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軍abc

    形容工作再怎麼辛苦也比不上富人的詞句?

    工作再怎麼辛苦也比不上富人詞句:

    有些人總喜歡說,我沒有天分,父母也不行,怎麼跟那些拼父母的人競爭?

    首先咱們要說一件事——我們經常說社會殘酷,但是如果把視野擴散到全社會,就能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沒努力過,也沒主動過,更沒有主動做過艱難的決定,只是被動地接受生活的擺佈,過一天算一天。這麼說盡管很不近人情,不過確實也是事實。

    當然了,這裡說的「努力」,有「主動出擊」的意思在裡邊,克服恐懼,迎接挑戰。處處被動被生活蹂躪,那叫「辛苦」。

    在這個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間就可以超過 70% 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動。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社會競爭慘烈的原因是資源的稀缺,但是這裡說的稀缺,並不是均勻的稀缺。這兩天趁著空閒的時間,我看了美劇《億萬》。在劇中,檢察官問陪審團的人,你們知道在美國,20% 的人控制了社會的多少財富嗎?大家都在搖頭,檢察官說「幾乎是全部」。當然,這是殘酷的現實,少量的人控制了幾乎全部的財富,大部分人分剩下的那點湯。

    我們說這事,不是要控訴社會。我經常說,我講邏輯講人心唯獨不講道德善惡。我想說的是,大家一定要加油,混到前 20% 去,不然下層的競爭又慘烈又難以獲得油水。

    社會肯定是分層的,比如美國,不管它怎樣號稱平等,其實大家心裡也都明白,紐約的那幾百個家族都富貴了兩三百年,他們的孩子自然不會跟普通人家的孩子處於相同的起跑線。

    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你得先進入社會的前 0.01%,你才可能直接面對跟他們的競爭,就像你高考考了四百分(假設總分七百五十),你很鬱悶,因為你覺得你考得不好是因為自己智商比不過那些七百多分的孩子。拜託,醒醒吧,他們不是你的對手,你的真正對手跟你一樣「蠢」好不好!

    也就是說,社會競爭並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強——絕大部分人又懶又低俗,幾年都不進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些,確保超過全社會 60% 的人,然後再踏踏實實,幹什麼事都努力些認真些,多給別人笑臉,少覺得別人欠自己,好好攢錢,就可以超過社會上 80% 的人,再在這個基礎上做得更好一些,進全社會前 10% 並不難,甚至 1% 也不難。

    社會實在是太大了,你覺得有很多競爭者,事實上又沒有競爭者,你唯一的競爭者就是你心裡那個好逸惡勞的小孩。《權力的遊戲》裡的守夜人學士跟雪諾說,去做艱難的決定,殺掉你心裡的那個孩子,變成大人(kill the boy, let the man born)。

    等到進了群體的前 0.01%,就開始拼父母,拼智商、長相之類了,往往是好幾代人的積累在競爭,是否能更進一步,那個大可以不必關心,該是什麼就是什麼,自己也決定不了。

    說到這裡,這叫形勢分析,總結下:

    一、大部分人又懶又笨,超越他們並不難。

    二、你並不需要做第一,也不需要做第二,你甚至不需要跟他們競爭。只要超過絕大部分又懶又笨的人,你就可以過上相對較好的生活,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迭代改進。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會說,道理我已經明白了,那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老問題,先認識你自己。

    我當時就想問那個人,你憑什麼覺得能當上廠長,你們廠的人都是豬?讓你這麼一個偷偷摸摸而且覺得當廠長很容易的人去當廠長?

    這也是我這些年發現的一個普遍問題。可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絕大部分人不肯承認自己資質平庸,其他各方面也很平庸。

    這種認識錯位,直接導致絕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智商平庸還總想走捷徑。這個就很尷尬,因為這種情況就跟收入有限卻承擔鉅額債務一樣,分分鐘面臨破產違約。

    而且一個人不承認自己平庸,會直接導致浪費掉他身上一個最重要的資質:肯下笨功夫。

    我以前不止一次說起過,我大學的時候加入過一個激進的「背單詞邪教」,那個「背單詞邪教」的教義就是「你認識每一個單詞,自然就能看懂任何一句話」。我當時對英語是半絕望的,死馬當成活馬醫,加入組織,瘋狂地背單詞,每個單詞抄幾十遍,後來我的英語也非常厲害,現在在跨國公司給國外員工培訓 JAVA 和資料庫的時候,可以用英語無障礙交流。

    那件事對我影響巨大,很多事就是那個時候慢慢明白的,比如第一個問題,慢啟動。

    記得好像是那本《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裡說,美國上東區的有錢人過著幸福而殘酷的生活,不僅得花錢買鉑金包,而且花大價錢僱私人教練,才能練出好身材,沒有好身材,拎著鉑金包也是下等人。這是書裡說的啊,大家不要批評我。

    不找教練,不是說不能練,而是沒有激勵,自己不知道自己在進步,所以練幾天就虛了;如果找了教練,他告訴你不要多想,按照他的節奏來,肯定會好起來。並且每天鼓勵你,說你的心肺功能進步明顯,說你深蹲又提升了兩公斤,又說你背部肌肉已經有了線條,儘管可能是胡扯,但是這種胡扯能讓你覺得付出有了點回報,也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其實想想也能發現,人想進步,最難的地方,就是隨時想放棄,為什麼想放棄呢?因為看不到進展,不知道自己在進步。而人不管幹什麼正經事都有個慢啟動過程,也就是一開始沒什麼效果,比如我已經持續寫下了一百多萬字,可是當我寫前一百萬字的時候,完全沒人理我,但是寫到第二個一百萬字的時候,人們就圍過來了。如果我的目標是「引起大家注意」,第一個一百萬字的時候早就放棄了。

    剛才談到的背單詞也一樣,你費盡千辛萬苦,背了五千個單詞,基本不會有什麼用,等到了八千個,效果一下子就出來了,但是 60% 的人「死」在了起跑線上,剩下 30%「死」在了「臨界線」之前,只有不到 10% 的人能突破那條線,拿到回報,等你有了一萬多個詞彙量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能聽懂美劇在說什麼了。

    學習程式碼也一樣,記得譚浩強的那本有關 C 語言的書裡說,就跟評價飛行員是否經驗豐富,要看他飛行了多少個小時一樣,初級碼農最應該做的事就是儘快寫夠一萬行可執行程式碼。

    我這麼說,不是想讓大家去僱一個教練,而是想說「慢啟動」這事。要理解事物發展內在邏輯,要學會「不計後果」地去做某件事,不能成天等著回報,看不到回報就迅速懈怠了。人不斷向上突破,就是克服基因裡固有缺陷的過程。

    此外,大學背單詞經歷讓我對另一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也就是天賦。相信大家跟我一樣,不管做什麼事,如果做一段時間,沒什麼感覺,也不太順利,就開始懷疑自己沒天賦。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你一個普通人,你有啥天賦?你最應該考慮的問題是:

    一、現在是慢啟動階段,要什麼腳踏車?

    二、數量都不夠,要什麼效果?

    把這個邏輯繼續推廣,大家就明白了,放在哪裡都合適。

    而且我長期暗中觀察,整體來說想發財有兩個必要條件:

    一是可以全年無休。買賣人基本都可以,白領裡只有領導可以,倒也不是大家一般說的「是自己的所以拼命幹」,你也可以去搞個地攤自己搞起來嘛。我認為,這種現象存在,主要是因為,做買賣的和當領導都沒有保障,長期過那種太有保障太穩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殘廢,我本人的技能就全部依賴大公司,想想離開大公司就心虛。

    二是堅定態度。我以前信過很多負面的資訊,覺得這個社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每天都很憤怒,而且這種感覺非常上癮,天天找負面訊息,簡直得了精神病。後來我買房之後,開始還起了房貸,精神病也就好了。

    我發現混得好的人,一方面知道生意難做,另一方面又堅定態度。如果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差,你幹什麼心裡都虛,時間長了,就對什麼都沒信心了,自然就難以做好任何事情。

    而且,世界很大,資源很足,最倒黴的事就是被鎖在一個視野狹小的範圍內,跟太多人一起競爭。要學會跳出那個小圈子,跳出來的辦法就是去做有價值的事。社會競爭很激烈,也沒想象的那麼激烈。在一個人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面前,絕大部分人都是渣,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是辛苦,並不是在奮鬥。

    如果你是個大學生,就好好學習。如果英語不好就好好先背一萬個單詞;如果高數不好就把課後習題都做了;如果什麼都沒做還自視甚高,也不用太擔心,現在荒廢的只是大學,將來還有幾十年可供你荒廢。

    曾有人發了個帖子,說馬雲讓他的員工「996」,但是自己當初沒有選擇「996」的工作,而是選擇了有充裕時間的工作,下班以後就做兼職,後來反而兼職的工作做好了。

    我寫一篇文章的時候還不明顯,多了就非常明顯。每天你睡著的時候文章還在網路裡流轉,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厲害。

    上班跟投稿一樣,工作成果的後續效益都是沒有的,都被公司拿走了,我認為,這個才是剩餘價值的最大部分。我想讓大家明白,一定要區分開哪些東西有長線價值,哪些東西的長線價值是自己的。

    我並不是說大家要去做兼職,而是說大家平時也要留意一下,看看哪些事是有長線收益的,多做有長線收益的事。比如很多人把業餘時間都投入看垃圾電視劇,這個長線收益就是負的,經常看非常不利於身心健康。

    我再強調一下,首先就要排除自己比較有天賦這一謬論,除非你真有天賦。如果沒有,千萬不要自以為自己真有天賦,那是病,得治療,早治療早康復。儘快認識到自己只有下笨功夫才是唯一途徑,對你的人生髮展非常有幫助。我就是治好了「以為自己有天賦」這個精神病之後,生活才慢慢好起來的。當你肯下笨功夫之後,很多事反而不難了。

    其次,不要給自己瞎找理由,你並不需要跟很多「富二代」和天才競爭,別把自己說得那麼悲壯。正如我以前說的,月收入三萬以下的程式設計師只需要初中數學,大部分東西都跟智商和家庭沒關係,做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上心,重複次數不夠,量不夠。上升空間廣闊,加油就是了。

    如果你對人生比較迷茫,沒有找到方法論,可以像我一樣,用笨辦法,相信兩件事:

    第一,重複就是力量。

    第二,歐成效說的,非常有啟發:數量堆死質量。

    理解「資源邊界」,忘記「邊界」

    「資源邊界」這個概念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和探討。舉個例子,原始社會那會兒,地球上人很少,看起來沒什麼競爭,生活壓力應該不大才對,然而並非如此。原始人的生活壓力也不小,因為他們對資源的理解非常膚淺,似乎只有樹上的果子、山裡的兔子是資源。他們對煤、石油、天然氣什麼的根本沒概念,這些對他們而言不是資源。

    到了工業社會的時候也一樣,開始燒煤了,但是對可以釋放更大能量的原子能有個漫長的認識過程,在這部分能量被開發出來之前,對於人類來說,這部分資源等於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資源邊界還沒擴充套件到那裡。

    很多人一定聽說過「羅馬俱樂部」,也叫「悲觀未來學派」。一夥當時最厲害的科學家成立了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於 1972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它預言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因為石油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預測世界末日快來了,設計了「零增長」的對策性方案,也就是說今後大家別發展了,防止資源耗盡。

    可是到了今天,我們能看到經濟依然蓬勃發展,現在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為什麼當年最頂尖的學者會搞出這麼奇怪的研究報告呢?說白了,他們犯了一個我們通常會犯的錯誤,即用靜態眼光看世界,在當時的資源邊界以內思考問題。

    很多人畢業後剛工作的時候,工資只有三四千,房子卻很貴,他們經常犯愁自己什麼時候能買得起房子,但是等他們奮鬥了五六年以後,發現買房子的事情容易多了,至少沒當初想的那麼難。因為隨著我們向前發展,隨著我們能力的提升,「資源邊界」一次次地擴充套件,以前只能靠工資,慢慢地獎金上來了,慢慢地有業餘收入了,到後來工資已經不算什麼了。

    回過頭來看很多年前剛畢業的自己,像不像現在的我們回頭看羅馬俱樂部的人?他們想不出來會有這麼多水電站、風電站、核電站。他們也想象不了新培育出來的農作物種子產量會那麼大。

    你是不是能夠意識到,很多現在的難題,其實是現在資源邊界內解決不了的,如果能突破這個邊界,很可能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說到這裡你應該也看出來了,我不是想聊資源,是想說我們自身的問題所在——富人為什麼富?他們的資源邊界特別大,很多東西都能給他們提供資源。你每天去坐地鐵,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如果你在洪流中,你可能唯一的感受就是不爽,但是如果你在邊上擺個地攤,你的資源邊界一下子就擴大到人群裡了,過往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你的資源,你可能會嫌人流量不夠多。

    資源這東西比你想的要大得多,或者就在你眼前,可是你拿不到,也就是資源邊界太小,而且由於邊界太小,跟別人是重合的,會引發激烈的競爭,這也是為什麼說底層人踩人,因為不踩沒有更好的辦法。邊界大了,競爭反而小了,而且你已經領會到這種獲取資源方式的優越性,腦子裡成天想的就是怎麼去進一步擴大邊界,合作就更容易發生了。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要問了,怎麼擴充套件資源邊界把觸角伸到未知領域呢?

    說實話我並不知道具體的方法,但是我有個體驗,就是人到中年的時候,往往習慣性開始搞自我封閉,不再吸收,不再去擴充套件,覺得自己年齡大了,學不會了,有點時間不如看會兒抖音,這種心態從資源探索角度來看是極其消極的。

    我的導師成就很大,我能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非常多,他六十多歲了還在堅持長跑,每天十公里。很多人叫我「跑哥」,是因為我以前向他學習每天跑十公里,我以前微博暱稱就叫「跑星人」。

    導師說他覺得長跑可以讓自己精力旺盛,因為他有很多事要做。導師還在網上跟著影片學 Python,編寫爬蟲指令碼做研究。除了這些,他還在寫一本關於匈奴史的小冊子,同時搞一本怎麼教小朋友學數學的書。他以前還有個微店賣紅酒,雖然他自己不喝酒,但是對紅酒研究得很深,做起來後,他覺得太費時間就賣了。

    我特別喜歡他這種勁頭,一直不服老,忘了年齡,去做新鮮的事,永遠都在拓展,永遠沒有邊界,而且他有個邏輯,他說現在人們的壽命變長了,以前只能活到七十歲,他要活到九十多。按照這個標準,六十多歲相當於以前的四十歲,正值壯年。而博主這樣三十歲的,相當於以前的二十歲,年輕得很,有無數機會無數探索的可能,前提是不要搞自我封閉。

    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學會的東西,低估三年能學會的東西。大家慢慢體會這句話。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然而把這項獎授予他們,幾乎鬧得人神共憤。

    首先,西方經濟學家們看完阿比吉特·巴納吉和埃絲特·迪弗洛合著過的一本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該書代表了他們經濟研究的重要觀點)之後的感受是:這也是經濟學?這要是經濟學的話,某「雞你太美 a」的流量明星都可以算作 NBA 最佳球星。

    其次,東方的經濟學家,尤其中國的經濟學家看了之後更覺得不可思議,作者書中倡導的很多事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年,並且卓有成效,連個村幹部都懂的道理,這些諾貝爾獎得主複述了一遍,竟然有模有樣地拿了諾貝爾獎。

    最後,很多讀者對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作者所創作的《貧窮的本質》也嗤之以鼻,因為書中的觀點給人的感覺是:大部分內容毫無新意,基本都是老生常談,只是加了一些資料支援,這也能得獎?而且不少人納悶,真按照作者說的去做,窮人就能脫貧?根據常識也覺得不是那麼回事,更像是透過結果找原因。

    這次諾貝爾獎頒發,給人的感覺更像是「辛苦獎」,也就是說書中說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但是很少有經濟學家親自跑到貧困地區,到非洲,到印度邊遠山村,或者乾脆跑到喜馬拉雅山下的貧困地區,搞對照組挨個驗證之前的理論的正確性,這個精神就太硬核太實在了。

    當然了,他們已經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可能完全沒一點實質內容,我們接下來就按照原文說的內容講述下,順便說說我的看法。

    一、營養很重要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先重申了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現在的世界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讓每個人吃飽,糧食已經足夠了,不僅是因為農業科技,更因為全球大面積地引進了原產自美洲的土豆、玉米等高產量農作物。

    我看到過的另一本書裡提到過,美國中產家庭的一條狗每年都得花好幾千美金,夠好幾個非洲貧困家庭過一年。多說一句,養狗真的很貴,別說美國了,中國這邊城市裡養狗一年花幾萬塊的也不少。昨天正好看到相關資料出來了,真的讓人感受到買貓糧比給小孩買奶粉花的錢都多的事實。

    人們普遍認為,現在還有人吃不飽,是歐美浪費太嚴重,相對的則是非洲等地區嚴重缺乏食物,說到底主要是分配問題。當然了,慈善本身是一種選擇,不是義務。如果一個國家的人覺悟高就捐點。如果沒這種覺悟,你也不能逼著人家把自己的大排量汽車換成腳踏車。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在研究印度貧窮的現象時,發現窮人吃得都很少,遠遠不足人體每天所需的 2400 大卡。這個研究其實就很奇怪,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有點蒙,因為我們印象中窮人都是不大剋制,吃得比較隨意,無法剋制自己的食慾,但很少有說法說窮人吃得少,有點反常識。其實這就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的特色,講的都是些印度犄角旮旯的事——作者說的是那種先天不健康,又瘦又小的極端窮人,沒錢卻有病,常常是貧血或腸胃裡有寄生蟲等,身材還沒中國初中生那麼高。這種人吃得肯定少,幾乎是不言而喻的。

    針對解決之道,《貧窮的本質》的作者提了兩個觀點,儘管都是老生常談,不過第二點非常有意思。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第一個觀點是:印度這麼多人這麼慘,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比較糊塗,沒給小孩驅蟲,沒食用加碘食鹽,沒喝到乾淨水,沒有打疫苗,導致小孩發育有問題,從小屬於半個殘疾人。相信很多人看到後,第一反應肯定是「這是體制問題啊」,這些不都是印度政府應該做的事嗎?食鹽里加碘,全民種疫苗,提供乾淨的自來水,這是中國 20 世紀做的事啊!而且多喝熱水而不是直接飲用恆河水有助於防止痢疾拉肚子,這事還要研究?

    第二個觀點儘管也不是新的,但是非常有啟發。《貧窮的本質》說:印度的窮人就算天天吃垃圾食品,也一定要看電視——稍微有點錢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臺電視,因為他們的生活實在是太乏味了。這倒不是印度人的毛病,全世界的窮人好像普遍無聊,娛樂較少,生活很枯燥,對娛樂非常向往。因為他們的工作普遍比較乏味,自己經歷的好東西較少,所以看起電視來沒完沒了。這有點像城裡人很納悶為什麼有人天天待在網咖,那地方煙霧繚繞,吵得要死,還不太衛生,看著就鬧心,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那地方是他們唯一的娛樂場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承包有200畝地,在自家地裡建一個2畝大的曬糧食場,一個糧倉。屬於違章建築嗎?