去投資麼?4、印度一些地方還有反政府游擊隊活動,你去那裡投資,不怕哪天反政府游擊隊襲擊你的工廠或者公司綁架人質然後索要贖金或者“保護費”麼?

    四、基礎設施條件差

    印度許多地方基礎設施條件差,而且不是一般的差,光個公廁不足問題就夠你不爽了;而且電力、鐵路交通、網路條件都嚴重不利於企業在那裡運營。

    五、民族主義勢力給投資者帶來困擾

    如果我是投資者,在印度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當地一些民族主義者跟你過不去。你明明幫助當地解決了一些就業問題、繁榮了當地經濟,可一些民族主義者偏偏指責你“剝削”、“掠奪資源”、“破壞環境”,甚至可能煽動民眾圍攻你的工廠、公司,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受到干擾。

  • 8 # 俗人甲1

    個人認為,資源只是國家發展得一個條件之一,一個國家的發現要有好的政策,更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勤勞向上的民族,印度人我不覺得是一個勤勞的民族。

  • 9 # 財富超距引力

    印度確實有潛力,勞動力年輕化地理環境比較優越但是印度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比如種姓制度問題,民族融合的問題,國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較低,這些都是制約印度發展的重大因素

  • 10 # 花果山下者行孫

    看衰他。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印度傳統留給了當代印度過多的糟粕,同時長達百年的英國殖民導致其政治體系不具備如同中國一般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去下全國一盤棋。而這些“機構”也不是第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所以接下來將以三部分解析印度為何空有南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的同時,卻在上世紀開始被中國拉開巨大的差距,直到今天,依舊不可複製中國的經濟奇蹟原因。三部分分別為:1印度傳統文化 2政治體系 3多次打臉自己的“機構”們。

    1 印度傳統文化

    對於印度的階層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種姓制度,但令人頗感意外的是種姓制度並不是印度自己人"發揚光大“的,雖然種姓最早已在印度教的釋義中出現,但根據最可靠的資料證明。

    在古印度北方的高加索人種,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入侵者們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南部印度的住民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同時也為了合理控制人數領地都數倍於他們的印度人,而將種姓制度覆蓋全體人民,思想是比槍炮更強大的武器,種姓制度不單單是一種社會階層區分隔離體系,更是一種思想控制。

    所以在大量印度人接受了種姓制度的薰陶後,大量平民認為勞作倖苦是他們的天命,所以自然生不出反抗侵略者的意圖。

    在古代這有力的維護了整個印度的和平,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對於今非昔比的現代社會來說,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只會對後發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到反作用。反觀中國開放激盪的四十年,多少平民一躍而起,多少民眾搖身一變,這一切的背後從千年前陳涉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可見端倪,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國精神便可窺探一二。

    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不甘心的民眾才會有不甘心的國家。繼而奮發圖強,有著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心壯志。

    每個去印度旅遊的人都會詫異於金碧輝煌的宗教廟宇竟能毫無違和地與相距不遠的貧民區同處一地,一邊是幸苦勞作,只求溫飽的普通人,一邊又是大量不事生產,誦經唸佛的宗教僧侶。

    這一獨特的二元景觀在南亞大陸屢見不鮮,諸如尼泊爾、孟加拉等地。

    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民在發展初期勒緊褲腰帶,將大量的生產剩餘投入投資和積蓄,這樣國家才能慢慢積累起現代化起步的資金。邁入發達國家的後發國家中日本和南韓是典型,在犧牲了一代人後才積累起足夠的資金,從而開啟一個正迴圈,慢慢走上邁向發達國家的道路。

    而印度的大量民眾將為數不多的積蓄捐給了寺廟,導致了這一奇特而令人匪夷所思的場景。現在中國的寺廟雖然香火鼎盛,但是在中國經濟在全球排的上號之前,任何宗教組織機構在中國都是式微的角色。他們無法做到將準備工業化的資金擷取用於廟宇建設,僧侶供養。

    而這背後則是印度傳統封建糟粕傳統所帶給印度的直到現在都揮之不去的思想陰影。

    說到底,畢竟他們從未出過我們國父一般強有力的人物,所謂的聖雄甘地除了口唸毫無意義的和平,還做過什麼呢?而在世界話語權被西方控制的當時,這麼一個不搗亂的角色自然是英國求之不得的存在。

    2 政治體系

    和中國全國一盤棋不同,印度更傾向於聯邦體制,但是不同於美國聯邦體制。印度的各聯邦實質上都是過去當地遺留下來的封建地主群體的利益區域。

    印度並未經歷過像中國一樣的土改,在1947年印度獨立時地主貴族依舊保留了下來,同時藉助英國殖民時期打下的基礎家業,在獨立後成功保住了這一利益群體的勢力範圍。

    這最好的體現就是每個邦的稅率不一,地方保護政策盛行,所以印度表面上是一個國家,但中央政府權利並未大到打通全國市場。

    他們的十幾億人口同中國的十幾億人口不可相提並論,每個邦都有自己獨屬的政策,所以十幾億人在某些意義上可以說是分割成了幾個不同的市場。而中國可謂是一個真正由十幾億人組成的龐大市場。

    政府政策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從中國目前東三省的困境中便可瞭解一二,投資不過山海關,不知已經喊了多少年了。

    3 多次打臉自己的“機構”們

    兩百年前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印度

    一百年前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印度

    72年前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印度

    前兩個結論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評測全球各殖民地與落後國家才得出的結論。最後一個是當時美國華爾街對於印度的強烈看好。

    但這正是現實有趣的地方,一切皆無法預測,一切都像是隨機中的必然,偶然中的規律。

    當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寥寥數語把全英的經濟學家們問的啞口無言:“這麼大的危機為何沒人預測到?”除了在場的經濟學家們的緘默外便是場外的經濟學家事後諸葛亮般宣傳自己的高明預測。

    但是危機終究發生了,而我們也並未阻止它。

    印度也是同理,潛力不代表能發展,理論不代表正確,機構也不是絕對無疑。中國經濟在黃金般的四十年中崩潰論不絕於耳,但一次又一次,中國用自己的強勁發展粉碎了這些看空的言論,同時也給全球經濟學界留下了一個大大的中國之謎。

    而印度在百年的“世界最具發展潛力”中度過後依然成功的持有了這個稱號,不知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年三十五歲的韓信死的冤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